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治病的基礎是經絡和氣血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練太極拳時,在全身放鬆和順逆纏絲相互變換之下,動作要求有柔有剛、富於韌性。下面由小編給您介紹:。歡迎閱讀!

  一、經絡是養生的基礎

  太極拳的養生鍛鍊過程中肢體的運動就意味著經絡氣血的貫通,而身法則意味著氣血陰陽的調整。例如:肩背部的督脈、胸腹部的任脈、腰部的帶脈、上肢的三陽脈、下肢的三陰脈,都與身法和肢體的運動和調整有關。因此,練太極拳時對周身各部位皆有要求,如提頂、含胸、拔背、裹襠、溜臀、鬆肩、墜肘、展指、舒掌等等,總的要求身法是“中正安舒”四個字,但要求練習者在練習中理解卻非易事,有時過分強調要求會使練習者如墜霧中。為了使練習者練習太極拳時身法達到“中正安舒”的要求,打出太極拳的韻味,而又不致使練習者覺得太極拳難學,特規定了“三線”要求。

  水平線:目的在調理三陽脈,即在運動中,頭部運動的軌跡在一條水平線上,除下蹲動作外,不可上下波動。為了防止練習者練習時頭部軌跡上下起伏,提示練習者假設頭頂上有碗水,要使水不灑出,頭部應儘量保持水平運動。



 

  垂直線:目的在調理任脈、督脈,即要求練習者在練習時,軀幹要與地面始終保持垂直,避免前傾後仰。

  弧線:目的在連線三陰三陽脈形成迴圈系統後,即手臂運動的形式為平圓、側圓、立圓。“三線”的要求具體、形象,能使練習者通俗易懂,避免了太極拳“中正安舒”抽象的身法要求,使練習者可望也能及,健身效果非常好。

  中醫學認為,經常打太極拳之所以健身,是因為此項運動能通經絡、補正氣。當太極拳練到一定程度後,便產生腹鳴、指麻等體內行氣現象,再堅持練習,到一定功夫便可通任、督、帶、衝諸脈,同時增加丹田元氣,使人精氣充足、神旺體健。

  二、氣血是調節的靈魂

  練太極拳時,在全身放鬆和順逆纏絲相互變換之下,動作要求有柔有剛、富於韌性。它的動作要求一動全動、節節貫串、相連不斷;速度要求有快有慢、快慢相間;力量要求有柔有剛、剛柔立身,中正不偏、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開中寓合、閤中寓開。使全身大小肌群和關節都得到鍛鍊,產生疏通經絡、流暢氣血的效果。實驗研究發現,練太極拳有改善心血管功能,並有促進微迴圈的作用。練拳時在內是意氣運動,在外則是神氣鼓盪運動,“只要意到氣就到,氣到勁也到”,就能“以氣運身”。“意”為“心”控制著“氣”,“氣”是指通過神經和體液性調節傳遞高階中樞的資訊,調節體內的營養物質、氧氣的供給,以提供能量;以氣運身是指神經、體液調節的資訊和能量供給軀體、四肢,使其產生相應的代謝變化和運動變化,可謂“氣到勁也到”。由於軀體包括內臟和四肢運動與代謝的變化,必然產相應的反饋資訊,以調節大腦中樞的活動狀態,而大腦中樞再來調節軀體、四肢的運動,使肌肉運動更加協調、敏捷,從而得到更充分的營養和氧的供應。長期練拳能使肌纖維逐漸變粗,肌肉中的結締組織也逐漸增多,提高肌肉收縮和舒張的能力,增加肌肉力量,使肌肉更加結實、豐滿。

  有實驗證明:練拳者彎腰時,能以手觸地者的百分率顯著高於不練拳者,尤其練拳的老年人歲,其脊柱活動與外形較一般人為好,骨質疏鬆與腰椎變形的發生率也較低。

  另外,從現代運動重力生理學角度看,我們認為,太極拳螺旋式的弧形動作,能使全身各部肌群和肌纖維都參加活動,使肌肉發達、柔韌而富有彈性,增強收縮能力。由於肌肉收縮對骨骼的牽拉作用,促進了骨骼的血液迴圈,使骨的新陳代謝加強。又由於太極拳的立身與動作要求中正不偏,使骨骼的形態結構和功能都發生了良好的變化。由於肌肉和骨骼不斷地做螺旋式弧形動作,使關節周圍的肌肉、關節囊和韌帶受到良好的鍛鍊,增強了關節的穩固性、柔韌性和靈活性,所以練太極拳能使骨質堅固、關節柔韌性增強、肌肉運動有力而協調。對老年人有抗衰老作用,對青年人來說,能促進骨骼和肌肉的生長,使身體健壯。
 

陳氏太極拳手型基礎動作圖解
陳式太極拳者如何化去身上的僵勁
相關知識
練太極拳治病的基礎是經絡和氣血
養生太極拳治病的基礎
論太極拳理論的基礎
練習太極拳治病效果的要求
吳氏太極拳樁功的基本練法怎樣的
練太極拳必知的要點及基本動作
太極拳治病健身機理
太極拳治病強身功效
太極拳發勁的基本特徵
楊式太極拳學習的基本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