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西方哲學導論的優秀論文示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8日

  哲學產生於思考,應用於實踐。對於哲學導論的探討,一直是人們思考的話題。論文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哲學導論的論文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哲學導論的論文篇一

  哲學,古老而雋永。一直以來,我對於哲學處於學之甚淺,知之甚微的狀態。要來談談對於哲學的認識那真是置牛犢於沙海,不知東西南北了。但這又並非談到哲學,如我一般的普通人就沒有資格或者純屬於無稽之談,因為或許哲學就是產生於無奈與思考的。而除了這樣的現實層面外,哲學更多的是人類對於自身認識和對於未知探索的一種終極假設和寄託——這些往往被神祕化的東西恰恰是哲學最本質的部分。很久以前就開始接觸到哲學這一話題,在當時看來,哲學是相當神祕而且深奧的學術性東西,而對哲學的原始理解無非就是有意無意和不知不覺中形成的一種張口就是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蘇格拉底、黑格爾、羅素等名人及其說過的一些名言,然後把自己對於哲學的模糊瑣屑的理解據此以串聯起來,單純地以為哲學只存在於偉大的思想者的頭腦裡。可見當時的見解是多麼的幼稚和蒼白。而如今對哲學的理解相對於舊時自然是有了更加深入認識和長足的進步,也終於明白了哲學無處不在的道理。的確,花鳥蟲魚,一石一木,世間萬物皆可從哲學的角度解釋。誠然,僅僅以我二十年的生命經歷來揣摩世間萬物的哲學顯得多麼不自量力,故我的理解和觀點難免有著巨大的漏洞和侷限性。所以我也只能是淺談哲學而已,或曰,淺談我理解中的哲學而已。

  何謂哲學?據百度百科給出的標準定義,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如此繁瑣的文字說明要完全解釋亦非易事。然而哲學最原始的解釋,是從希臘字中來的,意思為“愛好智慧”。而且在漢語中“哲”這個詞有聰明、智慧的意思,中國古代把聰明而有智慧的人稱為哲人。所以,中國近代以來,就把智慧的學?a href='//' target='_blank'>食譜髡苧АU飧黿饈捅人?降謀曜薊?ㄒ逡?ㄋ椎枚嘁踩菀桌斫獾枚唷?而我認為,人在日常行為中,對世間事物的看法逐漸積累,並形成系統,就成為一個人的哲學。而哲學作為人對世間事物看法的問題,那麼由於人的時代限制,人對世間事物認識的限制,不同社會階級的限制以及人性本能的限制等等限制,在人生中對世間事物必然產生不同的看法,並由此產生不同的哲學文化,且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對哲學的看法也有不同。胡適在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求一個且要的解決”這樣的學問叫做哲學。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到自己的哲學定義:“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胡適與馮友蘭的看法都相當簡單直接,一目瞭然。更多地從方法論上看待哲學。而十八世紀德國著名浪漫派詩人、短命天才諾瓦利斯給出的哲學的定義為:哲學是全部科學之母。哲學活動的本質原就是精神還鄉,凡是懷著鄉愁的衝動到處尋找精神家園的活動皆可稱之為哲學。哲學是對世界終極意義的解釋,它在解釋中使我們瞭解世界,使世界在我們的意識中合理化,從而為我們提供心靈的慰藉。諾瓦利斯不愧為偉大的浪

  漫主義詩人,他看待哲學更多地是從個人意識和精神上,把哲學上升為終極意義的解釋。集無數偉大成績於一身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哲學的定義是: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麼,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愛因斯坦對哲學的理解更多地是從科學的角度。可見由於時代國度社會階級等等的限制,不同人對於哲學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哲學文化的差異五彩繽紛的。

  而在我看來,哲學產生於思考,應用於實踐。人們之所以需要哲學的目的就是希望人在日常行為中有個中心的指導思想,讓人可以更有效率的生存,使人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所以哲學不僅僅是思想層面上的,更是方法論層面上的。哲學的本質來源於人的認識。人的思考和困惑支撐著哲學的核心命題。思考從過去中來,也往往回到過去中去。因為對現實的思考往往力不從心,對未來的思考常常心力憔悴,只有把現實和未來建構在過去的模架上,人才顯得有點底氣,思考似乎才顯得有力度、深度、廣度,並具備永恆性。屈原之《天問》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整整一部長詩,一百五十八問,皆是對宇宙人生的奧祕、對遠古神話的傳說的思考與拷問。哲學之所以是永恆的,是因為人類社會始終會保持著思考這一特質,哲人也正是由此開始了自己獨立的思索與探求。

