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調適初中生與父母的關係
父母雙親與初中少年子女關係緊張的現象是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少年初中生的父母常常為孩子不再接受自己的教育而擔心,少年初中學生也往往為自己不能與父母雙親搞好關係而苦惱。初中生與父母的關係是一種既親密又複雜的關係,探討其規律對雙方關係的協調具有重要意義。
:初中生與父母關係的變化
少年初中生生理、心理的急劇發展,使他們的自我意識發生了質的變化,形成了強烈的獨立自主的需要願望。他們開始對於父母和老師的無微不至的關照、過細的囑咐和種種限制,表現出強烈的不滿、甚至反抗,他們要擺脫雙親、老師的束縛。根據調查研究,我們把十一、二歲至十七、八歲的青少年與雙親關係的變化分為三個階段:
1.依賴階段。這個階段還保持著童年期兒童對父母的依賴,但已經嚮往擺脫父母雙親的束縛。
2.獨立階段。可稱為“擺脫父母束縛的鬥爭”階段。這個階段,初中少年學生認為只有擺脫對父母雙親的依附才能成為成熟的人。
3.成熟階段。隨著少年初中學生自身向成熟邁進和向父母雙親爭取獨立的持久衝突,父母往往會逐漸承認其獨立的地位。但在他們逐步取得成人地位的過程中,父母雙親的影響仍繼續起著作用。由童年期過渡到少年期的初中學生,嚮往獨立的意向,之所以突然高漲起來,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由於身體外形的改變、性機能的成熟、內臟機能的健全,產生了對自己的強烈關注,產生了“不再是小孩子了”這種成人感的自我意識,對別人的評價和批評極為敏感,也強烈抵抗對個人祕密的侵害。
2.由於身心的發展,應付周圍環境的能力急速增強,在日常生活中幾乎不需要父母的幫助。初中生雖然還是靠父母對自己生活的照顧,但遇到緊急情況時,完全有能力單獨處理一些問題。這種獨立性的發展,促使少年初中生試圖擺脫雙親的保護監督。
3.初中生身體一開始成熟,要求他們獨立的社會壓力就驟然增強。老師經常告誡學生“不能依賴父母”;同學常說“我們不是小孩子……”;父母也常常提醒少年子女“你都長這麼高了……”等等。初中生的這種特殊的社會期待環境會變成他們自我要求獨立的壓力。
少年初中生與父母雙親的關係是由依賴階段向獨立階段的發展、由依賴關係向平等關係的過渡,在這個時期,舊的關係形式逐漸被新的關係形式所代替,這兩種關係形式共同存在。在少年期開始階段,如果父母對待少年初中生還象對待兒童那樣,那麼就會產生與初中生的成熟需求相矛盾,這種矛盾是初中生與父母發生衝突的根源。如果父母不接受對初中生的平等態度,那麼衝突就會變得越來越頑固。如果繼續下去,那麼初中生改變舊關係的過程會延續至整個少年期,衝突可能持續到父母改變對初中生的態度為止。如果父母考慮到初中少年子女的要求,主動改變自己對他們的態度,把他們不再看作是兒童,那麼向新型平等關係的轉變就會比較順利。
:初中生對父母的“反抗性”
所謂反抗,是指在支配與被支配關係中,被支配者對支配者的各種攻擊行為。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少年對雙親的反抗性是普遍存在的。少年初中生反抗性表現是多種多樣的,簡單地列舉有以下幾個方面:
1.強烈反抗父母的監督或干涉;2.批判父母的意見、行動、態度;3.固執自己的意見、興趣、愛好和計劃,拒絕父母的批評或評論;4.要求保障獨立行動的權力,特別是與同學朋友一道活動的自由;5.強烈抵抗對個人祕密的侵害;6.改變童年期培養起的良好行為習慣,如放學回家與父母打招呼,等等。一般說來,初中生對雙親的反抗按其性質可分為三種情況。
首先,初中生的反抗性是對家長不正確的教育、不合理要求的反抗。其主要表現是初中生對父母陳舊觀念的不滿,常常與父母錯誤的教育觀念相沖突。許多家長只抓學習分數,不重視初中生能力的提高、個性的發展,限制交往範圍,使子女精神負擔重、生活單調枯燥。不少父母對少年子女交往的指導往往侷限於瞭解子女是否受到壞的影響,至於子女的交往內容、交往水平、交往能力等就不太過問與指導。這種封閉式、防範式的教育不能滿足初中生渴望與同齡朋友交往及獨立性的要求,從而與父母產生對立情緒而時常發生衝突。
其次,初中生的反抗性是對父母家長式作風、地位不平等的反抗。初中生開始產生了成人感、獨立性,他們主觀意識到自己是成人,要求與父母建立平等的關係,要求成人尊重他們、信任他們。初中生對家長往往不能以身作則、搞特殊十分不滿。同時,由於初中生自身能力的限制與渴望理解、得到指導的需要,因而他們時常盼望能與父母傾心相談,聽聽長者的意見。然而往往得到的是長者高高在上的威嚴的壓抑,結果造成初中生與父母的關係是若即若離,常常對父母的家長式作風表示不滿而發生衝突。
