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青海公務員申論考試是一種具有模擬公務員職務性質的能力考試,範文閱讀對考生寫作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

  “好政策”滋養公民理性與德性

  綜觀歷史,歷代為政者都重視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將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至今舉世稱道;唐太宗虛心納諫,以文治天下,開創了貞觀盛世的輝煌局面;康熙皇帝注重編修文化典籍、吸納西方文化科技,教化人民德行。時至今日,習更是提出了政策好不好要看人民是哭還是笑,作為政策制定和執行的重要標準。那麼究竟何為好政策?“好政策”不僅事關政治清朗與國家民族大義,更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人民的思維形態,使得每個公民成為更好的自己。

  “好政策”符合人民意願。“從來為政者,寧不忘漁樵”。“好政策”符合民意是政策得以實施和推行的基礎。唯有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制定政策,才能最終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這是所有“好政策”的基礎。“得民心者得天下”,符合人民意願,也是我黨增強公信力,鞏固執政的基礎。

  “好政策”滋養公民理性。“理性”是社會的規範、紀律。一個社會要想平穩的發展,就必須每個公民遵守一定的規範,在一定的約束之下生活。“好政策”就是希望能夠利用政策的約束培養起公民遵規守紀的意識。“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的出臺,約束了黨員幹部的行為,培養了黨員幹部自律自覺的意識,還政治清朗於民眾;信箱的設立按照既定的程式受理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給公民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引導公民理性思考;“限塑令”的出臺,用經濟調節的手段約束公眾隨意使用塑料袋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白色汙染。因此,政策之好不僅在於人民滿意本身,更在於通過政策,培養公眾理性思考,規範公眾理性行為。

  “好政策”更要涵養公民德性。“德性”是公民的思想道德修養,也是社會成熟的條件和標誌,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會對公民的品德修養產生深刻而長遠的影響。改革開放初期的恢復高考政策,培養了一大批先進的知識分子,也顯著改變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很多人的求知慾、讀書欲被喚醒、被啟用。試想,如果鄧小平同志沒能適時的審時度勢,恢復高考,還能煥發億萬青年的讀書熱情?培養出如此之多為社會發展建言獻策的知識分子嗎?各項反腐禁令的密集出臺,約束了黨員幹部的行為,更培養了黨員幹部自律自覺的意識,試想如果黨和政府不能及時頒佈禁令,遏制“不正之風”僅靠百姓的輿論譴責和黨員幹部的自律意識,能夠真正淨化社會不良風氣?能夠用良好的黨風帶動政風民風嗎?可見,好政策能夠激發人性中至美至善的部分,抑制貪婪邪惡的部分。“好政策”不僅是人心所向,理性規範,更有利於涵養公民的德性,提升公民德行素養。

  蘇東坡在杭州治理西湖從當地的具體情況出發,滿足了民眾的實際需要;密集出臺的反覆禁令規範了黨員幹部的言行舉止,引導了政風民風的轉變;《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頒佈實施增強了人民體質,加速了向體育強國邁進的步伐。由此可見,好的政策不僅是人心所向、民心所指,更應引導公民理性思考、理性行為,從而涵養公眾的德行。唯有如此,才能讓好政策真正發揮它的價值。

  二

  立國之道 學禮為本

  古老的華夏文明孕育出絢爛的中華文化,而禮儀規範則是鑲嵌在中華文化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程門立雪為世人樹立尊師重道的標杆;諸葛孔明鞠躬盡瘁盡顯君臣之義;漢文帝親嘗湯藥侍奉親母乃孝道典範……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禮儀規範,傳承著炎黃子孫的大國意識,也印證著禮儀之邦的美譽。

  隨著我國社會轉型期的深入,多元化的價值觀念衝擊著傳統禮儀:金錢贍養讓孝道文化不斷異化,家庭孤島為鄰里和睦抹上冰霜;同時,全球化的步伐將國民素質至於世界的放大鏡下:“中國遊客”被貼上庸俗的標籤,西式著裝的尷尬讓國人淪為笑柄。誠如《論語》所言:“不學禮,無以立。”立國之道,重在樹立規矩,立矩之始,當以學禮為本。

  學禮,以正立身之本。個人想要在社會安身立命,學禮必不可少。禮是規則、禮法,是律己、敬人的行為規範。為官之禮,即嚴明政治規矩,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若失此禮,則會脫離群眾,滋生腐敗,乃至身敗名裂;為客之禮,即入鄉隨俗,謙讓為先,文明友善。若失此禮,則會破壞習俗,招人厭惡,甚至孓然一身……師生、父子、鄰里之間皆有禮,唯有遵守這些無形的規矩,培養作為公民基本的自覺意識,從心所欲不逾矩,才能得以立足社會。

