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組成原理指令系統相關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9日

  計算機是一門應用廣泛、使用面積廣、技術含量高的一門學科和技術,生活中的任何一個角落都離不開計算機的應用,生活中的無處不在需要我們瞭解和清楚計算機的相關知識。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基於專業規範的“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改革》

  摘要:以教育部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專業規範為指導,針對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的特點,從以專業規範為基礎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豐富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和實踐。分析實驗教學現狀,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通過改編實驗設計,加強實驗教學過程指導,提高實驗教學效果。以專業規範為指導,從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方面為“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建議。

  關鍵詞:專業規範;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改革;理論教學;實驗教學

  隨著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蓬勃發展,中國開始進入資訊化時代,計算機及技術的應用更加廣泛深入,計算機學科傳統的專業優勢已經不再存在。社會和應用對學生在計算機領域的知識與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專家們指出,未來10~15年是我國資訊科技發展的視窗期、關鍵期。為此,高等學校肩負著為國家發展和滿足社會需求培養多型別人才的重任。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必須正視問題,積極思索與變革,重新審視計算機專業教育的發展方向,與時俱進地推進計算機專業教育改革。

  《計算機組成原理》是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主幹課程。課程要求掌握計算機系統各部件的組成和工作原理、相互聯絡和作用,最終達到從系統、整機的角度理解計算機的結構與組成,併為後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但從整個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以及對學生專業素質培養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要求是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教與學,還應當提高學生對計算機硬體系統的認知能力和設計能力,強化實踐意識與能力,培養創新理念與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前沿知識。教育部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在2006年釋出了電腦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戰略報告和專業規範,對計算機專業的發展與教學提出了指導意見。本文探討以專業規範為指導對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進行改革,研究並實踐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從微觀層面掌握本課程知識單元,從巨集觀層面建立該課程知識體系,使學生準確把握課程的核心內容,全面地構建整機系統,進而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

  1、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規範

  教育部高等學校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教指委***在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基礎上,借鑑國際上計算機專業辦學的發展與現狀,結合我國計算機教育的實際情況,對計算機專業本科教育的發展方向和辦學單位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指導性意見,並制定了具體的《專業規範》。

  教指委在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和專業規範中提出了以“培養規格分類”為核心思想的計算機專業發展建議,將計算機學科分為三種類型四個方向,即:科學型***電腦科學方向CS***、工程型***包括計算機工程方向CE和軟體工程方向SE***、應用型***資訊科技方向IT***。針對每個型別的每個方向的特點和要求,專業規範從學科方法論、培養目標與規格、教育內容和知識體系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規劃,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指導意見。

  專業規範中明確指出,“計算機組成基礎”是電腦科學方向和計算機工程方向的核心課程,並且對實驗、綜合性課程設計和核心的教學內容提出了規範要求。在軟體工程方向和資訊科技方向,“計算機組成基礎”是核心知識領域計算基礎***SE-CMP***和平臺技術***IT-PT***的核心知識單元。專業規範根據課程體系對每一門課程內容、知識要點、學習目標等都進行了詳細的設計與組織。在專業規範中,“計算機組成基礎”的理論教學課時一般為48~56,實驗課時一般為8~16,是計算機體系結構、作業系統、嵌入式系統和計算機網路等課程的先修課程,重點涵蓋了計算機運算、儲存系統組織和結構、功能組織等多個知識單元。本文主要探討在專業規範的指導下,“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建設。

