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氏菌病臨床表現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4日

  布魯菌病在國內,羊為主要傳染源,牧民或獸醫接羔為主要傳播途徑。那麼有什麼呢?下面和小編來看看吧!

  :

  潛伏期

  為7~60天,平均兩週。少數患者可長達數月或1年以上。

  急性期

  80%起病緩慢,常出現前驅症狀,其表現頗似重感冒。全身不適,疲乏無力,食納減少,頭痛肌痛、煩躁或抑鬱等。持續3~5天。10~27%患者急驟起病,以寒戰高熱,多汗,遊走性關節痛為主要表現。 發熱 76.8%以上有發熱.典型病例熱型呈波浪狀,初起體溫逐日升高,達高峰後緩慢下降,熱程約2~3周,間歇數日至2周,發熱再起,反覆數次。但據729例熱型分析,目前呈典型波狀熱僅佔15.78%,低熱佔42.11%,不規則熱佔15.36%,間歇熱為12.76%,其它尚有弛張熱、稽留熱型等。熱前多伴寒戰畏寒。高熱患者意識清晰,部分還可以下床活動,而熱退後反感症狀惡化,抑鬱寡歡,軟弱無力。 多汗 為本病的突出症狀之一,每於夜間或凌晨退熱時大汗淋漓。也有患者發熱不高或處於發熱間歇期仍多汗。汗味酸臭。盛汗後多數感軟弱無力,甚至可因大汗虛脫。 關節痛 76.09%以上有關節痛,與發熱並行。疼痛呈錐刺樣或鈍痛,痛劇者似風溼,輾轉呻吟。但關節疼痛程度與病理改變並不平行。病變主要累及大關節,如髖、肩、膝等,單個或多個,非對稱性,區域性紅腫。也可表現為滑膜炎,腱鞘炎、關節周圍炎。少數表現為化膿性關節炎。急性期患者疼痛多呈遊走性,慢性期病變已定局,疼痛固定某些關節。肌肉也痛,尤其下肢肌及殿肌,重者呈痙攣性痛。 泌尿生殖系病症 因睪丸炎及附睪炎引起睪丸腫瘤是男性患者常見症狀之一,多為單側。個別病例可有鞘膜積液、腎盂腎炎。女性患者可有卵巢炎、子宮內膜炎及乳房腫痛。但人類引起流產者少。 其它 坐骨神經、腰神經、肋間神經、三叉神經等均可因神經根受累而疼痛。腦膜、腦脊膜受累可發生劇烈頭痛和腦膜刺激症。其次還可出現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以及皮疹。部分患者還可出現頑固性咳嗽,咳白色泡沫痰、鼻衄、便血等。

  慢性期

  由急性期發展而來,也可缺乏急性病史由無症狀感染者或輕症者逐漸變為慢性。慢性期症狀多不明顯,也有典型,呈多樣表現。 慢性期活動型者 具有急性期的表現,也可長期低熱或無熱,疲乏無力,頭痛,反應遲鈍,精神抑鬱,神經痛,關節痛,一般侷限某一部位,但重者關節強直,變形。一部分患者自述症狀很多,缺乏體徵,類似神經官能症;另一部分患者表現多器官和系統損害,如骨骼肌肉持續不定的鈍痛,反反覆覆,遷延不愈,晚期有的發展成為關節強直,肌肉攣縮,畸形,癱瘓。神經系統表現為神經炎、神經根炎,腦脊髓膜炎。泌尿生殖系統,可有睪丸炎、附睪炎、卵巢炎、子宮內膜炎等。心血管系統可有支氣管炎或支氣管肺炎。另外尚有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視網膜血栓性靜脈炎,視神經炎;乳突炎及聽神經損傷等。 慢性期相對穩定型者,症狀、體徵較固定,功能障礙僅因氣候變化,勞累過度才加重。但久病後體力衰竭、營養不良、貧血。 牛種型病例易表現為慢性,羊種型和豬種型病例病情較重,併發症較多。近年來本病有逐漸輕化的趨勢,可能與預防接種及抗生素的普遍應用有關。 患病後複發率6~10%,常在3個月以內發生。可能是細菌為細胞內寄生,不易為抗生素殺滅或者與療程不夠有關。

