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資訊方面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會計資訊,是指特定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等方面的資訊,是對會計主體經濟業務活動中以貨幣計量反映的價值運動的一種客觀表達。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會計資訊效用

  摘 要:隨著公司治理理論的發展,有關於投資者保護話題探討的越來越激烈。會計資訊無論從形式還是從質量上講都有所改善,這就為投資者們提供了對決策有用的資訊,進而更好的滿足了有關投資的資訊需求。本文從會計資訊效用的內容與含義出發,分析了投資者如何將會計資訊為自己所用,列示了會計資訊效用的影響因素,從會計資訊的效用角度分析了該效用對投資者們的保護。

  關鍵詞:會計資訊;資訊需求;會計資訊效用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正處於不斷進步與發展之中,部分上市公司也獨自形成了嚴格的資訊披露制度,這對於真實反映公司經營狀況,穩定好股市秩序、保護眾多投資者們的利益有一定的正面影響,近年來,我國的很多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開始逐漸地邁出了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步伐。當前經濟環境日益複雜、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這就意味著企業要不斷地面臨各種風險,因而提供給投資者高質量、高效用的會計資訊的需求就顯得尤為重要的,我們必須基於投資者視角來對會計資訊效用進行分析與改進。

  二、會計資訊效用的基礎理論

  一、會計資訊的概念

  會計資訊是指會計單位通過財務報表、財務報告或附註等形式向利益相關者者解釋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資訊。

  二、會計資訊效用的內涵

  會計資訊效用是指會計資訊使用者對於所獲得的會計資訊價值的衡量尺度、對資訊需求滿足的程度,這種程度在很大方面上依賴於資訊使用者即投資者們的主觀心理。

  三、會計資訊效用的分類

  對投資者而言,可以將會計資訊效用劃分為目標效用、過程效用。

  會計資訊目標效用可劃分為會計資訊服務效用、會計資訊創造消費效用。

  會計資訊過程效用是指資訊傳遞與接收過程中所給予的效用,以對投資者個體有利為基本前提。

  四、為什麼要重視會計資訊效用

  會計資訊整體反應了一個企業的經營成果,財務資訊與風險。投資者們進行投資決策所依據的資訊大部分都來源於企業所提供的會計資訊。

  債權人、股東、潛在投資者均歸屬於會計資訊使用者。最終的會計資訊是以財務報表及附註的形式作為載體,會計資訊使用者通過財務報表可獲取盈利能力資訊、營運能力資訊、償債能力資訊以及未來公司或企業發展能力的資訊。

  一是通過分析資產負債表,可以瞭解公司的財務狀況,對公司的償債能力、資本結構是否合理、流動資金充足性等作出判斷。

  二是通過分析損益表,可以瞭解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盈利狀況、經營效率,對公司在行業中的競爭地位、持續發展能力作出判斷。

  三是通過分析現金流量表,可以瞭解和評價公司獲取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的能力,並據以預測公司未來現金流量。

  三、會計資訊效用披露的意義

  基於潛在投資者

  首先我們應瞭解會計資訊的使用者所需要哪些方面的會計資訊。尤其是對於投資者來講,一般需要以下四種資訊:包括企業背景資訊、企業的財務資訊及非財務資訊、企業管理人員及股東的資訊、前瞻性資訊。也有人認為投資者們最為關注的是和企業未來所能創造的現金淨流量和盈利相關的資訊,還有學者認為投資者最看重的是投資的風險與收益及其評價。他們可以通過財務報表進行證券風險評估。

  對於潛在投資者來說,有效用的會計資訊,能夠使其全面瞭解和認識企業的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從而指導和幫助潛在投資者對企業的實力進行有效判斷。從而決定資金流向。這將有利於促進有限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和資本市場的完善。

  基於債權人

  作為企業的債權人,往往關注的是企業收益是否穩定,是否安全。看重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這些都可以通過有效用的會計資訊來分析,從而利用會計資訊效用來幫助債權人決定應否貸款和放債。