  2、課程內容組成及改革

  2.1課程改革的基本原則。教指委的專業規範為計算機組成原理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制定,以及課程在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上提供了指導性的意見,是我們推進課程改革的重要參考。以教指委專業規範為指導,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是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改革的原則之一。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課程改革必須依據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和特點。其次,課程改革還應當聯絡學校的實際情況,如學校育人目標的定位、學校的教學與實驗條件、學生的知識基礎等。教指委的戰略報告中也明確了提出了這種改革思路。因此,在綜合分析了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後,我們確定了注重知識結構的特色和執行深度,加強學生實踐操作思維與能力的培養,因人而宜地進行點面結合的改革原則。第三,在資訊化時代,社會競爭壓力日益激烈,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學生在學校在課堂學到的方法、知識與能力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在競聘和後續發展的競爭力,例如,企業等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關注學生的以學習能力為代表的發展潛力和動手能力,因此,課程改革的推進,應當兼顧國家的需要、社會的需求和企業的要求。為此,我們基於上述原則,從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從知識講授和能力培養兩個層次上,對“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改革進行了詳細設計與組織,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從巨集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系統地掌握課程知識,進而培養學生學習和探索知識的意識、興趣和能力。

  2.2課程改革與實踐

  ***1***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方法.針對本門課程的要求和特點,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優化設計,提出了巨集觀與微觀分層講授,相互貫穿的教學組織方法。內容組織方面,在巨集觀上強調對部件的功能及整機系統的需求進行分析與講解,在微觀上重點強調實現這些功能的各組成部件的結構、設計與工作原理。通過分析比較國內外一些大學同類課程的教學內容、實施方法和教學改革後發現,這些學校在課程的教學內容上差別基本不大,核心知識單元主要包括:資料在機器中的表示、儲存器的組織與結構、指令系統、中央處理器、匯流排系統和外圍裝置與介面等。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為了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我們本著把握基礎、突出重點、明確主線的方針對本門課程知識點進行了分析與優化,尤其是儲存系統、中央處理器和I/O技術等知識領域。對專業規範要求的每個知識單元和教材的每一章,明確其中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重點,加強與之結合例項內容;對僅僅要求瞭解的和一些比較容易掌握的的內容,以引導學生自學為主,減少其課堂教學時間;弱化“過時”內容,及時補充新技術新方法,保持課程內容的時代性。以儲存系統和結構為例,首先從巨集觀的角度對計算機在資料儲存、交換上的需求進行分析,使學生明確儲存系統在整機中的地位與作用,進而分析儲存系統的功能,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儲存系統的結構與組成,同時對某型別計算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加深學生的理解。然後引導學生對儲存系統中的具體部件從微觀的角度分層次地進行分析。接著對SRAM和DRAM的基本儲存元進行解析,由這些儲存元構成儲存單元,再到晶片,最終擴充套件形成儲存器。再結合例項和計算機的實際情況對Cache和虛擬儲存器進行詳細講解。在新技術方面,介紹DDR與DDRⅡ的情況,要求學生自己去查閱DDRⅢ等技術資料。最後再將這些各層次的部件串起來,從整體到細節地明確儲存系統的功能、工作原理及實現。