  學禮,以固興業之基。禮是禮貌、禮節,乃是文化修養與基本素質的體現,是事業有成的基石。三國時期,劉皇叔求賢若渴,欲將諸葛亮招致麾下,劉備並未強行擄人,而是三顧茅廬以禮相待,終獲孔明信任,將遇良才,為蜀國霸業奠定了基礎;黎明畫展,並非單純的炫技,而是著墨於中國式的禮,於水墨丹青之中,盡顯東方文化精神,凸顯責任抱負,成為藝術殿堂不朽的豐碑。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離不開“學禮”,如此一來,方能家庭和睦、長幼有序,治國有道,收穫民心,最終成就平定天下的偉業。

  學禮,以顯大國之風。華夏文明,流芳千古,誠信友善、親誠睦鄰等延續千年的傳統禮儀,彰顯著大國之風,傳遞出國民的大國意識。古有鄭和下西洋,不插旗幟,不鳴槍炮,樹立友好和平的豐碑;今有國母接待鄰國,旗袍唐裝,饋贈國貨,傳遞以和為貴的名片。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碩果,給了中華民族再一次站在民族之巔的機遇,而學禮,即培養與大國實力相匹配的大國意識,它源自於每一箇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從自私到奉獻,從市儈到高尚,以此彰顯我大國之風,民族之魂。

  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有恥且格。”先賢的訓導猶如黃鐘大呂般縈繞耳邊,震懾四海。學禮法,才能知榮辱,以達立身安命;學禮節,才能養品德,以致事業有成;學禮儀,才能聚國魂,以顯大國之風。價值觀念與利益訴求多樣化的今天,要從學禮開始,激濁揚清,立己達人,不斷凝聚文化軟實力,重振我中華文明禮儀之邦!

  三

  歲月失語 唯石能言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是馮驥才老先生在雄渾的賀蘭山岩畫上的題字,本意即指歲月逝去悄無聲息,只有巖畫記載了曾經的歷史,訴說著原古先民的生活勇氣和情感。這份呈現和記錄,激盪著觀者沉寂的心靈,有對儲存至今的賀蘭山岩畫的一份致敬,更有著對遊牧民族文化內涵的一份尊重。“古蹟因身後空虛而寂寞,人類因無所敬仰而淺薄”,每一份有形或無形的文化符號,均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寶貴的財富:給予民族信念,是情感歸依之根;凝聚民族力量,是血脈延續之根。因此,只有護好民族文化遺產,方能固牢民族發展之根。

  堅守文化遺產獨特性,固守民族情感歸依之根。所謂文化獨特性,概指文化內涵應具有的個性及特色。文化遺產獨特性正體現在獨具魅力的地域特色中。具有獨特性的文化遺產,散發著迷人芬芳。誠如賀蘭山岩畫,不僅傳頌著原古先民對生活勇氣和情感,更對觀者帶來強烈內心衝擊:折服於巖畫本身的絢爛美麗;驚歎於創造者的匠心獨運;沉醉於西夏文化的優美神祕;品味著這份文化遺產的饕餮大餐。這是對西夏文化遺產獨特性的直觀認知和深刻理解,是對西夏人民的敬仰和讚美,是這一民族之所以被稱作“回族”的緣由所在。因此,只有保護文化遺產的獨特性,才能堅守民族特性。

  保護文化遺產多樣性,延續民族血脈傳承之根。所謂文化多樣性,概指文化所具有的不同表現方式、精神內涵等,包含歷史文化、現代文化等。人類文明正誕生於世界多種文化的交融與碰撞:為了追尋人類起源的記憶、印證“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正以前所未有的興趣、規模和方式,探索著古老地域文化的遺產;為了研究人類發展的足跡、詮釋“我們是什麼”,我們正以多樣的形式、廣泛的渠道,吸納著現代多種文化的精髓;為了發現人類未來的軌跡、解答“我們往哪裡去”,我們正以元的思維、創新的手法,解讀著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凝聚點。對文化多樣性的包容和解讀,為我們連線了過去和現在、今天和未來。這是文化傳承和弘揚的橋樑,更是一個民族血脈延續的精神食糧。

  中華文化遺產,一份歷史留給華夏子孫的瑰寶,用她厚重的積澱支撐華夏民族的獨特魅力;用她寬廣的胸懷包容56個民族的語言。餘秋雨先生有言“古蹟因身後空虛而寂寞,人類因無所敬仰而淺薄”。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的凝練,是民族生命力的拓展。保護文化遺產,固民族生存、發展之根,圓民族“四海歸一”之夢。

山東省公務員申論範文精選
甘肅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
相關知識
青海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
上海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
青海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
青海公務員考試申論高分範文
上海市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
海南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
海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
安徽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
吉林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
黑龍江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