  基於股東

  經濟的發展,使得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股東作為企業的投資人,有權力瞭解自己的投資收益和風險,通過高質量會計資訊的會計資訊可以幫助股東瞭解企業經營狀況和投資回收情況,從而制定決策使得企業進一步增強盈利能力。經營者與投資者之間常常存在利益衝突和資訊的不對稱性,而且可能會比非上市公司表現的更為突出。投資者們由於受技能、經驗、資源的制約,常常無法獲得足夠的資訊來進行決策,會計資訊效用低。可能會導致經營者違背投資者意願進行風險活動從而損害投資者的利益,因此研究會計資訊的效用具有特殊的意義。

  會計資訊能給投資者提供盈利能力資訊、償債能力資訊、經營能力資訊以及發展能力資訊。投資者通過對會計資訊的分析判斷企業的盈利能力、發展能力、償債能力及經營能力從而保證自己獲取更多的利潤。 如:規範性資訊失真,會計質量低,相關性差,資訊不完整等。不管是哪一種原因導致的會計資訊效用差,最終都會影響投資者的決策。因此我們要加強會計資訊效用的治理。 --!>

  四、會計效用的治理

  由於很多方面的原因可造成會計資訊效用低下,因此要發揮會計效用的作用就應採用多種對策來治理,內外兼治。

  1、 加強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的健全可以保證會計資訊真實和可靠,提高工作的質量與效率,從而制約著經濟活動沿正確的軌道前進。完善公司章程的約束機制和法人治理結構,監事會應負責地對公司的經營活動,財務收支進行監督,並制約經理的工作。還應保障監事會的獨立性。

  利用管理參與制,有效監督經理的工作。

  2、提高會計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明確會計責任的範圍和會計責任的主體,加強對會計人員技術資格的稽核和培訓,才能保證會計資訊的質量特徵。

  3、創造一個完善的外部環境,加強法制法規的建設。從完善社會的監督體制做起,保證會計制度的正常執行。隨市場運作的變化,不斷修訂適用的會計準則。使得會計資訊的舞弊無從遮掩。緊跟企業改革大潮,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總而言之,會計資訊效用的治理用從三個方面著手:內部控制制度,會計人員自身素質、外部環境制約。投資者是資金的所有者,運動的資金才能創造價值,只有利用會計資訊效用,作出正確的決策,才能實現資金價值最大化。使得效益好、結構合理的企業發展的更好,而那些外實內虛的企業由於資金斷鏈而逐漸被淘汰。

  五、對策探討

  1、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通過預防、發現並糾正會計工作失誤。

  2、制訂和完善相關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防止企業通過關聯方交易、虛增收入或支出來粉飾財務報表。

  3、加強外部檢查和監督及處罰力度,對於會計舞弊行為如披露虛假會計資訊的,應嚴厲懲罰。

  參考文獻:

  [1]吳聯生.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會計資訊需求的調查分析[J].經濟研究,20004:41- 48.

  [2]張登兵.博弈決策中的資訊效用分析[J].預測,20084:71- 74.

  [3]趙遠榕,基於投資者視角的會計資訊效用分析.

  [4]劉泉軍,張政偉.新會計準則引發的思考[J].會計研究2003:7- 10.

  [5]孫燕東,苗永永.證券市場投資者保護與會計資訊披露問題探討[J].經濟問題,20075:95- 97.

  [6]韓素芬,周曉娟,何秀榮.上市公司會計資訊披露問題研究[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72:39- 41.

  [7]張素會.投資者對會計資訊的需求特點分析.河北學刊,2012.3. [8]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

  [9]林應永,對我國財務會計資訊效用治理的思考.

  篇2

  論會計資訊監管

  摘要:當前,對會計資訊監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監管者和會計主體的博弈上,通過博弈得出若干個關鍵因素,進而提出監管辦法。但這些因素間卻是相互矛盾的,經濟的不斷髮展,這些監管辦法的實施將變得愈加困難。要完善法規體系中的配套懲戒措施,加大政府監管並突出財政部門在監管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加強對企業內部控制的監管,加強對民間審計的監管。

  關鍵詞:會計資訊;監管;理想辦法

  會計資訊的失真嚴重影響著市場經濟秩序,既不利於國家對經濟活動的監督、管理和引導,也不能使社會資源得到合理和有效的配置。會計資訊失真既損害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也損害企業的利益。在當前會計生產方式下,會計資訊市場的監管主要由國家機構和政府部門制定的法規、準則、制度等進行規範和約束,由會計資訊市場的監管者包括政府部門、審計部門、中介機構等來執行。相關部門對會計資訊的生產和披露進行適當監管,將從一定程度上降低會計主體制造虛假會計資訊的頻率,保證相關者的利益。

