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之本鬆柔的介紹
鬆柔是太極拳的根本,練太極拳不可不柔,只有鬆得盡柔如綿,方顯太極真功夫。鬆柔是太極拳的靈魂。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一、拳練鬆柔,坤厚載物
太極拳的鬆柔,是太極拳的基礎,凡初練拳者莫不求鬆柔為先。太極拳的鬆柔,又是太極拳的靈魂,凡習拳者終極莫不為此而求之並深藏於拳術招招式式之中。
我們說拳練鬆柔,練的是太極拳的寬、厚、凝。這種寬、厚是太極拳的容納、沉靜、和順,體現的是一種吞吐萬物的氣概,是胸有成竹的把握,是不被外界所擾而獨有的沉靜與定力,又是拳、人和諧,大自然和順的一部分,它盡顯鬆柔的淡定從容,並體現出太極人文的一種狀態。這種“凝”,則是太極拳形神的聚斂,是精神內守而不外洩,是人體元精、元氣、元神“三元”之合的體現,是強身健體長壽必求之法,深藏得機得勢之玄妙,是體用兩得、陰 陽相合之道。
我們用“鬆柔”比做坤厚載物,是寓“鬆柔”具有坤卦大地之象。大地寬厚博大的氣勢,能承載萬物,又能滋生涵養萬物。它使萬物不感到是強有力和被動的,而是自然生長演化而成。
拳練鬆柔,是拳機拳勢的充分儲備,它蘊含著追隨而不超越,用之而不過及,容納而不排斥,雖極柔軟然又極堅剛。
鬆柔為每日必練之功,卻非一日所得之道,是為恆者一生所求,是“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道德經》***。如老子所曰:“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而以下為基。”故求鬆柔之靈魂,必以細心揣摩,勤奮習之,是內外如一,日積月累之道,它為太極拳厚積薄發而備,是體養為先,而用為後。拳練鬆柔,坤厚載物,既是鬆柔之理外化於自然,又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之氣魄的真實體現。
二、鬆柔似水,至靜而德方
前面所講鬆柔如寬厚之大地,而大地除鬆柔之厚土外,還有一種東西是最柔、最軟、最順的,那就是水。
水有兩種德性,靜止時最柔、最弱、最順;而動之時則最堅硬、最剛強。柔靜之水一旦動怒,猶如大海之驚濤,翻江倒海勢不可擋,盡顯其水的狂怒,穿巖鑿石,無堅不摧,是至靜而德方。
我們說鬆柔似水,是喻太極拳具有柔弱之水的德性。它柔靜時為養,如汩汩清泉,泌人心肺,鬆柔舒緩,氣定而神閒;動之時則為用,其勢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太極拳論》***,盪滌一切汙泥濁水。如一代太極宗師楊澄甫所論:“太極拳乃柔中寓剛,綿裡藏針之藝術。”一語道破太極拳乃綿裡藏針之拳的天機——雖極柔軟然而動之則極堅剛。這就是太極拳鬆柔的水性,是外柔內剛,以柔克剛。它能夠變通,又能隨勢而化。
故,要想取得太極拳“鬆柔”之道,就要在拳中化僵,拳中化堅,拳中化剛。如古聖先哲所言:“以剛為柔者活,以柔為剛者伐。重柔者吉,重剛者滅。”他告訴了拳者一個哲理,鬆柔是“生道”,只有掌握住鬆柔的“生道”,才能真正把握住太極拳的“靈魂”。
我們再從“天”——至剛至陽的乾卦來看,“天”是動,是陽。動是它的常態,但動之過極,則物極必反,它卻是最軟弱的。故,“其動也柔”。如日常生活中所見,一個人動不動就發火,就雷霆大怒,不正說明他是最無能、最
乏力、最脆弱的嗎?老子就二者的關係透徹地指出“柔弱而勝剛強”,“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強”,道出了世界上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然而水之柔弱卻能穿透石頭,又能攻擊最強硬的東西。這就是鬆柔似水,至靜而德方之道。
