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設計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教學設計是取得理想的七年級地理教學效果,評定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設計

  大洲和大洋

  一、背景與意義分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一、二、三章從自然地理的角度讓學生認識世界地理,建立初步的世界地理基礎知識為學習更多的地理知識作好必須的準備。

  本節教材位居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第一節,通過對本節教材的學習,學生對大洲和大洋的知識有了大致的瞭解,初步形成了正確的地理位置觀。

  作為新課程培訓課例,面對的是沒有學過地理的小學應屆畢業生,組織教學應儘量符合新課標的要求,體現新的教育理念,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

  二、學習與導學目標

  1、 知識積累與疏導:陸地和海洋的名稱與分佈特點,大洲、大陸、島嶼、半島、海

  峽概念的理解。認知率達100%

  2、 技能掌握與指導:運用地圖和地球儀判斷大洲、大洋的相對位置與分佈,大洲、

  大陸、島嶼、半島、海峽在地球上的分佈。

  3、 智慧提高與訓導:通過共同共同觀察與探討,發現問題、解決難題。師生之間、

  生生之間相互答疑、發展智慧、加強合作交流意識,提高合作能力。互動率達100%

  4、 情意修煉與開導:***1***、組織學生通過地球儀、地圖學習、指認大洲、大陸、島

  嶼、半島、海峽在圖上的位置等知識,同桌、小組互相討論與檢查,積極性高、氣氛活躍。

  ***2***學生綜合歷史、文學等知識學習地理,促進了各學科間的綜合聯絡。投入率達95%

  5、 觀念確認與引導:***1***通過對海陸位置的認識與學習,形成正確的海陸分佈觀。

  ***2***能運用大洲、大陸、島嶼、半島、海峽概念,指認正確圖形。

  ***教學目標的分立表述,有利於教師全面考慮本課教學的思路,有利於課堂教學的評估,但是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各教學目標之間是協同為一體的。***

  三、障礙與生成關注

  ***1*** 學生習慣於看以“東半球、西半球”形式出現的海陸分佈圖,以“南半球、北

  半球”形式出現的圖形。學生不易看懂分清。可引導學生多看立體的地球儀,則能克服這種平面圖形與立體實物間的轉換障礙。

  ***2*** 學生在讀以區域性地點出現的大洲、大洋地圖時,難以在腦海中想象形成大洲、

  大洋的整體分佈圖形。應加強培養學生在讀圖時能從圖形的區域性延伸到整體,或從整體圖形回到區域性的能力。

  四、學程與導程活動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地球儀、掛圖;

  學生準備:地球儀、地圖冊,收集有關與本課有關的人文資料;

  ***一***地球?水球?

  1、創設場景,引出問題

  1***、錄相:觀看中國宇航員楊利偉乘宇宙飛船升入太空的錄相,引導學生關注本課

  中地球是個大水球的說法的原因。

  2***、教師設問:加加林認為,從太空看去,地球是個蔚藍色的的“水球”,可人們

  當初給地球起名字的時候,為什麼把它叫做“地球”呢?

  限於當時的條件,人們並不知道陸地之外還有更廣大的海洋,且海洋的面積大於陸地

  的面積。

  ***宇航員楊利偉是在校生崇拜的楷模,同學們熟悉他的事蹟並引以為豪,通過觀看他進入太空的錄相,激發了同學們學習地球知識的興趣。***

  2、結合課本,自主學習

  學生活動1:觀察地球儀,比較地球表面是陸地面積大?還是海洋麵積大?海陸分佈

  呈什麼形勢?

  三分陸地、七分海洋,海洋連成一片,陸地被分割成許多塊。

  學生活動2:讀圖對比:“世界海陸分佈圖”、“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看看陸地

  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分別是陸地還是海洋?

