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企業的招聘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有些公司沉迷於招聘。有些公司甚至在沒有招聘計劃時還在吸納員工。當他們一聽說某個牛人時,就特地設定一個職位或設定一個頭銜,來吸引他們。這些牛人就被安放在這些位置上——他們的職位毫無意義,他們的工作也無關緊要。今天小編整理了祕笈分享給大家,歡迎閱讀,僅供參考哦!

  祕笈:

  親力親為

  在你親自嘗試做這份工作之前,永遠不要僱人去做。只有這樣,你才能瞭解這項工作的本質,你才會懂得如何判斷工作完成的好壞,才會知道怎樣寫出符合實際的崗位招聘要求,也才會清楚在面試中該問什麼問題。你才能知道該僱用全職員工還是兼職人員,是將工作直接外包還是堅持自己搞定如果可能,儘量自己搞定。

  你也會成為一位更加優秀的經理人,因為你是在指導人們完成你已經做過的工作,你知道何時該批評,何時該鼓勵。

  我們一直沒有僱用系統管理員,直到我們當中的一個人花了整整一個夏天的時間去設定一大堆伺服器為止。在開始的3年時間裡,我們中的另一個人做了所有的客服工作。之後我們才僱用了一名專職的客服人員。在把球傳出去之前,我們都儘可能親自帶球。這樣一來,我們在決定招聘時,就十分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員工了。

  有時候你可能覺得力有不逮,甚至可能覺得筋疲力盡。這很正常。你可以通過招人來擺脫這種感受,也可以通過學習正確的處理方法來解決問題,先試著學習吧。在最初的運營中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會變成無數倍的管理智慧,最終回報給你。

  另外,你應該讓自己密切融入業務的方方面面。否則你就會陷入一片茫然,把自己的命運交到別人的手上,這是非常危險的。

  受不了時再招人

  不要為了貪圖一時高興而招人,招人是為了解除痛苦的。要時時提醒自己:如果我們不招人又會怎樣?這項額外的工作真的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負擔嗎?我們能不能用一套軟體或者改變一下操作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不做這個行不行?

  同理,如果有人離職了,不要立即招人來頂替他。看看如果沒有人在這個職位上,你們能堅持多久。你往往會發現自己需要的人遠沒有想象得那麼多。

  當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超負荷的工作所困擾,這才是招人的正確時機。此時出現了一些你無法再親力親為的事情,你發現工作質量有所下滑,令你感到受不了了,這時才是招人的最佳時機,不要提前招人。

  放棄牛人

  有些公司沉迷於招聘。有些公司甚至在沒有招聘計劃時還在吸納員工。當他們一聽說某個牛人時,就特地設定一個職位或設定一個頭銜,來吸引他們。這些牛人就被安放在這些位置上——他們的職位毫無意義,他們的工作也無關緊要。

  放棄那些你並不需要的牛人,即使你覺得這是個人才。把有能力的人招進來,卻讓其無所事事,這對公司來說是有害無益的。

  一旦人浮於事,問題就會顯現出來。你得開始沒事找事地設計出一些工作,好讓所有人都忙碌起來。虛無的工作帶來的是虛無的專案,而虛無的專案花費的卻是實實在在的成本,帶來的也是實實在在的麻煩。

  別擔心“那人一去不復返”。那人要是待在你的公司裡卻沒有任何有意義的事情可做,這才可怕呢。世界上有本事的人多了去了,只要你真有這樣的需求,肯定能找到合適的人選。

  牛與不牛沒有任何意義,不需要就是不需要。

  雞尾酒會上的陌生人

  如果你去參加一個全是陌生人的雞尾酒會,就只能談些無聊枯燥的內容,只能寒暄一下天氣、體育運動、電視節目之類的話題,你得迴避那些嚴肅的交談或者有爭議的觀點。

  老朋友之間的親密小聚會則完全不同。其中充滿了真正有意思的話題和熱火朝天的辯論。等那晚的聚會結束後,你會感覺大有所獲。

  短期內大批招人的後果就同陷入“全是陌生人的雞尾酒會”一樣。你身邊充斥著新面孔,每個人都彬彬有禮,每個人都努力避免矛盾或衝突,沒有人說: “這點子真爛。”人們一團和氣,互不攻擊。

