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理論依據
一、問題的提出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問題的論述,近幾年來經常見諸報刊。許多農經界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和見解,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識,即 必須改變當前狹小的農戶生產現狀,擴大和優化農戶土地經營規模。但是,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經濟學理論依據、土地規模大小與生產成本、經濟效益之間的經濟數量關係,以及適度規模的量化標準等,卻鮮有論述 或者論述很不深刻。從經濟學的角度,特別是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最終一般都要歸結於數量關係, 才是明確的,具體的,才能對解決實際問題有所幫助。本文試圖根據經濟學的觀點,以定量的方法,探討。
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經濟理論依據
規模,按照一般定義,是指事物在一定空間範圍內量的聚集程度。一個生產單位的規模,是指在生產單位這一空間範圍內各種經濟數量的聚集程度。生產單位內的經濟數量,從投入——產出的角度來講,既包括投入量,也包括產出量。投入量中又可分為變投入量和固定投入量。因此,關於生產單位的規模,有許多不同的描述。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第一種以勞動力數量作為衡量生產單位規模的標誌;第二種以固定資產原值作為生產單位的規模;第三種以產量作為生產單位的規模。規模定義的內涵不同,則有關規模經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也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現在的問題是:在農業這一特定的生產領域內,應當採取哪個“量”作為農業生產單位的規模。 我們認為,農業生產單位的規模一般應當以固定投入的數量為衡量標準,在我國農業現代物質技術水平較低的條件下,土地是農業的主要的固定投入,因而採用土地數量作為衡量農業生產單位規模的標準,具有現實的意義。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目前我國農村實行農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除個別集體農場或專業隊經營外,絕大多數為農戶家庭經營,即一個農戶家庭為一個農業生產單位,土地規模過於狹小。目前,許多專家學者所論述的農業適度經營規模及其提出的各種擴大和優化農戶土地規模的措施,也是以農戶經營土地數量為依據。因而,為保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研究的連續性,把土地數量作為農業經營規模標準,也是適合的。原因之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土地是農業中最稀缺的生產要素,無論國家還是農戶,為了獲得最大收益,都必須充分發揮土地這一生產要素的潛能。因此,把土地數量作為農業生產單位規模標準,研究土地規模與經濟效益的關係,更具有現實的意義。,主要是規模經濟理論。所謂規模經濟,描述的是生產規模與單位產品平均成本的關係。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單位產品平均成本不斷下降,下降到某一點,開始上升,如下圖所示。生產單位的規模在Q之前,隨著規模擴大,單位產品平均成本不斷下降,只要小於Q的規模投入仍然處於規模經濟區;規模擴大經過Q點繼續擴大,單位產品平均成本則隨著規模擴大而不斷上升,故大於Q的規模投入,則處於規模不經濟區。而Q點的規模則為產品市場成本最低點,是最佳經濟規模。 (附圖 [圖])規模與單位產品平均成本的這種關係,是由內在經濟與外在經濟決定的。所謂內在經濟是指生產單位的規模擴大時,可從其自身內部的經濟資源配合與利用而引起其收益的增加。