  哲學也是無處不在。哲學可以思考一切問題,但是不能解釋一切問題,萬般具象都是哲學的思考母體。哲學研究的是平凡,但是哲學本身畢竟不是平凡的。哲學的意象不僅只是具體物象,也超越具體物

  象,哲學的思考本質不是一番感慨一番心得。情緒不是哲學的命題,換言之,主觀性不是哲學的前提,也不是哲學的字尾,更不是哲學的中間產物,它與哲學沒有因果關聯。毛澤東說:什麼叫哲學?哲學就是認識論。而認識論本身就是不能帶有主觀因素的,它必須是客觀的、公正的。我們現在一切都信奉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是科學的哲學。在我的理解看來馬克主義哲學就是兩句話,客觀論和客觀作用論。強調物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發展的產物。牛頓、愛因斯坦也曾懷疑這麼井井有序運作的宇宙是不是神在主宰,但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強調不同的是,這個“神”不是意向上的,或許也以另一種形態真實地存在著。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則科學地解釋唯物論,粉碎了所謂的“神”意識形態。

  誠然,我的這些雜亂的思考都是雜亂無章及幼稚的。茫茫哲海,非我之淺薄思想能夠弄懂。我唯有暢遊其間,吸收我所需而已。而哲學之於我,更多的是指導我的思考,教我予真理而已。哲學是值得用一生來琢磨和參悟的東西,雖然現在思考得尚淺,但是隨著年月漸深,我的哲學的感悟也許會更深呢。

  哲學導論的論文篇二

  決定論是一種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普遍存在客觀規律和因果聯絡的理論和學說。決定論認為凡事都有原因,種種原因決定了事物的發展,同時決定了我們下一步的行動,世界是照著這樣的“原因—行動—結果”的模式發展,所以我們是沒有個人自由、自由意志去選擇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決定論定義了:沒有人可能做不同於事情實質的事情,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是不可避免的,每個人只能遵從而不可能去改變事情的發展。

  決定論的論證是:因為每個人的行動都具有自然充分的原因,一個人的行動如果有自然充分的原因,那麼一個人的行動就是不自由的,所以每個人的行動都是不自由的,從而推出每個人都沒有自由意志。

  對於決定論的論證,“每個人的行動都具有自然充分的原因”是合理的,每個人在做出選擇的時候都具有自然充分的理由,比如我會選擇上中山大學是因為我的分數不夠上香港中文大學,在我可以選擇的幾個大學中,中山大學在珠江三角洲這片開放的土地上,對我來說它具有天然的優勢,所以我選擇了中山大學,所以每個人的每次行動都具有自然充分的原因。但是“一個人的行動如果有自然充分的原因,那麼一個人的行動就是不自由的”,這條前提顯然是錯誤的,難道每個人做事不需要理由?理由多從而做出自己的選擇也是不自由的?還是以我為例,在高考填志願的時候,擺在我面前的有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山大學三所大學,我選擇任何一所大學的理由都是充分的,我可以選擇任何一所,最後我選擇了中山大學。決定論者可能會說,是種種原因使你一定會選擇中山大學,你那時看似有三個選項,其實早已安排好的你一定選擇中山大學。但是假定我選擇了武漢大學或者華中科技大學,那麼決定論者一定會繼續鼓吹是種種原因讓你選擇武漢大學或者華中科技大學,如此一來,決定論者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所以論證自然也因為自相矛盾而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

  如果決定論正確,那麼我的人生早已決定好了,所以這次“哲學導論”課的考試我到底能不能過,會不會掛科,這篇論文老師的品分都已經決定了,那麼這樣我就完全可以不用去考試,不用寫論文,因為這一切都決定了!這樣做顯然是不對的,只有我們去上課,參加考試,寫論文才能決定我們的分數,會不會掛科等等。換句話說,就是我們通過自己的選擇,從而決定了自己的人生。決定論者只是看到了我們被決定的人生,而沒有在出這個所謂的“已經決定好的結果”之前,每個人所作出的選擇和努力。所以我們每個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同時,現代科學也能解釋事物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比如,為什麼亞馬遜雨林一隻小小的蝴蝶就可以引起西太平洋上一場熱帶風暴。

  自由意志

  “真正的自由被認為是指人在道德實踐意義上具有不受自然律束縛、擺脫肉體本能而按自身立法行事的自由意志、人的理性在物件方面建立了自然界的必然規律,但卻因此使自己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人的同一理性在實踐中卻能夠不受自然律束縛,而按它自身一貫的自由意志的普遍規律行事。人在一切自然必然性面前就仍然是完全自由的,他完全可以不按道德律絕對命令辦事,但他內心很清楚他

