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學畢業論文免費
幼兒時期是一個人的成長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階段,也是一個人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也將幼兒教育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幼兒教育在對幼兒進行智力和潛力開發的基礎上更具人性化,更加註重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培養。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心理學與幼兒教師工作的關係
【摘要】作為一名年輕的幼兒教師,我雖然執教的時間不長,但是很多現實中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家裡有變故心情低落用怎樣的狀態面對孩子;幼兒無故大哭大鬧我應該怎樣對待;對於不積極參與活動的孩子我應該怎樣幫助等等。直到我開始進修心理學的相關內容,越深入就越發現,心理學對於教學工作的實踐意義超乎我的想象。教師自身的心理學知識是開展良好教育的基礎,有效的心理學思維是教師工作中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心理 幼兒教師 工作關係
近年來,隨著學前教育受到政府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幼兒園教育。然而,“虐童”事件的爆發,一系列幼兒園教育的負面新聞接踵而至,大眾也將目光更多的集中在幼兒教師這一職業群體上,對其職業操守和心理健康產生了質疑。
作為一名年輕的幼兒教師,我雖然執教的時間不長,但是很多現實中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家裡有變故心情低落用怎樣的狀態面對孩子;幼兒無故大哭大鬧我應該怎樣對待;對於不積極參與活動的孩子我應該怎樣幫助等等。直到我開始進修心理學的相關內容,越深入就越發現,心理學對於教學工作的實踐意義超乎我的想象。教師自身的心理學知識是開展良好教育的基礎,有效的心理學思維是教師工作中的關鍵因素。
一、構建教師心理健康,增加幼兒正能量
一份四川省部分城市4-7歲兒童的抽樣調查結果表明:兒童行為問題總分與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總症狀得分呈顯著正相關。幼兒教師軀體化因子得分與兒童行為各因子得分呈顯著負相關, 而且年齡越小的兒童行為問題與教師軀體化因子得分的負相關程度越高:兒童的攻擊性、社會退縮性兩因子得分與教師的敵對、精神病性兩因子得分呈顯著正相關;兒童的多動、違紀兩因子得分與教師的抑鬱、焦慮兩因子得分呈正相關;兒童攻擊因子得分與教師偏執因子得分呈正相關等等。
這份報告說明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越好, 兒童行為問題越少。反之亦然。一般兒童每天至少有10個小時的時間與教師形影不離,教師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幼兒,而教師的心理健康是隱性存在的,那不代表不對幼兒構成影響,只不過是潛在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幼兒。教師的心理表現是幼兒的心理參照系,教師的思維、情緒以及為人處世的態度對幼兒一生的心理及行為的發展都產生著一定的影響。
所以,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一定是能注重自身心理健康,能構建起一個強大的內心,用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情感,與幼兒建立平等友愛的關係,創造自由愉悅的氛圍,為幼兒傳遞正能量。
二、良好的心理學知識是指導教育實踐的基礎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人的心理活動是複雜的,表現是多方面的,但又是有規律可循的。總的說來,人的心理活動表現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心理過程如感知覺、想象、思維、記憶等和意向活動注意、情感、意念、動機等。另一類是木性心理特徵包括興趣、愛好、性格、氣質、能力等。凡此種種心理活動,貫穿在人的一切活動之中。所以,作為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心理學,在人的生活、實踐的各個方面都可以發揮廣泛的作用。
眾所周知,教師的職業屬於“人-人”的型別,其特點是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人與人之間積極地相互作用,因此,教師必須很好地瞭解幼兒的內心世界,善於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使他激動不安的問題,同時也要善於與幼兒集體打交道,善於組織他們的共同活動。教師應當具有積極主動精神和創造精神,不是去做所發生的教育情境的尾巴,而是主動創造教育情境,並賦予每種教育情境以重要意義。[]從這種意義上說,教師就是心理實踐家,他把心理學知識直接應用於教育教學,而正是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教師才能真正理解教育工作對教師的品質、能力等所提出來的職業要求,從而更加嚴格要求、積極塑造自己。
三、心理學教學方法促進教育教學“高效”、“素質”發展
記得前幾天看過一篇新聞報到,寫的是兒童問題諮詢專家趙遠虹陪德國著名幼兒教育學者艾申波茜博士走訪了北京數所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幼兒園這一事件。然而德國的教育專家給出的結論處處都透露出“失望”:活動室和臥室裡四處貼的是中國漢字;幼兒作品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班裡沒有孩子家人的照片、沒有幼兒從家裡帶來的私人玩具等等。這是我國學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說明現在的中國幼兒教師還在重複著以前西方的教育錯誤,我們還是將幼兒是否遵守紀律、學習的好壞、與他人保持一致的程度作為衡量幼兒的標準,從而忽略了他們的天性、本性和個性。