  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北極地區幾乎是一片海洋,南極地

  區卻是一塊陸地。

  ***地球儀與地圖是教學資源,也是學習媒體。利用學習媒體進行學習,這是教學情景場的主要表現形式,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於引導學生選擇優質高校的教學資源,營造教學情景,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3、 自主閱讀,舉例說明

  學生閱讀完課本中的“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這段文字,引導學生結合已學歷

  史、語文等知識,結合各人課外自學的知識,列舉與本閱讀材料有關的事例。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合作學習,理解概念

  學生結合地圖,自學課本上“大洲、大陸、島嶼、半島、海峽”概念,教師在黑板上列表,學生補充概念。

  概念

  大洲

  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

  大陸

  面積廣大的陸地

  島嶼

  面積較小的陸地

  半島

  陸地伸進海洋的部分

  海峽

  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2、運用概念,辯認圖形

  學生活動3,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大陸、島嶼、半島”示意圖,檢查學生理解概念,

  運用概念的情況。

  大陸、島嶼、半島示意圖

  ***古人云:學以致用,教師在課堂上要隨時檢查學生的學習知識與運用知識的能力。***

  3、 東、西半球圖”,瞭解大洲、大洋的名稱。

  ***1***、哪幾個大洲主要分佈在東半球?哪幾個大洲主要分佈在西半球?

  亞洲、歐洲、大洋州、非洲主要分佈在東半球,南美洲、北美洲主要分佈在西半球。

  ***2***、赤道橫穿哪幾個洲的大陸?哪幾個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佈在北半球?哪幾個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佈在南半球?

  赤道橫穿南美洲、非洲大陸,歐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州大部分在南半球。

  ***3***、讀“東、西半球圖”找出四大洋的名稱與位置,並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

  ***通過師生活動、生生互動,瞭解七大洲、四大洋在地球上的位置與大小,給予學生相互交流的機會,形成教學問題場與教學情景場的疊加。***

  4、 比一比、認一認,看誰能準確、快速地說出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的簡易地圖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相對位置與面積的大小。

  大洲、大洋海陸分佈圖

  5、 板圖教學:讀“亞洲、歐洲、非洲的分界線圖”和“東、西半球圖”,

  掌握下面幾條洲際分界線。

  亞、歐分界線,亞、非分界線,南、北美分界線

  ***教師不斷創設教學情境,產生新的問題,優化教學情景,如搶答、辯論等,促使生成新的教學資源,產生新的教學情境場,給學生提供展示各種能力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知識與運用知識的興趣,為學生下節課遷移知識與情景做好準備。***

  五:筆記與板書提綱

  ***一***、地球?水球?

  ***二***、世界海陸分佈

  1、 地球表面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2、 南北半球的海陸分佈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1、 大洲、大陸、島嶼、半島、海峽的概念

  2、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及分佈

  3、 大陸上的洲際分界線

  六、練習與拓展選題

  選擇題

  1、 關於世界海陸分佈的敘述正確的有

  A、北半球陸地面積大,南半球陸地面積小,所以南半球被稱為“水半球”

  B、世界海洋麵積71%,且被陸地分割成互不相連的幾個洋麵

  C、被三大洋環抱的大洲是大洋州

  D、按東西半球分,陸地主要分佈在西半球

  2、 下面大洋中被五個大洲環抱的大洋組合是

  A、太平洋、印度洋

  B、大西洋、北冰洋

  C、太平洋、大西洋

  D、大西洋、印度洋

  3、 七大洲中,跨經度最多與,跨緯度最多的大洲組合是

  A、亞洲、非洲

  B、北美洲、亞洲

  C、南極洲、亞洲

  D、南美洲、歐洲

  探究活動

  1、週末到書店看相關書籍,有經濟能力的可購買與所學知識有關的地理書籍,並學會整理與己有關的資料

  2、整理有關的資料後,下結課在全班展開討論與交流,彼此互補短長、相得益彰

  七、個別與重點輔導

  學生姓名略

  八、反思與點評記錄

  1、本課從知識點來看,難度不是太大,且學生對七大洲、四大洋知識已在生活中或

  各種媒體中有了一點了解,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舊知識,系統地學習新知識。

  2、學過程中,注重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交流合作,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

  表現性,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3、引導學生要學以致用,並在課外拓展知識,鍛鍊自學與整理資料的能力,養成終

