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變化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5日

  變化者,有一足之變化,有一著之變化,有一勢之變化,然沒有論一足、一著、一勢,其變而能化,皆由冗雜漸至於詳稀。以啟開為一足之變化,以轉關為一著之變化,己即下傳下接之義。惟身法、步法旋轉鬆散,切莫渝乎範圍,治其循序,自能積乎為擅,著合成勢,勢聯成套,始練似覺有累,暫練過小雜生,自能豁然貫串,運轉自若,一成沒有變,隨心所欲矣 。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老祖宗就會,不知創自何人。”陳鑫詩話:“太極理法全,相傳不計年。”《太極拳圖說·自序》雲:“ 始祖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顧留聲根據唐豪調查資料,肯定為陳式九代陳王庭所創,批駁 了張三丰創拳之說,是較進步的。但肯定陳王庭造拳,與陳鑫所說言有悖。我也認為,如果道家創太極拳,絕不會用佛家“金剛”作為陳式太極拳第一式名——金剛 搗碓。我認為如此高階武術運動形式絕非創自一人之手,而是歷代陳式武術家勞動的結晶。事關武術史研究,茲不多論。

  一切事物總是因時、因人有意或無意而變化的,不離法則而變化,是為發展;離開法則而變化,必定倒退。太極拳論說:“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理”即法 則。太極拳有太極拳的“理”,在“理”指導下的運動方法便是技法。技法雖因敵而變,而它的法則卻不能變。陳式拳法的法則就是纏法的螺旋運動。據《陳式太極 拳》介紹,陳家原有套路七種和太極長拳***亦名太極通背***,後來精簡為現在的一路、二路***亦名炮捶***。這第一個變化,據我推測可能是陳王庭根據他的武學實踐 經驗而修改整理的。據陳鑫介紹,原來旋風腳一式下邊的動作為:雙手隨身之後轉而按於地上,頭向下而雙足懸空上蹬;後又變為身右轉時,雙手向右平伸,右足踏 地,左足向左平蹬***如其它拳種的夜叉探海式***。當右轉搗碓後的庇身捶前邊,左足踏穩,右足向右,腿肚貼地進步,腰向右下轉,右肩只離地七寸,名為七寸靠, 難度較大,今已無人能練,這些變化系自何人,陳鑫亦未介紹。陳發科教我們之初,庇身捶下面無背折靠,雙推手後無三換掌,倒卷肱後只接白鶴亮翅。而無如今所 練的轉身六合、退步壓肘***此名可能是陳照奎起的***。又二路拳的庇身捶右足原向內勾,今則不勾;倒騎驢後原為閃通背,今為海底翻花,劈架子的左手原為逆纏的 拳,今為順纏的掌,這是第三次變化。但都變提合理,在技擊方面有實用價值,應當是發展了的動作。

 


 

  現在由於陳式太極拳逐漸受到廣大群眾的重視,全國各地均有教者和學者動作的配合又大有變化。我現在所練和所教的套路,雖然以陳師原教的套路為據,但從一九 五六年春我從北京回來,又把陳師所講解、試驗的著法融合到一起,所以又和各地所練的大有不同。照奎在南京、上海所傳套路、和陳師原傳的眼、身、步、手的配 合也不一樣。總之,應當用陳發科師所說:“這套拳沒有一個動作是空的,都是有用的”話,作為衡量正確與否的標準。衡量的方法,最好是通過科學的方法親手試驗。

  相關閱讀:

  初學太極拳的心裡變化

  一、 知其難而畏其艱

  有一部分習練者開始時身體協調性較弱或領悟力較低,在學拳過程中也許會比同起點的習練者進步慢些,於是會有急躁情緒,或妄自菲薄,失去信心,而放棄學習。其實,人的各種能力固然有其先天因素,但只要擺正心態,也是可以後天逐漸培養的,不要稍有阻礙就失去信心,應該敢於挖掘自己的潛能,堅持下去,則進步反而比其他人更大,正所謂“人人各具一太極,但看用功不用功”。因為這種人大多都勤於練習,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便會格外注意,加倍努力,也樂於常常向老師請教與朋友交流。如果他是真心喜歡太極拳,堅定信心,不萌生退卻之念而堅持習練下去,因學的刻苦,得之不易,往往功夫更紮實,體會更深刻。

  其實在初學太極拳的時候,大家往往都會覺得很難,這是正常的,因為太極拳的各種要領與要求的層次性、複雜性、精細性,已決定了他習練的難度。而且,太極拳對初學者來說是一種全新的理念,其與日常生活中人們的用力習慣和運動方式有著很大差別。但是隻要相信自己,堅持練習,腳踏實地的一步步前行,總會一層層進步,要給自己一個理解適應,建立一種新的運動體系的時間過程。況且,對太極拳的追求應該是永無止境的,所謂“終身不可盡其妙”,所以正確的認識自己,認識太極拳,並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也是很重要的。用平和自信的心態,在明師的指導下,慢慢體會,領悟太極拳理的各種要求,逐漸調整身法,則終必會有所進步,不必求快,任何有價值的事物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二、 久未至而惶其志

