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給安德烈的一封信優秀模板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親愛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用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結集。那麼多他們之間交流的信,其實你們也可以寫一封信給安德烈。接下來是小編整理的給安德烈的一封信範文,歡迎閱讀。

  給安德烈的一封信範文篇一

  安德烈:

  你好。

  雖然我是第一次給你寫信,但我看你和你媽媽的對話型的文章已經很久了,一直都很希望可以同你交流。因為至少從你的文章所傳達的意思來看,我們是多麼不相同的兩類人,家庭背景、受教育經歷、所處的社會制度、價值觀、喜歡的東西……幾乎沒有一樣是相同的,相似的都很少。這種巨大的差異性正是促使我想給你寫信的最重要原因,我想不同的兩個人可能能夠給對方更多的啟發和思考。

  為了讓我們的交流建立在一個互相信任的、真誠、坦率的基礎上,我先向你自我介紹一下。我的名是薇,“薇”在字典的解釋是一種“一年生或二年生的草本植物,也叫野豌豆”,在我小時候生活的鄉下那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野草,生命力尤其頑強。我的爸爸喜歡這種小花旺盛的生長態勢,就用它來作為我的名,希望我也能像這種野草一樣頑強成長,始終生機勃勃。直到現在,我還堅持認為這個名字是他送給我最好的禮物。

  如果我的推算沒有出錯的話,我應該比你大5、6歲。雖然年齡上的差距不算很大,可是我們似乎是兩個時代的人。我之所以很喜歡看你和你媽媽之間的對話,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是這對我是一件太過新奇的事情,站在你們的世介面前,我就像一個從中國近代時期的小說中走出來的人物。很多想法和做法也許在你看來很平常,但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從來沒有見過像你們這樣的母子關係,而很多的觀點對立和衝突又是那麼有趣,我幾乎從來不曾聽到過。

  在我看來,你是在一個精神和物質都很寬鬆、富裕的環境中長大的青年,所以你的思想自由、激進,有很強的獨立性和創新性,對物質的鑑賞能力也很強,但卻缺少對更廣闊、更貧苦的下層生活的瞭解,這使得你的很多話題更多集中在精神領域,因為你是已經吃飽了肚子的那一群人。你也許無法想象中國還有很多山區的小學生連一張像樣的課桌也沒有,每天要在搖搖欲墜的房子中上課,擔心隨時掉下來的木頭和磚瓦會打破自己的頭。即使走在中國內地好像廣州這樣號稱是“國際大都市”的城市中,在稍微偏一點的大道旁,你都能很容易地看到穿著灰暗、頭髮蓬亂的農民工兄弟坐在灰塵瀰漫的路上,旁邊放著最簡單原始的灰桶和泥瓦刀,等待生意上門。他們辛苦勞作一天的價錢可能還比不上你的一頂普通的運動帽,但生意卻不是每天都有,他們的青春和生活往往都是在百無聊賴的等待中度過,眼神卻越來越混濁。這就是世界上有些地方的真實生活。

  看你的文章,時常能從中感覺到你的輕鬆,這也許是來自於你的家庭、受教育經歷或者是你所處的社會制度,當然還有你所處的富裕的經濟環境。而與你幾乎處於同一年齡段的中國內地大學生卻基本上都處於一種內心很焦慮的狀態,身邊的東西似乎都在漲價,工資卻越來越低,競爭越來越激烈。而且為了供出一個大學生,家裡幾乎已經沒有任何積蓄,父母在一天天變老,每個月領到薪水之後都要進行仔細地規劃,這個情景頗有些像葉聖陶先生的作品《多收了三五斗》中的經典場景,只是主角們不再戴著舊氈帽而是穿著筆挺的西裝。

