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心理學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8日

  教育心理學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種種心理現象及其變化,揭示在教育、教學影響下,受教育者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和個性的心理規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質的心理特點,以及教育和心理髮展的相互關係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高校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

  摘 要: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其研究內容是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種種心理現象及其變化,揭示在教育、教學影響下,受教育者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和個性的心理規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質的心理特點,以及教育和心理髮展的相互關係等。教育心理學有別於一般的心理學課程,它是以受教育者為研究物件的,無論學生還是教師能否學好教育心理學這門課對今後的教育生涯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關鍵詞:教育心理;認知;素養;形成

  一個人從小對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就不會感到陌生,尤其是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偵探小說和懸疑電影的推理片斷,俗話常說知人知面不知心,因此對人來說看來能夠讀懂對方的心理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有過這樣一個案例: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1957年做過的一次“意向對保持學習材料的影響”的實驗,發現學生存閱讀之前有準備長時記區的意向,閱讀之後才出現這種意向有更好的學習效果。從這個案例啟發中得出,在教學中經常提示學生,不要只為當前的考試而學習材料,應為長遠的學習或應用而去掌握材料,只有這樣,知識才會保持得長久。

  一、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由於每個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都存在著差異,教師僅僅依靠學科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更多更好的運用心理學知識,科學合理的去因材施教,提高工作效率。在大學的輔修課程裡,有關心理學基本理論知識的課程,而作為教師,站在一個教書育人的知識傳授者的角度上,我們學習教育心理學時,在準確瞭解受教育者的心理之前,首先要保證我們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試問一個心智不健康的教師,又怎麼成為一名瘦學生愛戴的好老師呢?教師應該具備比普通人更良好地心理素質,健康的心理素質除了能促進生理健康以外,更與工作主動性、效率息息相關,只有處在良好地心理條件下,才能發揮工作最大潛能,取得積極地工作成果,教師的心理健康首先表現在有健全和高尚的品德,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在給學生傳授學術知識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了自身的品德修養。

  二、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對教師和學生起到的重要作用。

  從心理學角度去看,高校教育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去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這其中包括知識學習的掌握,思想品德及人格的塑成等等,一個學生的心理情況、人際關係、朋友圈以及生活狀況都會對學生本人的心理健康成長產生深刻影響,它往往會關係到學生的成才與前途,教師在施教過程中的一言一行也會影響到學生,試想一下,一名本性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孩子可能由於老師對他性格片面批評而變得沉默寡言、悲觀墮落。教師瞭解了學生心理的特點和個性發展,就可明智地結合教學內容、教學物件、教學材料、教學環境,將其轉變為具體的教學程式或活動。例如,根據對學習動機的規律的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採取創設問題情境、積極反饋、恰當控制動機水平等手段,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功機;依據學習遷移的規律,可以在教學內容的選編、教學程式的安排等方面採取措施,促進遷移,使教學產生最佳效果。在學校的素質教育學習中,教師扮演的不僅僅是學習上的良師,更是生活中的益友,滿足學生的求知慾,尊重學生的感情,是我們教師工作的重要方面,所以教師作為伴隨學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角色,具備出色的心理學教育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通過學習教育心理學,有助於提高師資水平,提高教師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助於教師更加深入地瞭解學生,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育心理學有助於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有利於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工作,搞好教書育人,並把教書育人提高到更科學的高度;同時有利於教師總結工作經驗,自覺開展教育科學研究。

  三、教育心理學未來的發展與我們教師的發展息息相關。

  蘇霍林說過“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了解人成長過程中的心靈發展過程,只有在整個教育生涯中去探索研究學生的心理,從而增加自己心理學知識的積累,才能成為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探索人類心理是21世紀重要的學科之一,隨著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逐漸也關注到教育學中還有很多規律需要完善。而教育心理學的學習,也將有助於這些規律的完善,有助於教師指導和評價自己的教學,解決實際教學中的各種問題。

  總之,良好教育心理素質的養成是通過在施教過程中依靠所學的心理學知識,不斷學習,改進自己的工作方式,調節自己,在不斷幫助學生完善自身心理成長以及人格培養過程中得到昇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教育心理學課程的學習,不論從理論知識的角度還是人格昇華的角度,都會讓人受益匪淺,作為教師在的教學過程中,積極的使用總結教育心理學的知識,讓教育心理學成為教學之路上的好幫手,同時用不斷提高的知識水平結構作用於教育心理學,使之成為為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一項武器,為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發展貢獻添磚加瓦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盡的義務。

  篇二

  《教育心理學的不足以及本土化》

  【摘要】從教育心理學的發展來看,我國的教育心理學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和困境,只有本土化的教育心理學才能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不足;本土化

  1879年科學心理學的誕生,極大地推動了教育心理學的產生。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學》一書,標誌著現代意義上的教育心理學的誕生。在1913-1914年,桑代克又把它擴充成3大卷,西方教育心理學的體系由此確立。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為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和應用科學,它經過了20年代的初創時期,20至50年代的發展時期,以及60年代以來的理論建設時期,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歷史發展,如今教育心理學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在很多方面還有很多的不足的地方。

  1、學科內容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

  當前我國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傾向於以基本理論為前提,以學習理論為主幹,但對品德心理、教學心理、教師心理、個別差異和學科心理也日漸重視。這種局面說明我國教育心理學體系零亂、內容龐雜的現象依然存在。比如心理現象被分割成小塊,研究課題較多,內容缺乏相對的穩定性。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主要還是由於其研究物件的複雜性和研究者認識的侷限性造成的。當然,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2、研究方法和手段缺乏創新

