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俄土戰爭的結果
第三次俄土戰爭是指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上半葉所進行的戰爭,旨在結束奧斯曼帝國***1299~1922***和克里木汗國對俄國的侵略,合併十三世紀初期被蒙古人侵佔的黑海北部沿岸地區,取得黑海出海口。這是俄羅斯帝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第三次俄土戰爭的背景
奧斯曼帝國***1299~1922***曾經是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軍事大帝國。但到了16世紀下半葉已經開始衰落,為了挽救帝國,以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米德哈特帕夏為首的有識之士展開了一系列救亡運動,進行了民主改革,1775年底,奧斯曼帝國***1299~1922***內外形勢迅速惡化。小亞細亞的北部和中部地區發生大饑荒,財政瀕臨崩潰,列強幹涉的陰影籠罩全國。在這種形勢下,國內政治鬥爭熾熱化。在黑塞哥維那、波斯尼亞和保加利亞相繼爆發了起義,並很快波及到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這兩個土耳其的藩屬國。土耳其對起義者進行了殘酷的鎮壓,但卻未能控制巴爾幹西北部局勢的變化,它在巴爾幹的統治開始動搖起來。
面對這種局勢,歐洲列強中的俄、奧、英三國表示了自己的特別關注。尤其是俄羅斯認為需要尋找一個機會重新回到巴爾幹,恢復原有的一切。更為重要的是,俄羅斯想通過控制巴爾幹進而控制由地中海進入黑海的咽喉博斯普魯斯海峽,以便打通它謀求已久的在西南方面的唯一出海口。因此,它對土耳其局勢的惡化幸災樂禍,並積極地加以介入。
沙皇政府打著“拯救土耳其帝國壓迫下的基督徒”和“保護斯拉夫兄弟”的旗號,先是通過外交途徑向土耳其政府施加壓力,但效果並不顯著。它所提出的集體保護斯拉夫人的建議遭到了受奧匈帝國支援的英國的反對。隨後又倡議在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和保加利亞實行自治,亦遭土耳其的拒絕。
第三次俄土戰爭的特點
俄土戰爭中,出現了大兵團,部隊裝備了有***的槍炮,並利用了鐵路和戰地電報通訊,因此,武裝鬥爭的規模擴大了,其特點也有所變化。參加這次戰爭的有100餘萬人。兩個戰區的戰鬥行動均在寬大正面和大縱深展開,彼此緊密聯絡著,其特點是緊張激烈,持續時間長。19世紀初歷次戰爭中產生的戰役諸要素在這次戰爭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部隊指揮上,司令部的作用增大了。
戰術方面,俄土戰爭顯示了槍炮火力以及各兵種協同行動對奪取戰役勝利的重要性。向新的戰鬥隊形——散兵線轉化的必要性,以及使部隊學會利用地形的必要性也越來越明顯。這次戰爭的經驗還表明,必須用射程更遠的火炮和能夠發射重磅爆破彈的曲射火炮以及各種工程器材裝備部隊,並訓練部隊掌握野戰工程學。戰區的特點促使產生了克服水障礙和翻越山脈,以及在這種條件下組織指揮部隊的新方法。
1709年波爾塔瓦戰役後,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逃入奧斯曼帝國境內***見北方戰爭***。1710年俄土戰爭爆發。1711年,彼得一世親征普魯特河,陷入土耳其和韃靼軍隊的重圍。最終以俄國的失敗告終。俄國被迫放棄亞速,拆毀亞速海沿岸的工事。根據1711年7月俄土《普魯特和約》,亞速重歸土耳其。
阿拉斯加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