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清明節習俗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7日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在福州過清明節的時候,有哪些傳統的習俗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節福州人都要吃“菠菠稞”,也就是我們說的“清明粿”。做法是把鼠麴草壓榨成汁,摻入米漿內揉成稞皮,以棗泥、豆沙、蘿蔔絲等為餡捏製而成,最後用艾葉包裹,蒸熟。

  福建清明節的習俗中拿永定來說,有句俗話說:沒吃過“清明粄”,便不算過清明節。做清明粄的原材料是一種叫苧葉的野生植物,這葉子是綠面白背的,用它做出來的點心,吃起來有種特別的香味,多吃也不覺得飽膩。連城的“清明桃”也有些類似。皮是米漿做的,裡面加了鼠麴草或艾葉的汁,因此是綠色的,裡面包著筍、香菇和肉,或是芋頭和蝦米。

  而在三明泰寧每家都要做的是一種叫“暖菇包子”的小吃。暖菇是由泰寧話音譯過來的,其實就是鼠麴草。上山掃墓時,帶些暖菇包子作為祭品,還會配上茶。

  龍巖上杭:千人掃墓 文藝匯演 派錢禮俗

  上杭大部分是客家人,一整村有時就一個姓,源於同一個祖宗,這讓客家人的清明節非常熱鬧。每逢農曆三月三前後,鄉里祠堂的管事就會組織全村人去掃祖墳,多的時候有上千人,來回的路上都是敲鑼打鼓,場面十分壯觀。當天掃完墓後,鄉里還會進行文藝匯演。掃墓也有講究,通常孕婦和年齡小的孩子不能去,壓墓紙必須由男孩子做,家鄉人稱“跟龍”***音譯***意味著龍的子孫,希望子孫滿堂的意思。

  寧德福鼎:墳頭上派“墓餅”討“墓餅”

  清明節那一天孩子們都起得非常早,穿戴整齊後,邀幾個小夥伴便往山頭奔去,討‘墓餅’。每一戶上山掃墓的人家都會挑著兩三個麻袋或者籮筐到墓地,裡面裝著滿滿的“墓餅”,有的是光餅,有的是芝麻餅,而有錢人家就裝好吃的糕點。新建的墓地還會發紅雞蛋。掃墓活動結束,也意味著派發“墓餅”的活動開始了,孩子們奔跑著到各家墓地等著派發“墓餅”,每個孩子手裡都能拿到兩三塊“墓餅”。討“墓餅”並沒有年齡上的限制,老人家說,誰家的墓地上人來得越多就越好,是個好兆頭,代表興旺和繁榮。

  福建清明節的習俗各有各的特點,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節氣是按照陰曆制定的,陰曆沒有閏年。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由來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傳統習俗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的人還看

廣西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簡單手抄報圖片
相關知識
福州清明節習俗
台州清明節習俗有哪些
各個地方的清明節習俗
客家清明節習俗
家鄉的清明節習俗優秀作文
寧波清明節習俗要做什麼
濟寧地區清明節習俗介紹
北方有什麼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習俗有哪些簡介具體什麼
清明節習俗小學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