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畢業論文
在當前的資本市場逐步繁榮的形勢下,越來越多的公司藉助於上市的形式,藉助於資本市場籌集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支援。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上市公司治理效率
[摘 要]我國上市公司偏好股權融資,本文從上市公司融資偏好出發分析了上市公司治理效率存在的問題,以及對公司治理提出改善建議。
[關鍵詞]股權融資 公司治理 股權結構
一、公司治理的概念
公司治理是由所有者、董事會和高層管理人員三者組成的一種組織結構,三者形成一定的制衡關係。所有者把其自己的資產交給董事會管理;董事會是擁有對高層管理人員的聘用、獎懲權;高層管理人員受僱於董事會,組成在董事會的領導下的執行機構,並在董事會授權的範圍內對企業進行經營。
所有者、董事會和高層管理者在企業正常經營情況下有著不同的利益點,驅使他們在公司治理中從自己的利益點出發,做出對公司有利或不利的事情,影響著公司治理效率,如何制衡三者之間關係是實現公司治理高效率的關鍵,具體體現在建立完善的治理結構:股權結構合理、董事會內部完善的制衡關係、加強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加強監事會功能、建立高層管理者激勵約束機制。
二、我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
可供上市公司選擇的融資方式有內源融資,如初始投資形成的資本、折舊基金和留存收益;還有外源融資,如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上市公司還可以通過配股再融資、增發再融資、可轉換債券融資等方式在股票市場再次進行融資,我國上市公司融資存在以下特徵:
1.內源融資低,外源融資高,外源融資中輕債權、重股權融資,股權融資偏好明顯。
我國上市公司內源融資的比例是很低的,外源融資比例要遠高於內源融資。從1996年到2006年,內源融資比例最高也僅僅有22.77%,內源融資的平均比例只有19.3%。而在外源融資中,由於債券市場發展比股票市場的滯後,導致債權融資的方式單一,多依靠銀行借款和應付款,因此企業在融資偏好上更傾向外部股權融資,造成我國上市公司重股權的融資偏好。
這與標準融資理論大相徑庭,標準的融資理論首先是使用內部留存收益,其次是舉借外債,最後才是發行股票。這種融資方式偏好在西方發達國家有著明顯的體現,據國信證券課題組關於上市公司資金來源問題研究,美法德英日加拿大義大利七國在融資方式選擇上,內源融資平均佔企業融資資金55.71%,債權融資資金佔32%,股權融資資金佔10.86%,其他方式的佔1.43%。
2.融資總量上,存在過度融資的現象。
上市公司在融資量上,常常出現所融大於所需的情況,存在募集資金閒置問題。一方面上市公司不斷提出再融資計劃,另一面對閒散資金不得不進行委託理財,出現資金使用效率低的問題,根據證券報統計分析,從2000 年至2006 年,我國發生閒置資金事件共491 起,涉及432 家上市公司,平均每年發生64 起,2000 到2006 年期間共閒置資金493.2 億元,平均每年70.5 億元,加權資金閒置率為24.34%。
上市公司在資金使用過程中由於缺少必要的監管,常常隨意改變資金的使用方向,致使資金使用與募股說明書中計劃專案相差甚遠,有的上市公司甚至將募集的資金存入銀行,用來購買國債或歸還貸款等等,這種對融資資金使用的隨意性嚴重影響了中小股東權益,使得公司上市僅僅成為大股東圈錢的手段。
三、基於融資偏好下治理效率問題
融資偏好一方面是心理反映,這種心理反映折射在公司管理上,對公司治理起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融資偏好決定了融資者在融資方式上選擇,不同選擇形成不同的資本結構,資本結構對公司治理起著重要作用。
1.股權結構不合理,導致重股權融資,治理效率低。
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不合理表現:一是控股股東股權比例過高;二是流通股東股權比例低,而且過於分散;三是國有股比例偏高。股權結構不合理導致一股獨大或幾股獨大,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沒有完全用於自身業務發展上,相當一部分被大股東運用大股東權力無償佔用,而上市成為上市公司圈錢的手段,從而出現“上市熱”,“增發熱”和“配股熱”等現象,籌集資金巨大,但上市公司這種輕視債務融資而偏好股權融資的選擇,並沒有換來公司經營業績的持續增長和資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改善,反而是與公司治理目標越來越遠。
2.董事會內部制衡不合理,監事會監督功能缺失。
我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往往由控股股東擔任或委派,控股股東可以以此來控制上市公司,使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流於形式,公司決策缺少必要的制衡、監督,同時監事會受董事會領導,監督功能不能有效發揮,公司治理決策權最好仍在大股東。
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對公司治理不良影響的在於:內部人控制、股權融資偏好與公司治理之間已經形成惡性迴圈。也就是主要因為股權結構不合理、國有股比重太大而導致治理結構的失衡即內部人控制――內部人控制又成為股權融資偏好的重要原因――股權融資比例的擴大又強化內部人控制、增加改善公司治理結構的難度。