  這種一團和氣的氛圍就是公司陷入麻煩的根源。當有人把事情弄得一團糟時,總得有人直言不諱地說出來。否則,你就是在經營一個既不惹人恨、又不招人愛的公司。

  要營造一個能讓人直言不諱並且有安全感的環境。你得清楚自己能把別人推多遠,你得知道人們話裡的真正含義。

  因此,放慢招聘腳步,這是避免公司陷入“陌生人的雞尾酒會”的唯一辦法。

  可笑的求職簡歷

  我們都知道簡歷就是個笑話。它們都十分誇張,上面充斥著毫無意義的“行為動詞”,羅列著一堆的工作職位和崗位責任,卻空有頭銜,實際內容模糊不清,並且上面的大部分資訊是無法驗證的,整個就是一場鬧劇。

  最糟的是,杜撰一份簡歷太容易了。每個人都能交出一份恰到好處的簡歷。因此,簡歷深受那些工作不稱職人士的喜愛。他們一次發出幾百份簡歷,無異於製造出又一堆垃圾郵件。他們不關心如何得到你的工作,他們關心的是如何得到任何一份工作。

  如果有人一次將自己的簡歷投給300家不同的公司,這就是一個危險的標誌。他不是你所需要的人才,他根本不瞭解你的公司與別的公司有什麼不同。

  如果你的招聘就是建立在這一堆垃圾郵件之上,那麼你就搞錯了招聘的重點:你要招的是一個特別的人,鏟這個人要特別關心你的公司、你的產品、你的客戶,以及你提供的職位。

  那麼,該如何找到合適的人選呢?第一步就是要看求職信。在求職信裡你能看到真正的交流,而不是一堆技巧、動詞以及無關經歷的羅列。一個求職者不可能炮製幾百份不同的求職信。因此,求職信比簡歷更適合用來作為判斷一個人的標準。你能在求職信裡看到人們的真實想法,能夠鑑別他們的理念是否和你以及你的公司合拍。

  要相信自己的本能反應。如果求職信的第一段就寫得很爛,那麼後面可能更糟糕。如果前三段裡沒有任何亮點,那麼這個人可能完全不適合這份工作。換句話說,如果你的本能告訴你這個人有戲,那麼就進一步約他面談吧。

  多年的無關經驗

  我們經常在招聘廣告上看到諸如“要求5年工作經驗”之類的描述。這只是給出了一個數字,但是沒有任何實質意義。

  當然,招聘時要求具有基本經驗水平是沒錯的。可以把目標放在那些具有半年至1年工作經驗的應聘者身上。要養成一定的工作習慣、掌握工作方法、學習相關技巧什麼的,確實至少需要這麼長的時間。

  但是在那之後,成長曲線就開始趨於平緩了。一個具有6個月工作經驗的應聘者和一個具有6年工作經驗的應聘者相比,其差別小得令人吃驚。真正的差別來自於個人的努力程度、性格差異以及智力水平。

  那麼如何評估這些方面呢?5年工作經驗意味著什麼呢?如果你在好幾年前花幾個週末的時間去試著做了某些事情,是不是能把這些算做是1年工作經驗?公司又該如何證實這些說法?這種說法就是渾水摸魚。

  現在已經不是以時間長短論英雄的時候了,真正重要的是他們到底做得有多好。

  常規教育不值一提

  很多公司都對受教育水平有明確要求。他們只招聘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有時候還有專業限制的人、要求GPA高中生平均成績高分或其他特殊的認證及要求。

  省省吧!象牙塔外面有大把的聰明人,不要以為只有在重視考試分數的“重點”高校裡才能找到你需要的人才。目前美國500強企業的CEO中,有90%是沒有在常青藤學校接受過本科教育的。事實上,在威斯康星州立大學讀過書的CEO比在哈佛這個最具代表性的重量級常青藤名校,只培養出9位CEO讀過書的CEO要多得多。

  在學術界待得太久了對你沒什麼好處。以寫作為例,當你從學校出來時,你得拋掉過去學到的多種寫作方法,你得從記憶中抹掉這些可能誤導你的教導:

  ●文章越長越好。

  ●嚴謹、正式的語句比隨意交談式的語句強。

  ●華麗的詞語會令你的文章印象深刻。

  ●你得寫夠一定的字數或頁數才行。

  ●文章格式和內容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無怪乎很多商業檔案都寫得這麼幹巴巴、囉裡囉唆、廢話連篇。這些作者都是在繼續發揚其在學校裡培養出來的壞習慣。不只是寫作,很多在學術上十分有用的技巧,在現實世界中也一文不值。

  馬克·吐溫說,我從來不把我自己受過的正規學校教育等同於我的受教育程度。現實世界中的人才庫要遠遠大於考高分、上大學的那一撥人。不要忽略了這些人,雖然他們的GPA分數不高、畢業於社群大學,甚至只讀過高中。

