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的理念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4日

  關於教育孩子的理念,為人父母應該要了解一些。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父母必知的15個家庭教育觀念

  1、世上沒有壞孩子

  對獨生子女鼓勵越多,獨生子女的成就需要就越強烈、就越自信;反之,就越自卑。偏愛一部分學生而漠視甚至歧視另一部分學生是不科學的,也是不道德的,它最終會導致"社會排斥"。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在一個優秀教師的眼裡,世上沒有壞孩子,自然不會有"差生"。

  2、向孩子學習

  人類學家瑪格麗•米德當年所描述的"並喻文化"兩代人互相學習的文化和"後喻文化"老一代向新一代學習的文化,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孩子們出生、成長在新的時代,對變化的時代有天然的適應能力。老年人不得不向年輕一代學習,以便從他們身上感受到社會的變化,並適應新社會。這是其一。其二,我們已進入了資訊時代,孩子們比我們更快、更好地掌握了新媒體技術。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媒介實驗室的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蔽?頌岢?quot;以孩子為師",並倡議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其三,向孩子學習絕不意味著成人的幼稚,恰恰相反,它標誌著成人的成熟與睿智。向孩子學習,兩代人共同成長。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瞭解孩子

  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在1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崇拜期,2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輕視期,30歲之前又變為對父母的理解期,40歲之前則是對父母的深愛期,直到50歲他們才真正瞭解自己的父母。可見,10歲到20歲之間是代際衝突最為激烈的時期,最重要的心理現象是"自我意識"的強化。他們渴望獨立,又屢屢失敗,常以苛刻甚至挑釁的目光審視父母和社會。造成父母與孩子代際隔閡的原因是:一是由兩代人的心理髮展水平的差距引起的,二是兩代人的知識、生活經驗以及對新技術適應能力的差距引起的。奉勸做父母的,當孩子做出一些令人難以理解的事情時,父母不應當即質問或訓斥,而應平心靜氣地思考一下:孩子的行為是否具有合理性?如果缺乏合理性,又是為什麼?經常這樣思考,父母就容易瞭解孩子,而瞭解孩子恰恰是教育的成功之道。

  4、尊重孩子的權利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以及參與家庭、社會生活的權利。根據我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這些權利一概受到法律的保護,當然包括兒童的隱私權偷看孩子日記、信件就是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權。也許,您看了這些權利會坐不住,這麼小的孩子有這麼多權利,誰還管教得了?其實一個珍惜自己權利的人,比一個不珍惜自己權利的人更好教育,因為所有的兒童權利都在教會孩子做人。當父母們尊重孩子的權利,並引導孩子珍惜自己的權利時,真正有益的教育才能開始。

  5、沒有信任就沒有教育

  心理學研究證明,在0--14歲的孩子中,弱智慧兒童僅佔1.07%,也就是說,98.93%的孩子不存在智力問題,存在的是愛不愛學、會不會學、勤奮不勤奮的問題。即使是1.07%的弱智兒童,經過適當的訓練和熱情的鼓勵,也會有不同程度的進步。當您的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請您一定要相信孩子,孩子自己也是很痛苦的,孩子也是非常願意學好的,孩子有能力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標。這種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孩子得到精神上的鼓勵,在挫折面前鎮靜下來。"壞孩子"永遠是父母的忌言。相反,您應當對孩子肯定地說:"你是個好孩子!"這是一種更符合兒童心理髮展的教育思想。事實表明,沒有信任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6、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

  在現實生活中,抱怨多於賞識的事實比比皆是,這正是教育失敗的重要原因。因為抱怨教育承認孩子間的差異,不允許失敗,結果使孩子害怕失敗,差異擴大;賞識教育承認差異,肯定孩子間的差異,肯定孩子的長處和點滴進步,結果使差異縮小、消失。

  7、減少孩子的依賴

  調查發現,獨生子女認為自己"有責任心"的僅佔45.9%,認為自己"做事有獨立性不依賴他人"的僅佔40.3%。也就是說,半數以上的獨生子女依賴性較強。孩子的依賴性從哪裡來的呢?一般來說都與父母的溺愛有關,父母包辦代替越多,孩子的依賴性越強。相反,父母如果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依賴性就會大為減少。

  8、讓孩子對自己的過失負責

  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是培養獨生子女健康人格的基本內容之一,其中特別注意對孩子過失的處理。一般說來,孩子有過失的時候,恰是教育的良機,因為內疚和不安使他急於求助,而此時明白的道理,有可能刻骨銘心。所以,不論孩子有什麼過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應讓他承擔責任,這是現代父母的真正愛心。

