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手抄報相關諺語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4日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民間流傳下來的端午節的諺語也有很多,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端午節手抄報的諺語,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端午節手抄報的諺語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

  蛤蟆蝌蚪躲端午。

  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

  午時水飲一嘴, 較好補藥吃三年 。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

  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

  端午佳節,菖蒲插屋。

  端午節賣菖蒲 。

  家有三千艾,郞中不用來 。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

  五月五,劃龍船,過端午。

  土俗清明供祀墓,詩家端午吊離騷。

  吃菜豆仔茄,吃了會嬲跳 。

  最怕端午節水,不怕七月半鬼。

  吃了端午筗,還有三更凍。

  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劃龍舟。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端午節的來歷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專案,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儲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併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掛艾草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將掛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端午節的習俗:掛蛋袋

  說在很久以前,天上有個瘟神,每到端午節便要溜到下界害人,其中受害者多為小孩,輕則發燒厭食,重則臥床不起。母親們紛紛到女媧廟裡燒香磕頭,祈求消災降福。

  女媧聽聞後便找瘟神論理:“今後不准許你傷害我的嫡親孩兒。”瘟神自知不是女媧的對手,便問道:“不知娘娘下界有幾個嫡親孩兒?”女媧一笑:“每年端午節,我會讓我的嫡親孩兒在胸前掛上一隻蛋兜,你就不許對他們胡來。”從此,端午節掛蛋袋的習俗逐漸流傳開來。每到這天,母親們便將煮熟的鹹蛋掛在孩子胸前,祈求平安。後來,掛蛋習俗逐漸發展為親友鄰里間相互送蛋,意為送蛋送福氣。


端午節的相關英文諺語帶翻譯
關於學習的勵志諺語語錄
相關知識
端午節手抄報相關諺語有哪些
端午節手抄報相關詩歌
端午節手抄報相關古詩
端午節手抄報相關文字
端午節手抄報相關題目
端午節手抄報簡筆畫最有創意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簡單有創意
端午節的節日相關諺語有哪些
有關思考的相關諺語有哪些
小學六年級的相關諺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