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創業案例
網際網路上創業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數,今天挑了3篇勵志創業故事與大家分享,希望有所啟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案例1:雷東:工程師辭職做農民網上賣土貨生意火
家住重慶市大渡口新寶龍的雷東是重慶一家高科技公司的網路工程師,在一家IT公司做了6年,月薪過萬。因為厭倦了朝九晚五的打工仔生活,在2013年10月份辭職,開始做一個“土農民”,不過他這個農民不是去種地,而是在網上賣土貨。
放棄萬元月薪 辭職回家做農民
“老家裡的土特產朋友們一直都愛吃。”雷東的老家在農村。每次他回家,都會從老家帶回滿滿一車土特產:自家產的大米、臘肉、豆子、菜籽油、父母餵養的土雞土鴨……“帶到重慶來馬上就分完了,朋友們都搶著要老家的東西,自家產土貨的放心。”現在,放心食品是社會的稀缺資源,人們越來越喜歡吃新鮮、安全、綠色的食材。
“城裡人們開始吃有機食品,其實農村裡的人一輩子都在吃。老家的水田裡很少用化肥,都是用自制的農肥。”城市裡缺少的“天然綠色無汙染”的食材,在偏遠的農村遍地都是。去年回老家的時候,雷東看到老家的鄉鄰們家家戶戶都養著土雞,賣土雞、土雞蛋要到很遠的集市上,就想著為家鄉人幫些忙。“我是農民出身,山裡的農民沒啥可誇獎的,就是實在,從來不會弄虛作假。以次充好、短斤少兩這些事情很少見。”
由於是網際網路專家,雷東萌生了開網店的想法,還註冊了微商城。“我老家有產地,網際網路又可以幫忙建立銷售渠道。這樣即可以幫助老家的鄉鄰,又可以幫助城裡的朋友們吃上放心的土貨。”雷東稱,消費者可以用微信與其互動溝通,學習土貨營養知識,更可以直接下訂單、直接支付購買。
土貨受歡迎 微商城生意火爆
現在,雷東的“賽一”網店十分火爆,它的土特產不僅在朋友圈內賣得很好,在主城九區賣得都很好。土雞蛋、大米、土鴨、土雞、土鯽魚,返鄉採購、選貨、包裝、配送……這些都取代了程式設計的程式碼,成為雷東每天的工作內容。
不只是在老家,雷東花了兩個多月在城口、忠縣、梁平等地找準確的貨源地。“必須要安全、新鮮、好吃,必須是真正的土貨。”雷東說,每個貨源地都是找了靠得住的朋友來推薦,並建立固定的質量檢查機制。
管控貨物質量關、加快發貨速度和客服細緻周到的服務,是賽一的三大法寶。在雷東悉心的經營管理和消費者的口碑傳播下,賽一的生意越做越火。過年最受歡迎的是土雞蛋和土臘肉,“在快過年的一週內,光土臘肉就賣了一千多斤。”雷東說。
賽一的訂單越來越多,雷東愁的是如何快速的處理這些訂單,現在他正計劃再添幾個幫手,讓消費者能夠繼續享受到快速的送貨服務。
案例2:扶貧電商:吳俊鬆幫助扶貧村“上網觸電”
扶貧村“上網觸電”
2014年2月份開始運營的稻草人電子商務平臺前身是吳俊鬆和同學在華南農業大學就讀時就開始做的高校周邊電子商務網站——校酷網。
作為食品專業的畢業生,吳俊鬆提出的理念是,通過電商平臺打通農產品銷售渠道,通過更專業的管理保證農產品質量,在地方政府幫助下和農民溝通,將一個全新的農業發展模式在扶貧區推開來。
‘可溯源扶貧點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是讓扶貧點的農民把農產品放到稻草人網上銷售。農產品包括高校農業技術輸出培育出的農作物以及扶貧點地方政府扶持的地方特色農產品。