著名教育家贊科夫說:“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這樣良好的教學氣氛,那麼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揮作用。”這就說明,我們一定要堅持心理學教學方法:
一注重溝通,激發幼兒興趣。
有效的心理溝通是教師成功教學的前提,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幼兒的需求後,才能有針對性地抓住幼兒心理,激發幼兒興趣。
二注重指導,提升幼兒能力。
幼兒的活動中我們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既不要主導幼兒互動、過分插手干預,也不能不管不問、袖手旁觀,而是要在適當的時機加以指導,讓幼兒由簡入難、循序漸進地完成目標,潛移默化地提高能力。
三注重激勵,張揚幼兒個性。
對於能充分展示自己、表現自我的幼兒,不要去阻止他的表達,更不能加以訓斥和批評,而要用欣賞的眼光,採取激勵的方法,讓他盡情地釋放自己的感情。
四注重互動,營造和諧氛圍。
互動是教師和幼兒雙向溝通的一種教學方法,教與學是兩個主體,只有在自由、平等、愉悅的氛圍中,教學雙方才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受益。
心理學是教師的必修課、專業課。這既是由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所決定,又是由教育工作的客觀規律所決定。正如於光遠同志所說:“在應用方面,教育心理是一個很重要的間題。用什麼的辦法很快地培養出很多人材來,這樣按教育工作的客觀規律辦事,需要認真研究。經濟工作要按照經濟規律來辦事, 教育工作要按照教育規律來辦事。教育心理學是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規律之一。”
篇2
淺談幼兒遊戲心理學基礎與課程實踐
摘 要: 本文主要依據幼兒心理髮展的本質特點和幼兒的需要心理特點,討論幼兒遊戲課程的心理學基礎問題,依據心理學理論基礎的觀點,討論遊戲課程的實踐問題。
關鍵詞: 心理學 遊戲 幼兒教育
一、前言
幼兒是指3、4歲至6、7歲時期的兒童,此時的幼兒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與探索的慾望,並逐漸產生了參加社會活動的需要。但限於自身的不足,他們不能隨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需要融入社會。這種強烈的需要與自身現實產生了矛盾,他們選擇了一種類似於現實生活氛圍的情境並積極參與其中來解決這個矛盾,這就是遊戲。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有關幼兒園課程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程序也大大加快。本文主要就幼兒心理學基礎、幼兒遊戲課程實踐中的問題進行簡要討論。
二、幼兒園遊戲的心理學基礎
1.幼兒遊戲心理的本質特點與遊戲課程
遊戲課程是建立在幼兒心理髮展的本質特點上的教育方案。關於遊戲的本質有很多論述。傳統理論學者格羅斯把遊戲看作是兒童對未來生活的無意識的準備,是一種本能的生活練習活動,而席勒斯賓塞則把遊戲看作是發洩體內過剩精力的一種方式。當代的遊戲理論流派主要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皮亞傑的認知動力說、桑代克的學習理論。中國國內心理學家朱智賢認為:遊戲是適合於幼兒特點的一種獨特的活動方法,也是促進幼兒心理髮展的一種最好的活動方式。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認為,孩子的某種機能的生理結構尚未達到成熟之前,學習訓練是不能進行的,只有在達到足以使某一行為模式出現的發育狀況時,訓練才能奏效。他還認為,兒童行為的發育成長有他們的自然順序,發展就是各種行為模式在環境作用下按一定的順序出現的過程,有一定的生物內在進度表,並與一定的年齡相對應。所以,格塞爾十分重視行為的年齡值與年齡的行為值。
2.幼兒遊戲對幼兒發展的作用
幼兒遊戲能滿足幼兒身體器官發展的需要。由於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的發展,幼兒在生理上需要不斷地變換行為活動。在遊戲中,幼兒可以獨立地做各種動作,使得身體各器官和神經系統參與活動並得到發展。同時,幼兒在遊戲時,總是能夠獲得愉快的心情,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促使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在遊戲中,他們能夠不停地做各種動作而不知疲倦,但若讓他們長時間地保持同一姿勢會就使他們感到厭倦和不滿。遊戲可以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對周圍人和事物的好奇與探索慾望,是幼兒理解環境、影響環境的需要表現,也是引導幼兒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契機。幼兒在遊戲中需要進行各種各樣的探索活動、操作活動,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想象而進行一系列模仿、表現與整合活動,有利於促進幼兒智力象徵性功能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遊戲創造了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兒童的智力發展存有兩種水平:已有水平和可達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區域就是幼兒智力的最近發展區。由於幼兒在遊戲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權,獨立地進行各種活動,這就需要幼兒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得他們的表現總是超過了他的實際年齡,也高於他日常的行為,促使幼兒認知能力不斷髮展。遊戲可以滿足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需要。人際交往需要的形成與發展是人所特有的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幼兒日後走向社會必備的能力,而遊戲是幼兒學習人際交往知識、能力的重要途徑。
