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學習方法是怎麼樣的
從小被教育好好學習,但卻從沒人教我怎樣好好學習,直到接觸心理學尤其是認知心理學,才發現以前的學習多麼低效,下面小編為你收集了高效學習方法的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高效的學習方法
1、注意力穩定性理論:必須有目的的預習
注意力穩定性。注意力不能長時間保持穩定,而是週期性起伏變化,通俗講就是課堂45分鐘,真正有效時間大約不到20分鐘,這不是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
因此,要成為學霸,有效的課堂時間必須用來聽重點,聽難點,聽方法思路的,而要做到這一點,有目的的提前預習非常重要,必須要帶著問題聽講。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要麼不預習,要麼稀裡糊塗預習,雖然瞪大眼睛聽講,最後只能自證智商確實存在差異!
之所以將這條放到第一點,一是課堂聽重點太重要了,另外就是對於N多年沒踏入課堂的人來講,集中精神聽講基本不可能,時不時就刷刷朋友圈、看看新聞,坐立難安,儘管大多數時候在開小差,但我對上課內容吸收非常高效,這歸功於有目的的預習,帶著問題聽課,一旦老師講解到問題內容,自然就全神貫注!
2、記憶衰退理論:必須及時複習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程序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
什麼才是最佳的時間節點,實驗給出的建議是5分鐘後重復一遍,20分鐘後再重複一遍,1小時後,12小時後,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后就會記得很牢,很難再遺忘。但對於較為繁重的學習,這近乎不太可能,我個人的實踐是:5分鐘後複述很關鍵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12小時或睡前溫習很重要最好是通過題目鞏固,1天后、2天后、8天后三次複習,效果通常就已經非常不錯。
3、記憶編碼理論:必須動手構建知識樹
認知心理學研究指出,記憶效果取決於資訊編碼方式,“深層次”加工比“淺層次”加工更有利於知識的記憶和提取。換句話說,記憶和理解取決於如何加工資訊。加工深度很難衡量、定義,因時而異,但有效的深加工肯定是在記憶內容和已知資訊間建立聯絡,而建立知識樹是最為有效的方式,通過樹形結構把知識串聯和組織!
以年初的考試學習為例,在我眼中,書本不是一個個知識點的無序堆積,而是一個樹形結構,一個節點就是一個問題,我要做的,就是建立並完善這課知識樹,在學習中不斷調整、增刪節點,不斷髮展、壯大這棵知識樹。知識樹一旦被搭建出來,每一個節點就是一次思考,每一次思考就是與周邊知識節點的一次連線,知識之間的聯絡就越來越緊密,知識樹也就越來越有條理,越來越有生命力,很多問題自然而然就能觸類旁通、融匯貫通,而不是雜亂無章的一團漿糊,毫無頭緒!
4、內隱語言理論:打破學習錯覺
很多時候我們自認為學得好,是錯將熟悉當做知道。比如我們學習一個章節內容,畫了重點記號,甚至還做了筆記,這時我們可能會認為學得很好,對知識點也瞭如指掌,但如果合上書做個簡單的自我檢測,瞬間就會忘掉三四成。再比如,問自己一個經典問題:“什麼是囚徒困境”?心裡是不是很快閃出“兩個人”、“博弈”、“策略”等關鍵詞,覺得對這個問題很熟悉,但如果我要求用你完整描述出來,你真的知道嗎?
這種學習錯覺誤將熟悉當知道是內隱語言與外部語言的差異造成的。語言分為內隱語言和外部語言。通俗講,內隱語言是我們自問自答或不出聲的言語,外部語言就是我們正常交談或小聲默唸。
內隱語言過於隱祕、快捷、破碎,而外部語言或者書寫表達是邏輯、完整、成體系的,但如果一個知識點能用內隱語言描述,我們就誤以為很熟悉。具體到學習中,對一個知識點進行復習時,內隱語言抓住了幾個關鍵點,我們就會產生學習錯覺,誤以為都知道,但知識點不是孤島,是由邏輯關係構成的,這需要外部語言去描述、串聯,唯有經過外部語言檢驗,才是真正的掌握理解!因此,必須將內部語言轉換成外部語言。認知心理學推薦生成與測試兩種辦法:
生成效應是指向同學、朋友、家人解釋解釋所學知識,在解釋過程中,主動思考組織知識,構建出知識的邏輯性和條理性。有經驗的童鞋都知道,很多靈感都是在給別人講題中產生,甚至是請教別人時恍然大悟,另外做講座之類的對掌握知識非常有用!