  本來“應當”怎麼做,而且只有那樣做了,他才真正是個自由人。”——康德

  “所以道德性依乎我們自己,過惡依乎我們自己。因為我們有權利去作的事,也有權利不去作。我們能說‘不’的地方,也能說‘是’。如果做高貴的事情在於我們,那麼不做可恥的事情也在於我們;如果不做高貴的事情,在於我們,那麼,做可恥的事情也在於我們。”——亞里士多德

  概括起來,自由意志是一個人在沒有任何外界的干擾,完全憑自己的意志去決定一件事情,並且這件事情有多種選擇。What our lives really mean are our choices這種自由可以很好的解釋我們在自己選擇之後所產生的種種情緒,比如我們在失敗後的鬱悶、失望;在獲得成功的時候的高興、愉悅······如果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決定好的,那麼我們怎麼可能出現以上的感情呢?難道一件事情之後的感情也是決定好的?那我們生活就完全沒有意義的!現實是我們的生活處處精彩,我們很享受這樣的生活!

  現代科學界也證明我們擁有自由意志。英國倫敦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派屈克·海嘉德Patrick Haggard通過一系列實驗:“通常,人們都相信做某個動作時,比如天冷了,伸胳膊去取衣服,我們做這個動作是因為我們想要這樣做了。然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想要執行某個動作首先獨立產生於大腦的某個領域,接下來我們只是感知到執行某個動作的意願,然後我們才做這個動作。更確切地說,一方面我們非常清楚地意識到了行動的動機,另一方面我們卻無法選擇執行這個動作的精確時間。”

  每個人都具有自由意志,所以我們的命運掌握在我們的手裡面,努力開拓自己的明天!

  哲學導論的論文篇三

  當代美學的新道路評《哲學美學導論》

  內容 摘要:彭富春先生的《 哲學 美學導論》是“新的”,這表現在:首先新在表達,其表述不僅新穎,而且完美地體現了主題的凸出和論述的簡明;其次新在思想,美被理解為欲、技、道的遊戲、而 藝術 則作為欲、技、道遊戲的發生;最後還新在 方法 ,此方法為“無原則的批判”。在此彭富春的美學與 實踐美學、後實踐美學區分開來,從而走上了美學的新道路。

  關鍵詞:《哲學美學導論》;無原則的批判;美學的第三條道路

  對於任何一個從事思想的人而言,“什麼思想是我的”這樣的 問題 一定會被問及。而“我的”意味著不是別人的即不是你的也不是他的,因而當然也不是聽來的、抄來的。因此“我的”必然是新的,“新的”不僅意味著不是舊的即不是過去的,而且也不是現在流行的不是人云亦云。

  彭富春先生的新著《哲學美學導論》就是“新的”。此“新”相對於“舊”而言,而這裡的“舊”所指涉的是以前和現在通行的那些東西。如眾所周知,國內20世紀5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主要圍繞美和美感的本質及其關係問題展開了廣泛和深人的 研究 ,但其爭議的核心始終是美學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而80年代持續了美學的討論,問題集中於關於馬克思《1844年 經濟 學一哲學手稿》尤其是關於“美的 規律 ”的闡釋,這次討論使“實踐派美學”成為顯學。接著的90年代以來,新生代的學者不滿實踐美學的侷限性,提出建立“後實踐美學”,如存在美學、生存與超越美學、生命美學和修辭論美學等等。它們為 中國 當代美學的多元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實踐美學的問題在於其囿於物質生產領域而忽略了個人生活世界來解釋美學現象,而後實踐美學的不足主要在於只是援引了西方的思想,沒有對其進行批判從而缺少自己思想的根基。

  因此,當代美學需要對實踐美學和後實踐美學進行有意義地批判,從而走向美學的新道路,此道路一方面將吸收“實踐美學”和“後實踐美學”的成果,另一方面將克服其 時代 侷限性,並以此走出美學的困境。這正是《哲學美學導論》全書的基本旨趣:“力圖在馬克思主義 歷史 唯物論的指引下,結合中西美學的思想,建立中國當代美學的新概念和新思維,對於美學基本問題進行 語言、思想和現實 分析 。因此其基本思路和方法可稱為批判的方法。它將在馬克思主義現實批判的基礎上,強化思想批判和語言批判。第三條道路並不如同某些時髦的主張一樣,認為‘美、美感和藝術’是過時的概念,相反認為要重新思考它們所具有的哲學美學的意義,讓這些語詞在我們當代生髮出新的意義。”[1]

  但具體就《哲學美學導論》的 寫作和思想來說,它的“新”又是如何展現出來的呢?