四、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建議
要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主要從改善外部環境和強化內部制衡監督關係兩個方面。
外部環境上完善證券市場,構建多種融資方式,進一步完善金融體系。第一,完善股票市場,建立股票市場的監督管理機制,通過立法、外部監督、資訊披露等多手段對上市公司監督管理,保護廣大投資者利益。第二,加快我國債券市場的建設,我國長期以來,在股票市場迅速發展的同時債券市場卻相對落後,阻礙了企業債券融資方式的選擇,應該加快債券市場的發展,使企業有較多的融資渠道可供選擇,通過以上方式改善外部環境,引導企業理性選擇融資渠道。
從內部改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第一,優化股權結構,儘快改變我國上市公司一股獨大的局面,特別是國有股比例的減少,使流通股與非流通股之間不公平的局面得到遏制,弱化國家干預和大股東控制的局面。第二,完善我國董事會制度,上市公司董事會是維護所有股東利益的組織,因此董事會的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上市公司必須實施必要措施使董事會履行自己的職責,這些措施包括加強董事會職權,強化董事會的獨立性,進一步完善獨立董事制度。第三,強化監事會監事功能,提高監事會地位,確保其能夠正常的履行監事職能;嚴格監事成員的准入條件,確保其在履行職能過程中的獨立性;建立可行的監事考核制度。第四,建立管理者激勵約束機制,激勵管理者建立正確的經營目標,努力提高公司治理效率,遏制管理者和大股東通過上市圈錢的扭曲目的。
參考文獻:
[1] 吳敬璉:現代公司與企業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288
[2] 任曉燕:改善公司治理效率的思考.會計之友.2009.10
[3] 楊碩:我國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資行為研究.2008.9
篇2
淺談上市公司資本結構
資本結構的相關理論是財務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研究的內容是企業發展過程中對融資結構的先關決策,即如何確定內部融資、債務融資以及股權融資之間的比例,從而使得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在金融理論中,由於產品市場被假設為提供一個外生的隨機收益流,這個外生的隨機收益流不受市場中債務-股權組合的影響,所以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才有學者開始意識到兩者之間的密切聯絡,從而衍生出公司財務戰略理論。
1986年,Brander和Lewis在《美國經濟評論》發表了名為寡佔與財務結構:有限責任效應一文,他們認為產品市場競爭行為會受到該企業資本結構影響,反之,企業的產品市場表現和績效也同樣影響著企業的資本結構決策。在論文中Brander和Lewis把公司的財務決策置於產業環境中加以分析,改變了資本結構理論“單一公司”的傳統研究正規化,將企業資本結構決策置於產業環境中,考察資本結構域產業環境的相互作用,從而為資本結構理論指出了一個現實的研究方面。
一、市場與資本結構之間的關係
一基於產品生命週期的資本結構決策。
產品的生命週期理論假設產品都要經過引入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每個階段所表現出來的特徵也是大不一樣的,可以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是顧客角度,引入期的顧客往往是那些具有冒險精神而且經濟收入可觀的早期採用者;成長期的顧客慢慢效仿那些早期使用者,更為廣泛和接受企業的產品;進入成熟期後,顧客通過重複購買形成對某一品牌的忠誠度,從而使得該產品擁有巨大的市場;隨著衰退期的到來,顧客對產品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對於產品品質更加註重和挑剔。
二是產品角度,處於引入階段的產品仍處於試驗階段,質量沒有可靠地保證而且也沒有穩定的設計;進入成長期的產品在可靠性、質量、技術性和設計等方面都開始與其競爭對手的產品形成差異,這種差異也是形成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進入成熟期的產品,由於市場競爭越發激烈、盈利水平也逐漸降低、同質商品的大量出現,使得企業為控制成本以及規模經濟的需要大量生產標準化產品;而在衰退期為儘量減少成本的支出,企業往往會選擇縮減產品範圍,減少產品品種種類,從而也造成產品質量不穩定的情形出現。
三是風險角度,而這裡的風險特指企業的經營風險。在四個時期中經營風險是逐漸降低的。
四是利潤率角度,在引入期,企業往往會對新產品定價較高,從而獲得較高的毛利率,然而早期的高投資使得利潤率仍然較低;進入成長期後,利潤率高速增長。成熟期的到來使得利潤率的增長速度放慢直至平緩,使產品價格維持在一個比較合理的水平。進入衰退期後,其盈利能力逐漸下滑,企業往往會為了儘可能多的收回現金流而選擇合理的高價和利潤。
五是競爭者角度,在引入期時競爭者數量會比較少,隨著高利潤率的吸引,使得競爭者在成長期時大量湧入,直至在成熟期時市場基本達到飽和狀態由此形成價格競爭,由於衰退期的低利潤率使得一些競爭者漸漸退出該產品市場。
六是投資需求角度,由於在產品引入階段,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產品進一步設計和研發,所以會有最大的投資需求;隨著產品生命週期的演進,投資需求會隨之減少。七是戰略角度,戰略的選擇是基於以上六個角度的綜合考慮而採用的戰略。