如規模擴大,可以使用更先進的 技術,可以綜合利用副產品和原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勞動潛力或相對減少管理人員,可以減少一些共同生產費用等。但是,如果生產規模過大,則又會由自身內部資源配合不協調或利用不充分,而引起收益的減少,這叫做內在不經濟。如,由於規模擴大而引起管理不便,或某種資源閒置,或某種費用增多,或某些效率減低等。所謂外在經濟,是指由於生產單位規模擴大,能給有關的生產單位帶來收益的增加。如由於生產規模的擴大,而使相關的原材料供應、資訊、技術和銷售服務等生產單位,得到較多的業務量,獲得較高的收益。與外在經濟相對的是外在不經濟,這是指由於生產單位規模擴大,而會給別的有關生產單位帶來損失或損害,如引起競爭加劇、銷售困難、運輸緊張和環境汙染等。 規模經濟還可以用廠商理論中的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來說明。如下圖所示。圖中,SRAC表示短期平均 成本曲線,LRAC表示長期平均成本曲線。SRAC的每一條曲線代表一個生產規模狀態,曲線上的每一點都具有相同的規模。LRAC表示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在這條曲線上的每一點都代表著不同的規模狀態。從圖中可以看出,短期平均成本曲線SRAC在開始階段是下降的,即隨著可變投入的增加,單位產品平均成本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單位產品平均成本開始隨可變投入的增加而上升。長期平均成本曲線LRAC,在開始階段,隨著規模的擴大,單位產品平均成本不斷下降,但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單位產品平均成本開始不斷上升。在圖中,SRAC這一規模狀態下的實際成本是T[,1]所在點表示的成本C[,1],而這一規模下的最低成本在A點表示的成本C[,2],這表示SRAC[,1]這一規模不是最佳規模。生產者可以在長期內不斷調整規模。隨著規模沿LRAC繼續擴大,直至SRAC[,3]這一規模此時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與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重合,單位產品平均成本最低,該規模即為最佳規模。這裡需要說明,單位產品平均成本的降低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規模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可變投入,使單位產品平均成本從T[,1]下降至A。另一種是通過擴大規模(包括固定投入和可變投入),使單位產品平均成本從T[,1]降至T[,2]直至T[,3]。我們所說的規模經濟指的是第二種方式,即由於規模擴大而導致單位產品平均成本下降,收益增加。與規模經濟相類似的有一種叫做比例經濟或比例報酬,實際研究中,二者往往混淆。比例經濟是指所有投入按相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產出變化。用生產函式表示,Y=f(x[,1],x[,2]),當投入按同一比例K(K>1)增加時,生產函式變為Y·K[n]=f(K[,x[,1]]K[,x[,2]])。n是一個指數,n=1表示比例報酬不變;n>1表示產出增加幅度大於投入增加幅度,比例報酬增加;n<1則表示比例報酬下降。下面用柯布——道路拉斯函式舉例說明。Y=A[,x[α][,1]][,x[β][,2]],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K增加,上式變為:A(kx[α][,1])(kx[β][,2])=AK[α+β][,x[α][,1]][,x[β][,2]]=K[α+β]y。在這裡n=α+β,根據α+β大於1、等於1、小於1,可判斷比例報酬增加還是減少。(附圖 [圖])應當是規模經濟而不是比例經濟。實際上,可能有的單位也混有比例經濟因素,但從規模經營的主體來講,種植業主要是擴大土地規模,而不是土地、勞動力、資金同比例擴大。特別是目前我國農業勞動力已嚴重過剩,如果再增加勞動力,將使農業生產要素組合更加失衡,更加不經濟。所以,比例經濟不是我國,而且實行規模經營,還必然導致投入生產要素比例 的變化。