  身學習的習慣。

  初中地理課堂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培養

  鏡頭一:初一年級地理課堂剛剛升入中學,初一的小朋友對中學環境、課本、老師充滿新鮮感,他們在地理課堂裡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積極性很高。雖然他們願意張嘴,但回答問題的語言明顯幼稚,缺乏地理邏輯支撐。鏡頭二:初二年級地理課堂經過一學年的地理學習,初二學生有了一定地理知識、技能的積累,形成了一定的地理素養。但他們的心理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他們在公眾場合,常羞羞答答,不夠坦然和從容,未說話先臉紅的情況在少男少女中都是常見的,這種行為上的侷促是與他們缺少生活經驗以及這個年齡階段所特有的心理狀態分不開的。所以他們參與地理課堂的積極性不夠。中學生不願舉手發言有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原因。一、教師方面的原因:1、備教材但不知道備學生,沒有結合我校學生基礎薄弱的特點,設計問題難度過大,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望而卻步,嘗不到成功的喜悅。2、教師設計問題不夠具體,不能從回答者實際出發,造成問題模糊,學生不知從何答起。3、教學方法死板,不能結合課堂實際,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二、學生個人方面的原因:1、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自尊心逐漸增強,害怕出錯被老師批評或被同學嘲笑。2、懶惰心理,不願多事。3、部分學生心理素質差。針對以上問題,教師當然要做必要的反思和改進。同時,我們還必須認識到現代社會對人的口頭表達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實際生活中,口頭語言比書面語言起著更直接更廣泛的交際作用。

  一、來點“混搭”又何妨——讓學生想說話

  古人云“學貴有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當學生被“引入彀中”,懷疑、困惑、焦慮等心理狀態會驅使學生更積極地思考,為展示自己的思維成果,孩子們肯定有話說了……【課堂案例2】祖國的首都——北京在分析北京的地形特徵時,教師認真研讀教材,怎樣找到一個突破口,讓學生學得有勁,掌握得印象深刻呢?通閱教材之際,我看到了”北京的舊城“示意圖,“內九外七”佈局的城門在封建王朝時期應該有特定的功用。上網一查,果不其然:運木料的車走東直門;糧車走朝陽門;酒車走崇文門;煤車走阜成門;水車走西直門;軍隊出城走安定門;得勝回朝走德勝門……一點歷史知識,頓時讓我有了靈感,先人的活動與北京周邊的地形和物產有緊密的聯絡。當我把這些資訊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探究北京皇城內城門的功用和北方地區地形區及物產的關係時,明顯感覺久遠神祕的歷史過往引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他們的知識面在拓展,求知慾望被撩動,很多學生下意識地翻閱地圖尋找答案,孩子們當然會“不虛此行”,有人一拍桌子,失聲叫道:“原來如此”!有人“揭圖而起”:“老師,老師,我知道了”!有人甚至一手摁住同學,阻止他起立回答,自己卻一躍而起……一個偶然間想到的情境設計,刺激了學生腎上腺激素的分泌。學生的探究慾望增強,解決問題的行動力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水到渠成……他們有的出口成章,有的語無倫次,有的詞不達意。這些都不要緊,想說、敢說、愛說,這才是最重要的。

  二、高大上的“央視範”——讓學生能說話

  在地理教學中以開放性問題為載體創設情境,答案不唯一,需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探究。在此過程中,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發揮在主觀上有了較大的自由度,也給更多學生更多的說話機會。【課堂案例3】長江三角洲地區——水鄉文化與旅遊為了瞭解“我國地方文化特色對旅遊業發展的影響”,本環節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自助體驗式服務。上課前教師剪輯了一段有江南水鄉音樂背景的視訊資料。資料分三部分:水鄉之美、古鎮之美、人文之美,既有優美的音樂,又有詩情的畫面。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水鄉娃”,怎樣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表達出來呢?教師創設了情境,提出了學習要求:給這段視訊配音。這個任務的完成看似簡單,但實際並不容易。它既要求學生有相關地理知識的準備,又對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流暢性及語言美感提出了要求。學生分成六組,每組抽一個人組成評價小組,準備10分鐘。10分鐘以後小組以抽籤順序派代表輪番上講臺為視訊配音。從活動過程中可以看出學生的集體智慧不容小覷。就配音風格而言,有的小組是抒情式的,有的小組是風趣幽默型的,有的小組是“小學究”型的,有的小組甚至派出一個擅長音樂的男生以饒舌歌手的身份即興表演了一段“rap”……這種情境創設以課堂為舞臺,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充分的表現空間。教師不再一味的單方面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利用可視、可聽、可感的教學媒體,讓學生在配音過程中展示必勝的信心、恰當的姿態、優美的語言。活動持續短暫的一節課,但這種難忘的回憶也許會伴隨孩子們一生的。

