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素質問題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7日

  當前,人口素質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為我國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和影響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巨集偉目標的主要因素。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21世紀的中國人口素質問題

  關於“人口素質”的內涵,早期人口學者張純元在其著作《人口理論教程》中表達為“人口質量是人本身具有的認識、改造世界的條件和能力”。此後,人口學者穆光宗認為人口素質,就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人口的結構和組合狀態所展現的各種社會功能和影響力。較高的人口素質,一般總是具有較為合理的結構和組合,同時也會產生較強的社會功能和較為積極的影響力。可見,人口素質指在一定時間、一定地域和一定社會制度下,人口群體所具有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主客觀條件和能力。從其外延方面看,有“兩要素”說和“三要素”說。1988年學者陳劍提出“兩要素”說,認為“人口素質”由身體素質和文化科學素質組成。“三要素”說認為人口素質包括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三個方面。

  一、人口素質的現狀與問題

  進入21世紀後,雖然中國的人口素質已有很大提高,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仍然差距較大。立足“兩要素”說,本文對中國人口素質的現狀與問題進行逐一分析。

  ***一***身體素質較差

  1.人口預期壽命不夠長。建國以來,中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逐步增加,男性與女性的人均預期壽命隨之逐漸增長***見表1***。但是與世界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2004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比世界人口平均預期壽命67.3歲,僅高出4.1歲;比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平均預期壽命63.5歲,高出7.9歲。但是比加拿大的79.8歲,低了8.4歲;比日本的81.8歲,低了10.4歲。

  2.嬰兒死亡率較高。1990年後,中國嬰兒死亡率呈逐步下降的趨勢,其中1990年為38‰、2000年為33‰、2004年為26‰。與世界平均嬰兒死亡率相比,1990年中國低25.9個千分點,2000年低24.6個千分點,2004年低28.1個千分點。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2004年比日本高23‰,比美國高19.3‰,比澳大利亞高21.4‰***見下頁表3***。嬰兒死亡率高,將會影響到人口的預期壽命,關係到社會整體人口的發展。

  表3 1990年、2000年、2004年部分國家嬰兒死亡率單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年鑑2006—2007》。

  3.出生缺陷發生率較高。由於中國人口基數龐大,每年的出生缺陷發生率較高。據國家人口計生委公佈的統計資料,中國每年出生人口約1 500萬,出生嬰兒缺陷率約為12.98%。推算出中國每年約有20萬~30萬先天缺陷兒出生。再加上出生後顯現出缺陷的兒童,先天缺陷兒童總數高達80萬~120萬,約佔每年出生人口總數的4%~6%。

  4.殘疾人比例不低。“中國人口中有20%~25%的人患有各種遺傳病,智力低下是影響人口素質的主要原因,中國人口約有1%~2%智商小於70的智力低下者,輕中度智力低下者約500萬~1 800萬人,白痴就有100萬~200萬人。”[1]中國殘疾人數量龐大,且其所佔比重不斷增加。其中1987年,殘疾人口占總人口的4.9%,殘疾人口約5 164萬。至2006年殘疾人總數達8 296萬人,佔總人口的6.34% [2]。

  ***二***科學文化素質偏低

  1.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少。1980年中國人均受教育年限為4.5年,2000年達到7.6年***見表4***,2007年增長到8.5年以上。而世界人均受教育年限為11年,美國為13.4年,韓國12.3年,差距明顯。

  表4 2000年全國及部分地區平均受教育年限情況單位:年

  資料來源: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等《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摘要》。

  同時,受教育程度城鄉人口差異明顯。“2005年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2年,而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7.33年,比城市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低3年左右,甚至一些農村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三至四年。”[3]

  區域勞動力整體素質差異大。2004年中國東部地區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26年、中部地區為8.14年,西部地區7.48年,為最低。粗文盲率西部地區也最低。

  城鄉和區域勞動力整體素質差異大,不利於城市化程序,也難於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推進農業產業化。

  2.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低。雖然與改革開發初期相比,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有了較快增長。2000年“與1990年普查相比,平均每10萬人中具有的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變化較大,具有大學以上程度的由1 422人上升為3 611人,增長了154%;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 039人上升為11 146人,增長了39%;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 344人上升為33 961人,增長了45%。”[4]

