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個性化閱讀
個性化閱讀教學成了新課程改革中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為了更加有效地進行高中語文閱讀,我們對部分高中生閱讀情況和教師在課堂上閱讀教授的作用進行了調查分析,發現目前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閱讀文字的淡漠;教師的指導行為和形式陳舊,大多是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教師過分強調閱讀理解答案的一致性和考試的模式化,忽略了閱讀真正的本真意義。有的教師自身理解與文字有差異,就忽略了文字本身想要表達的內涵。這一系列問題都導致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效率低、學生吸收知識不多、個性化閱讀受到限制等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高中語文的個性化閱讀教學。
一、發揮個性,大膽想象
傳統的閱讀教學也常常忽略了閱讀本身的意義,也忽視了學生真實的體驗和感受,而課堂也被專制化。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對語文閱讀知識掌握的程度和習題訓練達到的水平,而對於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特長的培養、主體意識的形成,教師則認為是跟語文無關的事,更不會將其作為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學生完全沒有自由閱讀的權利。不管是學生們的個性、想象力還是創造力都受到了限制,最終導致學生閱讀模式被訓練成統一的模樣,直到學生們對個性化閱讀失去了興趣。
調查表明,學生們喜歡閱讀但不怎麼喜歡上語文閱讀課,其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語文教學本身的問題。首先是閱讀教學的目的性太強,過於注重知識的掌握程度,完全是為了應付高考,將閱讀模式化,卻忽略了教育本身的目標;學生的個性化情感得不到很好的發展。其次就是在教學內容上忽視了學生真正的需求,沒有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最後是學生個體之間有差異,用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來衡量不同的學生,導致了學生思考的範圍存在侷限性,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得不到發展。
二、尊重個性,強調多元
事物形成的基礎是由多方面組成的,個性化閱讀教學也是建立在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門學科理論基礎之上的。傳統理念單單靠考試成績來區分學生智力的高低和學校教育的能力,這種傳統教學其實是過分強調了邏輯思維能力,而忽略了學生身上還未被開發出來就已經被遏制了的潛能。這樣就造成了部分學生雖然成績好,但是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卻不怎麼強,典型的浪費人才。
多元智慧理論主要以開發學生的智力為中心,不同學生不同對待,在評價學生方面也是根據學生水平發展軌跡來解釋的。教師會以學生各種智慧為基礎,讓學生們在多種多樣的智慧情景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情景,從而激起學生各自潛在的智慧,讓學生們能更好地展現他們的個性和發揮他們的想象。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狀態,教師在教學方法方面也應該有所調整。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個性差異要有正確地對待和迴應,這些就要求教師必須對學生間的差異有所研究,對每一位同學的特點有所瞭解,同時,給予學生們相應的尊重,指導和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和運用語文。
三、呵護個性,激勵興趣
實踐證明,通過激發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來加強學生自主閱讀的積極性是有效的。只有學生對某個事物感興趣,才會想要去了解和學習。當學生自己想去學習的時候,這就能實現學生自主閱讀的積極性。為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教師在閱讀時也要通過語言,結合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深入瞭解作者寫作時的感情和運用語言表達的技巧,從而讀出自己獨特的見解,並通過這些見解來感染學生。
在閱讀史鐵生先生的《合歡樹》時,我想到了先生的另外一部作品《我與地壇》。便將兩部作品結合起來,我對史鐵生母子之情談了自己的理解,又結合自己的一些經歷與同學們談了我對親情的體驗,在最後談到合歡樹象徵的意義的時候,我立刻覺得“亦母亦子合歡樹,一枝一葉總關情”這句話很適合那時的情緒。將這種情感傳遞給學生們,會很好地激起學生們的興趣。學生們會覺得這肯定不是一顆平常的樹,它牽動著史鐵生先生與母親之間那深厚的情感。同時也讓學生對《我與地壇》產生了興趣,再一次被作者對母親的那份情所感動,都有了自己個性化的體驗。然後,老師可以在教學方面利用一些手段,這樣能過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和閱讀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比如,在影視作品中讓學生們找到自己閱讀的興趣點,從而養成自主閱讀和實現個性化閱讀。
無論是自主性閱讀還是個性化閱讀,都是為了讓學生們感悟文字而不遠離閱讀的本質,也能讓學生通過文字中的內容感同身受,更好地瞭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學生通過結合自己的知識和情感在文字中與作者對話,找到最契合的銜接點,從而實現個性化閱讀。
篇二
閱讀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有“學習之母,教育之本”的美稱。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既沒有帆,也沒有風。”可見閱讀的重要性。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對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新課程改革提出了一種全新的閱讀理念:個性化閱讀。個性化閱讀理念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引導學生鑽研文字,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為我們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教學理念,那麼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開展個性化閱讀呢?