三、修煉鬆柔,內外如一
我們所說的鬆柔,首先是一個從內到外,從神到形,內外如一的鬆柔。它要求行拳前至行拳終,心靜神安,胸無雜念,意念專一,不被外擾,心有定力,泰和自然;要求上虛其心,虛懷若谷,下實其腹,氣沉丹田,而始動正養。
鬆柔是一種心理活動,意念為先,是巨集觀到微觀,是上、中、下三盤,由區域性到整體的鬆柔。
***一***上盤
上盤的鬆柔是從頭至手,包括六個部位:頭、頸、肩、肘、腳、指。上盤的鬆柔概括為八句話:“下頜微收頂頭懸,雙目平視豎頂安。氣沉丹田雙肩鬆,兩肘下墜自然彎。鬆腕坐腕或旋腕,意在抽絲鬆柔緩。開掌之中微內收,十 指留隙舒挺展。”
“下頜微收頂頭懸,雙目平視豎項安”。指行拳中下頜要略有內收,不可仰頭、低頭、歪脖,不可左右搖晃,而是要豎項為正,百會穴與尾閭穴相垂在一條線上;是鬆柔中豎項,不是頸部肌肉僵緊、挺脖;是起勢、行拳、收勢都要雙目平視與地平線相合,不是低頭看地。行拳時眼隨手動,手到眼到,要視而有神,不要目空無神。
這裡講的眼法隨手法,手眼相隨,不是固定死板一成不變,而是隨拳勢的轉換,雙目所視要依拳法而定,如傳統楊式太極拳的“雲手”,隨著手動,此時對眼的要求不是隻視雙掌,而是透過“雲手”之掌的虎口平視出去與地平線相合。
“氣沉丹田雙肩鬆,兩肘下墜自然彎”。是講雙肩的鬆,是鬆沉。沉為下鬆,不是上聳或端肩,是從肩井至肩胛有向下鬆垂之感。雙肩只有下鬆才有利於氣沉丹田,氣沉丹田又促使雙肩鬆得更透。肘之鬆柔則為自然墜肘,向下鬆開,有下墜之感。
“鬆腕坐腕或旋腕,意在抽絲鬆柔緩”。是講對腕的要求,特別是傳統楊氏太極拳,行拳中的鬆腕、坐腕和旋腕動作特點明顯,都要體現出鬆、柔、緩的抽絲之感,而不是急沉突翻愣轉。
“開掌之中微內收,十指留隙舒挺展”。是強調十指自然舒展,要鬆中有挺、挺中又要握合。這種含是指掌的一種微收,又是微收中求展,是十指縫隙的自然舒開。
以上八句話概括了上盤部位的鬆柔,從肩到指,分關節談了各自鬆柔的要求。但上盤中任何關節部位的鬆柔,不是孤立分解的,而是一個從內到外、相互聯絡、融為一體、完整的神經傳導和肌肉運動的一個系統,是一動無有不動的整體之動和整體的鬆柔。
***二***中盤
中盤的鬆柔是指肩關節以下胯關節以上的四個部位:脊背、胸、腰、腹部。中盤的鬆柔首先是在肩關節鬆沉之下含胸拔背的鬆柔,這種含胸蘊含著鬆沉、鬆柔、鬆開,它是胸腔空間和肺活量的一種擴充套件,是放長兩臂運拳的範圍和活動空間。含***胸***為變,它是機勢的一種蓄納,只有含***胸***方可求到虛其心而實其腹,進而達到太極拳虛懷若谷的一種境界。
而拔背是在鬆柔意念導引下脊椎關節的對拉拔長。它上行提神貫頂,並通兩臂而達於手指;下行鬆腰經腿而至足之末梢。從胸椎至腰椎之鬆柔、鬆開,是一種對拉對拔之勁。這種拔背是改變正常腰椎生理S曲線而略呈後弧之形,它不是駝背,是使胸、腰關節的節節貫串,是鬆柔中有挺有立。“含胸拔背”是身法的要求***《太極拳說十要》***,是發勁的需要,是含後才可力由脊發。故,能含胸才能拔背。拔背者,氣可貼於脊也***《太擇拳說十要》***;反之,胸挺腹挺蹶臀,則僵則緊,不為含氣,則胸滿氣滯而胸不能運化,必死也。
所以,含胸拔背不僅是鬆柔的體現,更是蓄而待發的一種機勢。
中盤腰與腹的鬆柔,是建立在立身中正的基礎上。腰與腹之間是虛其腰而實其腹,虛腰又以“鬆”字為核心,這其中鬆沉,是氣入丹田;鬆開,是舒展不作繭自縛、緊固其身;鬆柔,是化僵求柔韌,求活。這裡的“鬆”不是鬆懈、鬆散、軟而無力,而是腰之中盤在鬆的意念下對拉拔長,是鬆的節節貫串,是虛腰的放鬆,同時又是鬆腰中的求挺,是虛中有立。
我們說腰是人身上下之樞紐,一身之主宰,一身之中心所在。