  對會計資訊進行監管的問題,不少學者從博弈論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研究。杜興強2001,2002,2003從產權角度進行了分析,指出決定不同利益相關者之於會計資訊的各項權力的是由“企業所有權分享、會計資訊管制和利益相關者道德因素”組成的穩定三角結構,肯定了會計資訊監管部門的作用;彭加生2002對政府進行會計監管的效力進行了邊界分析,認為不僅巨大的違規成本在查處率很低的情況下使無效的而且很高的查處率在過低的違規成本下也是無效的,政府必須“雙管齊下”,會計監管才有效;吳聯生2003將會計資訊失真分為規則性失真、違規性失真和行為性失真,並分別從會計域秩序、資訊不對稱和人類有限理性的角度,分析了這三類會計資訊失真的不同成因,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對會計資訊的監管的必要性。王雄元、嚴豔2003者認為政府幹預的理性因事而異,過度干預使企業不僅獲得了會計資訊隱藏的權力和合法性,還可能會因為各種制度規則的不統一獲得了會計資訊故意失真的權力,因此干預或強制資訊披露可能使會計資訊失真的情況惡化。王玉蓉,盧方元,姜丹等2004,李志強2006分別從不同角度對監督者與做假者進行了博弈分析,認為有效的監管必須要低的監督成本,高的發現率和處罰金額。王建成等2004把政府和各企業間的博弈分析結合,指出會計資訊失真即依賴於懲罰性失效水平,又依賴於政府的會計資訊管理偏好影響、強制性影響和懲罰性影響水平。

  綜合當前的研究不難看出,對會計資訊進行有效的監管主要是建立在降低監管成本、提高查處概率和加大懲罰力度上。但目前,這三個方面卻又是相互矛盾的,提高查處概率必定會增加監管成本,而查處概率上不去的話,懲罰力度再大也沒有用。同時過度的干預也不利於企業的發展。再者,從這些學者博弈方程的結果也不難看出,無論三者均衡到一種什麼樣的程度還是無法徹底消除會計主體制造虛假會計資訊的動機和傾向。並且,隨著市場競爭程度的加大和經濟業務的日益複雜多樣,企業的會計資訊均衡失真水平也將會加大,再加上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會計資訊的監管面臨著困境。

  一、會計資訊監管面臨困境的原因

  由於利益的驅使、會計監督體系不健全、有關人員缺乏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低下以及會計人員管理體制不合理、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因素,造成了會計資訊監管上的種種困難。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通過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加強法制建設及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教育等方式解決解決吳聯生,2003,但是卻不能解決會計資訊來源和使用的社會性與會計資訊生產的個體性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從資訊經濟學的角度上來說,就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由於資訊不對稱而帶來的會計資訊失真。這也就是會計資訊監管難度很大的根本原因所在。

  會計資訊從企業經濟業務發生至最終提供給資訊使用者,要經過兩個環節:一是企業本身;二是企業外部監督部門。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人,它所要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在關於它是否做假賬這個問題上是不存在道德的約束的,關鍵看做假賬還是做真賬對企業有利。會計資訊監督部門、投資者更是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由於存在著資訊不對稱,會計主體佔有資訊的優勢,所以就又可能產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諸多學者只是在這一前提下去尋求解決的辦法,並沒有考慮到這一前提是否存在問題,是否需要改變。事實上,產生資訊不對稱的根本原因就是會計資訊的個體生產。