  ***2***從問題出發,實施動力式教學通過研究比較發現,國內外的同行在本門課程的教學中,在知識講授和能力培養兩個大方面上有著較大的差異。“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的教學,應使學生儘快建立計算機的整體概念,透徹地理解和掌握課程知識點,從巨集觀和微觀層面上理解和把握計算機各部件的原理、組成及相互聯絡,進而達到能力培養的目標。在現代教育理念中,教學設計應當以“學”為中心,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知識學習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課堂教學應當側重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與思考,要靈活地將互動式、啟發式和任務驅動式等教學方法結合起來,而不是單一地採用某種方式對學生進行灌輸。而且有必要設計一些教學環節對學生進行啟發,在課堂內外與學生進行互動與討論,尤其是一些新技術,引導學生學習研究的方法與方向,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進而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加強課堂教學的提問與討論環節,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而且可以促使學生在課餘主動地學習和對問題進行鑽研,從而高效深入的學習和掌握知識。這是互動式和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如針對計算機外圍裝置在種類和技術方面的一些問題,提問學生回答問題,並藉此與學生討論新技術新發展,引領學生突破思維定勢,培養創新意識等。針對專業規範中知識單元的一些重要知識點,有意提出或設計一些問題和目標,將其作為任務交由學生去分析解答。這是任務式和問題式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學生或個人或合作對任務進行分析,找到問題所在,通過討論、學習或搜尋等方法解決任務,並進行總結歸納。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學習與研究,發現隱含在問題和目標背後的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研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如在中央處理器一章中,要求學生對CPU發展的新動態進行研究。學生通過上網搜尋、查閱文獻等手段收集了大量的資料,瞭解了CPU的發展歷程,對一些實際的引數,如Cache的大小與級數、流水線條數、工作頻率、前段匯流排等都有所瞭解,加深了對CPU的認識。引導學生將單核、雙核和多核CPU進行對比,分析它們最新的技術和發展趨勢等。通過這樣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現代教學手段也是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一環。多媒體課件、動畫演示、實物展示與剖析等方法可使抽象難講的內容變得具體、生動和形象,使學生寓教於樂,對於改善教學效果非常好。例如,定點乘除法運算的陣列運算方法使用動畫演示比直接講解的效果要好,且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補碼原碼轉換關係推導等還是採用傳統的黑板比較好。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將一些需要動畫演示的課件交由學生負責完成,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利用網路進行課程建設、答疑、意見交流已經成為我們基本的教學手段。

  3、實驗改革與實踐

  加強計算機專業的實驗教學已經成為共識,教指委的專業規範將計算機原理實驗列為典型的必須的實驗,並提高了課時數。實驗將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硬體設計、除錯和執行維護等多方面的技能,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創新能力以及認真、嚴謹的科研作風。但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強現在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因此,計算機專業應當強調實踐教學體系、實驗設計和指導執行等軟環節。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主要有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三個層次,涉及的內容主要有資料通路、運算器、儲存器、微程式控制器,以及整機設計等。

  首先,實驗內容的選取和設計對實驗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不同的學校,不同層次的學生應當有不同的選擇和不同的設計。一般來說,從課程的基本要求和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角度出發,基礎性的驗證性實驗是必須的。對硬體方向要求較高的有條件的學校,應當開設設計性實驗,如對整機進行設計等,以及引入FPGA技術等實現相關實驗。其次,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和指導是必要的。針對一些複雜的難度較大的實驗,可以採取開設實驗選修課程,或者是將其列為選做實驗。實驗課教師則對這些要求進一步學習的同學進行另外的指導,加大課外實驗課時,並可以將他們組建學習小組來進行研究性的探索。第三,實驗課的主要目的是對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操作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綜合培養。

  在培養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指導和規範實驗過程是重要的兩個環節。教師的教學指導不是事無鉅細地告訴學生該做什麼,而是將重點內容告訴學生後,重點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從而達到實驗目的。而且應當強調過程指導,即注重發現並引導學生分析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示和鼓勵他們去解決問題,從而通過這個過程使學生探索計算機硬體的特點和規律。規範實驗過程,例如規範實驗報告、實踐過程中的操作規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描述等,是對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的重要要求,對學生綜合能力的養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篇二

  《淺說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

  摘要:計算機組成原理是計算機專業一門重要的主幹課程,以數字邏輯為基礎的課程。同時也是計算機結構、作業系統等專業課的學習基礎。課程任務是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邏輯實現、設計方法及將各部件接連成整機的方法,建立CPU級和硬體系統級的整機概念,培養學生對計算機硬體系統的分析、開發與設計能力。同時該課程也是學好計算機硬體系列課程的重要基礎。所以,我們需要了解計算機的基本概念、計算機硬體系統以及軟體系統的組成及其基本功能。學習計算機的各個基本組成部件及控制單元的工作原理,掌握有關軟體、硬體的基本知識,尤其是各基本組成部件有機連線構成整機的方法。