  一眼看來,此書新在表達。《哲學美學導論》的表述不僅新穎,而且完美地體現了主題的凸出和結構的簡明,語言的乾淨利落。此書主題為哲學美學,那麼什麼是哲學美學?很顯然,哲學美學不同於國內通行的“文藝美學”、“美學原理”以及“藝術哲學”等,它探討的是美學的最根本性的問題,由此它必然包括以下內容:第一章:美學,包括美學釋義、西方美學、中國美學和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第二章:美,包括“美”多重語義、美作為欲、技、道的遊戲、美作為人的自由境界以及美的不同領域。第三章:美感,包括美感的意義、一般感覺與審美感覺、審美 經驗分析和審美經驗的典型形態。第四章:藝術,包括藝術的一般本性、藝術作為技、欲、道遊戲的發生、藝術現象的結構以及藝術與審美 教育 。由此可見,全書體例架構新穎,內容充實而不繁瑣,充滿新穎性、思辨性。

  但為何新在表達?這是因為,表達上的“新”基於新的思想。因此,此書更新在思想。彭富春認為美是欲慾望、技工具、道智慧遊戲的顯現,而藝術作為技、欲、道遊戲的發生。那麼,什麼是這裡的慾望、技術、智慧以及遊戲?

  在此,慾望首先表現為一種狀態,即慾望的渴求和慾望的滿足等;慾望也表現為一種意向行為,即它指向某物和朝向某物。由此,慾望的基本特性顯示為欠缺。當然,慾望有很多種類,如人的身體性的慾望、非身體的慾望和對於慾望的慾望等,其以不同形態表現出來:慾望的形態在表現為身體的同時也是 心理的,而且更是 社會 的。慾望自身還有消費性和創造性兩重特性,但禁慾主義和縱慾主義都是對於慾望的誤解,而且它們都沒有意識到慾望的真正困境,即慾望的壓抑。不僅如此,它們自身就是慾望壓抑的思想根源。由此,慾望一方面是要從關於慾望的各種主義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是要從關於慾望的各種建制中解放出來。

  而技術是人的活動,而不是物的運動。因此它們在本性上與 自然 相對,不僅如此,技和技術都是人對於自然的克服,是人改造物的活動,這使技術的根本意義表現為製造和和生產。但中國的技具有自身獨特的意義,作為手工的活動,技在漢語中就被理解為“手藝”或“手段”,這就使技自身在人與物的關係方面都被自然所規定。與中國的技不同,西方的技術指的不是手工製作,而是 現代 技術,即 機械技術和資訊科技。在此,現代技術的本性已不是傳統的技藝,也不只是人的工具和手段。它成為了技術化,成為了技術主義,也由此成為了我們時代的規定。這樣一種規定正是通過設定而實現的:首先它設定了自然,其次它也設定了人自身。最後它設定了思想,形成了虛擬世界。由此,現代對於技術的真正態度是拋棄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確定技術的邊界。

  再看智慧,它也可以稱為大道、真理、知識等。但智慧不是關於其它的什麼知識,而是關於人的基本規定的知識。但人的規定正好是通過人與自身的區分來實現的。但這種區分首先不是世界性和歷史性的,而是語言性的。於是智慧成為了真理性的語言或話語,而語言包含了多重維度:首先是慾望的語言,它就是慾望直接或間接的顯露;其次是工具的語言,它表達、交流並且算計;最後是智慧的語言,它教導和指引。智慧的語言與慾望和工具的語言相區分,它在歷史上表現為神言、天言和聖言,而不同於人言。因此,智慧的語言就是語言自身,而不是語言之外的什麼事情。在智慧話語的歷史演變中,我們又可以對它區分為神啟的、自然的、日常的智慧形態。由此,在我們的時代或者世界裡佔統治地位的是多元的智慧,或者多元的真理:一方面古老的智慧還在言說,另一方面新的智慧卻在生長;一方面的民族自身的智慧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民族之外的他者的智慧也包含了巨大的誘惑力。

  而這裡所指的遊戲是指慾望、工具和智慧的遊戲,此遊戲又是無原則的活動。它不根據某種既定的規則來展開自身,而是自己確定規則並消解規則。遊戲就是遊戲活動自身。遊戲的根本意義不在遊戲之外,而在遊戲之內,也就是在遊戲自身。在生活世界的遊戲的生成中,一方面是舊的世界的毀滅,另一方面是新的世界的創造。由此,它形成了生活世界的 歷史 ,也就是慾望、工具和智慧的生成的歷史。正是由於不斷生成,慾望、工具和智慧才使自身日新月異。由此它們創造了世界並形成了歷史。但歷史作為生活世界的遊戲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它反對各種決定論和宿命論,而強調隨機、選擇和突變。由於這樣,生活世界的遊戲克服了有限性,而獲得了無限性。於是生活世界的遊戲是一場無窮無盡遊戲,由此美展現為慾望、工具、智慧遊戲的顯現。