  經濟業務不但是經營者個體的行為,更存在於相關經營者之間的交易所產生的經濟協議中。這些經濟協議構成了交易聯絡,連線各個經營組織無數的交易聯絡,將社會經濟活動構成了經濟活動的鏈和網。但傳統會計把反映社會經濟活動侷限於個別“會計主體”的內部,不能充分地提供反映經濟活動的資訊。會計界普遍認為,“企業的會計核算只能以企業自身的角度,來反映核算經濟活動”。如此的會計資訊的生產顯然是個體性的。會計資訊的個體性還反映在其所包含的內容上。起源於經營者的個體需求,以“會計主體”假設為基礎的會計活動記錄與反映的是“會計主體”的內部資訊,而人為割斷了各個經濟實體之間的聯絡,所以難以反映社會經濟活動的全面情況。同時,建立在以“會計主體”為基礎上的傳統會計,在主觀和理論上也不可能提出反映各個 “會計主體”之間的聯絡的要求。雖然對會計資訊使用者來說,提供會計資訊是“會計主體”的責任與義務,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會計資訊的提供,對外提供的財務報告,僅僅是權利或法律“迫使”的結果,並非出於自願。在利益的驅使下,其所提供的會計資訊難免有修飾與失真的可能。為了滿足會計資訊使用者對會計資訊的要求,傳統會計建立一系列社會公認的會計準則,對會計行為進行約束。事實證明,這種“迫使”的約束不可能避免因為資訊不對稱而帶來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而經濟活動的互為前提和互為條件,是對資訊的真實性比較和驗證的條件,是保證會計資訊真實與可靠的惟一條件。依靠“會計主體”的自我監督去達到社會監督的目標,不僅是難以實現的,也是不科學的,在邏輯上更是矛盾的。經過上面的分析不難得出,會計資訊的個體生產與社會需要的矛盾是產生會計資訊不對稱的根本原因,也是使會計資訊監管面臨困境的根本原因。   二、我國現行的會計資訊監管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問責形式單一,缺乏懲戒力度

  目前,我國會計法規體系雖然已成系統,但是仍然存在著缺陷。首先,包括《會計法》在內的各種法律法規對於會計違規行為的追究一律採用行政責任,只有較嚴重者方追究刑事責任,涉及到民事責任的規定則更少。由於嚴重依賴行政問責,忽視法律手段的運用,影響到會計法律法規的威嚴性,使其執行與落實的效果受到影響。時有會計違規行為因無法可依得不到應有的制裁,使會計法規與實際工作出現嚴重的脫節。其次,我國會計法律法規關於行政責任的規定又過於原則和抽象,缺乏針對性和具體性,許多處罰規定同時又具有較大的彈性,執行起來不但標準不好掌控,同時也影響了法律法規的威嚴與公正性。

  二監管部門過多未形成合力

  目前,我國對會計資訊採用的是分業監管的方式,雖然會計資訊監管職能主要集中在財政部門,但是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部門各自對自己管理範圍內的會計資訊進行監督與控制。按理說監管部門各負其責,監管針對性強,應有利於監管成效的取得。但是事實的情況卻截然相反,由於沒有統一的監管規定,缺乏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形成各個行業和單位之間監管標準不一、監管功能交叉、各自為政,出現功能重疊的現象。由於監管分工不明對同一資訊很容易出現重複監管及缺位監管的現象,隨之相伴的必然是出現職責不清以及出現監管問題後互相推諉的現象,從而降低了監管的效率與形象。同時由於監管政出多門,必然導致監管成本的加大,造成監管部門及被監管部門人才物力不必要的消耗與浪費。

  三內部會計資訊監管效率低

  內部會計資訊監管實質是一種內部控制。建立健全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是《會計法》明文規定的。內部會計資訊監管做得好,有利於會計資訊質量的提高。目前我國內部會計資訊監管作用發揮的並不好,其效率是低下的。引起這一現象主要原因是不少單位對內部會計資訊監管不重視,甚至認為內部會計資訊監管是替他人做事,不應屬於自己份內的工作,從事這一工作只是為了應付相關部門的檢查,基於這種思想不少單位對內部會計資訊監管不重視,甚至在人員編制和經費投入上都得不到保證,使得監事會、內部審計部門等機構形同虛設,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此外,引起內部會計資訊監管效率低下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內部會計監管獨立性差,一些單位將內部會計監管部門與會計部門歸屬於同一機構或同一領導管理,更有甚者在機構設定上甚至將內部會計監管機構歸於財務部門領導。

  四間接監管效用不高

  會計師事務所自成立以來,為會計資訊質量的監管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目前上市公司虛假資訊仍不時影響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執行。從近些年出現的系列會計造假事件可以看出,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和註冊會計師監管效用並不高。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會計師事務所本身是自負盈虧的經營實體,存在成本與收入的比較,當面臨競爭的市場環境時,為了爭取到業務勢必在價格方面做文章,如果所接受的業務價格低,必然會減少必要的審計程式、縮小審計範圍,無法獲得充分的審計證據,導致註冊會計師發表了不恰當的審計意見,形成審計失敗。目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發展迅速,使得政府及協會只能依靠輪換抽查的方式,對其審計業務質量進行檢查。業務監管力度薄弱,加之目前懲戒措施不配套,使會計師事務所和註冊會計師降低了風險意識,甚至違規執業,沒有起到其應盡的社會監督作用和責任。