  關鍵詞:計算機系統;硬體結構;軟體結構;控制單元;指令

  一、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綜述

  顧名思義,計算機組成原理就是介紹計算機的組成,馮-諾依曼計算機由五大部件組成,分別是運算器、儲存器、控制器、輸入裝置和輸出裝置。現今絕大部門都是此型別計算機。通過對這麼課的學習對計算機的組成有個整體的概念。計算機組成原理從內容上看一、雖然計算機的五大部件自成體系,較為獨立,但是從整體來看,還是具有明顯的整體性;二、某些設計思想可應用於不同的部件,具有相通性,例如並行性思想。

  二、課程主要內容和基本原理

  ***一***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系統是由“硬體”和“軟體”兩大部分組成。所謂硬體是指計算機的實體部分,它由看得見摸的著的各種電子元器件,各類光、電、機裝置的實物組成,如主機、外部裝置等。所謂軟體,它看不見摸不著,由人們事先編制的具有各類特殊功能的程式組成。通常把這些程式寄寓於各類媒體***如RAM、ROM、磁帶、磁碟、光碟、甚至紙袋***,他們通常存放在計算機的主存或輔存內。

  ***二***系統匯流排

  計算機系統的五大部件之間的互連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各部件之間使用單獨的連線,稱為分散連線;另一種是將各部件連到一組公共資訊傳輸線上,稱為匯流排連線。

  匯流排是連線多個部件的資訊傳輸線,是各部件共享的傳輸介質。當多個部件相連時,如果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部件同時向匯流排傳送資訊,勢必導致訊號衝突,傳輸無效。因此,在某一時刻,只允許有一個部件向匯流排傳送資訊,而多個部件可以同時從總線上接收相同的資訊。

  匯流排分為片內匯流排、系統匯流排和通訊匯流排。片內匯流排是指晶片內部的匯流排;系統匯流排又可分為三類:資料匯流排、地址匯流排和控制匯流排。

  匯流排的週期可分為四個階段:申請分配階段、定址階段、傳數階段、結束階段。

  匯流排與計算機所有的器件資料傳輸都離不開關係,是計算機工作的基礎。

  ***三***儲存器

  儲存器按儲存介質分類:半導體儲存器、磁表面儲存器、磁芯儲存器、光碟儲存器。按存取方式分類:隨機儲存器RAM、只讀儲存器ROM、序列訪問儲存器。按在計算機中的作用分類:主儲存器、輔助儲存器。按在計算機系統中的作用分類:主儲存器、輔助儲存器、高速緩衝儲存器Cache、控制儲存器。其中靜態RAM是用觸發器工作原理儲存資訊,因此即使資訊讀出後,他仍然保持其原狀,不需要再生,但是電源掉電時,原儲存資訊丟失。動態RAM是靠電容儲存電荷的原理來寄存資訊。但是電容上的電荷只能維持1~2ms,因此即使電源不掉電,資訊也會因此自動消失,為此,必須在2ms內對其所有儲存單元恢復一次原狀態,這個過程稱為再生或重新整理。

  由於單個儲存晶片的容量總是有限的,很難滿足實際的需要,因此要進行位擴充套件和字擴充套件。儲存晶片的容量不同,其地址線也不同,通常將CPU地址線的低位與儲存晶片的低址線相連。

  同樣,CPU的資料線數與儲存晶片的資料線也不一定相等。此時,必須對儲存晶片擴位,使其位數與CPU的資料線相等。

  高速緩衝儲存器cache主要解決主存與CPU速度不匹配的問題。主存與cache地址對映關係有:直接相聯對映、全相聯對映、組相聯對映。

  ***四***輸入輸出系統

  I/O裝置與主機的***:統一編址和不統一編址。統一編址就是將I/O地址看做是儲存器地址的一部分。不統一編址是指I/O地址和儲存器地址是分開的,所有對I/O裝置的訪問必須有專用的I/O指令。傳送方式有序列傳送和並行傳送。I/O裝置與主機資訊傳送的控制方式有三種:程式查詢方式***主機與裝置是序列工作的***,程式中斷方式***程式與主機是並行工作的***和DMA方式***主機與裝置是並行工作的***。DMA方式工作:1、中斷cpu訪存,2、挪用週期,3、與CPU互動訪存。輸出裝置有印表機,顯示器等。