  但是,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仍然遠遠低於世界發達國家水平。2006年,中國大學入學率達到了23%,接近世界25.6%以上的平均水平,但大多數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入學率已超過30%,其中美國達到了80%以上。

  3.文盲半文盲率高。與建國初期相比,雖然中國粗文盲率和青壯年文盲率***15~45歲間***呈現逐漸下降的態勢,但是粗文盲率和青壯年文盲率仍然很高。1990年中國文盲人口18 003萬,2000年下降到8 507萬。文盲總數雖有下降,但基數龐大,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印度。目前,發達國家文盲率為2%以下,歐洲國家約為2.2%,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僅為0.5%。

  二、提高人口素質的對策

  目前,中國應把提高人口素質作為人口政策的核心問題,將人口壓力逐步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將人口大國逐步轉化為人才強國。

  1.實施出生缺陷干預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出生缺陷干預的關鍵措施在於預防,必須按照預防出生缺陷的“三級預防”策略來實施干預。其中,一級預防是防止出生缺陷兒的出生,包括婚前檢查、遺傳諮詢、選擇最 佳的生育年齡、孕早期保健,包括合理營養、預防感染等;二級預防是減少出生缺陷兒的出生,主要是在孕期通過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採取措施,以減少出生缺陷兒的出生;三級預防是指對出生缺陷的治療。通過實施這些健康行為干預、營養素干預、疫苗干預、藥物干預等技術手段,進行出生缺陷干預,達到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目的。

  2.推進人口早期 教育,打好人口素質提高的基礎。

  “嬰幼兒時期,既是人的智力開發的奠基時期,又是身體素質和思想素質的奠基時期。”[5] 早期教育是對嬰幼兒進行的以開發大腦潛能為主要環節,以開展遊戲活動為主要形式,以致力於提高嬰幼兒智慧、加強其體能、健全其人格、提高人口綜合素質為主要目標的保育與教育有機結合的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和 社會教育。通過 組織健康、社會、 語言、科學、 藝術等幾大範疇的學習活動,使嬰幼兒在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諸方面獲得良好的 發展。

  3.大力發展教育、科技事業,全面提高人口素質。

  ***1***增加教育投入,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目前中國教育投資佔國民收入的比例小,為此,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別是增加對農村尤其是西部農村的教育投入,以促進人口科學 文化素質的進一步提高。

  ***2***優化教育結構,加快各類教育的發展。繼續抓好“兩基” 工作,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力爭使每個適齡兒童都能接受完整的基礎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加強成人教育,提高就業人口的科學文化水平;突出發展 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各種 應用型人才;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發展遠端教育和繼續教育。

  ***3***積極實施人才戰略,加快人才資源的開發力度。由於良好的人才 環境是巨大的無形資產,對內可以產生凝聚力、鼓舞力和驅動力,對外可以產生影響力、競爭力和吸引力。因此,必須實施人才戰略,加快人才資源的開發力度,最大限度地給人才以創新和發展的空間。

  篇2

  淺析新農村建設中的人口素質問題

  摘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提高農民素質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問題和首要任務,其自身素質的狀況直接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只有改變農民素質的狀況,培養新型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成功地處理好農民素質與新農村建設的關係,才能達到中央提出的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新農村的目標。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素質現狀 教育培訓 綜合措施

  新農村是界定落實在一個字“新”上,“新”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人是生產力中最積極的因素,經濟的發展一定要落實在人的發展基礎之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提高農民素質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問題和首要任務。廣大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其自身素質的狀況直接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成敗。我們只有充分認識農民素質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找到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農村人口素質問題對於新農村的建設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具有全域性性和戰略性意義,尤其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和解決小康社會“發展不穩定”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一、農村人口素質存在的主要問題

  全國農村人口整體素質水平不高,文化程度以小學和初中居多。僅從受教育情況來比較,受到較高教育水平的人群主要分佈在城鎮,特別是在城市,鄉村比例很低,文盲人口主要集中於鄉村。這對全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尤其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極為不利。