規模經濟將會產生規模效益,但是規模經濟與規模效益不是等同概念。規模經濟,是指由於規模擴大而導致單位產品平均成本下降。規模效益是指規模擴大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的增加。從表面文字來看,似乎沒有 多大差別,但只要做點數量上的仔細分析,就可看出其區別和概念上的差別。我們可以通過下面圖示,來分析規模經濟與規模效益的區別。圖中,P表示產品價格,LRAC是長期平均成本曲線,D點是單位成本最低點。在C點,單位產品成本為P′,高於價格P,總成本為P′OQ[,1]C;規模擴大至A點,單位產品成本與價格相等,總成本為CQ[,1]Q[,2]A,CQ[,1]Q[,2]A與P′OQ[,1]C相比較,減少的這部分即規模效益,是由規模擴大帶來的。規模從Q[,2]至Q[*],由於單位產品成本繼續下降低於產品價格,總成本小於總收入,產生規模經濟與規模效益。從Q[*]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單位產品成本開始逐漸上升,進入規模不經濟區域,但由於單位產品成本仍低於價格,擴大規模仍會增加收益,因此,規模擴大將持續到Q[,3],即單位產品成本上升至產品價格P為止。在Q[*]至Q[,3]這一階段上,儘管已處於規模不經濟區域,但卻仍會產生規模效益。所以,規模經濟只是考慮成本的下降,而不考慮價格因素。規模效益則是由成本和價格共同決定的。也就是說,規模經濟未必產生規模效益,比如當前一些成本高,價格低的農產品生產;規模不經濟也可能有規模效益,比如成本低,價格比較高的農產品生產。同時,通過對規模經濟與規模效益的綜合分析,可以推出一個重要的結論。農戶為了經濟利益,獲得最大的規模效益,在最佳規模Q[*]以後,仍會繼續擴大規模。但是,如果單位產品成本上升,是由於土地生產率下降的原因 造成,如廣種薄收,粗放經營,那麼,這種擴大經營規模的行為將會導致社會總產量的下降。儘管農戶會因 此而增加收入,但是不可取的。這就是說,在講求微觀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講求巨集觀經濟效益,講求各種資源利用的最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三、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經濟組合原理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經濟組合原理,是反映規模經營的調整變動及其求取規模效益的規律性關係。規模經營原理,主要包括滿負荷原理、規模要素組合原理、階躍原理和包絡原理等。(一)滿負荷原理是指當生產單位的實際生產能力與設計規模(潛在)生產能力相一致時,有該規模狀態下的最低生產成本,能獲得一定技術經濟條件下的最大收益。在農業上,特別是養畜場、園藝場、大棚菜等,均有一定技術條件下的設計規模生產能力。儘管當前由於經濟管理水平不高,一般估算的多,精確計算的少,但這種客觀存在的設計規模生產能力,卻是很普遍的。滿負荷原理的目標,是要使生產單位設計的規模生產能力,能得到充分地利用、運轉,使固定投入與可變投入有最恰當的比例配合關係,能更好地發揮生產要素的作用,有最低的生產成本和最大的投入產出效益。按經濟數量分析,在投入和產出價格不變,技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生產單位的總生產成本為TC=TVC+TFC(TVC是總可變成本,TFC是總固定成本),其總可變成本取決於產出水平,為TVC=AVC·P(AVC是單位產品可變成本,P是實際產出水平);總固 定成本為原設計規模生產能力的固定投入成本,TFC=AFC[,2]·S(S表示潛在產出,AFC[,2]表示達到潛在產出時的單位產品固定成本)。如果實際產出與潛在生產能力不相符,即P≠S,則總 固定成本不變,但單位 (二)生產要素組合原理這是指一種生產規模在一定的技術經濟條件下,有其客觀的生產要素配合比例關係。各種生產要素合理搭配組合,就能充分發揮其技術功能,形成最佳的組合生產能力,實現最大的規模效益。眾所周知,每種生產要素都有若干種類型,每種型別均有其利用特點和可能形成的生產能力。各生產要素實現何種型別、何種 比例結合關係,則是由技術條件和生產規模所決定。如大土地面積農場、畜場、果園,若採用現代化技術裝置、則只需要較少的人力配備;若使用老式的畜力和畜力農具,則需要配備較多的牲畜和勞力。