  布魯氏菌病治療原則:

  ①早治療。診斷一經確立,立即給予治療,以防疾病向慢性發展;②聯合用藥,劑量足,療程夠。一般聯合兩種抗菌藥,連用2~3個療程;③中醫結合。中醫包括蒙醫、藏醫和漢醫;④綜合治療。以藥為主,佐以支援療法,以提高患者抵抗力;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基礎治療和對症治療

  ①休息。急性期發熱患者應臥床休息,除上廁所外,一般不宜下床活動;間歇期可在室內活動,也不宜過多。②飲食。應增加營養,給高熱量、多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並給足夠水分及電解質。③出汗要及時擦乾,避免風吹。每日溫水擦浴並更換衣褲一次。④高熱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溫,持續不退者也可用退熱劑;中毒症狀重、睪丸腫痛者可用皮質激素;關節痛嚴重者可用5~10%硫酸鎂溼敷;頭痛失眠者用阿斯匹林、苯巴比妥等。⑤醫護人員應安慰病人,做好患者思想工作,以樹立信心。

  抗菌治療

  急性期要以抗菌治療為主。常用抗生素有鏈黴素、四環素族藥物、磺胺類及TMP,另外 氯黴素、利福平、氨苄青黴素也可試用。通常採用:鏈黴素加四環素族藥物或氯黴素。鏈黴素1~2g/日,分兩次肌注;四環素族類的四環素2g/日,分四次服;強力黴素較四環素強,僅需0.1~0.2g/日;氯黴素2g/日,分次服。第二為TMP加磺胺類藥或加四環素族藥。如複方新諾明***每片含TMP80mg,SMZ400mg***,4~6片/日,分兩次服。為了減少復發,上述方案的療程均需3~6周,且可交替使用上述方案2~3個療程。療程間間歇5~7天。利福平為脂溶性,可透過細胞壁,抗菌譜較廣,值得試用。

  菌苗療法

  適用於慢性期患者,治療機理是使敏感性增高的機體脫敏,減輕變態反應的發生。方法有靜脈、肌肉、皮下及皮內注射,視患者身體情況,接受程度而守。每次注射劑量依次為40萬、60萬、80萬、200萬、350萬、1050萬、2550萬、6050萬菌體,每天、隔日或間隔3~5日注射一次。以7~10次有效注射量為一療程。菌苗療法可引起劇烈全身反應,如發冷、發熱、原有症狀加重,部分患者出現休克、呼吸困難。故肝腎功能不全者,有心血管疾病、肺結核者以及孕婦忌用。菌苗療法也宜與抗菌藥物同時應用。

  水解素和溶菌素療法

  水解素和溶菌素系由弱毒布魯氏菌經水解及溶菌後製成,其作用與菌苗相似,療效各說不一。

  中醫中藥療法

  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中醫藥或鍼灸對該病有任何療效。

  其它療法

  腎上腺皮質激素對中毒症狀重者,伴有睪丸炎者,伴頑固性關節痛者可應用。免疫增強劑及免疫調節劑,如左旋米唑、轉移因子等對調節機體免疫力可能有益。物理療法對症治療也可應用。 慢性期的併發症治療可隨症使用抗生素及對症措施。

產褥期臨床表現
布氏桿菌病臨床表現
相關知識
布魯氏菌病臨床表現
布氏桿菌病臨床表現
頸椎病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法
兒童糖尿病臨床表現
單純性腎病臨床表現
脊髓型頸椎病臨床表現有那些
肝病臨床表現有哪些
肝病臨床表現有哪些
糖尿病臨床表現有哪些
蠶豆病臨床表現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