  人人都得幹活

  在一個小團隊裡,你需要的是幹活的人,而不是監工。每個人都得做事,沒有人可以袖手旁觀。

  這就意味著你在招聘中要避免招到監工型的人物,這些人喜歡對別人諄諄教導。對於小團隊來講,監工型的人就是累贅。他們想出各種事情讓別人去做,在丟下自己的工作去安排別人時,他們製造出了更多的工作——不管這些工作是否需要去做。

  監工們還喜歡把人拖去開會。實際上,會議是監工們最好的朋友,因為只有在開會時才顯示出他們的重要。與此同時,每個被他們拉去開會的人都沒辦法踏實幹活了。

  聘用獨當一面的經理人

  獨當一面的經理人有自己的目標,並能夠堅定地執行這些目標。他們不需要過多的指導,也不需要每天檢查。他們做的都是經理人該做的事情——定基調、派任務、作決策,等等——但都是親力親為,自我審查。

  有了這些人,你就省去了失察之苦,他們能自己確定方向。只要把他們扔在那兒幹活,你就會驚訝於他們的工作效率。他們不需要手把手地指導或監督。

  怎樣才能找到這樣的人才?方法就是看他們的背景。他們在做其他工作時都有自己獨特的基調,他們自己運營過業務,也親自做過某些專案。

  你需要那種能夠變圖紙為實物、並能實幹到底的人。一旦找到這樣的人,你的團隊就能從管理中解脫出來去做更多的工作了。

  招聘筆桿子

  如果你準備在一堆人中挑出一個人來做某份工作,那就挑文章寫得最好的那個。至於他有沒有做過市場、銷售、設計、程式設計或其他什麼工作,倒並不重要。這種人的寫作才華就值得僱用。

  這是因為,一個優秀的寫手,其優點並不僅僅在於寫作。文法清晰代表思路明晰。優秀的寫手都懂得如何與人溝通。他們使事情變得易於理解,他們善於換位思考,懂得抓重點、砍枝節,這些都是合格的應聘者身上應具備的特點。

  今天,社會上再次掀起了寫作熱潮。你可以看到有多少人不用電話聊天,而是轉向寫電子郵件和文字訊息。也可以看看有多少人選擇通過即時訊息和部落格進行交流。如今,會寫就代表會思考。

  高手遍佈世界各地

  因為距離遙遠而拒絕錄用高手,這簡直就是瘋了,特別是在網上交流如此方便的今天。

  我們的總部在芝加哥,但是有超過一半的團隊成員分佈在世界各地。西班牙、加拿大、愛達荷州、俄克拉何馬州等各個地方都有我們的人。如果只侷限於招聘芝加哥本地的人,我們的團隊可能就會失去大半的高手。

  要想使你的遠端團隊彼此保持聯絡,每天就得安排幾小時的共同線上時間。如果大家住在不同的時區,那麼這樣做就比較困難。如果面臨這種情況,可能就得提前或推遲個別人的工作時間,這樣大家才能碰到一起。當然,你不需要每天8小時都碰頭工作。事實上,我們發現不完全碰在一起比較好——這樣一來你就能擁有更多的獨立工作時間。2~4小時的共同工作時間就足夠了。

  同樣的,團隊成員應該時不時地見一下面。你們彼此應該至少每隔幾個月見一次面。我們一般會盡力確保我們的團隊在一年之中能見幾次面。這幾次碰面是我們討論程式、評議對錯、計劃未來、加深感情的絕佳機會。

  地理上的距離不重要,不管距離多遠,你都可以把最好的人才引入你的團隊。

  試用期必不可少

  面試的作用畢竟有限,有些人看起來很專業,但做起事來卻很雷人。你得評估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現在能做什麼,而不是迷信他們自稱過去做過什麼。

  最好的評估辦法就是看他們的實際工作情況。把他們安排到一個小專案中,哪怕是隻有20~40個小時的專案也好。你從中能觀察到他們如何決策,你能發現他們如何提問,你能通過他們的實際行動而非口頭承諾來對他們進行判斷。

  你甚至可以建立一個虛擬的專案。在南卡羅萊納的工廠裡,寶馬公司建立了一條模擬裝配生產線,讓那些求職者在這裡實際操作90分鐘,完成和汽車有關的各種工作。

  塞斯納飛機制造公司針對待聘經理人安排了一個角色扮演練習,主要是模擬高管的一天工作安排。候選人要處理備忘錄,通過電話解決客戶的問題,並處理其他問題。塞斯納通過這種方法招聘了上百人。

  這些公司都十分清楚,一旦進入實際工作環境當中,一個人的真實水平就會體現出來。翻看作品、閱讀簡歷、約見面試,那是一回事;實際和人搭檔幹活,那又是另一回事。


 