  三、我是“中國好聲音”——讓學生愛說話

  初一、初二學生具有愛玩好動、注意力穩定性差,而好勝心、好奇心、自尊心、表現欲強烈等心理特點。地理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情況及教學內容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課堂案例4】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四大地理區域是綜合自然和人文特點而劃分的。教材突出確定四大地理區域界線的主導因素,重點是引導學生從巨集觀上把握四大地理區域的突出特點和差異。本知識點為後續次一級區域的學習做好鋪墊。鑑於此,教師多用一節課,對四大地理區域的內容進行梳理、歸納。這個情境的創設以央視“開門大吉”的流程為模板,我設計四個按鈕,每個按鈕“引爆”一首代表不同區域的歌曲。選擇的歌曲傳唱度要高,不僅表達對相關區域的讚美之情,同時歌詞也描述了區域的地理概況和特徵,有利於學生對區域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該環節教學採用競賽形式,全班分成四個大組,每組選派兩人組成評價小組。首先每組派一個代表撳響按鈕,說出歌名,唱出歌曲,並指出歌曲表現的地理區域。例如,《套馬杆》——西北區域;《茉莉花》——南方地區;《松花江上》——北方地區;《天路》——青藏地區。第二個環節以抽籤方式“捉對比拼”,比拼內容涉及四大地理區域的地理位置、範圍、自然環境以及之前積累和課前收集的人文環境方面的知識。本環節為學生創設了口語交際環境,營造了說話氛圍,鍛鍊了膽量,增強了自信心,讓學生在地理課堂上對“說話”由迫不得已轉為興致勃勃,直至真正的喜愛。

  四、耍些“小把戲“又如何——讓學生搶說話

  眾所周知,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才會愛學。因此,教師有意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他們搶說話,搶話說。【課堂案例1】中國氣候特徵之季風氣候顯著教師在甲班進行知識點教學時採用導學案,通過預習導學——自我感知——課堂合作——重難探究——當堂檢測——反饋總結等幾個環節,也很好地落實了學習目標。但我課後反思覺得整節課嚴謹有餘,趣味不足。在乙班教學相同內容時,教師嘗試在各環節承轉時,設計更有趣的情境。如在重難探究開始前,我抓住目前人們交流的時尚工具——微信,利用微信朋友圈晒照片為學習切***,設計了這樣的情境:如果你是某洗髮水廣告的攝影師,為了突出該洗髮水柔順發質的功能,攝影師要拍攝風起發飄的鏡頭。拍攝地點在無錫,請問拍攝的季節如果在夏季,模特怎麼站位?如果在冬季,模特怎麼站位?“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馬上七嘴八舌,各抒己見。只見有的孩子意見相左,爭得面紅耳赤;有的孩子調皮地模仿某品牌洗髮水的廣告詞;有的孩子更直觀地擺出拍攝時不同的“pose”……此時,教學模式不再單一,課堂氣氛不再沉悶,連平時不愛說話的和一些學困生也很積極。把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學生會有一種自我表現的愉悅感;為準確、全面的表達見解,學生會更加主動地思考、傾聽、組織、靈活運用新舊知識。在表達過程中,學生增強了自信心,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高。這樣能激發學生語言表達慾望的情境設計還有很多:在“青藏地區由於海拔高,空氣稀薄,氣壓低”這一知識點學習時,設計“一袋薯片的命運”這樣的情境;在“新疆地區”教學時結合課本圖文,創設“新疆十八怪,怪怪都稀奇”的情境。師生在這樣有趣的具有生成性的教學環境下妙語連珠,不斷髮生思維的碰撞,相互制造驚喜,形成共贏互推的教學效果。

  總之,地理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教法,著力提高專業技能,敏銳捕捉精彩瞬間,“挖空心思”設計適合不同年齡、不同程度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創造機會讓孩子們把自己對地理的理解“大聲說出來”!

  作者:黃旭霞 單位:江蘇省無錫市石塘灣中學

  

七年級上地理教學設計
初中七年級地理上教學設計
相關知識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設計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設計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期末檢測試題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工作計劃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計劃湘教版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計劃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總結
湘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工作計劃總結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學設計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