第三,初中生反抗性是對合理、正確的教育的錯誤反抗。初中生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往往存在偏激和執拗的情況,這是他們獨立性發展還不成熟的必然反映。初中生渴望獨立自主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擺脫父母的束縛、追求自由散漫的生活,如果目的達不到就好發脾氣,與周圍人、包括父母發生衝突。這種畸形發展的獨立性往往是接受社會不良影響的土壤,其結果,只能是對父母正確的勸告、合理的要求教育也發生反抗。
有些心理學、教育學論著明確認為,初中少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對成人社會的“反抗期”,從而也是最“難教育的時期”。這種理論認為反抗是少年期固有的特徵,少年初中學生與父母必然關係緊張。我們應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對於少年期學生的“反抗性”,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它都看成是消極的東西,初中少年的“反抗性”實質上是初中生開始的獨立性這個少年期本質特徵的具體表現。正是這種“反抗性”推動著他們從童年期的依賴性中解脫出來。作為父母應該從發展的觀點,把少年期的“反抗性”作為一種積極因素,正視它、滿足他們獨立的要求,才能使教育走在初中學生心理髮展的前面,促進初中生身心的正常發展。如果把少年期的“反抗性”視為消極的危險因素,而予以防範、壓抑,不僅會招致初中學生更大的反抗,使少年子女與自己關係緊張,還會阻礙少年身心的健康發展。
:初中生與父母關係發展的心理矛盾
儘管初中生強烈地要求獨立,卻並不意味著他們就不需要和父母感情溝通。當初中少年的身心急劇變化時,作為父母如果能夠把孩子當作“成年人”來對待,他們在心底裡反而會對父母產生親近感,會把父母作為主要的心理傾訴物件。為什麼少年學生會把父母作為主要的情感交流物件呢?這與初中生特有的內心矛盾有關。少年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與父母的關係處於依賴向獨立過渡,從聽話道德向平等道德轉變,他們強烈渴望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1.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成人感的產生和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初中生開始不再輕信父母的告誡,也不再滿足於書本上現成的結論,產生了按照自己的思想行動的強烈的獨立傾向。然而,初中生心理的不成熟性還存在著心理髮展的另一面——依賴性。初中生想獨立,但對一些難以處理的問題還需要父母和同伴的幫助,特別是在自己遇到人生苦惱時更需要父母的幫助和指導。
2.聽話道德與平等道德的矛盾。彼得羅夫斯基認為,在少年與成人的關係上,少年正處於從“聽話的道德”向“平等的道德”過渡時期。在童年期,父母是孩子崇拜的主要物件,孩子對父母有一種崇敬、信賴的感情。一上初中,少年對父母的感情從過去一味依賴、順從,開始轉變為要求自立、平等,要求重新協調與父母的關係。儘管初中生希望和父母一樣能獨立地處理和決定事務,但又留戀著父母對自己特殊照顧的童年時代,因此在他們與父母雙親關係協調上常常會發生矛盾鬥爭。
3.孤獨感與渴望理解的矛盾。隨著初中生自我意識質的變化,他們開始不大輕易流露自己的內心活動,喜歡把所謂的“祕密”埋藏在心裡,這樣就增加了初中生內心的孤獨感。初中生渴望與同齡朋友交往正是擺脫孤獨的手段之一。然而,當遇到苦惱時,少年學生憧憬的最初物件不是同伴、朋友,而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說出真心話的年長者,特別嚮往有豐富經驗的年長者的幫助和自己父母的指導。正因為初中生這種閉鎖性與交往需要的矛盾,從而產生初中生與雙親關係若即若離的現象。初中生在與父母交往中的心理矛盾性構成了初中生與雙親關係的特點。初中生的這種心理矛盾及動搖行為,不僅與自身的特點有關,也與父母對初中生的態度有關。