  這些思想發前人所未發,吸收了 中國 和西方 哲學 和美學思想的精髓,完美體現了彭富春先生走在中西思想邊界上的思想道路。

  但新的思想總是基於新的 方法 ,因此此書還新在方法。此方法被彭富春先生命名為“無原則的批判”。

  在此,批判不是作價值判斷,其 英文 為critic,相關於危機——crisis,這也是臨界點,即一個事物的起點與終點。批判也不能簡單地等同於消極的意義上的否定,而是區分和劃分邊界。而邊界是一個事物的起點和終點。正是在邊界上,一物與它物相區分而成為其自身,獲得自身的規定。同時通過邊界的變更和遊移,一物與自身相區分,而獲得自身新的規定。作為劃分邊界的批判,它就是區分存在與虛無、真實與虛幻、顯現與遮蔽等。這使批判自身具有兩重特性,一方面是否定性的,是解構,另一方面是肯定性的,是建構。由於思想的否定和肯定的同時進行,批判在根本意義上是生成性的,因此是思想的發生。

  由此,“無原則的批判強調的是:思想不從任何既定的原則出發,由此否定一切既定的立場、觀點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種先見、偏見和成見,而是從已給予的思想的論題本身出發,對論題進行批判。對於思想批判而言,已給予的論題首先就是 語言現象,或者是已說出的話語,然後是語言所揭示的思想和存在的 問題 。無原則的批判強化了哲學的批判本性。”[2]而一種作為批判的哲學具有普遍性適用的主張,這樣批判哲學的範圍包括了三個方面:語言批判、思想批判和現實批判。批判哲學首先的任務就是給語言的劃界,指明它到底說出了什麼:語言是否是有意義的,以及有何種意義?其次,在語言基礎上,哲學批判要進行思想批判:揭示其 建築學結構、檢查其基礎是否牢靠以及其結構是否矛盾。最後,哲學必須進入現實批判:指出現實的真相、 分析 其問題、並提出可能的道路。

  而對於中國當代思想來說,值得思考的問題可能有很多。“但究其根本,大致有三:其一,虛無主義,它否認了一切存在的根據;其二,技術主義,它將人和萬物技術化。其三,享樂主義,它超過了慾望實現的正當邊界。當代中國美學的建設必須回答虛無主義、技術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問題。”[3]第43頁但“面對虛無主義、技術主義和享樂主義,哲學能有何作為?哲學只是思想,它除了批判之外無所作為。但批判並不是簡單地否認虛無主義、技術主義和享樂主義,而是要為他們區分邊界。因此在我們的批判哲學看來,一方面要拋棄存在之外的任何根據,另一方面要給存在自身建立根據;同時,一方面要讓技術改變和改善我們生存的手段,另一方面要讓 自然 自在自得,如其所是;最後,一方面要使慾望不斷解放自己,另一方面卻不要讓它成為了貪慾。”[4]第299頁

  當然,此書主要歸功於:其一、獨特把握了中國思想的精髓;其二、接受了真正西方思想的洗禮;其三、天才和專注於真正的思想,在此彭富春堅定地走在中西思想的邊界上。

  綜上,《哲學美學導論》是彭富春繼《無之無化——論海德格爾思想道路的核心問題》之後的一部全新的專著。在此書中,彭富春立足於中西思想的邊界,考察和梳理了美學、美、美感、 藝術 四大基本主題,不僅從語言分析、思想分析、現實分析的角度闡明當代中國美學的建設必須解答虛無主義、技術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基本問題,而且以無原則的批判的思想方法來闡發和詮釋美、美感和藝術作為欲、技、道的遊戲。在此,彭富春的美學與 實踐美學、後實踐美學區分開來,從而走上了美學的第三條道路。

  參考 文獻

  [1] 彭富春:《美學的第三條道路》[J].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3

  [2] 彭富春:《哲學的主題與方法》[J].《哲學 研究 》,20053

  [3] 彭富春:《哲學美學導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 彭富春:《哲學與美學問題》,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教育哲學的論文範文
關於水蘊含的哲學的論文
相關知識
關於西方哲學導論的優秀論文示例
關於懷念小學生活的優秀作文
關於西方哲學的經典論文
關於西方哲學論文
關於西方哲學史的論文
關於西方哲學的大學生論文
關於西方哲學的大學論文
關於西方哲學思想論文
關於西方哲學思想論文
關於西方哲學大學期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