  作為心理學的分支學科教育心理學,在其研究發展歷程中必不可少地會沿用心理學的一般研究方法,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問題是,在現在的研究過程中出現了必須要進行定量研究的潮流,這是很危險的。且不說心理學和自然科學有很大的不同,僅就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相比也有許多差別。因此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必須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必須把質的研究方法引入教育心理學教學實踐中,並與量的研究結合起來。

  3、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程度不高

  教育要服務於人,要通過教育來影響和塑造人。作為教育學和心理學相統一的教育心理學,本應該在學校教育中發揮重大作用,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應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在經濟落後的西部地區。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方面的研究沒有得到長足的發展,更嚴重的是在很多時候被忽視或忽略。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傳統意義上的受教育者已經轉變為學習者,所以在具體的教育當中,他們更應該參與到具體的教學中。具體的教育心理學理論要和學習者的具體需求相結合,做到學以致用。

  4、研究成果難以中國化

  心理學的思想在中國的古代就已經存在,孔子曾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和“學而時習之”的學習方法。但完善的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卻最先在西方產生。當我們引進西方和蘇聯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思想時,卻很難做到西方心理學思想的中國化,這就導致這些理論在他們的國度裡能夠很好地指導教育實踐,而且效果非常明顯,但是在中國收效甚微。原因就是這些理論並不適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很多研究者在選題的時候,課題的來源只是對國外研究成果的借鑑或翻譯,沒有從中國的實際生活中去尋找目前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這樣不斷研究的結果是西方的心理學更加完善,而對我國的學校教育事業並沒有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此基礎上教育心理學的出路就是建立中國特色的教育心理學。

  1、借鑑與創新並舉

  毋庸置疑,教育心理學本土化的研究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必須同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才能有效地解決中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而這樣的研究也才有實際意義。實踐證明,離開了中國實際與中國文化背景,照搬西方心理學理論是不能很好地解決中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的。這因為,中國文化是中國人民千百年來在長期的生活與勞動實踐中積澱形成的文化結晶,它與中國本土人民的生存與發展環境及其歷史密不可分,是中國人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及對現代中國人的至深影響力無一種世界文化可比,離開它或脫離這種文化而去研究單純意義的中國人毫無意義。但研究不是固步自封,中國教育心理學本土化的研究並不排斥對西方教育心理學的借鑑,這種借鑑具體而言即是心理學研究方法與工具的借鑑。西方心理學從其產生之日起到今天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就是因為他們的研究者總結了各方面豐富的經驗,並且使用了一些切實可行的研究方法與工具,獲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楊國樞、林崇德等一些著名心理學家在對心理學本土化的途徑與道路探討時也提出,本土化研究最首要的一步就是深入地學習、研究並驗證西方理論。因為研究工具與方法的借鑑不但可以使中國本土心理學的研究少走彎路,也使中國本土化的心理學研究更科學、更合理、更合法,而且有利於心理學的國際交流與溝通。教育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走這條道路是毋庸置疑的。需要指出的是,研究形式的借鑑並不排斥中國傳統的研究方法。最佳的契合點是“中西合璧”,取長補短,在借鑑西方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基礎上,研究出一套適合中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這也許能更為有效地解決中國教育的實際問題。

  2、挖掘中國古代教育心理學思想

  中國教育心理學的本土化研究離不開對豐富古老的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挖掘,這些思想與西方文化背景中的科學心理學大相徑庭。它經幾千年積澱而來,是中國心理學的長處之一。如,儒家、道家、墨家以及眾多的中國古代學派領導者及追隨者們的獨特的思想視角與內涵,都曾強有力地滲透到國人心理的各個方面,也塑造了中國本土文化特有的心理生活狀態。如今,這種特殊的影響力正日益為西方心理學家所關注,其理論解釋觀點與精神修養方式也正以各種渠道進入西方發達國家。因此,挖掘中國歷史中眾多教育家的心理學思想,以中國人的理念研究中國教育中的問題,較之西方的理論更加切合實際、有效。可以說中國古代心理學是中國教育心理學堅實的基礎,如何挖掘、利用之以實現現代教育心理學與古代教育心理學思想的銜接與融合,是實現教育心理學本土化的有效途徑之一。

  不同的國度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具有了很大的文化差異性。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既要借鑑和吸收國外的優秀研究成果,更要建立適合本國具體國情,並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獨特理論。由於教育物件的獨特性和特殊性,決定了教育心理學學科發展的特殊使命,那就是它的發展必須與教育物件相適應。所以,在今後的研究過程中應更多地去關注教育心理學的本土化問題,尋找和建立適合本國學生心理髮展特點的教育心理學思想。在合理學習和利用國外先進教育理論和教學理念的同時,結合本國的具體教育教學實踐,提高教學效果,進而促進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為我國的教育實踐服務。

  【參考文獻】

  [1]段蕙芬.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與趨勢[J].教育研究,19941:25-28.

  [2]張卿.學與教的歷史軌跡[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

大學生教育心理學的相關論文
關於大學積極心理學論文
相關知識
大學教育心理學的論文
大學教育心理學論文
淺談中學教育心理學論文
數學教育心理學論文
最新以小學教育為題目的論文
有關大學生教育心理學的論文
大學生教育心理學的相關論文
淺談教育心理學的實踐論文
教育心理學的論文
關於教師學習教育心理學的心得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