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是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人們祭祖盡孝道之節。寧海人的清明,在本質上與全國各地的清明並無二致,但因為地域習性的不同,寧海人又有一份屬於自己的獨特的清明文化。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寧海清明節的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寧海清明節習俗1:加墳、請太公
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7天或者後8天。人們將菁麻餈、紙幡、祭品都放在套籃擔裡挑上,前往先祖墓前祭掃。在祭掃的過程中,要在墳頭上加土,故亦稱掃墓為“加墳”。生壙則要插紅幡,拜請土地公多加照顧。祭奠過後,同去的人在墳前圍坐分吃先人“用”過的食品。根據迷信的說法,這樣的食用方式可以使人腳手輕健、永保平安。
當然,這種習俗從古延續至今,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了。現在的人會在掃墓當天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供上食品鮮花等。有時遠在千里的兒女不一定回家過年,但清明必定趕到,以盡孝道。晚上於自家的門前屋後設禮作祭,謂“請太公”。
寧海清明節習俗2:搗菁麻餈
距清明不過一兩天便是寒食節,寒食節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所以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而寧海人便將寒食節與清明結合在了一起,保留吃清明麻餈的習俗。每年的清明前,人們會先到田野採來綿菁、糯米菁等嫩草,煮熟搗糊,再拌入蒸熟的糯米粉中,放在石臼裡搗勻,然後擀薄切塊,做成清明麻餈。此外,有人還會直接用菁葉、糯米粉拌和揉成團,嵌進餡料,餡料有甜有鹹,用蒸籠蒸熟,叫“菁團”。菁麻餈或菁團都是清明節必備的特色食品,也是上墳時的主要供品。
寧海清明節習俗3:踏青
踏青又稱春遊,古時也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因此,在寧海也一直保留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寧海清明節習俗4:祭祖
舊時,村中各姓都會集中在宗祠內祭祖。根據留存下來的宗譜看,很多都有祭禮的明確規定,這稱為“做眾家”。一般宗族都有祀產,村人輪流值祀,按到人頭分胙,有分肉、分錢、分麻餈不同型別。
如果墳墓損壞,可以在這一天修理,不用揀日子。現在也有類似的形式,但現在的清明節掃墓活動,更多的是希望借掃墓之際回顧歷史,重溫歷史,瞭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蹟,以此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寧海清明節習俗5: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從樹木的習性說,這段時間種植的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人們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全國人大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詮釋了清明節的意義。
寧海人在清明時還作興“吃螄螺”。因這個時節螄螺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是採食的最佳時令,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
寧海清明節習俗6:放風箏
放風箏寧海人稱為“放鷂”。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在白天放鷂,夜間也放。夜裡放鷂時,人們會在風箏下或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人們希望用這樣的方式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寧波清明吃什麼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