開始總是艱難的。儘管有學校的支援,讓習慣了傳統擺攤賣貨和對接的農民接受電子商務的運營方式依舊有難度。為了把更多的農民拉入專案,吳俊鬆3個月走遍廣東22個扶貧村。
“剛開始很多農民不相信我們,覺得我們是騙子。”
不過,因為有駐村幹部和地方合作社的幫忙,後來逐漸有合作社開始加盟平臺,吳俊鬆的生意這才做起來。他清楚地記得第一次講座結束後,有了兩個農民來簽約。
從專案開始至今,吳俊鬆陸陸續續辦了12場電商培訓講座,現在,他和7間合作社合作,專案下合作農戶已經近千戶。
牽手政府做創業專案
作為年輕的大學生創業者,吳俊鬆和他的團隊白手起家,無論是資金還是人脈都不算廣,推動這個創業專案,“扶貧電商”概念背後蘊藏的資源,左手拉駐村幹部,右手牽起起母校華南農大。專案藉著母校華南農業大學的技術支援和政府鼓勵新農業、鼓勵公司牽手扶貧村的意向慢慢地走上正軌。
“我們第一步是跟華農要技術,跟教授一起下田間去,指導農民種田。同時華農成立了新發展研究院,因為學校也承擔著扶貧的專案,因此很多新的產品跟技術優先考慮把專利提供給我們,這方面是很大的優勢。”
對於扶貧,吳俊鬆覺得,政府有政府的角色,但商業能做的是從另一個角度去從根本上帶動扶貧村的發展。在吳俊鬆開始去找合作社合作的的時候,有一個村僅有幾十家合作農戶參加,“但上一次過去,已經發展到165戶合作戶,涉及的土地也從當時的400畝地上升到現在的2000多畝。很多人蔘與的積極性都提高了,也給他們多一個留在家鄉發展的原因。”吳俊鬆說,這也是開辦公司帶來的最大成就感之一。
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花更多的錢和時間來尋找可信任的健康食品,受此啟發,吳俊鬆也把當前比較先進好用的技術應用到產品銷售上。公司為此專門設計了可溯源系統,通過掃包裝上的二維碼,消費者可以看到生產者的姓名、產品產地、種類,生產時間,物流經辦人等詳細的資訊。
目前,吳俊鬆的扶貧聯盟還在擴大中。吳俊鬆表示,目前的計劃是,面向全廣東的扶貧點挑選20個有實力的合作社,組成扶貧聯盟,為農產品的源頭做出最好保障。未來,隨著扶貧聯盟的擴大,“扶貧電商”的模式在廣東還大有可為。
案例3:河北滄州富鎮村民開千家網店致富 年總收入過億
每天上午9點,滄州泊頭市富鎮村29歲村民閆永起都會坐在電腦前忙著掃描發貨單號,在他身邊總是堆著多家快遞公司送來的新發貨單。“我開網店才兩年多,俺們村比我開得早的多的是。”閆永起說,依靠當地汽車配件、裝具市場,不足3000人的泊頭市富鎮村,如今已有1000多家網店,10多家快遞公司。如今,網上“掘金”成為富鎮村民又一增收新渠道。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我是村上第一個做網路生意的人,剛開始村裡人不理解,連父母都不支援,很多人都認為網上淨是騙錢的。”31歲的富鎮村村民江學廣說,就連當時拿貨的價都比實體店貴,人家認為網上銷售不靠譜,這個事兒肯定幹不長,所以優惠力度也小。然而短短三四年時間,村上已經開了1000多家網店,不難看出村裡人觀念轉變得非常快。
最初,江學廣是在一家小工廠打工。自從接觸網路後,江學廣就開始琢磨如何通過網際網路幹事創業。無獨有偶,富鎮因生產汽車配件、裝具而聞名全國,被譽為“汽車配件之鄉”、“汽車裝具之鄉”。利用這得天獨厚的條件,江學廣於2009年底在網上開了村裡首個網店,銷售汽車配件及裝具。
