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的內涵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8日

  茶文化是指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那麼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心態文化--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如人們在品飲茶湯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髮的豐富聯想;反映茶葉生產、茶區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茶德、茶道等等。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行為文化--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通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如宋代詩人杜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客來敬茶是我國的傳統禮節;千里寄茶表示對親人的懷念;民間舊時行聘以茶為禮,稱"茶禮",送"茶禮"叫"下茶",古時諺語曰"一女不吃兩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禮"便不再接受別家聘禮;還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於各地、各民族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如百花齊放,美不勝收。

  制度文化--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範。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等。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早在周武王伐紂之時,巴蜀地區的"茶、蜜、靈龜……皆納貢。"至唐以後貢茶的份額越來越大,名目繁多。從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開始,對茶葉徵收賦稅:"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舊唐書?食貨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開始實行榷茶制,即實行茶葉專賣制***《舊唐書。文宗本紀》***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領引時交稅,然後才能到指定地點取茶。自宋至清,為了控制對西北少數民族的茶葉供應,設茶馬司,實行茶馬貿易,以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對漢族地區的茶葉貿易也嚴加限制,多方盤剝。

  中國茶道的概念與內涵

  一、中國茶道:飲茶之道

  唐人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記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陸羽,字鴻漸,又字季疵,號桑苧翁,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縣人***。陸羽著《茶經》三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十章。四之器敘述炙茶、煮水、煎茶、飲茶等器具二十四種,即封氏所說"造茶具二十四式"。五之煮、六之飲說"煎茶炙茶之法",對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式、規則作了細緻的論述。封氏所說的"茶道"就是指陸羽《茶經》倡導的"飲茶之道。"《茶經》不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

  中國茶道約成於中唐之際,陸羽是中國茶道的鼻祖。陸羽《茶經》所倡導的"飲茶之道"實際上是一種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鑑茶、選水、賞器、取火、炙茶、碾末、燒水、煎茶、酌茶、品飲等一系列的程式、禮法、規則。中國茶道即"飲茶之道",即是飲茶藝術。

  中國的"飲茶之道",除《茶經》所載之外,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明代朱權的《茶譜》、錢椿年的《茶譜》、張源的《茶錄》、許次紓的《茶疏》等茶書都有許多記載。今天廣東潮汕地區、福建武夷地區的"工夫茶"則是中國古代"飲茶之道"的繼承和代表。工夫茶的程式和規劃是:恭請上座、焚香靜氣、風和日麗、嘉葉酬賓、巖泉初沸、盂臣沐霖、烏龍入宮、懸壺高衝、春風拂面、薰洗仙容、若琛出浴、玉壺初傾、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鑑賞三色、三龍護鼎、喜聞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細啜甘瑩、三斟石乳、領悟神韻。

  二、中國茶道:飲茶修道

  陸羽的摯友、詩僧皎然在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寫道:"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熟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認為,飲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諳其中之道。皎然此詩中的"茶道"是關於"茶道"的最早記錄。

  唐代詩人玉川子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膾炙人口,"七碗茶"流傳千古,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唐代詩人錢起《與趙莒茶宴》詩曰:"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唐代詩人溫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詩中則有"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這些詩是說飲茶能讓人"通仙靈","通杳冥","塵心洗盡",羽化登仙,勝於煉丹服藥。

  唐末劉貞亮倡茶有"十德"之說,"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飲茶使人恭敬、有禮、仁愛、志雅,可行大道。

  趙佶《大觀茶論》說茶"祛襟滌滯,致清導和","沖淡閒潔,韻高致靜","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竟為閒暇修索之玩。"朱權《茶譜》記:"予故取烹茶之法,米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與客清談欺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趙佶、朱權的帝、王的高貴身份,撰著茶書,力行茶道。

  由上可知,飲茶能恭敬有禮、仁愛雅志、致清導和、塵心洗盡、得道全真、探虛玄而參造化。總之,飲茶可資修道,中國茶道即是"飲茶修道"。

  三、中國茶道:飲茶即道

  老子認為:"道法自然"。莊子認為"道"普遍地內化於一切物,"無所不在","無逃乎物"。 馬祖道一禪師主張"平常心是道",其弟子龐蘊居士則說:"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禪師則認為修道在於"飢來吃飯,困來即眠"。道一的三傳弟子、臨濟宗開山祖義玄禪師又說:"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眠"。道不離於日常生活:修道不必於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須於日常生活中無心而為,順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運水搬柴,著衣吃飯,滌器煮水,煎茶飲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五燈會元》南嶽下三世,南泉願禪師法嗣,趙州從諗禪師,"師問新到:'曾到此間否?'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從諗是南泉普願的弟子,馬祖道一的徒孫。普願、從諗雖未創宗立派,但他們在禪門影響很大。茶禪一味,道就寓於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道不用修,吃茶即修道。後世禪門以"吃茶去"作為"機鋒"、"公案",廣泛流傳。當代佛學大師趙樸初先生詩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五燈會元》南嶽下四世,溈山祜禪師法嗣,仰山慧寂禪師,"……又問:'和尚還持戒否?'師曰:'不持戒。'曰:'還坐禪否?'師曰:'不坐禪。'公良久。師曰:'會麼?'曰:'不會。'師曰:'聽老職僧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攫頭邊。一仰山慧寂是溈山靈祜的嗣法弟子,師徒二人共同創立了禪宗五家中的溈仰宗。慧寂認為,不須持戒,不須從禪,唯在飲茶、勞作。

  道法自然,修道在飲茶。大道至簡,燒水煎茶,無非是道。飲茶即道,是修道的結果,是悟道後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順其自然,無心而為,要飲則飲,從心所欲。不要拘泥於飲茶的程式、禮法、規則,貴在樸素、簡單,於自然的飲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四、中國茶道:藝、修、道的結合

  綜上所說,中國茶道有三義: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 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書畫、建築、自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於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非妙道。

  在中國茶道中,飲茶之道是基礎,飲茶修道是目的,飲茶即道是根本。飲茶之道,重在審美藝術性;飲茶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飲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國茶道集宗教、哲學、美學、道德、藝術於一體,是藝術、修行、達道的結合。在茶道中,飲茶的藝術形式的設定是以修行得道為目的的,飲茶藝術與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藝之為道,道之為藝。

 

中國茶道文章
中國茶道文化圖片
相關知識
中國茶道的內涵
中國茶道的精神內涵
中國茶道的核心內涵
中國茶道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中國茶文化內涵
中國茶道的基本要求
中國茶道的現狀
日日本茶道與中國茶道的區別
中國茶道的有關閱讀與答案
中國茶道的說明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