  9、以群治獨

  不少獨生子女有某種孤獨傾向,儘管一人在家感到寂寞,卻又不願與人交往,不願參加集體活動。偶爾與人交往或參加集體活動,他們又表現得不自然,不投入,甚至不知所措。還一些獨生子女有獨佔、獨享等不良心理和行為。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獨生子女之"獨"呢?其一,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而父母又多為雙職工,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其二,居住環境由平房的開放性轉為樓房的封閉性,這種變化使人們之間的交往明顯減少;其三,許多家長出於種種考慮,不鼓勵孩子間串門走動;其四,父母對孩子嬌寵過度,使孩子誤以為只要自己快樂就行,不必關心別人,等等。孩子身上某些人格缺陷,靠一家一戶的封閉式教育是難以奏效的,應依靠群體的作用,以群治獨。在許多時候,孩子們之間的影響超過了大人,因此,以群治獨,讓孩子走出孤獨,融入群體,是培養獨生子女健康人格的明智慧選擇。

  10、莫給孩子"吃小灶"

  獨生子女的父母,希望老師或有關方面能給自己的孩子以照顧,有的甚至竭盡全力為學校"做貢獻",只求讓自己的孩子"吃小灶"。家長與教師的密切配合是改進教育的必備條件。但是,給孩子"吃小灶"卻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在群體生活中,共同的理想與奮鬥目標對於同一起跑線的孩子們極富吸引力。然而,由於家長拉關係,某些教師有些偏心等原因,使有的學生過於輕易地獲取了榮譽,而其他學生獲取榮譽又過於艱難。其結果,教師失去了公正就失去了威信;"吃小灶"的學生也會因受到孤立而失去友誼;其他同學奮進的信心還會受到挫折。簡言之,這是對所有人的共同傷害。

  11、教子應有平常心

  我們要有一顆平常心,尊重孩子的人格,相信孩子的選擇,孩子完全可能實現幸福的追求。現代社會開始由學歷社會轉向能力社會,成功也由單一模式轉向多種模式。況且,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幸福,通往幸福的路更是千萬條。一個人應先生存而後發展,以生存為基礎,發展的路子也就寬了。

  12、保證孩子的充足睡眠

  據一項國家級調查研究課題顯示:30%的小學生與35%的中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位居第一症狀是焦慮。睡眠狀況對人的生活、學習、心理都有直接的影響。睡眠不足,導致神經衰弱,心理疾病也容易發生。

  13、給孩子一個勞動服務崗位

  從教育的角度講看,獨生子女的勞動與健康的人格密切相關。調查發現:第一,獨生子女勞動時間越長,其獨立性越強;第二,獨生子女從事勞動時間越長,越有利於形成勤勞儉樸的品德。因此,父母們應當把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作為培養優良人格的一個切入點。在家務勞動中為孩子選擇一個適合他的勞動崗位,鄭重其事地交給他,使他具有光榮感和責任感。

  14、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

  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自由的人,而自由主要體現在這個人能夠自由地、有選擇地支配自己的行為。自由支配時間,意味著兒童有機會實現自我、表達自我。而剝奪兒童自由支配的時間,實際上是在剝奪兒童成長和發展的機會。對城市獨生子女的調查表明:有更多自由支配時間的獨生子女,自信心更強,並且比自由時間較少的獨生子女有更強的成就需要。

  15、"聽話"兒童往往是問題兒童

  中國的孩子從小聽得最多的詞兒,便是"聽話"。他們較早接受的觀念之一是"淘氣不好"。因此,中國孩子最大的缺點是"獨立性差"和"膽小"。然而,從現代教育的眼光看,我們應當重新審視這種使用頻率最高的家庭語言。《少年兒童研究》雜誌曾推出這樣兩句話:"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同時還提出"''聽話''的兒童是問題兒童。"我們稍加觀察即可發現,所謂"聽話"兒童常見的特點是有問題也不提出來,更不與長輩爭論。實際上,只強調"聽話"容易培養兒童的奴性,對所有問題缺少個人見解,對邪惡勢力無力抗爭,以致人格扭曲,成為"問題兒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半個多世紀前就曾經有"六大主張":"解放兒童的頭腦,使其從道德、成見、幻想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雙手,使其從''這也不許動,那也不許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嘴巴,使其有提問的自由,從''不許多說話''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空間,使其接觸大自然、大社會,從鳥籠似的學校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過緊安排,從過分的考試製度下解放出來,給予民主生活和自覺紀律,因材施教。

