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馮異的故事
大樹馮異是東漢王朝的開國將領之一,位列漢光武帝的“雲臺二十八將”之一。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AAAA,希望對你有幫助。
AAAA
披荊斬棘說的是馮異還在關中和赤眉軍交戰的時候,在澠池大破赤眉,使十餘萬赤眉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能選擇投降。這個訊息傳到了劉秀那裡後,劉秀十分高興,他在洛陽當著群臣的面,誇獎馮異說:“就是他為我披荊斬棘,才得以平定了關中。”披荊斬棘這個成語,原來是劉秀用以誇獎馮異的勞苦功高的。但這話從天子口裡說出來,很快就成為了名言,被後人沿用,後多用於在達成目的的道路上克服艱難險阻。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同樣是說馮異和赤眉軍交戰的時候,起先馮異和鄧禹二人一起合擊赤眉軍,但由於戰略的失誤,他們遭受了重創。後來馮異在當地又重新招募了數萬人,重整旗鼓。他讓士兵們假扮成赤眉軍的樣子,又派遣一部分精兵埋伏在道路兩旁。他先假裝和赤眉軍交戰,當赤眉軍開始出現疲憊的時候,馮異事先埋伏下的伏兵頓時殺出。赤眉軍分不清真假,頓時亂作一團。這就是馮異軍事生涯中著名的澠池之戰。這一戰,將赤眉軍殺得大敗,十多萬人只得向宜陽奔逃而去,不想又陷入了馮異的重圍,在突圍無望的情況下,赤眉軍只得選擇投降。
漢光武帝劉秀聽說馮異先敗後勝的戰績後,說“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奚,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此後,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成為了一句成語,用以表示在一方面失去了,但在另一方面得到了。
馮異的人物性格
馮異是在劉秀起兵之初就投奔漢軍麾下的,他一聲跟隨著漢光武帝劉秀南征北戰,平定河北,鎮守孟津,掃清關中,征討隴右,擊破赤眉軍的數十萬主力,為東漢王朝的建立打下了不朽的功勳。但是馮異並不因此居功自傲,在由范曄編撰的《後漢書》和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中,共同引用了一個詞形容馮異,即“謙退不伐”。其中“伐”的意思,就是居功自傲。
身為漢光武帝最重要的將領之一,馮異出行的時候,和其他將領在道路上相逢,無論對方的身份地位比他高,還是比他低,他總是讓人把車趕到一邊,先讓對方過去。馮異也經常告誡他部下的士兵,說“除了交戰打仗要衝在最前面,其他的時候都跟在別的營後面。”而他的士兵,也是在漢軍中號令最明確的一直隊伍。
每當一場戰鬥打完,諸將都要坐下來聽候漢光武帝的論功行賞,馮異總是一個人獨自躲到大樹底下去了,因此在漢軍中給了他一個稱號,即為“大樹馮異”。也因此漢軍在攻破邯鄲之後,漢光武帝要重新分配每位大將的任務,每位將領都有所隸屬的士兵,但大多數的士兵卻都說願意跟隨馮異。漢光武帝因此對馮異讚賞有加。
馮昇是怎麼死的
馮異的戰功在雲臺二十八將中僅次於耿弇,他是光武皇帝劉秀最為信賴的人之一。他的生卒年史籍上並沒有明確記載,但他去世時並不像電視劇《秀麗江山》馮異之死那樣撲朔迷離,《秀麗江山》馮異之死的劇情安排與真實的歷史是不同的。
事情要從劉秀奪取關中開始,關中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稱,周人在此興修水利,打下八百年的根基。秦人在此駐守要塞,獨自抵抗東方六國;漢朝太祖高皇帝劉邦也是以此為根基與項羽逐鹿中原,最終成就帝業。劉秀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他深知要想平定天下,必須要奪取這八百里秦川,在鄧禹攻打關中失敗之後,他派出了自己的王牌戰將——“大樹”馮異。
馮異不負眾望,他每戰都身先士卒,謀定而後動,最終擊破盤踞關中的起義軍,投降者多達數十萬人。可就在他戰功彪炳之際,卻有人上奏說馮異手握雄兵早晚必反。劉秀直接將奏摺送給馮異,馮異連夜單騎返回洛陽,表明自己絕無異心。光武帝不但對他好言安慰,還讓他再次出征關中,為了表明自己對他的信任,還讓馮異帶上自己的全家老小。
馮異感激涕零,回到關中後殫精竭慮治理關中事務,事必躬親、苦心孤詣要為劉秀守好這片土地。可惜天妒英才,他終因積勞成疾於建武十年病逝于軍中。這與《秀麗江山》馮異之死的劇情是絕然不同的。
西漢法家桑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