三盤中腰居於主宰地位又是身法之要,故對腰又有“纛”、“車軸”之比喻。腰的重要性,古典拳論早已指出:“有不得機不得勢處,其病必於腰腿間求之。”而這個病就是僵、緊、滯。故對腰之中盤的修煉,一要化緊求鬆,二要化僵求柔,三要化滯求通。而只有做到整體之柔化,才更有利於中盤之腰的靈活旋轉和進退自如。而這種“自如”正是拳法轉換的樞紐,是行拳中的關鍵部位,是上下連線的中心環節。樞紐的重要作用,決定了拳的成敗。我們求鬆柔,就是求中盤這一部位必須是克緊得鬆,克僵得柔,克滯得通,以保樞紐要衝的靈活轉換與暢通。這裡需要強調的是中盤身法的運動必以“中正”為主,但這種中正不單指外形或靜止時的“中正”,更重要的是動態中的“中正”,它包含著斜中寓正,包含著身法中任何內外勁力的施展,都需遵循向心而動的原則,要在動態中隨勢而變,始終保持重心向下,重心平衡,不可離心失重。在動中要本著太極拳中盤的規範性,既要體現太極的鬆、柔、輕、緩之勁,更要突出中盤承上啟下隨動而安的獨特風格。要認識到腰在拳法中的鬆沉、鬆活、鬆開、鬆柔、鬆靜的重要作用。對於腰的重要作用,太極先師早已指出“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間”,可見行拳中處處是腰,腰無外不在。故行拳中只有提綱挈領,抓住腰之中盤,也就抓住了行拳的根本。
腹部鬆柔,修煉的是“自然鬆靜”。《十三勢歌訣》對腹內之鬆柔指出:“腹內鬆淨氣騰然。”腹內鬆淨,或曰鬆靜,指的是虛其腹為條件,腹內越鬆淨,越虛,“氣騰然”的強度才能越大越實,併為丹田之氣鼓盪,使元真之氣斂入骨髓,內固“三元”,***元精、元氣、元神***,神舒體安創造了條件。拳論中講“虛胸實腹”,這個實腹指全身動力之源——丹田之氣的實,是在小腹丹田部位。實其腹,是由於小腹丹田之氣最能不斷鼓盪騰然***氣化***,使人之元氣充實於小腹。而小腹丹田又為人之氣海,故氣足腹實則合道***行氣方可聚實,聚實方可成道***,它是腹內鬆淨氣騰然的必然結果。如沒有腹部之虛和腹內鬆淨,便沒有丹田之氣的充和實。而有了丹田之氣的充和實,才更有利於中盤之一身之主宰重要作用的發揮。正如太極名師傅聲遠先生在《論楊氏太極拳練習法》中所講:“太極拳動作以腹為主,腹為人身最中處,此處動全身無有不動矣……太極拳動作之發動以腹***丹田***為主,不用劇烈之力,全身之動作無有不利。”這就告訴人們丹田為真元之氣,是元氣之腑,是道居之處。只有做到體之鬆柔,腹內鬆淨,方可丹氣足,實其腹,而成太極之道。
***三***下盤
下盤的鬆柔,是從小腹、尾骨、胯、膝、腿至足,其中重點是胯部的鬆開,因為胯是腰腿之間的轉關處,髖關節鬆不開,下盤動作就不靈活,不協調。在習練中,對初習拳者來講應注意,上有提頂之意,下有尾閭垂直下墜之感,臀內收。這裡說的鬆胯和圓襠是一致的。如果緊胯不圓襠,則使兩腿內側大筋至會陰呈“人”字之形,則為夾角,這種狀態,說明是胯不開,襠不圓,行拳中必成下盤之死盤。鬆胯開襠即襠部鬆開成圓形,沒有夾角之感,兩腿內側大筋不緊不僵,才能支援腰部中盤的左右旋轉,前進後退。所以鬆胯圓襠可使兩腿輕靈提落,有利身、步、手三法之變換。
對於腳下的鬆,則要注意腳趾的自然鬆開,腳掌的湧泉穴有微許上提之意***掌心虛地***,可使身體在地面得以均勻分佈。腳為人之根,而拳勁則起於根,腳的鬆開是一個踝、足、趾為一體的鬆開。這裡的鬆是鬆中有挺,挺而不僵。這個鬆更多是指在隨勢起轉當中的虛勢轉換。凡虛勢轉換之中必有一虛一實,凡虛之下肢,踝是必鬆沉向下化之而動,而實之足踝則必然是足底生根。
綜上所述,我們講上、中、下三盤的鬆柔,不是各自孤立,互不相連,而是必須在意念指引下由內而外、由心而形、上下貫通、有機相聯、互為整體的鬆柔。這種鬆柔,是化緊求鬆、化僵求柔.並在鬆柔中不失拳的圓潤含蓄,不失連綿不斷,不失運轉輕靈;是勁不離拳,氣不離勁,更是鬆柔不離虛實;是整而化之,動而整之。這種鬆柔歸根結底是化去後天之拙力,求其拳動得自然、放鬆和周身通暢,以顯太極拳之“內固精神,獨立守神;外示安逸,氣定神閒”之精髓。
要明白,任何區域性的鬆柔,都不離拳勢的整體相隨。凡區域性之鬆柔皆為全身之鬆柔,是一鬆無有不鬆,一動無有不動。正如太極拳名家傅聲遠先生所言:“一鬆而不含全身的放鬆,皆非太極。”