  ***五***計算方法

  計算機的執行需要有運算的參與,參與運算的數有無符號類和有符號類。掌握二進位制原碼和補碼的加減乘除運算。

  ***六***指令系統

  指令由操作碼和地址碼兩部分組成,操作碼用來指明該指令所要完成的操作,例如加減,傳送,移位,轉移等;其位數反映了操作的種類也即機器允許的指令條數。地址碼用來指出該指令的源運算元的地址***一個或兩個***、結果的地址以及下一條指令的地址。指令定址分為順序定址和跳躍定址兩種。其定址方式分為10種,分別是:立即定址,直接定址,隱含定址,間接定址,暫存器定址,暫存器間接定址,基址定址,變址定址,相對定址,堆疊定址。指令格式有零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地址等。需能分析指令格式所含的意義。

  ***七***CPU的結構與功能

  CPU實質包括運算器和控制器兩大部分,基本功能是取指令,分析指令,執行指令。CPU的暫存器有使用者可見暫存器:通用暫存器,資料暫存器,地址暫存器,條件碼暫存器。控制和狀態暫存器:儲存器地址暫存器,儲存器資料暫存器,程式暫存器,指令暫存器。指令流水處理減少了執行時間,提高機器效率。中斷系統在前面章節介紹過,此處在簡單補充一些,引起中斷的有很多種因素:人為設定的中斷,程式性事故,硬體故障,I/O裝置,外部事件。中斷判優可用硬體實現,也可用軟體實現。中斷服務程式***地址的尋找方法:硬體向量方法和軟體查詢法。中斷響應的過程:響應中斷的條件,響應中斷的時間,中斷隱指令和關中斷。其中中斷隱指令就是機器指令系統中沒有的指令,他是CPU在中斷週期內由硬體自動完成的一條指令。在中斷響應之前需要對現場進行保護,中斷結束之後需要對現場進行恢復。中斷遮蔽技術主要用於多級中斷,遮蔽技術可以改變優先順序。

  ***八***控制單元的功能

  控制單元具有發出各種微操作***即控制訊號***序列的功能。取指週期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操作,1.PC->MAR2.1->R3.M***MAR***->MDR4.MDR->IR5.OP***IR***->CU6***PC***+1->PC。間址週期:1.AD***IR***->MAR2.1->R3.M***MAR***->MDR4.MDR->AD***IR***.執行週期中不同執行週期的微操作是不同的:1、非訪存類指令2、訪存指令3、轉移類指令。非訪存類指令:1、清除累加器指令CLA----0->ACC;2、累加器取反指令、算數右移一位指令SHRL***ACC***->R***ACC***,ACC0->ACC0;4、迴圈左移一位指令CSLR***ACC***->L***ACC***ACCo->ACCn;5、停機指令0->G。訪存指令:這類指令在執行階段都需要訪存儲存器。

  1、加法指令ADDX。

  2、存數指令STAX***3***取值指令LDAX。轉移類指令:

  ***1***無條件轉移指令JMPX。

  ***2***條件轉移指令BANX。在執行週期結束時刻,cpu要查詢是否有請求中斷的事件發生,如果有則進入中斷週期。在中斷週期,由中斷隱指令自動完成保護斷點、尋找中斷服務程式***地址以及硬體關中斷的操作。控制訊號的外特性:a.輸入訊號:時鐘,指令暫存器,標誌,來自系統匯流排的控制訊號。b.輸出訊號:CPU內的控制訊號,送至系統匯流排的訊號。

