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的成語故事精選
成語故事是我國曆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精心整理的有關猴的成語故事,歡迎大家閱讀,供您參考。
猴的成語故事1:
肝腸寸斷
【拼音】: gān cháng cùn duàn
【釋義】:肝臟和腸子一寸一寸地斷裂開了。形容悲痛到了極點。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第二十八》。
【故事】:公元346年,晉將桓溫率軍上溯長江,攻打蜀國。船進入三峽時,部將中有人捉到了一隻小猿放在船上。母猿看到了,心急如焚,沿岸奔跑,哀哭號叫。三峽山勢陡峭,江隨壁轉,壁與天接。母猿奮不顧身,攀青藤,走絕壁,滾山坡,跟著船隊走了一百多裡。
船行到巫峽,不覺慢了下來,靠著江邊,緩緩前進。這時,母猿哀叫三聲,瞧準小猿所在的船跳下來,當即氣閉身亡。
船上的兵士,剖開母猿,只見肝腸寸斷,桓溫聽說了,怒火沖天,叫人把捉小猿的軍官叫來,訓斥了一頓,貶了他的官職。
後人有詩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猴的成語故事2:
猢猻入布袋
【拼音】: hú sūn rù bù dài
【出處】:宋·歐陽修《歸田錄》:梅聖俞以詩知名三十年,終不得一官職。晚年與修《唐書》,書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嘆息。其初受修《唐書》,語其妻刁氏曰:“吾之修書,可謂猢猻入布袋。”刁氏對曰:“君子仕宦,亦何異鯰魚上竹竿耶!”聞者皆以為善對。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僧曰:‘恁麼即學人歸堂去也。’師曰:‘猢猻入布袋。’”
【釋義】:猢猻:猴子。猴子進了口袋。比喻行動失去約束。
【故事】: 北宋梅聖俞是個有名的學者和詩人,為人澹泊,不追求功名利祿,和老妻兩人居住在鄉村裡,讀書、寫文章、和鄰居談談說說,覺得很自在,三十年沒做一官半職。可是他有學問的名氣很大,連皇帝也知道梅聖俞是個品學皆優的人,因此特地下聖旨,召他到京城去修《唐書》。他心裡不願意卻又不敢違抗皇帝的任命,於是嘆著氣對妻子說:“我這一去,真可說是‘猢猻入布袋’了。”猴子是好動的,被塞進布袋該多難受?他妻子也笑道:“你一生不願做官,這一去恰如‘鯰魚上釣竿’,有得苦吃呢!”
後人用“猢猻入布袋”比喻野性受到約束,十分不情願。
猴的成語故事3:
樹倒猢猻散
【拼音】: shù dǎo hú sūn sàn
【出處】:宋·龐元英《讀藪·曹詠妻》:“宋曹詠依附秦儈,官至侍郎,顯赫一時。……詠百端威脅,德斯卒不屈。及秦檜死,德斯遣人致書於曹詠,啟封,乃《樹倒猢猻散賦》一篇。”
【釋義】:樹一倒,依附在樹上的猴子一鬨而散。比喻為首的人一下臺,依附他的人也即隨之而散。
【故事】:宋高宗時有個侍郎叫曹詠,他善於逢迎拍馬,深得奸相秦檜的歡心,所以官運亨通,連升三級,當了朝中的大官。
曹詠當了大官後,有很多人來巴結他,曹詠非常得意。惟一讓他感到氣惱的是,他的大舅子厲德新卻從不向他獻殷勤。原來,厲德新頭腦清醒,他知道曹詠並非憑真才實學而是靠依順秦檜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詠這種人沒有好下場,不肯同流合汙。對此,曹詠耿耿於懷,一心想找個茬兒整整厲德新,無奈厲德新潔身自好,曹詠也無從下手。
後來,秦檜死了,那些依附秦檜的傢伙一個個倒臺了,曹詠也被貶到了新州,厲德新得到訊息後,非常高興,就寫了一篇題為《樹倒猢猻散》的賦寄給曹詠。文中將秦檜比作一棵大樹,把曹詠等人比作樹上的猴子,揭露了曹詠這種人依靠秦檜這棵大樹作威作福、魚肉百姓的醜惡行徑。文中說如今大樹一倒,猢猻四散,於國於家,真是可嘉可賀,曹詠收到這篇文章後氣得半天說不出話來。
很快,這句話便在臨安傳開了,直到現在,人們還用"樹倒猢猻散"來比喻有權勢的人倒臺,依附他的人便紛紛散夥。
猴的成語故事4:
心猿意馬
【拼音】: xīn yuán yì mǎ
【出處】:元·蘭楚芳《粉蝶兒·思情》中就有“透春情說幾句知心話,則被你拖逗我心猿意馬”之句。
【釋義】:比喻人心思散亂,如猿馬難以控制。佛教用語。比喻人心思不專,變化無常,就像猿與馬奔騰似的。後多用來比喻心神不定。
羊的神話故事三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