  五直接監管弱化

  我國直接監管部門涉及到財政、審計、證券監管、稅務等。近些年不斷增多的企事業單位和會計師事務所及註冊會計師,使這些部門審計資源出現緊張的局面,造成只能採取抽查等方式進行直接審計,無形中減少了造假被查處的機率,加上目前對違規行為處罰措施有限,使直接會計監管作用弱化。

  三、會計資訊監管的對策

  一完善法規體系中的配套懲戒措施

  法律的威嚴性體現在法規體系中配套懲戒措施的形式與力度。當前應當積極推動《會計法》、《註冊會計師法》等修訂工作。細化這些法規中配套的懲戒措施,減少其彈性。改變過去只注重行政處罰的作法,強化刑事責任、民事責任的認定,重視建立健全民事賠償責任的追究機制。加大對虛假會計資訊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強調對涉案單位的管理人員、會計人員、會計師事務所及其簽字註冊會計師的責任認定,增加單位和個人的違規成本和違規風險,以使法律法規更具有針對性和威懾力。

  二加大政府監管

  要提高監管效率就應儘快消除多頭監管的局面,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加大政府監管力度,重點對國民經濟生活中重大問題和熱點問題加以監督。同時突出財政部門在監管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呼籲儘快建立起統一的監管系統平臺,以財政部門為代表,做好政府與各監管部門之間的資訊溝通,同時藉助這種方式加強其與審計、稅務、證券監管、民間審計等部門的溝通與配合,以此逐步形成各負其責、層次分明、綜合治理的良好局面。

  三加強對企業內部控制的監管

  良好的內部控制可以提高企業會計資訊的可靠性,有利於政府會計資訊監管的實施,鑑於當前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薄弱的現狀,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做好企業內部控制的指導監督工作,目前將監督的重點放在加強內部控制執行機制的檢查上,同時充分發揮民間審計力量,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促進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與落實。

  四加強對民間審計的監管

  企業會計資訊在公佈之前需要經過註冊會計師審計,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往往註冊會計師審計結果意味著具有客觀性和公正性,但事實的情況並非都如此。所以,加強對註冊會計師審計的監督有利於對被審計單位會計資訊質量的再監督。若要實現對民間審計的強化監管,首要前提是倡導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多元化,在目前有限責任事務所較多的情況下,鼓勵發展合夥制事務所,使行業結構趨於合理化,以滿足不同的民間審計需要。強化對民間審計的監督就要增加會計師事務所和註冊會計師的法制意識和責任意識,明確劃分簽字註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各自的審計責任和法律責任;同時做好註冊會計師的後續教育,不斷提高整體素質,政府部門也應加強指導,努力改善註冊會計師的執業環境,以充分提高民間審計對會計資訊的監管效率。

  參考文獻:

  [1] 吳聯生.會計資訊失真的“三分法”:理論框架與證據 [J].會計研究,20031.

  [2] 杜興強.契約·會計資訊產權·博弈[D].廈門:廈門大學,2001.

  [3] 杜興強.會計資訊產權的邏輯及其博弈[J].會計研究,20022.

  [4] 王雄元,嚴 豔.強制性資訊披露的適度問題[J].會計研究,20032.

  [5] 王文蓮.經濟資訊生產的社會化探討.天津商學院學報,20046.

  [6] 王文蓮.論會計資訊生產社會化.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51.

  [7] 夏冬林.會計資訊有用性與市場監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8] 吳作章.我國會計政府監管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關於會計造假的論文
工程審計工作計劃範文3篇
相關知識
會計資訊方面的論文
有關圖書館資訊方面的論文
統計資訊方向的論文
會計電算方面的論文
關於計算機方面的論文
會計資訊化畢業論文
會計資訊化探討論文範文
會計電算化會計資訊化相關論文
計算機資訊保安方面的論文
芻探會計資訊失真的制度因素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