在引入階段,企業的關鍵是研發和市場擴張,為了增加市場份額而進行一種提高短期盈餘和利潤的建設戰略過程。在成長期,企業為了進一步進行市場擴張,企業關鍵的戰略為市場營銷。
進入成熟期後,企業為了穩固自己在市場中的地位,其關鍵戰略為保持市場份額,即持有。進入衰退期以後,企業為了集中成本控制和減少成本,會採用犧牲長期發展來追求短期盈餘和利潤的收穫戰略和降低負的現金流量並實現別處可以用的資源的剝奪戰略。不同戰略中的財務戰略也不僅相同,當然會對應不同的資本結構,具體採用資本結構在波士頓矩陣中具體介紹。
二基於波士頓矩陣的資本結構決策。
波士頓諮詢集團於1960年提出了市場增長率與份額矩陣,建成波士頓矩陣。波士頓矩陣根據產品在市場中的成長能力以及市場的整體增長能力對產品進行分類。據此我們可以評價企業的資本結構的合理性,從而在債權人角度評價該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貸款的安全性,在企業股東和投資者角度正確評價企業的經營風險和投資價值。
波士頓矩陣的縱座標表示產品的市場增長率,橫座標表示本企業的相對市場份額。根據市場增長率和市場份額的不同組合,可以講企業的產品分成四種類型:明星產品、金牛產品、問號產品和瘦狗產品。而如果與前面的產品生命週期相結合,則能得到以下組合。
在引入期時,由於企業的關鍵在於產品的設計和研發,此過程不僅需要大量的投資,而企業經營風險也相當高。研製的產品能否成功,研製成功的產品能否被顧客接受,被顧客接受後是否能達到經濟生產規模,可以規模生產的餓產品能否取得相應的市場份額等,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通常企業的資本結構為權益融資比較合適,且其資金來源也大多是能夠接受高風險的風險投資家們。而這些要求高回報率的風投,企業也是以資本利得的形式分配給他們,而並沒有能力分發股利。隨著企業的股價持續增長,當企業認為產品在發揮作用並且它的市場潛能使得投資在財務上更有吸引力時,風投就會選擇在權益的價值增加時尋找合適的買家。
一旦新產品或服務成功進入市場,銷售量開始迅速增長,也就進入了產品的成長期。為了配合企業的總體戰略目標-爭取最大市場份額,企也的競爭策略重點強調營銷活動。由於高速的增長往往會掩蓋錯誤的決策,此時企業的經營風險依然很高。所以為了控制資金來源的財務風險,此時企業的資本結構仍以權益融資為主。
然而,最初的風險投資渴望實現資本收益,就意味著企業需要尋找權益投資替代者,所以最具吸引力的資金來源――公開開發行股票融資成為很多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選擇。 隨著市場的慢慢飽和,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競爭者之間出現了挑釁性的價格競爭。企業為保持、鞏固已有的市場份額,提高自身效率、努力降低成本。隨著經營風險的逐漸降低,財務風險也隨之加大,此時企業的資本結構也發生明顯的變化,就是權益融資和債務融資並存。從而平衡企業的逐漸升高的融資成本。資金的來源大都為企業的自身的盈餘保留和債務借款等。
進入衰退期後,站在企業的角度,其往往會更多考慮股東的利益股東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進行股利的全部分配,往往表現為支付的紅利會超過稅後利潤、股息等於利潤加上折舊。現有的經營風險已經達到最低,即只需要把握經濟能夠允許企業生存多久。這種較低的經營風險也伴隨著較高的財務風險。此時企業就會配合高股利政策而採用債券融資。所以企業的資本結構也以債券融資為主,資產負債率會異常高。
從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企業在進行財務戰略選擇時,特別是決定資本結構時,會考慮經營風險的影響,也會遵循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反相搭配的戰略性原則。
二、市場與資本結構之間的關係與影響資本結構因素之間的吻合度探討
在基於對山東省上市公司年報資料對資本結構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得到以下幾個主要影響因素:公司規模、資產的流動性、盈利性指標、風險性指標、獨特性指標、成長性指標。
六個主要的影響因素中,與產品市場相關性比較大的有公司規模、盈利性、風險性以及成長性指標。通過以上對於產品市場與資本結構的關係來驗證這幾個影響因素在產品市場環境下的正確性。首先是公司規模,隨著產品生命週期的演進,公司規模應該是逐漸擴大的,對應的企業資產負債率也是逐漸增大的,也就是說,公司規模與資產負債率之間呈正相關關係,與實證研究得到的結果一致。盈利性指標在產品生命週期中大致表現為逐漸降低的趨勢,也就是與資產負債率呈負相關關係,與研究結果一致。風險性指標在前面的研究中並沒有具體進行說明,在這裡作一下補充。
這裡的風險性根據相關指標影響載荷分析,應該指的是企業所面臨的財務風險。在產品生命週期中,隨著企業經營風險的逐漸降低,財務風險隨之就會逐漸升高,所以與資產負債率呈正相關關係,與研究結果一致。然而,成長性指標在研究中對應的具體指標總資產週轉率和銷售收入增長率,反映一個企業的發展和成長速度。在產品生命週期中得知,企業的成長速度呈現先加速增長後放緩然後呈現負增長,所以在產品市場的環境下企業成長速度與資產負債率呈負相關關係,與前面的實證研究結果不一致。
參考文獻:
[1]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跨國公司方面論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