一、運用多媒體再現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烏申斯基說過:“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追求真理的慾望。”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興趣表現為主動閱讀和積極探索的心理傾向。學生只有對閱讀產生興趣,才能使學生積極調動一切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來參與閱讀,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想象與聯絡,促進學生積極思維,從而使學生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與閱讀感悟。靜態的文字無法激起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多媒體的出現使得問題迎刃而解。多媒體集圖文聲像於一體,以多種手段來傳遞資訊、創設情境,實現了由抽象到形象,由無形到有形,由靜態到動態,由無聲到有聲,可以將學生的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文字產生閱讀的主觀意願,並表現在積極的閱讀行為上。多媒體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將大千世界搬上熒屏,再現於課堂,使學生身臨其境,走進文字,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與情感世界,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從而使得學生能夠深入文字進行個性化解讀。可以說多媒體為學生的多元解讀與理性認識架起了橋樑。如在學習《再別康橋》一課時,我並沒有直接進入作者的介紹與課文的講解,而是用多媒體播放康橋的美麗風光,這樣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後再用多媒體播放作品的創作背景與作者的相關資料,然後進行配樂朗讀。優美的圖片、悽婉的樂曲、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置身於美麗的康橋晚景中,引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領略了作品的韻律美、畫面美與意境美,體會到了作者對康橋真摯的愛、濃厚的情。從而激起學生了強烈的閱讀的積極性,此時再讓學生進行閱讀,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閱讀效果。
二、讓學生自主閱讀,讀出個性化見解
魯迅先生說過:“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閱讀也是如此,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講代替學生的閱讀行為。我們要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在閱讀中形成個人見解,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個人見解,張揚學生的個性,放飛學生的思緒,讓學生真正參與到閱讀實踐活動中來。如在學習莫泊桑的《項鍊》一文時,我並沒有侷限於以往文章主題的講解,即諷刺女主人公的貪慕虛榮、只圖享樂的資產階級腐朽思想,認為她之所以有這樣的遭遇完全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可憐與同情。在讓學生精讀課文後,我並沒有為了維持課堂教學的秩序與教師的權威而對學生進行壓制,相反我鼓勵學生大膽地將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學生髮言的激情頓時高漲,有的學生認為路瓦栽夫人在丟失項鍊後,為了償還債務,毅然放棄了原來的生活,辛苦勞作終於還清了債務,這表現了她的誠信、她的堅強、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她愛慕虛榮,固然可恨,但是在項鍊丟失的那一刻,她沒有一推了之,而是以堅強的意志與辛苦的勞動,用十年的時間還清了債務,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學生的這些個性化的閱讀理解,正是積極動腦,認真閱讀而產生的。我們提倡個性化閱讀就是提倡不要以標準答案來約束學生,而是要學生基於自身的基礎知識與文化水平形成獨特的見解,這正是個性化閱讀的精髓之所在。
三、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
課堂是學生進行閱讀,獲取知識的主要場所,但並不是唯一的。現代教學理論提出了大語文教學觀,即生活的外延等於語文的外延,提倡要將學生的學習置於廣闊的學習空間裡,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時間接觸課堂以外的教學資源。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整合與優化各種閱讀資源是搞好個性化閱讀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立足課堂,同時又要走出課堂,走出課本,走向課外廣闊的閱讀空間。課外閱讀的內容更豐富,體裁更廣泛。我們要指導學生更好地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遊遍大江南北,跨越歷史長河,使學生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利於學生語言的積澱,利於學生閱讀的自主性與創造性的形成,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具體的課外閱讀中,我指導學生隨時記錄下自己的閱讀感悟,將在特定的時間讓學生展開閱讀感悟的交流會,使學生的思想相互交流,思維相互碰撞,讓學生在交流與討論中形成獨特的見解。實踐證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進行課外閱讀,更利於學生創造性地開展閱讀活動,使個性化閱讀真正成為了學生的自覺行為與內在需求。
總之,個性化閱讀是閱讀教學的高層次發展,它能夠激起全體學生參與閱讀的積極性,提高了各層次學生的閱讀能力,利於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對於學生創新能力與終身閱讀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營造利於學生展開個性化閱讀的教學環境與教學氛圍,讓學生充分想象,在閱讀中感受到漢語的博大精深,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高中語文複習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