  由於部分農民文化素質不高,遠遠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要求,直接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程序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尤其是缺乏產業意識。長而久之,低效的農業和已經完成農業現代化的國家不能夠同日而語,所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根據抽樣調查顯示:目前留在農村務農的大多是35歲以上、文化素質較低、思想滯後的勞動力,以初中文化程度為主,整體素質偏低:雖然農業科技部門在科技推廣和農業技術培訓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效果並不明顯,因為留守人員的素質實在不能夠完全接受,甚至認為沒有必要培訓,把吃得飽、穿得暖遊手好閒當小康。部分農村文化的單調、乏味和落後,與“鄉風文明”的要求極不適應、格格不入。

  部分外出務工人由於自身素質的原因,科技含量不高。雖然不斷地推出和改進了很多的便民措施,但有的地方戶籍制度、教育制度、醫療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還存在不接軌的地方。由於農民工流動速度快,流動範圍廣,雖然身居城市,卻不具有城市戶口,處於城鄉兩種管理體系的夾縫邊緣,管理難度很大。

  二、解決新時期農村人口素質問題措施探究

  在新農村建設中,著力解決農民增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義務教育、農村醫療衛生、農村老人婦女和留守兒童等與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不斷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全國範圍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時積極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使新農村建設真正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的民心工程。

  首先關鍵做好涉農培訓工作。可以選擇在村裡辦培訓班,把培訓班辦到村頭、地頭、家裡頭,對農民來說好處很多,方便、省工、省時,可以就地取材,現場指導,形式多樣,生動活潑,農民喜聞樂聽,是工作重心下沉的關鍵,發揮專業培訓機構、專業教師的優勢,組織農廣校、農業技術推广部門、科研院所和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的培訓教師進村入戶,圍繞當地主導產業,開展以農業科技為主的綜合性培訓:推行一體化模式、發揮科技服務車的流動培訓功能、建立科技書屋、利用電臺電視臺等開闢農民教育培訓節目,開設空中課堂等。以貼近農民、貼近實際、貼近市場、方便學習、降低成本、靈活高效為原則,圍繞主導產業和資源優勢,結合專案實施,在村裡舉辦多形式、多層次、多內容的教育培訓班。

  要改變工作方法,實行“互動性培訓”和“引導性培訓”相結合模式。“互動性培訓”模式是指農民需要什麼技術,培訓機構就培訓什麼技術,這是傳統培訓方式。“引導性培訓”就是針對那些有生產潛力但又不懂技術,思想保守的農民而進行的。引導他們結合市場需要發展現代農業,幫助他們引進新資訊、新技術、新知識。培訓機構主動介入,幫助他們調整產業結構,樹立產業意識和品牌意識,解決生產技術問題。

  其次,幫助農民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開展形式豐富多樣、內容健康有益、農民喜聞樂見、具有鄉土氣息的群眾文化活動,教育廣大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消費觀、婚育觀,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農村公共服務人員的能力,主要指建立農村基層幹部、農村教師、鄉村醫生、計劃生育工作者、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及其他與農民生產生活相關服務人員的培訓制度,以提高他們服務於農民的能力。還要加強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力,一要引導他們轉變思想觀念,走出農村,改變命運:二要引導他們培植健康心理,在繁雜的社會裡學會自我保護:三要引導他們提高就業本領,為生活學會一技之長:四要引導他們把握從業技巧,為生存找到立足之地。通過引導性培訓,幫助他們堅定轉移就業信心,確立人生目標,實現由農民過渡到市民這樣一個人生轉折。

  最後,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和發展農村體育事業。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推動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著力發展農村特色文化,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大力發展農村民辦文化,扶持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戶、文化室、圖書室等。探索農村文化設施執行管理新機制新辦法。規範農村文化市場,營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會環境。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捐助農村文化事業。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建設,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全面落實全民健身計劃,大力倡導和推廣適合農村特點、科學、文明、健康的健身方式,逐步增加對農村體育事業經費基本建設投資。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大力宣傳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增強農村幹部群眾依法辦事、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強化治安防範,從嚴查處黃、賭、毒及社會醜惡現象,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全力維護農村社會治安穩定。

獻愛心活動方案大全
人口老齡化問題參考論文
相關知識
人口素質問題論文
祕書人文素質問題
人口問題論文免費範文
人口老齡化問題論文
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論文
人口問題論文
人口問題論文相關範文
素質教育問題論文參考
有關於人口問題論文範文
城市人口問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