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日經濟關係研究
你瞭解中日經濟關係的問題,趨勢嗎?今天小編整理了中日經濟關係研究,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日經濟關係研究篇一
中日經濟關係與政治關係的發展不是同步的,兩國經濟關係一般要好於和高於政治關係,即出現所謂的“政冷經熱”現象。進入新世紀,這種情況稍有變化。由於日本右翼勢力的代表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堅持錯誤史觀和推行對華強硬路線,使中日關係降到歷史谷底,中日經濟關係也受到衝擊,主要表現有:
中日貿易雖保持了快速增長勢頭,但增速不能和兩國貿易的巨大需求與潛力相匹配,明顯落後於中國同其他主要貿易伙伴雙邊貿易的增長速度。如從2001年至2006年,中國同歐盟的貿易額由766.2億美元增至2723億美元,增長2.5倍,年均增速為25%;中國同美國的貿易額由804.8億美元增至2627億美元,增長2.3倍,年均增速為24%;中國同韓國的貿易額由359.1億美元增至1343億美元,增長2.7倍多?年均增速為27%;而中日貿易額由878億美元增至2073.6億美元,僅增1.4倍,年均增速只有16.6%,遠落後於上述3家對華貿易的增長水平。
雙方貿易失衡趨於加劇。2001年以前,兩國貿易大體均衡,以後中方年年逆差,且呈逐年擴大之勢。2002年中方逆差50.3億美元,2006年增至240.8億美元,中方逆差4年增加4倍。多年來,發展與日本貿易是中國外貿戰略的主攻方向,佔中國經濟分量甚重;近年來中日貿易佔中國經濟的分量下降,而佔日本經濟的分量明顯上升。2003年前,日本連續11年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對中日貿易的依賴大於日本對中日貿易的依賴。2004年起,日本在對華貿易中落在歐盟、美國之後,居第三位。中日貿易量佔中國外貿總量的比重逐年減少,從1993年的20%降至2002年的1%,再降到2006年的11.8%。對日本來說情況剛好相反。近6年來,日中貿易年均增速為16.6%,遠高於同期日本外貿年均增幅6.6%的水平,日中貿易佔日本外貿總量的比重逐年上升,從2001年的11.8%升至2006年的17.2%。到2007年3月底,中國第一次超過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現在日本對中日貿易的依賴遠大於中國對中日貿易的依賴。
日本雖然至今仍是對華的主要投資國,但投資速度及其在中國外資總量中的比重均呈下降趨勢。2006年日本對華投資46億美元,同比下降29.6%。
日本對華提供的政府發展援助日趨減少,從1990年代初每年提供近2000億日元減至現在每年僅提供幾百億日元。日本對華貸款更是逐年減少,甚至一度“凍結”,且設定了最終結束對華貸款的時間表。
中日經濟關係近年出現一些負面變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日本極右勢力抬頭,其鼓吹的“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對中日經濟關係造成衝擊。主要表現是:受中日政治關係低迷影響,日本國內出現對華經貿“風險論”,其鼓吹者提出要選擇別的國家作為日本新的重要貿易和投資夥伴,以沖淡和減低其對華經貿的依賴,即所謂“中國+1”方案;日本堅持將經濟問題政治化,拒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日本專家研究表明,如日本同中國建立自貿關係,可使其GDP年增0.5個百分點。儘管如此,日本卻寧願同遙遠的其他國家積極推進自貿關係建設,而不肯將與中國建立自貿關係一事提上日程。這些對中日經濟關係的發展無疑會造成消極影響。
其二,日本違反平等互惠原則,對中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加築關稅與非關稅貿易壁壘。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日本實施主要針對中國的農產品“肯定列表制度”,規定對799種農藥、獸藥及飼料新增劑設定總計達54782個殘留標準,是原標準的5.8倍;對沒有設定標準的,將執行“一律標準”,即含量不得超過0.01毫克/千克,幾乎為現有儀器的最低檢測限度。這些極其苛刻的規定嚴重影響了中國農產品對日出口。