  祕笈

  以下是小編的推薦閱讀:別聽不讀書的人對你說讀書沒用

  我因為身在製造業的關係,所以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有黑社會,有官員,有工廠員工,也有辦公室的小白領。他們的收入不算高,一個月從3000到7000不等,但這個水平在中國,也算不上低。

  老闆更不用說,從中國加入WTO以來,外貿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身家沒過千萬,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做過外貿。

  在這裡,上到老闆,下到員工,外到客人,內到熟人,你時刻都能體會到這樣一種傾向。有時候聊著聊著,就來一句:“哎,讀書也不是那麼有用的,你看你。”然後就沒說下去了,意思是“你讀這麼多書,還不是最後跟老闆打工?”

  1、人們喜歡對財富高談闊論,卻不願捧起書本

  有的同事要炒股,我推薦他看幾本書,爾後又原封不動地還給我。比起這些,他們更喜歡看新聞,看市面上兜售的“某女這輪牛市爆賺600萬”的勁爆新聞,討論K線形態,尋找內幕訊息。

  還有的想創業、開工廠,卻沒有人想靜下心來,充充電、看幾本書、學點什麼。他們給我的回答常常是:“我覺得看書沒那麼重要,要用得上才行啊!我現在缺乏的是經驗,真的,我很需要。你看我師傅,一個斗大的字都不會,照樣走南闖北,但他就是很有經驗……

  在這裡,人們喜歡對財富高談闊論,對往事唏噓感嘆,對小道訊息趨之若鶩,對名人大事件侃侃而談。但是,從來沒有人想知道這些事件背後的理論和起因,更沒有人會靜下心來,拿本書慢慢研究。

  從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開始,中國發生了山崩地裂式的變化,對中國的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這裡面,誕生了無數的機會,產生了數以萬計的富翁。

  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富的,就這樣富起來了。人在財富面前,容易極度膨脹,過度地強調自己的能力,而忽略了客觀因素的作用。

  特別在這個現實的社會裡,經常還會由結果來推導成因。當一個人成功的時候,你總感覺,他說什麼都是對的。因此,這些現象給了人這樣的錯覺:讀書有什麼用,能賺到錢、有能力才是真的。

  相信這樣的情況你們也經常遇到,你看著看著書,突然走過來一個人,拍拍你的肩膀,對你說:“哎,別讀書了,還不如出來社會混幾年,學的東西比你在書本上看的多多了。你看某某某,從來不讀書,還不是照樣發大財,這個社會看的是能力。”

  至於能力是什麼?天知道。有的人認為是人脈,有的人理解為“資源”,還有的人理解為權力。

  2、過去所有的一夜暴富,都是因為資訊不對稱

  然而,在我看來,這些解讀根本就沒有指向問題的本質所在——過去所有的、不靠腦力和技術含量吃飯的暴富都是有前提的:因為資訊的不對稱。

  什麼叫資訊不對稱?我舉個例子你就知道:在中國的股市傳奇裡,你永遠逃不過“楊百萬”這個字。作為在中國股市裡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無論你怎樣評價他——投機倒把也好,走狗屎運也罷,楊百萬這個名字,已經被寫入了中國股票的歷史,成為了一個傳奇。

  這個人是怎樣完成他的原始積累的呢?有一天,他偶然間看報紙,發現一個現象:兩個地方的國庫券價格是不一樣的。這樣,他就從價格低的地方買入國庫券,然後拿著蛇皮袋裝上,坐著火車去往另一個收購價較高的地方賣掉。

  他一年來回好多次,直到有一天,國庫券不再存在價差,他完成了第一筆原始積累——人生中的第一個一百萬,那一年是。這筆錢,對於一個工廠的工人來說,毫無疑問是個天文數字——而他的這一切,不是因為讀了什麼書,而是因為他某天某時某個地點,看到了一張神奇的報紙,而恰恰別人沒注意到。

  再舉個例子:中國剛加入WTO的時候,外貿很好做,錢好像是撿來的。因為那時候開工廠的很少,競爭不完全,因此,外國人來中國,沒什麼議價的條件——當然,他也不需要議價。那時候的商品,對於手持美金的他們來說,簡直太便宜了。

  100塊錢一雙的真皮鞋,賺個50塊錢都是常有的事——對於中國人來說,50塊錢很多了,那時候一個普通工人的工資才一兩千塊。而對於外國人來說,這鞋子太便宜了,真皮的,才100塊人民幣一雙。

