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養生重六節
現在很多人都越來越注重養生,其實古人也很注重養生,不妨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歡迎大家的閱讀!
節嗜慾以養精。精可以理解成身體中的精華物質,儲存在五臟之中,所以說“五臟者,藏精氣而不洩也,故滿而不能實”。怎麼樣才能藏精氣而不洩呢?我們知道精和神的關係非常密切,可以說神寓於精氣之中,精是神的物質基礎,神對精又有引導作用。因此要使精不妄洩,首先做到神不外馳,也就是精神內守,經常處於恬闊虛無的狀態。當然,在現代社會很難保持精神內守,那麼我們就降低一下標準,注意節嗜慾,不要過度貪圖身體感官方面的享受,否則很難做到積精全神。
節煩惱以養神。前面說的是神氣外馳會引導精氣外洩而不藏,假如一個人並沒有天天追逐聲色犬馬,但為了一些小事經常想不開,肯定對身體也不好。他的神雖然沒有帶動精氣外馳,煩惱憂愁卻使得神氣內爭,神氣總是處於糾結之中,也會不知不覺地引起消耗,這就要求我們遇事要豁達一些,減少精神的負擔。
節憤怒以養肝。中醫把各種情志歸屬五臟,其中怒屬於肝。肝臟具有疏洩氣機的作用,也就是可以衝開鬱滯,而想完成這樣的作用,它本身力量必須集中,力量不聚集是衝不開阻礙的。怒是怎樣的一種情緒呢?首先是遇到了不開心的事,引起氣的執行不太通暢,這時氣機集中在一起然後爆發出來,這樣就把不愉快的情緒發洩掉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怒由肝所主。然而這是一個被動的過程,頻繁的發怒會傷及本髒肝臟,這就要求我們儘量避免發怒,使情緒處於一種平和的狀態。
節辛勤以養力。一般來說,力量是越用越有的,體力勞動者的力量肯定是大於腦力勞動者。但事情都是物極必反,超過一個頂峰以後力量反而會下降,所以告誡人們運動或勞動要適可而止,不能過於辛勞。但對於本條要靈活看待,今天的生活環境和古代已經大不相同,很少有重體力勞動,人們的肢體普遍運動不足,因此不能用本條作為好吃懶做的理由。
節思慮以養心。思是意識的變動,圍繞一個問題反覆琢磨,慮和思有些相近,不同的是,思針對當下的問題,慮是針對將來的問題。情志本屬脾臟所主的,但心和脾是母與子的關係,在病理、生理上互相影響,思慮過度能造成心脾兩虛,出現心慌、失眠等症狀。所以平時不能讓心神過於勞累,勞體和勞心最好交叉進行。
節悲哀以養肺。人在悲哀的時候是很萎靡的,明顯感覺到氣不挺拔,中醫叫做悲則氣消,這時渾身的氣都是消退的,不再有生機。五臟之中肺臟有斂降的作用,和氣機的消退相對應,因此說悲屬肺。長期悲哀自然會傷及肺臟,肺不能很好地宣散,生活中應該儘量避免這種不良情緒。
探祕古人的養生祕訣
一、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藥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但進補既要辯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藥時,如系入肺藥,在秋季較合適;如系溫補藥,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二、飲食養生
中醫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故飲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
三、排毒養生
中醫認為,人若喜怒無常則會導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溼、熱、痰濁。冒犯六淫,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被人體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排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
四、靜神養生
靜神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中醫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穩,可保養元氣,使五臟安和,並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五、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佈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它控制著血和氣的執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養生學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鍼灸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裡穴。
六、順時養生
中醫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體亦不例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執行必須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古人養生長壽十大祕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