同時要明白,鬆柔不是散,不是亂,不是懈,而是鬆柔當中的舒展,是舒中有挺、有撐,是鬆柔之中有緊湊。它們是矛盾的統一體,是相輔相成,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剛柔相濟。
要明白,鬆柔要以心靜為安,以心正為仁,仁而為慈,方可得心之定力。要把握陰陽,呼吸精氣,在鬆柔中“不用 強力,動作自然,周身普傳”,***傅聲遠《論楊氏太極拳練習法》***,使上中下三盤松柔、鬆透,動作無所不到。要以小練大,從細求精,方可合於太極拳“鬆柔”之道。
四、太極拳養生,鬆柔者壽
我們知道,運動與養生長壽有著密切的關係,但什麼樣的運動才是養生益壽的最佳選擇?是劇烈、剛硬的運動,還是鬆柔、舒緩、有氧的運動?從歷史上看,我們的祖先發現,鬆柔、適度的運動是養生的必然要求。古人把以肢體活動為主的養生運動稱為“導引術”,並常以意念、呼吸、自我按摩等功法相結合,以達調攝精神、柔化筋骨、舒暢情態、增強體質。
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繪有導引姿勢40餘種,到晉代葛洪《抱朴子•別旨》說:“或伸屈、或俯仰、或倚立、或躑躍、或徒步、或吟或息,皆導引也。”再從華佗創立的《五禽戲》,它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和神態進行健身,以至後來宋代出現的八段錦和後世所行十二段錦、十六段錦等來看,這些養生健身益壽的功法,既是一種導引術、吐納術,也含有適當靜態中的運動。它們不僅具有心、意、氣、神的一套完整鍛鍊系統,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健身功都是形神兼備,是從內到外的一種養生功法。而這些功法其中最大的也是共有的一個特點就是動作鬆柔舒緩,運動量適中,並且都是有氧代謝的養生運動。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最好的養生益壽靈藥,是避免大量和劇烈的剛硬運動,而進行輕度、鬆柔、舒緩的有氧運動。而這正是太極拳養生益壽功能的精髓所在。
太極拳是集導引術、吐納術和拳術為一體的有氧代謝、養生益壽運動,它鬆柔、舒緩、圓潤連綿、張弛有度、動靜相兼,注重陰陽平衡和身心雙修,並被實踐證明是最適合人們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一種運動。隨著社會的發展,太極拳養生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和普遍接受,在實踐中獲得了明顯的鍛鍊效果。從大量實踐的驗證、大量的文獻記載和研究中得出,長年堅持太極拳習練所獲得的健身養生效果,可簡要概括如下:
1.有效地改善心臟的功能狀態;
2.能促進心肺功能及能量代謝功能的提高;
3.能顯著降低高血脂症的發病率;
4.能有效地改善人體末端微迴圈狀態,提高人體對外界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
5.能顯著增大腦波***覺醒波***的能量,增進左右腦功能的平衡與協調,促使身心更加和諧、愉悅,增強抗禦疾病和保持健康的能力;
6.能有效解除人體的精神過度緊張狀態,從根本上消除現代社會“文明病”的致病原因,預防生理疾病的發生;
7.能改善人們,特別是老年人的情緒、思慮、性格、記憶與動作的穩定性以及改善人們的睡眠質量;
8.更為重要的是,人們還發現太極拳運動對人體經絡的平穩、擴容,增加通透性和傳輸效能,清除瘀滯阻塞,確保暢通無阻,使人體元氣、正氣、陽 氣順暢地在經絡中迴圈,使病氣、濁氣以及邪氣及時排出體外,起到了明顯的刺激和調節作用。