“剛起步時也很難,有時四五天才接一個單。”江學廣回想當時有點心酸,後來,隨著信譽慢慢積累,生意也越來越好,後來他果斷辭去工作,正式完成從打工仔到網店“掌櫃”這一華麗轉身。
小村莊掀起開網店熱潮
江學廣靠網店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也一下子在老一輩人眼中改變了形象,從“不靠譜”變得“出人頭地”。 這個訊息在這個不足3000人的村子裡不脛而走,並很快沸騰了起來。
於是,村裡掀起一股“學電腦、開網店”的熱潮。一大批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陸續回村開網店創業,25歲的王朋朋就是其中一位。過去,王朋朋在四川打工,兩年前得知了在網上賣汽車配件、裝具挺賺錢的訊息後,辭去工作回村也開起了網店。“訂單少的時候一天二三十個,多的時候一百多個,比在外地打工強多了。”王朋朋笑著說。
如今,在這個不足3000人的村子裡,已經在網上註冊店鋪1000多家,一位網店店主向記者透露,一個普通店鋪的年收入大概在10萬左右,按此計算,富鎮有超過1000家網店,總的收入將超過億元。如今,網路“掘金”確確實實成了富鎮村民們的一條金光大道。
轉型:實體店基本都註冊了網店
“關於在網上開店的事兒得問我閨女,他們年輕人懂。”李月玲的母親指著正在打電話的李月玲說。李月玲家有個200多平方米的實體店,裡面擺滿了汽車坐墊、腳墊、兒童坐椅。“去年就打算開網店了,註冊商標是現成的,估計申請下來會很快。”李月玲家有專門生產汽車裝具的加工廠,擁有這麼硬的“後臺”,李月玲自然信心十足。“實體店現在不好乾,網上銷售面向的是全國,肯定比實體店賣得要好。”李月玲說。
不止李月玲一家,現在富鎮有實體店的基本都註冊了網店,而且這個轉型讓他們著實受益頗多。富鎮的汽車配件、裝具以前主要走批發,有的廠家往往貨發了不少,貨款卻遲遲收不上來,有時催要到的貨款還不夠路費錢,有段時間富鎮汽車裝具廠有的都快倒閉了。村裡網店開起來後,進貨的越來越多,不僅救活了工廠而且加工廠比以前還多。帶動:快遞、包裝等多個行業並肩前行
江學廣剛開始做網店時,富鎮只有一個快遞公司收發件,快遞費還特貴。
“現在,順豐、圓通、申通、全峰、國通……富鎮有12家快遞公司呢。”江學廣說起這快些快遞公司的名稱像“報菜名”一樣,“快遞公司為了拉主顧,和我們籤協議,給我們優惠。臨近節日快遞公司經常搞活動,去年‘雙十一’時順豐快遞公司專門派了十多個業務員過來幫忙。”
據村黨支部書記於衛東介紹,隨著富鎮村開網店隊伍的不斷壯大,極大帶動了當地汽車配件、裝具產業的發展,生產汽車配件、裝具的企業也比以前多了。除此之外,紙箱、五金、快遞等產業也得到迅速發展。
有機遇,同樣會有風險。不斷增加的網店帶動了當地多個產業發展,然而如何讓富鎮網店茁壯成長成了擺在他們面前的新問題,而且現在不只富鎮村在做網店,周邊好多村也在做,競爭壓力非常大。面對網店的無序競爭,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富鎮政府與當地的相關部門加強監管,樹立富鎮自己的品牌。同時,富鎮政府正在籌劃成立商會,對網店、實體店的實行規範有序的管理,現在我們已向泊頭市政府申請,在富鎮西側建造一個佔地達1000多畝,集倉儲、物流公司、快遞公司、汽車裝飾等於一體的現代物流商貿城,讓富鎮的特色產業發展形成良性迴圈。
網際網路創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