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送別原文及翻譯賞析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山中送別》是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山中送別》寫送別友人,表達了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題材非常普遍,構思卻獨具匠心,極有特色。今天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山中送別》原文及翻譯賞析,希望你喜歡。

  《山中送別》原文

  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 王孫歸不歸。

  《山中送別》註釋

  ①掩:關閉。柴扉:柴門。

  ②年年:一作“明年”。 王孫:貴族子孫,此指送別的友人。

  ③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裡指送別的友人。後兩句化用《楚辭·招隱士》的“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山中送別》翻譯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落下把柴門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綠,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山中送別》簡析

  這是一首送別佳作。與一般送別詩不同的是,它並未刻畫離亭餞別執手相看依依不捨的場景,而是別出心裁地選取了別後的一個場面。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送別友人後,詩人一個人慢慢地回到住處。

  時已近暮,詩人回到家裡,輕輕地關上柴門。這兩句平淡如白話,但看似平淡的字裡行間卻隱含著洶湧的感情。有過送別經驗的人往往都知道,送別最 “黯然銷魂”的那一刻,並不是離人動身,看著離人漸行漸遠的那一刻,而往往是送別歸來的那一刻,感覺離人似乎還在身邊,而其實 “他”卻已然遠去,那種孤寂與失落,遠勝送別之即的傷感。王維正是以詩人敏感的心捕捉到這種感受並用一個簡單的動作 “掩柴扉”加以表現,從中看出詩人別後的落寞與黯然。古詩百科

  詩中交代送別歸來正是 “日暮”時分,夕陽西下,暮色襲來,令詩人又添幾分傷感。在這裡,寫景又有效地烘托了氣氛。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化自 《楚辭·招隱士》中 “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句,但一個 “綠”卻是用得意象飛動。這兩句是寫詩人送別歸來的心理活動。回到家裡,他不禁想起,明年春草綠了的時候,友人會不會歸來呢?這句話本來應該在送別之際問的,卻沒有問,友人已是遠去,這句話又浮上心頭,有一分欲說還休的情致。唐汝詢在 《唐詩解》中概括這兩句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剛剛送別,就盼望明年能再相聚,情意之深可想而知;正是因為 “歸期難必”,所以 “離思方深”。這兩句主要是採用直抒心聲,以情語成文的表達方式,抒發對友人的深情。

  這首詩題為 《送別》,並無一字寫離別情態,而別時的依依不捨與別後的無盡想念已是見於言外,字字明白如話,卻是餘味無窮。

  《山中送別》賞析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裡,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寫與友人話別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際的環境氣氛,而偏寫送走友人之後日暮掩上柴扉的舉動。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複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裡。使詩人感到一種寂寞與孤獨,自然會追憶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現友人在山中時朝夕相處的歡樂,同時,也一定會想象友人出山後的行蹤,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歸來重聚。一句話,詩人身雖在柴扉之內,心卻在柴扉之外。但所有這些,詩人都沒有直接說出來,讓讀者自己從“掩柴扉”這一動作細節中體會。詩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詩的前兩句是陪襯,後兩句才是表現的主體。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兩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

  這兩句化用《楚辭·招隱士》句意,但一點也不使人感到是用典,而覺得是從詩人內心深處自然流出的深情話語。這裡用典不僅貼切,而且靈活,巧妙。《楚辭·招隱士》中的王孫是淹留山中,辭賦作者是要招其離開山中歸家,而王維詩卻反用其意,盼友人回到山中來;《楚辭·招隱士》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而王維詩是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楚辭·招隱士》用的是直接感嘆句,王維改用疑問語氣,所傳達的感情便微妙、豐富多了。

  “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裡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裡,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歸不歸”三字,有擔心、疑惑友人去而不歸,又有盼望友人明春歸來之意緒。在王維之前,南齊謝朓《酬王晉安》詩也用了《楚辭·招隱士》的句意,寫出了“春草秋更綠,公子未西歸”的句子。

  第三句“春草明年綠”,有的本子作:“春草年年綠。”比較之下,“春草明年綠”更為美妙。它是全篇詩的警句。有了這一句,描繪出了詩人在柴扉中想象的這一片春草的綠色,使整首詩有了色彩,有了畫意,有了象趣,而詩人盼望友人歸來同賞明春山色的深情,便有了藉以寓託的鮮明美麗物象。“綠”字是詩眼,“明”字也妙。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迴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的。

  《山中送別》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中考語文的主要考點
賦得古原草送別詩歌譯文及賞析
相關知識
山中送別原文及翻譯賞析
送何遁山人歸蜀原文及翻譯賞析
崔九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原文及翻譯賞析
崔九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原文及翻譯賞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原文及翻譯賞析
山行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山行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山居秋暝原文及翻譯賞析
山中送別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山中原文及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