測試是指對知識點進行自我提問,然後將答案小聲說出來,或者完整寫出來,不能心裡一晃而過幾個關鍵詞就覺得了解然後測試結束。
5、情緒績效理論:壓力是資源
學習是為了提高自身,但對學生及成人教育而言,考場發揮也非常重要,臨場心態非常關鍵,那一刻的心態抵得上幾個禮拜、幾個月甚至幾年的苦功!這就涉及情緒績效,即情緒喚醒水平和績效間存在著倒U型曲線的關係,情緒太低或太高都會損害績效。所以適當的壓力是有好處的,完全沒有壓力或壓力過高都會影響發揮。
壓力的最新研究還表明,我們對壓力的認知會改變這一壓力曲線大致是左、右平移。比如一個實驗證實,如果人們被簡單告知“你是那種在壓力下表現更好的人”,他們實際表現會提高33%,即使這只是隨便說說也無妨,重要的是資訊改變了個人對壓力的評估方式。所以,視壓力為資源,會讓我們在壓力下表現更好向右平移,而談壓色變則會讓哪怕一丁點的壓力都影像我們發揮向左平移。
6、合理休息:休息也是學習
有很多關於學習時間與效率的研究,這些研究證實:超過2小時學習效果就逐漸遞減,超過4小時根本就沒有效果了。因此合理的休息與高效率的學習同等重要,長時間無效學習尤其會讓人心生厭惡。
要想長期能夠保持穩定的學習效率,就不能一次過度消耗甚至透支,要確保每次學習時精力都能夠恢復。一旦過度透支,不僅會造成效率低下,甚至帶來精神疲勞,削弱動機和堅持動力,很多少年天才通常過於急功近利或被迫,致使興趣、熱情被消耗乾淨,最後無法堅持而失敗。
對於長期的學習,明智的做法是,控制每天的高強度學習時間,避免精神疲勞或逆反心理。較好的做法可參考獨立撰稿人:每天早上的高效能時間撰寫4小時,剩下時間就是休息、調整。總而言之:
短期內,要合理調配好學習與休息,避免過度透支精力和興趣,要細水長流。
長期看,長時間的堅持學習,能夠讓身心能逐步適應,之後可逐漸增加學習量和學習強度。
另外,認知心理學有一個“間隔效應”:分幾段時間來學習,不要試圖一次學完所有東西,這會大大提高學習效率。此外,研究還證實,學習之後休息或睡一會,能有效提高記憶效果。
實現高效學習的方法
第一、必須明確具體地找出問題之所在
如有的題做錯了,是由於審題出現失誤,看錯數字等造成的,那就定義為“審題錯誤”;有的題做錯了是由於計算出現差錯造成的,那就定義為“計算錯誤”;有些錯誤是在草紙上做對了,往試卷上一抄就寫錯漏掉了,那就定義為“抄寫錯誤”;有些錯誤是字詞或字母符號等寫顛倒了,那就定義為“筆誤錯誤”等等。總之,一定要定義準確清晰具體。
第二、是一定要定量
就是將這次考試的全部科目放在一起分析,查出每種錯誤共有幾處。各科老師已經對試卷進行了分析講評,這非常重要,同學們一定要記住老師講的。但是老師多半側重對解題思路解析過程解題方法等的分析。數學老師不太可能分析英語的試卷,語文老師也不太可能分析化學的試卷。學生自己一定要將全部科目放在一起,定量地找出每種錯誤究竟有幾處。比如這次“審題錯誤”共七處;“計算錯誤”共五處;“塗改錯誤”共八處……
第三、定目標
將定量找出的每一種錯誤,設定一個經過幾次要將其減少到趨近於零的目標值。如“審題錯誤”,我的目標是七處五處三處零;“計算錯誤”,我的目標是五處兩處零等。
第四、將確定的目標用白紙黑字寫出來
對於自己的低階錯誤,僅僅是認識到,找出來,定了目標還不夠,必須用書面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樣才能發揮潛意識的能量。可以寫在發下的試卷上,也可以單獨寫在紙上本上,如能專門準備個“備忘錄”則是最好的辦法。至此,說明該生已經初步掌握了總結的方法,具備了人生的一項重要能力總結能力。總結並訂出目標,這只是解決了問題的2/5,更重要的,大量的工作是後3/5。
第五點,改進方法
改進方法要具有針對性實用性有效性。當然,改進方法會因人而異,還要有個探索的過程,但要認真思考,積極探索。在此推薦幾種方法,如“審題錯誤”是否出在急和慌上或是觀察不夠準確。為什麼急和慌呢?為什麼觀察不準確呢?可能是考試方法不當,可能是心理存在問題或是外界干擾刺激等。
這裡介紹一種簡便易行的通用方法慢審題,快解題。這即是有人所說“袖手在前,疾書在後”的應試答題快慢觀。再如“計算錯誤”是否由於草紙用得太亂。在考試時,草紙上的演算不能太亂。亂不亂的分界是當回頭查詢時,你能否找到看清。又如“抄寫錯誤”、“筆誤錯誤”,可以用檢查程式予以解決。總之,你的改進方法針對性強否?實用性突出否?有效性明顯否?如能滿足這些要求,對你就是好方法。
第六點是驗證
第一類問題是會的做錯了,掌握的丟分了,這是低階的錯誤。這是每次考試後最後悔的事情。但第一類問題沒有必要反覆唸叨它,加強它。而是定好目標,選好改進方法。再考試時腦袋裡想的不是分數名次,也不要定分數名次的目標,更不要在心中鎖定某某同學,一定要超過他等等。而一定要按著自己的既定方針目標實施。考前可看一下備忘錄,考後驗證只要是按計劃減少了自己的第一類問題,這次考試就可以認定為考成功了。若能超計劃完成目標值,則可歡呼慶祝了。而這次考試至下次考試期間,重點要解決的是第二類問題。
高考狀元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