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文明禮儀黑板報圖片
許多人變得很物質化,忽略了基本的文明禮儀。而大部分人注重的是成人的禮儀,忽略了中小學生文明禮儀的教育養成。殊不知,禮儀的知行是從小養成的行為習慣, 好習慣成就未來 。分析現代中小學生的文明禮儀現狀;家庭文明禮儀教育的缺失;從小抓文明禮儀教育的重要性;文明禮儀教育之對策。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
:團結友愛--心平氣和的劉銘傳
清廷派駐臺灣的總督劉銘傳,是建設臺灣的大功臣,臺灣的第一條鐵路便是他督促修的。劉銘傳的被任用,有一則發人深省的小故事:當李鴻章將劉銘傳推薦給曾國藩時,還一起推薦了另外兩個書生。曾國藩為了測驗他們三人中誰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約他們在某個時間到曾府去面談。可是到了約定的時刻,曾國藩卻故意不出面,讓他們在客廳中等候,暗中卻仔細觀察他們的態度。只見其他兩位都顯得很不耐煩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劉銘傳一個人安安靜靜、心平氣和地欣賞牆上的字畫。後來曾國藩考問他們客廳中的字畫,只有劉銘傳一人答得出來。結果劉銘傳被推薦為臺灣總督 沒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堅毅持久、克服萬難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麼偉大的事業。我們希望將來能有所作為,首先便須磨鍊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微笑禮儀
微笑的基本做法是不發聲、不露齒,肌肉放鬆,嘴角兩端向上略微提起,面含笑意,使人如沐春風。 訓練微笑,要求微笑發自內心,發自肺腑,無任何做作之態,防止虛偽的笑。只有笑得真誠,才顯得親切自然,與你交往的人才能感到輕鬆愉快。
微笑可進行技術性訓練。因為人們微笑之時,口角兩端向上翹起。練習時,為使雙頰肌肉向上抬,口裡可念著普通話的“一”字音。還得訓練眼睛的“笑容”。取厚紙一張,遮住眼睛下邊部位,對著鏡子,回憶過去的美好生活,使笑肌抬升收縮,嘴巴兩端做出微笑的口型,隨後放鬆面部肌肉,眼睛隨之恢復原形。還可以在多人中間,講一段話,講話時注意自己的笑容,並請同伴給以評議,幫助矯正。
:文明禮儀的名人故事
中國曾有“君子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的古訓,意思是說,有道德的人待人應該彬彬有禮,不能態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遜。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豐子愷是名人,家裡經常有客人來訪。每逢家裡有客人來的時候,父親總是耐心地對孩子們說:“客人來了,要熱情招待,要主動給客人倒茶、添飯,而且一定要雙手捧上,不能用一隻手。如果用一隻手給客人端茶、送飯,就好像是皇上給臣子賞賜,或是像對乞丐佈施,又好像是父母給小孩子喝水、吃飯。這是非常不恭敬的。”他還說:“要是客人送你們什麼禮物,可以收下,但你們接的時候,要躬身雙手去接。躬身,表示謝意;雙手,表示敬意。”這些教導,都深深地印在孩子們的心裡。有一次,父親在一家菜館裡宴請一位遠道而來的朋友,把幾個十多歲的孩子也帶了去作陪。孩子們吃飯時,還算有禮貌,守規矩。當孩子們吃完飯,他們之中就有人嘟嚷著想先回家。父親聽到了,也不敢大聲制止,就悄悄地告訴他們不能急著回家。事後,豐子愷對孩子們說:“我們家請客,我們全家人都是主人,你們幾個小孩子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對客人不尊敬。就好像嫌人家客人吃得多,這很不好。”孩子們聽了,都很懂事地點頭。
豐子愷的兒子豐陳寶,小時候很守規矩,但特別害怕見生人。因此,在客人面前,常常顯得不大懂禮貌。豐子愷覺得,小陳寶之所以這樣,恐怕是因為他平時很少接觸生人,缺乏見識和這方面的鍛鍊。於是,他就利用一些外出的機會,帶著小陳寶出去見世面。一次,豐子愷到上海為開明書店做一些編輯工作,把小陳寶也帶去了。那時,小陳寶十三四歲,已經能幫著抄抄寫寫,剪剪貼貼。帶上他,一方面是為了有機會讓陳寶打下手;另一方面,也考慮給他一個接觸生人的機會。有一次,來了一位陳寶不認識的客人。客人跟父親說完話,要告辭的時候,看到了小陳寶,轉過身來就與小陳寶熱情地打招呼。小陳寶一下子愣住了,一時間,不知道如何是好,竟沒有任何反應,傻呆呆地站在那裡,像個木頭人似的。送走了客人,父親責備陳寶說:“剛才,那位叔叔跟你打招呼告別,你怎麼不理睬人家?人家客人向你問好,你也要向人家問好;人家跟你說再見,你也要說再見,以後要記住。”在父親的正確教導下,豐子愷的孩子個個都是懂規矩,講禮貌,長大後成了有出息的人。
小學生文明禮儀黑板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