  我希望我們的國家有一天也能走向精神和物質的真正強大,它不是某一群人的樂園,而是普羅大眾的樂園,我們的青年也能夠享有同你一樣的輕鬆的狀態,不論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能夠更好地去追求生活的樂趣,內心保持充實豐盈的狀態,而不是把賺錢當成自己唯一的目標。所以,我很希望能夠同你交流彼此的生活體驗,我想這有助於我這樣的人更好地看到自己的社會和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的不足,並思考自己能夠做出的努力。而且,我現在的職業是一名教師,很多時候我很困惑,不知道自己怎樣可以成為一名真正給學生帶來啟發的老師,你的看法也許有助於我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學生——生活富裕的這一代學生。

  期盼收到你的來信。

  也歡迎你有機會來廣州感受中國。

  給安德烈的一封信範文篇二

  兒子成長了,本來就和母親漸行漸遠,他有他的思考,有他對這個世界的抱負,有他的朋友圈——那是任何父母都無法跨越進去的圈子。於是,和家人之間的感情也就漸漸平淡。

  龍應臺慌了,她不曉得該如何掌握住她與兒子之間的聯絡。於是,她邀兒子安德烈以通訊方式與她合寫一個專欄,一方面她可以透過書信來了解兒子的想法、內心到底在做什麼打算,以及為人母親最渴求知道的——過的好還是不好?這36封信就是如此產生出來的。

  龍應臺出生於臺灣上世紀50年代,來自一個漁村。她的兒子80後,臺灣和德國混血,生活在德國。龍應臺的18歲,1969、1970年,住在人車雜踏、雞鴨爭道,只有一條窄馬路的海邊漁村***當時臺灣也屬“第三世界”***。白衣黑裙,準備考大學,對阿波羅登月、中國***一知半解,外邊的世界不存在。安德烈的18歲,踢足球,和朋友酒吧聊天、討論《華氏911》和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正義問題,準備考駕照、去旅遊和學中文。音樂和美術對龍應臺來說是知識,不屬於內在涵養,自覺有美的貧乏和對生活藝術的笨拙。而安德烈一代人,在舒適、有教養的家庭長大***龍應臺和安父親都是博士***,網路使其擁有廣泛的知識,藝術和美的薰陶唾手可得。 如此不同的兩代人進行對話,他們討論的話題涉及面很廣,比如:族群問題和身份認同、***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個體權利、價值取向和職業規劃、流行文化和藝術鑑賞、生活習慣、個性發展、衰老、死亡以及戀愛問題等等,母子倆都在思考、解剖,貫穿其中的是坦誠和愛。

  從他們的對話裡,我看到的龍應臺,是一個愛兒子的普通母親,她在認真地瞭解、認識兒子,同時也在努力解釋自己,三年的對話是成功的,母子收穫了巨大的幸福。在我看來,龍應臺對“中國”和“中國文化”非常熱愛,反***、反獨裁、反強權,追求民主、關心民生,厭惡作秀的政治人物,呼喚公平正義。在給兒子的信裡,她對“貧乏”、“愚昧”的漁村娓娓道來***“漁村確實沒有給我知識,但是給了我一種能力,悲憫的能力,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後面對權力的傲慢、慾望的偽裝和種種時代的虛假時,雖然艱難卻仍舊得以穿透,看見文明的核心關懷所在”***,她對故土臺灣愛的深沉。在一些話題的討論中,她多次提到大陸見聞,關於將來,說在西安的一家回民飯館裡,16歲的從甘肅山溝小村裡出來的女孩,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一個月賺兩百多塊,寄回去養她父母,安德烈說不知道將來要做什麼,龍應臺就問:“安德烈,那16歲的女孩,知道些什麼,不知道些什麼,你能想象嗎?”回想自己,龍應臺說:“18歲的我,不知道高速公路,不知道下水道,沒進過音樂廳和美術館,不知道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龍應臺對安德烈說:“我對於享受和物質,帶有幾分懷疑的距離”,爬黃山的時候,她看到挑90斤重的少年挑夫,一邊水泥、一邊食品,早晨4點出門,黃昏爬到山頂,回到家深夜,肩膀被扁擔壓出兩道深溝,一天掙30塊錢。她說:“安德烈,30塊錢不到3歐元,不夠你買3球冰淇淋,山頂咖啡一杯20元,我不太敢喝,但是不喝,那個大眼的少年是不是更困難呢?”她講黃山少年,我很激動,不知道安德烈是否也動容了。