  起衝突的解決方法

  一、給予支援

  訂一條規矩,如果夫妻一方在教育孩子,另一位即使意見不一樣也必須給予支援。因為如果夫妻各執一詞,孩子就會覺得爸爸媽媽都沒有主意,他就能想到對付爸媽規矩的方法。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愛人的一些獎懲措施可能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那就需要另一方提醒一下了。

  二、心情平靜時談育兒對策

  平靜地聆聽對方的觀點而不找茬,你會有更大把握影響配偶的決定,沒有人的想法會是絕對“真理”。思考事情的方式有很多,不是非你的方式不可。你若能尊重這個事實,承認別人的不同想法,你也有機會讓伴侶敞開心扉接受你的想法。否則,你的態度讓隔閡加深,你們在此問題上兩極分化而爭吵,那就偏離重點了。

  三、教育同步

  教育孩子時,要就如何進行下一步努力達成一致。孩子不喜歡看到爸爸媽媽爭吵,即使爸媽沒有責怪孩子,但孩子也會認為有自己的責任。而每次你和愛人爭吵的時候,其實都將削弱了對孩子的注意力,因為爭吵的重點很容易從孩子身上轉移到夫妻間的互不相讓。因此,要建立夫妻間的默契,可以試試和愛人訂立行動規則,或者暗號。例如你的愛人說“我快要滿了”,你就能知道要暫停一下各自冷靜了。

  四、對孩子換位思考,但不改變立場

  如果你的愛人對某事很堅持,你又決定給予支援,那麼安撫孩子的時候就一定不能動搖。你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媽媽爸爸不准你去過夜派對讓你很難過。我知道你的煩惱是因為你覺得自己已經可以獨立了。但媽媽覺得你還比較小,如果過夜的話她會很擔心。所以你要多鍛鍊自己,變得更獨立,下次等你準備得更充分,爸媽會支援你的。”

  五、瞭解愛人的成長故事

  也許你很難理解愛人撫養孩子的方式,而當你對愛人的做法感到困惑的時候,不妨跟愛人聊聊Ta的成長故事,因為教育方式的形成和原生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嘗試從愛人的成長環境、文化背景和愛人父母的教育方式中,找到愛人形成某種觀念的原因,幫助愛人解開執念,或是幫助自己多去理解。婚姻是兩個家庭文化的衝突和融合,害怕差異往往

  讓人忽略了最適合目前情況的措施。

  六、誰對當前問題最敏感?

  如果你和愛人暫時不能達成一致,而且任何一方都不能理解對方,那麼更敏感的一方可以打破僵局。比方說,你覺得12歲的孩子到好朋友家參加過夜派對不太安全,但你的配偶覺得可以嘗試。你可以說:“我對此很在乎。我真的希望你能支援我,儘管你可能看法不一樣。”或者,“我雖然不確定這是否是最好的方式,但孩子還比較小,外出過夜我會很擔心。你能支援我嗎?”

  七、如何傾聽

  夫妻最好給對方几分鐘的時間說說為什麼某些問題很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願,自己的渴望。如果我們能花幾分鐘時間不急不躁地傾聽愛人的辯護或指責,或說服愛人同自己一樣聽他們的原由,很多時候,你們就可以找到共同點。你可以說:“我們可以怎樣協商一下呢?”或者“我瞭解了。現在我明白為什麼這事對你那麼重要。我雖然感覺不那麼強烈,但我會支援你的決定。”最重要的是,要讓愛人知道有人理解自己。

  八、花時間獨處

  花時間較量誰對誰錯不如重新制定一個計劃。如果你需要時間考慮,試著去散步、做點別的事情,或開車兜風。回來後再找時間談心。你可以說:“讓我們每人花幾分鐘談談這事。我要聽你說,我不會出聲。我不會打斷你。只要讓我知到這事對你為什麼那麼重要,因為你通常對事物不會如此執著。”


猜你感興趣:

家長教育孩子需要看的書
關於教育孩子的方法應該是怎麼樣的
相關知識
父母教育孩子的理念
父母教育孩子的家庭理念有哪些
關於父母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
父母教育孩子的七大大忌
澳洲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名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父母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有哪些
父母教育孩子的典故有哪些
父母教育孩子的好詞好句經典
古今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