  這個現象也是在習拳者中最為普遍的,我們大多數人學習太極拳都有這樣一個過程:開始由於對太極拳從幾乎一無所知到初初有所瞭解,經過一段時間的習練,拳架也初具雛形,在這個初始階段,這完全是從無到有的心理狀態變化,所以初學者往往會感到日新月異,彷彿每天都有新的收穫。然後再經過老師的規範動作,校正拳架,初學者更會感到進步很多,受益匪淺。而當初學者經過兩三年的習練之後,往往會覺得進步很慢,甚至有不如從前之感,此時其實正是進步的關鍵時期,也是最容易心生動搖的時期。因為在學拳的最初始時期,習練者在自身感受上是覺得進步很快,但實際上這種進步是很簡單的,也是比較淺顯和表面化的。而當初學者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拳架已經初步符合要求的時候,其細微處,轉關處等,仍有很多需要揣摩的地方,這個時期再想像剛開始一樣有所謂的“質”的飛躍,或者期待在短時間內有很大的進步就很難了。就像我們的身高,從嬰兒時期到青年時期是飛速增長變化的,而青年之後每長高一點兒都需要很長時間,但是我們的內心,思想和內涵卻在進行真正的成長與豐富。所以當習練兩三年之後,很多人都會遇到的所謂的瓶頸階段,看似進步緩慢,但其實在此階段每有一點兒小進步都是很重要的調整,每有一點兒小發現都是關鍵之處。而且正像《拳論》所說:“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級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可見太極拳本非一朝一夕之功,任何功夫都不會是速成的,只有循序漸進,有量的積累才能有真正的質的飛躍,這也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

  一個事物,從無到有,從出現到發展初期總是勢頭迅猛的,而成熟與發展期卻很漫長,誰都不能逆轉事物的發展順序,而瞭解它,就能使我們做好必要的心理準備,堅定信心,在學拳的過程中更好的堅持下去,減少半途而廢的遺憾。但是有很多習練者到了這個階段,常常耐不住性子,不願靜下心來,細心體悟內涵細節,於是,有的心生彷徨,懷疑自己的能力,失去學拳的信心,也有的甚至懷疑老師是否教的保守,其實事實並非如此。而且,進入了所謂的瓶頸階段也未必不是好事情,因為過於一帆風順,容易使人自滿,懈怠而心浮氣躁,這樣所得的感悟常常不夠深刻,容易得到的東西也容易丟失。而這個瓶頸時期恰好可以給我們敲響警鐘,提醒我們時刻努力,細心揣摩,自省自己身上的問題,而在此時所發現的問題與不足,必會為我們以後的習練帶來大動力,大進展。這個階段在練拳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越發不順遂之感,也正是自身發現問題的表現,此時不要著急,不必惶恐,更不要放任不管或失去信心,應靜心思考並且多請教老師朋友,便能發現自身問題的真正關鍵所在。所以看似艱難的瓶頸時期,擺正心態,正確面對,便能使之成為進步的契機和前奏。而這種現象可能會反覆多次,在這個階段進步越快反覆的次數越頻繁,這正是一個不斷修正進步的過程,每次的看似小調整小感悟,都是以後的大進步。

  而在這個階段,如果能輔以推手和加強對技擊技法的練習與交流,對克服瓶頸期和促進拳藝進步都會有很大好處。從推手練習中可以加強體悟,而在與拳友的切磋交流中也會暴露自身存在的問題,有助於進一步的糾正拳架,調整身法。而對技擊技法的揣摩和學習不但可以深入的瞭解拳架要求,修正自身問題,而且能夠加強習練者對太極拳的興趣,更有助於度過這個階段。所以,可否一直保持學拳之初的虛心信心耐心和持續的興趣與熱情,對是否可以真正練好太極拳是至關重要的。

  三、 乏自省而誤其途

  另有一種人,在練拳過程中有某些動作出現偏差而未能及時發現,使這種錯誤形成習慣延續下來,或者是對太極拳某些要領和要求產生了錯誤理解,又或者斷章取義,只對其中一句或幾句拳理進行偏頗理解,生搬硬套,有的甚至刻意的對某些經典理論進行自己的“創新理解”,而如果其有偏差的動作習慣和部分錯誤的拳理闡釋又恰好是他引以為傲,最為得意的部分,那麼這種境況就比較危險了。這類習練者大多自信心過於強,而且練拳之日已久,在拳藝上也已有一定水平和不少良好的心得體會,但遺憾的是,當其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後,小有所得,便開始自滿自負,不再願意聽取老師和朋友的指導與善意提醒,只一心認為自己是正確的,這便容易產生偏差而誤入歧途,使拳藝止步不前,或者產生大的錯誤或退步,所謂“失之毫釐,謬之千里”,這是很令人感到惋惜的。

  太極拳理至簡至奧,往往只靠個人感悟是不夠的,俗話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為文字的表達能力是有限的,並不能把每種要求、感受與思想都清楚完整的表述出來,更何況每個人的思考方式,感悟方向與思維水平都不相同,由此種種,就難免對太極拳的某些理論在理解上產生偏差,這就需要我們經常與老師朋友多請教多交流,減少偏差,避免錯誤。所以固步自封孤芳自賞的人是很難進步的,只有放下架子不再清高自傲,學會虛心學習,與別人多交流多分享,才能取得長足的進步,也才能體會到太極拳的真諦與氣度。

修煉太極形氣神
近百年來太極拳的演變
相關知識
陳式太極拳變化
陳式太極拳者如何化去身上的僵勁
初練陳式太極拳者如何化去身上的僵勁
練好陳式太極拳的基本方法
陳式太極拳入門十二說要
陳式太極拳七十四式老架一路拳譜
陳式太極拳站樁要領有哪些
陳式太極拳十八式的拳譜口訣
太極教學之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
三層功夫練就傳統陳式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