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的形成發展脈絡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6日

  五行的發展也是有著一定的歷史根據的,具體的歷史脈絡是怎樣樣的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五行學說的形成發展,供大家學習借鑑,希望對你有幫助!

  五行學說的形成、沿革與發展

  五方說

  五行學說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五方觀念,形成五方說。根據甲骨文卜辭的記載,五方說把殷商所在的地域稱作“中商”,而與“東土”、“南土”、“西土”、“北土”並列,說明當時已經有了東、西、南、北、中五個空間方位的觀念,而且人們還把春夏秋冬四時的風雨氣候變化與五個空間方位聯絡起來觀察,從而顯示出古人慾用“五方說”總括空間整體的意向,並蘊含著最早的整體觀念的萌芽。

  物質說與元素說

  繼“五方說”之後,出現了“五材說”。五材,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不可缺少的五種物質。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載:“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而且進一步認識到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對於人類之生存具有重要的作用,且是缺一不可的。故《尚書》說:“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這是“物質說”的典型反映。在此基礎上,古人又發展為“元素說”,認為木、火、土、金、水乃是五種物質元素,是構成世界上萬事萬物的物質來源。[例如]五材說的出現,說明了古人試圖從五種物質元素的結構關係上來把握一切有形事物的整體聯絡,這是五行學說很大的發展。

  哲學的認識

  《尚書·洪範》是先秦論述“五行”的重要著作,它的成書標誌著五行學說哲學思想的形成。如《洪範·九疇》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可以看出,至此,五行的含義已經超出了作為“五材”的單純元素論的範圍,已經上升為事物屬性的抽象概念。木、火、土、金、水五行的五種屬性,已經不僅僅屬於木、火、土、金、水五種事物本身所具有,而是作為“潤下”、“炎上”、“曲直”、“從革”、“稼穡”等五類事物特性的代名詞,且又與酸、苦、甘、辛、鹹五味等聯絡起來,並以此推演,認為其他一些複雜事物的內部也可按上述特點分成五個方面。這就說明,五行的意義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已不再是單純指木火土金水五種事物本身的運動,而是成為了一種能夠代表五大類事物屬性的抽象的哲學概念。所以,五行學說也是我國古代的自然哲學之一,其生剋制化的原理,即在於說明事物在其運動變化過程中的聯絡法則,以及各種不同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的相互關係,因此,五行學說亦屬於古代唯物辯證觀的哲學範疇。

  五行中醫學的認識

  中醫學應用五行學說,主要在於運用五行的屬性歸類、生克、制化、勝復、乘侮等規律,來概括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屬性,論證五臟系統相互聯絡的內在規律,並歸納人體與自然界的某些相互關係,特別是闡明人體的整體系統結構關係,從而指導中醫臨床之病理分析、診斷和治療。

  近年來,很多學者運用系統論的理論方法來研究中醫的五行學說,認為五行學說是古代的一種樸素的系統理論,而且根據這種理論認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共同的結構,這種共同的結構就是“五行”。[五行學說的特點]已故著名中醫學家任應秋教授在其所著《中醫基礎理論六講》中指出,中醫學的五行學說是一種具有東方色彩的比較完整的普通系統論的哲學理論。可以看出,中醫學的五行學說正是基本上體現了上述系統論的理論觀點和思想方法,並以此觀點和方法來概括和分析事物的結構組成及其內在聯絡,用以闡釋醫學理論和指導醫療實踐。
 

  ""的人還:

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的關係
陰陽五行與健康有什麼關係
相關知識
五行學說的形成發展脈絡
五行學說的起名字方法
五行學說的概念
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的關係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發展過程
淺論陶瓷樂器的歷史發展脈絡及其現狀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五行學說在中醫養生學中的運用
五行學說與中醫五臟的關係
風水學中的陰陽五行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