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植樹節手抄報資料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8日

  植樹造林,是人類用以“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淨化空氣,防風吸塵,防暑降溫,減少噪音的自救武器”。世界各國的政府首腦們都十分重視這一直接有益人類生存的“偉大綠色工程”,並根據本國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綜合國情,選定了最適宜植樹的日期作為“植樹節”或“植樹周”。最早策定植樹節的是1872年美國的內布拉斯州。下面是由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助你們:

  :古今植樹趣聞

  古往今來,有許多崇尚植樹造林的趣聞佳話,至今仍廣為流傳,激勵後人。

  慶功栽楊

  遠在西周時期,“常勝大將軍”沙俊其,每打一次勝仗後,都要命令全軍將士在沙場上“人種一樹,以慶武功”。從此,這種慶功栽種楊樹伴隨著這位用兵如神的將軍,遍種崇山峻嶺。

 

關於植樹節的手抄報圖片

  生兒育樹

  《齊民要術》記載,生兒育女,要給每個嬰兒栽20棵樹。等到結婚年齡,樹就可以做車軲轆,按一棵樹可以做三副軲轆、一副值三疋絹計算,20棵樹共值180疋絹,夠結婚費用。為嬰兒植樹,是當時盛行的風俗。直到現在,貴州的侗族等少數民族地區還有為出生子女種“女兒杉”的習慣。

  治病種杏

  三國東吳名醫董奉,醫術精湛,濟貧善施,為人治病不收財禮。只要求治好一個輕病人,種一株杏樹;治好一個重病人,種5株杏樹。天長日久,他的房前屋後竟有10餘萬株杏樹,人稱“董林杏仙”。後來,每當杏子成熟,董奉把它換成糧食,賑濟窮人。這就是歷代傳為美談的“杏林佳話”。從此,“杏林”成了醫學界的代名詞。

  思鄉植柳

  唐代文成公主遠嫁西藏松贊干布,特地從長安帶去柳樹苗,種植於拉薩大朝寺周圍,以表達對柳樹成蔭的故鄉的思念。因此,這些樹被稱為“唐柳”或“公主柳”,現在已成為藏漢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關於植樹節的手抄報圖片

  路旁植樹

  路旁植樹制度始於周代。河南洛陽是最早施行這種制度的城市。周代,洛陽各幹線車馬大道上都有綠化。當時規定凡有道路的地方都要植樹,置廬舍並藏食糧,以供守路者食宿。最初的道路植樹,是作為道路的里程標誌,爾後發展成為綠化道路。春秋時期成書的《詩經·小雅·采薇》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詩經》中頌揚召公的《甘棠》中寫道:“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公所說!”從《甘棠》三章中,說明路旁草木盛茂,人人愛護道林,也可以看出筆直的周代車馬大道的兩旁,植樹很多,管理得很好,人民也倍加愛惜道旁樹木。《左傳·襄公九年》,有晉國軍隊曾“斬行慄”的記載,說明春秋時期的道路植樹相當普遍。到了秦代,洛陽的東方、東北方、西方車馬大道,每隔三丈***今6.9米***遠植一棵松樹,也就是西漢賈山在《至言》中所講的“三丈而樹,樹以青松。”漢代大道旁栽植桐梓之類的樹木。隋大業元年***605年***,煬帝在開鑿洛陽至揚州的大運河同時,在運河兩岸開大道,“種榆樹、柳樹,自東都至江都二千餘里,樹蔭相交”。至元代,河南府及所轄各縣在道路旁植樹造林,凡“非理砍伐”路旁樹木者,由“各路達魯花赤管民官依條治罪。”道路植樹制度就這樣沿襲下來了。

  以樹代墳新觀念

  人總要死,死後“入土為安”是炎黃兒女幾千年的傳統殯葬觀念。但是嚴酷的現實已擺在我們面前:我國的土地資源已難堪“入士為安”的重負,逝者與生者爭地的問題已經日趨尖銳。因此以樹代墳應運而生。它是一種把死者的骨灰埋葬在樹下的安葬方式。有利於節約土地和環境保護,在國外和國內的遼寧等地已較普遍。

  :植樹的口號

  :綠化祖國,處處山青水秀。

  :多一片綠葉,多一份溫馨。

  :村有千棵楊,不用打柴郎。

  :荒山隙地造林,利國富民。

  :開源增產,促進社會文明。

  :放下千斤斧,快去勤植樹!

  :改造自然,年年林茂糧豐。

三年級植樹手抄報
六年級植樹節手抄報
相關知識
三年級植樹節手抄報資料
三年級植樹節手抄報圖片
三年級植樹節手抄報圖片內容資料
小學生三年級植樹節手抄報圖片
三年級植樹節手抄報
三年級植樹節手抄報
二年級植樹節手抄報圖片
一年級植樹節手抄報內容
五年級植樹節手抄報圖片
一年級植樹節手抄報圖片資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