幼兒在與成人的遊戲交往中時刻感受到成人對他們的關愛,產生依戀感。而在與同伴的遊戲中,學會了同他們溝通、交流的能力,通過交流彼此的探索過程和結果,這既可以開闊他們的視野,又可以使他們在遊戲中學會尊重與合作,以滿足他們社會性發展的需要。遊戲有利於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人格是個體在需要、動機、態度、價值觀念、能力傾向、外形及生理的諸方面具有的特質,幼兒期是幼兒人格形成的關鍵期。遊戲對幼兒來講不僅僅是娛樂,更重要的是幼兒能在遊戲中獲得影響與控制環境的能力,可以藉助遊戲合理地宣洩不良情緒以獲得心理平衡。而當幼兒在遊戲中通過自己的行為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時,他會體驗到成功者的喜悅,藉此樹立自信,並進一步強化他們的興趣、注意力。作為遊戲的主體,幼兒能夠自覺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學會增強注意力。另外,幼兒在遊戲中會產生最初的道德感,為幼兒道德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保證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與發展。
三、遊戲心理學對遊戲課程的基本理念的影響
遊戲是一種教育性很強的主體性創造活動,既是幼兒生活的基本方式,又是幼兒教育實施的基本途徑。以遊戲為基本形式的幼兒教學則致力於解放幼兒好動的天性,讓他們在遊戲中獲得樂趣,促進他們認知能力、身體機能和社會化需要的發展。以遊戲為主的幼兒教學模式提倡幼兒間的合作性學習,讓幼兒在遊戲中學會溝通與交流,開闊視野,發展思維,促進身體各方面的發展,進而培養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自信心。因此,遊戲教學模式取代上課教學模式成為幼兒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遊戲教學並不意味著把遊戲本身與教學相等同。這是因為遊戲無外在目的,遊戲的目的在於遊戲本身,追求活動過程的價值;但在實踐的幼兒教育中,廣大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在遊戲教學的實施中仍存有諸多誤區,其中之一就是偽遊戲教學模式的存在。
這種誤區有兩種表現:第一,幼兒教育工作者把遊戲作為幼兒純粹的娛樂行為,遊戲只是幼兒緊張學習後的一種放鬆,是不具有教育性的活動;第二,在幼兒教育實踐中,遊戲往往更多地被用作教師傳遞知識經驗,鞏固強化知識技能的媒介或載體,是教師控制教學行為的一種工具。在這種所謂的遊戲教學中,教師總是想方設法讓遊戲的程序向著他們所預設的方向發展,以幼兒的符合度作為評價幼兒的標準。如此,整個遊戲就成為教師導演的一齣戲,學生成為被動執行角色的演員,幼兒所特有的自主性、創造性受到極大的侷限和壓制。此時的遊戲體現了強烈的功利性,這種違背遊戲本性和幼兒教育本真的遊戲教學是偽遊戲教學。真正具有教育性的遊戲教學,應該是充分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保證幼兒在遊戲中的主體地位。遊戲教學的本質在於注重幼兒在遊戲中自主地發揮創造力以獲得身心最大程度的發展,協調他們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
四、遊戲心理學對遊戲課程的內涵的影響
遊戲是幼兒教育性很強的主體活動,幼兒在這種活動中獲得身心發展,是幼兒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手段。只要正確地組織和指導幼兒的遊戲和活動就可以獲得很好的教育績效。但幼兒發展規律的特點提醒我們,要想通過遊戲實現對幼兒的教育,使遊戲和教學在幼兒教育中落到實處,遊戲的全過程真正成為幼兒接受教育的過程,就需要對幼兒的遊戲活動加以正確的組織和引導。幼兒的遊戲在自然狀態下一般都是自發的,所以也就具有了開放性的特點,這種特點加強了遊戲的娛樂功能,而削弱了發展功能。因而教育者必須對幼兒的遊戲活動加以引導,在不破壞幼兒遊戲自主性的前提下對幼兒的遊戲進行改造,使之變成系統、有序的系列活動方案;反過來說,幼兒園的課程必須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兒喜歡和適應的方式開展,在內容上要以幼兒熟悉的生活常識和各種活動技能的訓練為主,在目標上要以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為核心,這就是遊戲課程:遊戲課程的目的是保證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形式上要以幼兒喜歡的遊戲活動為主;內容要以幼兒熟悉的生活常識、維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為核心,要以獲得直接經驗為主,以學習間接經驗為輔;要保證幼兒的自主性活動和教師的參與指導相結合;以幼兒獲得滿足為基礎,以社會要求和自我需要相結合的整體發展程度為評價標準。
五、結論
綜上所述,遊戲課程應以幼兒遊戲心理為基礎。遊戲課程的設立應從教育學層面和心理學層面深入挖掘和探討。開展符合幼兒遊戲心理的遊戲課程對幼兒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遊戲課程應是以符合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為目的的系列化遊戲活動方案。當然目前這一問題的探討仍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深層次的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林崇德主編.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01-202.
[2]邵瑞珍主編.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88:350.
淺談家庭教育的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