我們說鬆柔是太極拳的靈魂,鬆柔可以柔化人的肌腱、韌帶、筋骨,可以疏通人體的經絡,按摩五臟六腑。它是由內而外、由氣到形的一種鬆柔之動;是看似不動,實為在動,又非妄動;是小動而養,意者養心,養心在靜;是形者養身,養身在動。這種鬆柔促使人體氣血暢通,有利於人的健康長壽。這在中醫養生和民間養生流傳的“筋長一寸,多活十年”的說法也得到了驗證。所謂“筋長一寸”就是指通過鍛鍊而獲得筋骨柔化的一種結果。這種結果,促進了人體經絡氣血的活化和執行,是後天返先天,如同嬰兒之體的柔軟。反之,當人之將亡,其體也僵。所以,人體肌肉筋腱的柔軟是氣血充盈、經絡暢通、四肢百骸得以濡養的佐證。故,鬆柔者長壽也。太極拳上述的這些顯著功效,概括起來講,是通過調解形體、調解心神、調解呼吸這三大系統而達到身心淨化、形體柔化、呼吸深化,從而整體達到身心鬆靜,“恬淡虛無”***《黃帝內經》***的自然狀態。這種狀態又蘊含著意念為先,心靜歸一,貫徹始終,把握住“鬆柔”——拳之靈魂,來調整後天機體,使之符合先天要求;使通過調整、調解後的生理機制,即體內環境,整體性地趨向或接近太極的先天領域,使身心進入最佳的修煉狀態和環境中。這就是鬆柔自然,“天人合一”。
所以,我們說鬆柔是太極拳的靈魂,又是人們養生延壽的必求之法。正如一代宗師陳微明所言:“太極拳行拳中的 ‘鬆’‘柔’,無論老少,柔和者少病,強硬者必多病。太極者是使強硬者復還為柔軟之術,是返宕機而回於生機之途,所謂復歸於嬰兒者也。”“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自覺進行這種生命迴歸的鍛鍊。”
陳微明宗師對“鬆”“柔”之功在強體益壽上的重要作用,講解分析得十分精闢。他把“鬆”“柔”喻為“是返宕機而回於生機之途”,又喻之為“是生命迴歸的鍛鍊”。所謂“生命迴歸”即是返璞歸真到嬰兒時期。嬰兒無私、無慾、純真、純陽之體,“三元”***元精、元氣、元神***充足,生命力最旺盛,因而才有周身的天然柔軟。其中“強硬者必多病”,不僅僅指外形的“強硬”,更是指“內裡之氣”的剛、硬、怒和“欲”的過極;並進一步指出,只有內裡之氣的“柔和”才是五臟六腑皆安的根本。這就是“鬆”“柔”氣和。可見“鬆”“柔”——拳之靈魂,在太極拳養生中是何等重要。
正如老子所曰:“摶氣至柔,能嬰兒乎。”摶氣,即是元真氣的聚積團攏,而嬰兒之體有了元真之氣聚積團攏一身,方可使全身各部關節鬆柔順化。而這種鬆柔順化又正是元氣足,氣血盈,無私無慾,一切自自然然的“真氣從元”***《黃帝內經》***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就是平淡中所見的心平氣靜、氣定神閒、性柔如水、心純如嬰。這也正是老子所講“載營魄抱一”。抱一,就是魂魄形神合一,是“滌除玄鑑”的境界,即排除五煩之心的雜念和外界各種干擾,保持心地清淨無塵的一種狀態。有了這種清淨無塵,太極拳修煉者方能“摶氣如神,萬物備存”,《管子•內業》***,故“氣聚而精生,精積而神用”,太極拳養生方可達意到、氣到、身到,使太極之體的內外鬆柔順化。這就是太極拳順應自然界,以鬆柔養生所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所以太極拳養生,一定要牢記拳練鬆柔是強體益壽之道。把握住“鬆柔”是由裡而外、由心而形,務明永珍皆由心生,以心求正,要遵循無極生太極,再回歸到無極狀,順應宇宙大太極的執行規律,求太極拳渾然一體皆鬆柔之法。在持之以恆的習練中踐行經典拳論《十三勢歌訣》所提太極拳習練的宗旨:“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這就是我們廣大太極拳習練者所應追求和遵循的太極養生,“鬆柔者壽”的自然大道。
談太極拳的啟蒙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