又如,小土 地面積農場、果園,若採用大型現代化技術裝置,就會無法使用、或者利用率很低,而只有相應地配備一定人力和畜力。所以,講求適度規模,就是要根據科學技術水平和一定規模的生產需要,科學地選擇生產要素及其比例關係,使之形成一定生產規模的生產能力,即充分發揮一定規模的每一要素的技術功能和利用效率,達到技術上和經濟上的最佳效果。比如,在一定技術條件下,假設20畝土地、1個勞動力和1臺手扶拖拉機是最佳組合,那麼土地規模擴大為200畝,就要相應地配備10個勞動力和10臺手扶拖拉機;若改為選用中、小型拖拉機,則可能只需要3—5個勞力和2 —3臺中小型配套的拖拉機組,就可形成新的最佳 組合生產力。所以,一定的生產規模,要有一定質量型別和一定數量生產要素相結合,才能使各種生產要素充分利用,避免出現某種要素超負荷使用,而另一種要素閒置的不合理局面。 (三)階躍原理這是指規模擴大要以基本規模單位為基礎,從較低水平的規模狀態擴大到較大規模狀態,規模效益才能 不斷遞增。假設生產規模及其規模效益關係如下圖所示。(附圖 [圖]) S[,A]、S[,B]、S[,C]是三個規模狀態下的規模效益,在A、B、C點達到最大值。從S[,A]這一規模狀態向S[,B]規模擴大,在擴大到b之前這一階段,規模效益遵循S[,B]曲線,可以看出,這一階段的規模效益與S[,A]規模狀態相比是下降的,只有規模擴大至b點之後,規模效益才超過S[,A]狀態,開始遞增,逐漸達到最大值B。同理,從S[,B]到S[,C]的規模擴大過程中,規模效益的變化也是如此。階躍原理說明,要保持規模效益不斷遞增,規模的擴大必須以基本規模單位為標準,從一種規模水平跳躍至另一個高一級的規模水平,而不能是連續地和緩慢地漸進擴大。例如,從20畝/1勞/1機擴大到40畝/2勞/2機,而不是20畝、21畝、22畝這種微小的連續擴大。因為每一規模階躍擴大,必然伴有相應的生產技術裝置和新的科學技術的應用,形成新的生產要素組合生產力和效益,以構成規模效益。 (四)包絡原理這是指當投入結構不變時,只有短期平均成本的最小值與長期平均成本的最小值相等,才能使生產單位的總平均成本最低,收益最大。下面通過數量分析,來說明這種關係。設成本函式C=f(F,V,S)其中F為固定成本,V為可變成本,S為規模。短期內,V可變,F、S不變。長期內,F和V都隨S變化。設最低長期平均成本為T(S)固定成本為F(S),可變成本為V(S), 則T(S)=f〔F(S),V(S),S〕,設最低短期平均成本為T(F,S),此時只有V變化, 設其最小值為V(F,S),則有T(F,S)=g〔F,V(F,S),S〕。T(S)由於是在F和V都可變化情況下的最低長期平均成本,那麼最低的短期平均成本必然不小於T(S),即 T(F,S)≥T(S)。顯然,只有F=F(S)時,即固定成本等於長期規模變動中最低成本時,才有T(F,S)=T(S)。因此,生產單位總平均成本的最小值應等於長期平均成本的最小值,而只有短期平均成本的最小值等於長期平均成本的最低值,才能實現總平均成本最低。由於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是每個短期平均成本的包絡線, 因此這種包絡原理,說明短期平均成本最低所形成的最大收益要與長期平均成本最低所形成的最大收益一致,才能有最大的經濟效益。如某階段農機平均作業成本或某季農產品平均生產成本最低,要能使全年或一個輪作週期的農產品成本最低,要能使全年或一個輪作週期的農產品平均成本最低,才能表明農機作業的全年利用效率與效益,每季作物的茬口安排、投入措施、土地肥力和全年自然經濟條件利用的恰當與效益,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短期效益要與長期效益一致,或者說,短期效益要服從長期效益,才能有最大的效益。 所以,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要根據各種農產品生產的技術經濟特點和市場價格水平,按照規模經濟理論,確立規模效益後,選擇最佳規模效益點;同時,按照生產單位的生產能力設計、生產要素組合、生產規模階段和生產過程包絡原理的要求,充分利用生產條件、合理組合,充分發揮各種生產要素的利用潛力,才能達到生產平均成本最低、經濟收益最大的目的。
關於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兩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