  常見的控制方式有同步控制,非同步控制,聯合控制和人工控制。

  ***九***控制單元的設計

  組合邏輯的設計又稱硬佈線控制器,由閘電路和觸發器構成的複雜樹形網路形成的邏輯電路。安排微操作節拍時注意以下三點:1、有些微操作的次序是不容改變的,故安排微操作的節拍時必須注意微操作的先後順序。2、凡是控制物件不同的微操作,若能在一個節拍內執行,應儘可能安排在同一個節拍內,以節省時間。3、如果有些微操作所佔的時間不長,應該將它們安排在一個節拍內完成,並且允許這些微操作有先後次序。微程式的設計:採用微程式設計方法設計控制單元的過程就是編寫每一條機器指令的微程式,他是按執行每一條機器指令所需要的微操作命令的先後順序而編寫的,因此,一條機器指令對應一個微程式。微指令的基本格式共分為兩個欄位,一個為操作控制欄位,該欄位發出各種控制訊號;另一個為順序控制欄位,它可以指出下條微指令的地址***簡稱下地址***,以控制微指令序列的執行順序。工作原理:取指階段:取微指令---產生微操作命令---形成下一條微指令的地址---取下一條微指令---產生微操作命令---形成下一條微指令的地址。執行階段:取數指令微程式首地址的形成---取微指令---產生微操作命令---形成下一條微指令的地址---取微命令.........迴圈。微指令的編碼方式:直接編碼方式,欄位直接編碼方式,欄位間接編碼方式,混合編碼。後序微指令地址的形成方式:斷定方式,根據機器指令的操作碼形成,增量計數器法,分支轉移,通過測試網路形成,由硬體產生微程式***地址。微指令格式:水平型微指令,垂直型微指令。

  三、實際應用

  自ENIAC問世後將近30餘年的時間裡,計算機一直被作為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嬌貴裝置。在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大規模整合工藝日趨成熟,微晶片上整合的電晶體數一直按每3年翻兩番的Moore定律增長,微處理器的效能也按此幾何級數提高,而價格也以同樣的幾何級數下降,以至於以前需花數百萬美元的機器***如80MFLOPS的CRAY***變得價值僅為數千美元***而此類機器的效能可達200MFLOPS***,至於對效能不高的微處理器晶片而言,僅花數美元就可購到。正因為如此,才使得計算機走出實驗室而滲透到各個領域,乃至走進普通百姓的家中,也使得計算機的應用範圍從科學計算,資料處理等傳統領域擴充套件到辦公自動化,多媒體,電子商務,虛擬工廠,遠端教育等,遍及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科技以及個人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個角落。

  四、心得體會

  電腦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但是都離不開計算機組成原理,這門課不要死記硬背,重在理解,工科類的學習不是死記硬背就會的,還是要理解記憶才會牢靠。在做完這次課程論文後,讓我再次加深了對計算機的組成原理的理解,對計算機的構建也有更深層次的體會。計算機的每一次發展,都凝聚著人類的智慧和辛勤勞動,每一次創新都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進步。計算機從早期的簡單功能,到現在的複雜操作,都是一點一滴發展起來的。

  五、結語

  通過對計算機組成原理這門課程的學習,使我對計算機軟體和硬體技術有了一個更深入的瞭解,包括各種計算機的基本原理以及計算機的艱難發展歷程,這門課程注重理論知識,理論知識是一切技術的最基本,也是我們必須要掌握好的。在這次課程綜述論文過程中,我到圖書館查閱資料,上網查資料,讓我深刻認識到計算機組成原理的重要性,也瞭解了許多書上沒有的知識,受益匪淺。

  六、參考文獻

  1、唐朔飛《計算機組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

有關計算機的畢業論文範文
計算機組成原理相關論文
相關知識
計算機組成原理指令系統相關論文
計算機組成原理探討論文
計算機組成原理論文
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論文
淺析中專計算機組成原理教法
計算機組成原理參考論文
計算機組成原理的相關論文
計算機組成原理相關論文
計算機組成原理為題的論文
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