1.對於長期以來依附父母而生活的孩子來說,獨立行為的體驗極少。因此,儘管少年子女想擺脫父母的束縛,但是對獨立行動還缺乏信心,失敗和不安不斷纏繞著他們。正是這樣,使初中生一方面希望從父母的束縛下解放出來,一方面卻又往往退回到原來的依附狀態中去。
2.父母對少年子女的態度往往是矛盾的。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早日自立,另一方面又老是擔心孩子會遭受失敗;一方面覺得應該使孩子擺脫自己;另一方面又受不了與孩子分離的寂寞。父母的這種不安會阻礙初中生從雙親的依附中獨立出來。
3.童年時代順從父母是道德的,然而一升入初中,父母和教師都突然開始要求他們獨立。少年期從依附向獨立轉變使他們感到困難,因而初中生常常表現出矛盾和動搖。初中生從父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鬥爭,與其說是單單與父母的鬥爭,還不如說是自己同自己的鬥爭更為恰當。
:父母與少年子女關係協調應注意的問題
1.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獨立性和成人感是父母與少年子女關係協調的基礎孩子進入初中後與父母的關係疏遠了,這正是初中生走向成熟的開始。作為父母應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獨立性和成人感,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強迫少年子女改變興趣。只有這樣,才能使初中生感到鼓舞,縮小父母與少年子女的心理距離。
2.與初中生平等、民主相處是父母與少年子女關係協調的根本保證如果父母真正能以平等的姿態,以同志和大朋友的身份與初中生交往,就能縮短初中生與自己的距離,緩和、解除初中生對自己的反抗情緒,使他們樂意接受父母的合理要求,甚至開啟他們閉鎖的心理。初中生所要求的平等與民主實際是反對父母的家長式作風、過分的父母尊嚴。他們要求父母與自己平等,如果這種願望得以實現,初中生就會報之以信賴和熱情,這樣,父母的指導教育才能轉化為自我發展的內容。
3.父母要善於和樂於使少年子女接受自己的意見要使少年子女樂於接受父母的指導,有兩個條件:認識的一致和情感的溝通。要達到認識的一致因素很多,作為父母,要善於傾聽孩子的意見,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孩子,理解孩子的內心矛盾。主要的是父母採取耐心說服的教育方法。父母與孩子有互愛的基礎,但父母與少年子女不一定感情溝通。情感的溝通關鍵是要關心少年子女的思想,理解他們的心理煩惱、興趣愛好、同齡好友。作為父母要幫助他們擺脫煩惱並指出發展的方向,滿足他們正當的興趣愛好,讓他們有更多與朋友獨處的機會。
4.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初中生的“自立”生活滿足少年子女獨立性的需要,讓他們自立生活這是與少年子女搞好關係的手段之一。譬如,培養初中生的社交能力,讓他們代表父母與親朋好友交往,使他們產生獨立交際的勇氣和長大成人自豪感;學習方面,父母要指導他們自己安排學習計劃、寫好日記,幫助他們總結學習經驗。但是初中生由於是從幼稚向成熟過渡,父母放手讓他們獨立,卻不能撒手不管,而要時刻注意他們在獨立自主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特別是在挫折困難面前產生苦惱時更要給予鼓勵,教給他們處理困難、克服苦惱的方法。
5.父母要採取耐心、說服、疏導的方法對待初中生的反抗性初中生反抗是為了獨立的反抗,這是初中生髮展中正常而必要的行為。初中生表露出反抗行為正是進行指導教育的好機會,父母應該認真分析其反抗的性質及原因。如果是對自己家長式作風的反抗或不合理的教導方法的反抗等,父母應該予以肯定和保護,不應該一聽到他們有意見就不問青紅皁白、一概視為缺點加以否定;應該在承認自己錯誤的同時,指出他們反抗的消極面,引導他們與父母交心談心。這樣不僅不會降低父母在少年心目中的威信,而且還會取得他們的尊重和信任。對待他們錯誤的、不接受正確教育指導的反抗,父母不要操之過急,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從愛護、體諒、長善救失的願望出發,同他們共同研究改正錯誤的辦法。這樣做,即使是十分執拗的少年子女,也會體會到父母的一片愛、真情,消除對抗情緒,接受批評教育。
初次見面拉近距離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