  從安德烈的信件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中西之間的差異,教育、意識,很多方面。比如,他們長於理性思考,而我們重情感抒發,他們會積極參與、干預現實,而我們更多是旁觀。18歲的安德烈和他朋友討論的內容在我們看來是不用討論的,沒什麼好討論或者討論不出什麼,我們受到的教育是接受,而不是思考,我們不會思考,也不會想去思考。我們依賴長輩、領導,我們相信權威,我們從眾、附庸。就香港選舉時間表出臺問題,安德烈置疑***人數的少,在他看來,爭取小小的本該的權利,為什麼不發出聲音呢?龍應臺是呼喚民主的,她在遊行之列。當然,一些問題上,安德烈跟我們一樣顧慮、煩惱。“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我幾乎確定不太可能有你們的成就,你會失望嗎?”龍應臺說:“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要你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我完全贊成龍應臺,但事實上只有少數的人不是被迫謀生。以龍應臺的這一段文字來看,我認為,她衷心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樂的。所有的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樂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為什麼世上還是有這麼多的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壓在孩子的身上呢?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頂尖中的精英,不斷的期許孩子的成就能超越自己,這或許就是變相的施壓吧。但……就放任著他一事無成、遊手好閒?不!所有的母親都會擔心,會緊張。如何拿捏其中的尺寸,正是母親的為難之處。

  給安德烈的一封信範文篇三

  她的十八歲是一九六九、一九七零年的臺灣。

  而安德烈的十八歲,網路讓他們擁有廣泛的知識,社會富裕使他們習慣物質的追求和享受,藝術和美的薰陶、唾手可得。

  十八歲的他們會在一起討論社會問題、文學問題,他們生活的城市裡,有自己的音樂廳、圖書館、美術館、畫廊、報紙、游泳池,自己的藝術節、音樂節、電影節……他是生長於德國的青年,除了身上尚流淌著來自於母親的中國血統,其他方面已經很難和中國扯上什麼聯絡了。

  這樣不同的生活環境讓他們有了不同的認識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龍應臺那一代人,他們心有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不屑,太多的不贊成,對於我們的所謂國家,尤其是一些自稱代表國家的人。而生活在德國的安德烈,因為歷史的原因,在他們這一代人身上,真的很少受愛國宣傳的影響,逃避‚國家‛這個東西。安德烈作為交換生來到香港,他認為香港沒有文化就因為香港沒有可以讓人坐下來靜靜地聊天的咖啡館,酒吧跟咖啡館,在歐洲,其實就是小區文化,他認為香港人永遠在趕時間;而在龍應臺卻不這樣覺得,他認為香港是有文化的。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得到的結論也是不一樣的。……

  他們母子倆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代溝,他們彼此有不同的思想。龍應臺給他的兒子足夠的自由,他們可以在同一個問題上各抒己見,沒有對錯,他們相互尊重對方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龍應臺不像是安德烈的母親,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一個願意聆聽的朋友,在她眼裡安德烈是一個自由的人,是她生命中相遇的‚另一個人‛,她無權強令他做什麼。龍應臺這樣的態度是的她的兒子可以肆無忌憚的發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瞭解了自己的兒子的想法、人生觀和價值觀。

  安德烈在一封信中寫到‚是不是所有畢業的人都會感到一種慢溫溫的留戀和不捨?我要離開了,離開這個我生活了一輩子的小鎮我的‚家‛。我開始 想,我的‚家‛,究竟是什麼呢?最重要的不是父母,是我的朋友。‛