其三,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產品升級換代加速,許多國產商品質量已接近或趕上日本產品的水平,而有些日本對華出口商品質量下降,使得中國消費者對日產品的青睞降溫。同時,中國對外資的特惠政策有所變化,開始對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率進行調整,使之趨於統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日企對華投資的積極性。此外,中國勞動力成本逐漸提高,各國企業在華競爭激烈,也使日本對華投資增幅下降。日本認為中國改革開放近30年來,經濟突飛猛進發展,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已從發展中國家畢業”,因而減少了對華髮展援助。
中日經濟關係研究篇二
中日經貿關係存在著一定的阻力和不利因素,發展不會一帆風順,但保持穩定快速發展是雙方的共同利益所在,前景應該是明朗的。
首先,兩國政治關係的改善消減了雙方經濟關係向前發展的障礙。2006年10月,安倍首相對中國進行“破冰之旅”的訪問,一舉打破了5年來兩國政府首腦不進行互訪的僵局,雙方同意建立戰略互惠關係。安倍還提出“要讓中日關係中的政治、經濟兩個輪子都轉動”主張,以結束中日關係“政冷經不熱”的不正常狀態。今年4月,溫家寶對日本進行了“融冰之旅”訪問,雙方就推動中日關係全面穩定發展和進一步擴大貿易、投資、科技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達成了共識。為落實兩國政府首腦達成的共識,雙方已建立由日本經濟產業相和中國國家發改委主任之間的高層對話機制,就能源問題的合作與協調展開對話與協商。兩國還正在磋商建立高層經濟對話機制,以就整個經濟領域的重大問題進行戰略性對話,推動兩國經濟關係的持續強勁發展。
其次,中日在經濟上已建立極為密切的相互依存關係,誰也離不開誰。大力加強經貿交流與合作,促進互惠雙贏,是雙方惟一的正確選擇。
對日本來說,現在中國已成其最大貿易伙伴和總量快速增長的主要出口國之一。據日方統計,從2001年至2006年,日本對華出口年均增長達21.2%,遠高於同期日本總出口年均增長5.7%的水平。2001年,日本對華出口為441億美元,2006年增至1157.4億美元,5年間增加了1.6倍多。日本對華出口佔其總出口的比重也從2001年的7.7%上升到2006年的14.3%。中國還是日本對外投資的主要物件,每年在華日企的產值高達數百億美元。日本所以能擺脫“失去的十年”的經濟低迷局面,連續6年實現經濟回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對華貿易和投資。因此,日本學者指出:“離開作為世界經濟發動機的中國,就談不到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產業的發展。”
對中國來說,日本是主要的外貿物件、出口收入來源之一及最大的外資來源國。2006年,中日雙邊貿易佔當年中國外貿總額的近八分之一;對日出口達916億美元,佔當年中國出口收入的近十分之一。到2007年6月底,日本對華實際投資約達600億美元,約佔中國吸收外資總額的十二分之一。日本還是中國引進先進技術和裝置的主要物件國。2006年,中日技術貿易額達52.4億美元,同比增長36.1%,而該年中國同美國的技術貿易額為42.3億美元,同比增長24.4%。中日技術貿易無論總量和增幅都超過中國同美國的技術貿易。
其三,中日兩國經濟關係潛力巨大,推進雙方經濟關係發展的有利因素趨於增強,不利因素趨於減弱。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居民消費能力迅增、對外開放愈益深化和擴大,以及日本走出“泡沫經濟”的迷局、實現經濟持續復甦,是促進中日經濟關係發展的最大利多因素。展望前景,中日經濟關係可望保持快速增長勢頭,不斷躍升新臺階。
中日經濟關係研究篇三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日經濟往來已有50年的歷史。在這50年中,特別是1972年中日復交以來的30年間,在市場原理和政府推動的作用下,兩國的經濟關係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形成為包括產品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相互直接投資、金融合作、環保合作、日對華政府開發援助、經濟知識交流與政策協調等在內的多領域關係和包括從中央到各級地方及開發區,從官方、半官半民到民間這樣的多層次關係。
愛心義賣活動心得體會_愛心義賣活動參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