大學生禮儀修養與思想道德建設
當代有不少大學生受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等三方面影響造成大學生禮儀修養的缺失。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禮的基本精神
“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是《禮記》開頭的第一句話。意思是說,任何時候都不要有不敬之心,容貌要矜莊,說話要謹慎,只有如此,才能安定天下民眾。《孝經・廣要道章》這樣定義禮:“禮者,敬而已矣。”所有的禮,它的核心就是表達內心的敬意。無敬則不成其禮。禮的基本精神就體現在一個敬字,禮的基本精神就是尊重他人。與他人交往時要做到自謙與敬人;《禮記》記載:“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對待父母與長者,要做到尊敬,孝順。通過踐行禮來表現和推廣對他人的尊敬與愛戴。
二、禮推進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
禮儀,是一種行為準則和規範,是道德的重要內容之一。一個人如果不能遵守社會生活中的禮儀要求,那麼他則是個缺乏修養的人。大學生作為建設國家的中堅力量,理應掌握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的禮儀規範,懂得在實際生活中按照禮儀規範來要求自己,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棟樑。
1.當代大學生禮儀缺失的現狀和原因
知書達理,待人以禮,應當是大學生的一項基本道德修養。然而目前,我國大學生整體的文明禮儀素養不容樂觀,存在著禮儀素養與所受文化教育程度不對等的情況,在禮儀修養方面存在缺失。許多不知禮、不守禮、不文明的行為普遍存在,此外還存在很多與大學生的禮儀修養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背道而馳的現象,例如,在人與人交往過程中自私、高傲、魯莽等缺乏基本交往禮儀的現象;在公共場合大聲說笑、隨便吐痰、亂扔垃圾等缺少自我約束的行為;在公交車上,不給老、弱、病、殘、孕等需要幫助的人群讓座等公德意識缺乏的現象;過分追求個人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絕對的自我,不會尊重他人,缺乏與身邊人融洽相處的能力;不尊重師長同學,見面不問候不謙讓;甚至更有學生把這種無視他人、無視紀律、放浪不羈的行為當成是個性追求,他們一味的要求別人尊重自己,卻不知如何尊重別人。他們自然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缺乏道德修養的群體。
這種禮儀的缺失,有著很多方面的原因:社會方面,國家的改革開放帶來了西方先進的文明氣息,但同時一些不良的生活習俗也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我們大學生。西方的個人自由主義沖刷著我們傳統的禮儀文化,一時間社會上出現了很多盲目崇洋媚外的現象,比如很多大學生將自己定位為“非主流”,穿衣打扮言行怪異誇張等等。家庭方面,當代大學生大多是家裡的獨生子女,從小受到過多的疼愛甚至是溺愛。長輩的這種教育方式往往讓他們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尊重關心體諒感恩別人或者不擅社交,內向孤僻甚至偏執的性格。當然,這也離不開學校的教育,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脫離了大學生的思想和生活,沒有做到主客體相統一,單純的灌輸教育;還有大學生思想的多元化現實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產生了衝擊,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效性[2]。這些方面的原因都是造成現在大學生禮儀缺失的重要原因,所以發揮禮的精神,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是如今教育上的一個重要任務。
2.發揮禮的基本精神進行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
道德是禮儀的基礎,禮儀是道德的外化形式。道德與禮儀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道德不同於法律,沒有強制性,道德的遵守是依靠個人內在的主動性,並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慣以及信念起著作用,一個人思想進步、道德高尚,自然會表現得謙虛禮讓、彬彬有禮。在我們社會生活實踐中,講道德就必須講禮儀,而講禮儀又反過來有助於講道德,一個人是否有道德修養,一定是通過他們自己具體的行為表現出來。禮儀是大學生的道德底線,一般來說,一個有道德的人往往是一個知禮、守禮、行禮的人。大學生不僅要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同時也要注重自身禮儀道德的修養。
禮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是息息相關的,禮無處不體現在平時的言行舉止上,要將禮的基本精神融入到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中來。禮與大學生思想道德的要求是一致的,都規範人的言行舉止,促進人和社會的共同進步。大學不僅在於教授學生學習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而禮作為道德的一項基本要求,是規範大學生行為習慣的重要手段,能夠作為媒介,正確引導大學生全面發展。禮是社會公德的範疇。禮文化的教育是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一個支點,禮文化理應為道德建設服務。
在我們傳統的“禮”中,要求人要尊老愛幼,在平時的生活中,要使大學生以這種精神融到行為中,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滿招損,謙受益”被人視為千年不變的美德,在進行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中,使他們明白做事要腳踏實地,切勿誇誇其談、自吹自擂。同時“動於心、發於情、止於禮”也是被視為良好道德修養的體現,要使大學生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待人接物不要魯莽、不考慮後果。
禮儀修養與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結合
1.以傳統文化為載體進行禮儀教育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經過五千年的歷史選擇和積澱,能夠傳承到今天並能夠為全民族所廣泛認同的,大多是精華。我國被譽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禮儀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樣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很完整的禮儀修養和禮儀規範。經過幾千年的洗禮,它的精髓已深入人心,內化為中華民族的自覺意識並貫穿於人們的日常行為之中,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安身立命、經世治民、禮尚往來的重要的行為準則。大學生的禮儀教育應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學習以儒家文化為主流內容的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禮之用,和為貴”的和諧思想[3],重視人際關係的和諧,推崇仁愛。孔子創立的以“仁”為核心的人際關係準則,為人們確立了一個可以普遍認同的處理人際關係的準繩。同時,對於外來文化的傳入,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取之精華棄之糟粕。
2.軍訓禮儀是大學的第一課
經過高考升入大學,大學生面臨的第一件事就是軍訓,軍訓是對大學生自我約束行為的培養,讓學生注重團隊,學會尊重他人、遵守紀律,因此,顯得格外重要。人們常說“言為心聲,行為心表。”中國傳統美德強調“禮”應反映“德”,做到禮德相濟,禮德相融,只有誠於中,才能行於表,即做到慧於中而秀於外。軍訓就是培養大學生禮儀道德的第一課,讓他們的行為符合禮儀道德規範。
3.長效機制進行禮儀教育
在對大學生的禮儀教育中,應該建立一個長效具體的機制,這主要體現在要將禮儀教育融入到學生學習生活各個細節,也可以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禮儀教育活動。比如課程學習中加入禮儀講座、帶學生觀看禮儀表演或禮儀訓練,也可以開展禮儀辯論賽、禮儀文化知識競賽等社團活動;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可以讓學生參加升旗儀式、畢業典禮等,通過把對大學生的禮儀教育著力點放在激勵學生自覺地進行自我道德塑造的慾望上,而不是單純的理論灌輸。
4.禮儀文化氛圍對教師的嚴格要求
大學的功能是教書育人,而教師則是大學裡的靈魂,不僅教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亦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和道德行為。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只有教師知道什麼是禮,什麼是禮文化,怎麼踐行禮,才能用自己的行為準則給學生做出示範。因此,教師應自覺提高自己的禮儀修養,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表現出自己適當的行為舉止和禮貌風範,真正做到為人師表,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來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使學生了解社會對個人禮儀方面的要求。
培養自我修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