  龍應臺不但沒有怪他,反而很理解他,回想起自己的經歷,她說:‚我很歡喜你心中有一個小鎮,在你駛向大海遠走高飛之前。‛這種寬容、這種 理解是的他彼此瞭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給了他正確的指引方向。

  安德烈是個幸運的人,它是一個自由人,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雖然自由是每個人的權利,但在母親面前,我還是覺得安德的自由要得益於他的母親,她不像其他的母親給孩子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許,在她眼裡,孩子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做母親的無權干涉只能引導。而當安德烈失落的時候,她會安慰他,鼓勵他。然而安德烈卻不覺得他很幸運,他對他的母親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

  不同的成長和生活背景使得龍應臺和她的兒子有著不同的國家和教育背景,他們對世界有著不同的認識,對人生有著不同的理解,他們存在著代溝。龍應臺用書信的方式瞭解兒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放下作為長輩的架子,以一個朋友的方式與兒子交換彼此的想法,沒有批判、沒有責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駁,還有安慰。 我不知道外國的父母是怎麼教育他們的子女的,但成長生長在中國,我只知道這是我們一般的中國父母不能做到的。我希望中國的父母與孩子之間都能夠認識距離、彼此溝通,要知道:一切平等的對話必須建立在互相瞭解的基礎之上。

  給安德烈的一封信篇四

  安德烈:

  但願你的生活如蜜一般香甜,狗哥雅正。

  首先,我要強調的是,我並不厭惡濤聲依舊這首歌,也並不討厭刀郎這個歌手,我不知道你為什麼頻頻的把他們拿出來說三道四,是的,我承認我不喜歡濤聲依舊,就如同不喜歡老鼠愛大米一樣,這個觀點我沒有明確表過態,但是相信大家可以看出來,作為摯友的你更是應該清楚,可是沒有想到的是,你竟然當著媒體的面說我喜歡濤聲依舊這樣的音樂,世人皆知你開了一個大玩笑,我認為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所以我向媒體朋友們澄清我並不喜歡濤聲依舊這樣的音樂,當他們問我安德烈喜歡什麼樣的音樂時,我知道作為你的朋友我不能告訴他們你喜歡的是香香,而是告訴了他們你喜歡的是刀郎這樣的創作型另類到極致的歌手。當同樣的問題擺在兩個人面前的時候,我相信誰都可以看出來誰更忠於這段友情。本以為這件事就過去了,沒想到你與2006-02-12 00:31:27又發表了對這件事的謬論,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來,你這是炒作,利用我來炒作你自己,當然我並不認為炒作是什麼不正當的行為,作為朋友利用我也沒有什麼,我無法接受的是,你竟然裝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嘰嘰喳喳沒完沒了,安德烈,我累了,我真的累了,我不想為這件事傷了我們之間的感情,請你到此為止吧,別再讓翠花他們看咱倆的笑話了,好嗎?記住流氓會武術,誰也擋不住,德綱雅正。

  今天是正月十五,過了今天,這年也就到頭了,我希望安德烈你有個新的開始,不要再這樣胡攪蠻纏下去,不要再這樣不務正業下去,做個有心的人。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D大調絃樂四重奏》我已經找到了,有時間過來聽聽,你就是流行歌曲聽得太多了,心胸變得狹隘,快來吧,安德烈。

  敬禮


寫給國外親人的一封信
十八歲成年禮給兒子的一封信
相關知識
讀者給安德烈的一封信優秀模板
讀者給作家寫的一封信優秀範文
讀者給作家寫的一封信優秀範文
梵高寫給提奧的一封信優秀模板
寫給高一新生的一封信優秀模板
給孤兒院小朋友的一封信優秀模板
爸爸寫給女兒生日的一封信優秀模板
寫給科比的一封信優秀模板
寫給作家的一封信優秀模板
白巖鬆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優秀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