  競爭不完全,從本質上來說還是資訊沒有充分地流通。因為很多人並不知道做外貿賺錢,人們只有靠口口相傳。口口相傳的速度很慢,虛實也莫辨。因此,製造業的老闆們才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原始資本積累。

  這些需要讀書嗎?不需要。在資訊閉塞的年代裡,你不需要技術、不需要知識儲備,甚至不需要資金。

  3、網際網路改變遊戲規則,多讀書才能看清趨勢

  我記得我剛出生的時候,父親做生意賺了不少的錢,原因很簡單:那時候改革開放剛開始,士農工商,商排在最末,大家都覺得做生意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而我的父親膽子大,敢拉下臉來推著板車出去叫買賣,就這樣做起來了。

  是的,你只需要膽子足夠大,抓住了一個機遇,就有可能富起來。

  “人生關鍵要學會抓住機遇,有時候抓住一兩個,足以影響你一輩子。”這不是我們很多前輩跟我們說的話嗎?有些人為了宣揚他的這種機會主義,甚至還搬出貝多芬的名言“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至於這個機會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還是從你朋友的口中得來的,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或許你等了一輩子,也等不到這樣的機遇。因此,總有這樣的錯覺:“好事總是發生在別人身上,倒黴蛋只有我一個。”

  然而,現在情況變了,原因很簡單:有了網際網路。

  當網際網路誕生了以後,資訊就開始變得全流通。比如你以前買東西,有很多東西你需要,但卻買不到——比如機械鍵盤,我現在仍然發現,即便在廣州這種大城市,賣機械鍵盤的店鋪依舊鳳毛麟角。

  你好不容易找到有一家賣,人家看你滿懷欣喜的樣子,第一個意識就是宰一下你。

  現在有了淘寶,人家要宰你就難了。你上網一搜,價格清清楚楚,因為網上價格太透明,也都差不多。

  當資訊完全流通以後,機會主義就相對減少了——你買國庫券,上網就能買,價格透明,不存在地域性價差,再也沒有套利的空間。做外貿,上個EBAY一搜,價格一目瞭然。你過去有權力,能作威作福,現在我拿個手機把你攝像上網,你就有下崗的危險。

  所以,現在我們感覺錢越來越難賺就是這點——你憑著機遇來獲利的機率越來越小,資訊充分流通,你能做的,別人在你的網店買個樣品回來,三下五除二就複製了過來。最後跟你做一樣產品的人越來越多,價格越拉越低,直到沒有利潤為止。

  在資訊閉塞的環境裡,你不讀書能靠著機會一夜暴富。在資訊充分流動的環境裡,沒有了這些暴富機會,你能靠什麼?

  靠的是真本事,若有什麼機遇,也是對未來趨勢的精確判斷。

  我不知道讀書能在這場產業升級中起到什麼作用,我只知道,不讀書,沒有知識,光靠經驗、人脈、關係、錢、倒騰,在這場產業升級裡將會很容易被淘汰。

  4、多讀點書,將少掉很多不必要的爭執和吵鬧

  書籍的好處在於,困囿於現實,你身邊是不可能結識像書裡那麼多優秀的人的,因為有些寫書的人已經死了,唯有思想流傳了下來。然而,書籍給了你一條接近他們的途徑。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經驗往往是片面的、成點狀的,你可能會因為一兩次經歷而頓悟出一兩個彌足珍貴的道理。但很快,像以前很多次一樣,激動了一兩天,你馬上就忘卻了,以前該怎樣還是怎樣。

  原因在於,他們只是你腦海中零散的存在,並沒有成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支撐著你,形成你的信仰。

  而書籍給你的是系統的知識歸類和梳理,它將所有的點連成一個面,進行系統的歸納。書籍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梳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方式,而這些,並不是經驗所能代替的。

  不僅如此,書籍還能帶給人經驗的補充——一個人不可能經歷多重的人生。然而書籍可以,你看歷史、看人物傳記,能看到多彩多樣的人生,從而總結出一般的規律。

  不讀書所產生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盲目地信奉經驗主義,覺得經驗能至高無上。你想想看,有什麼比我親身經歷的更彌足珍貴嗎?只有我親身經歷的,才是適合我的,書本上的東西都是死的,而我的經驗是活的。像以下這位就是這樣:

  他這句話本身其實就是個邏輯錯誤,將經驗和理論分割開來,進行極端的假設。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沒有經驗的人是沒有的,你只要活著,你就會有經歷,有經歷,你就會有經驗。所以,只讀書而沒有經驗的人是沒有的,但是,只有經驗卻不讀書的人確實是有的,還不少。

  這還是一個寫作者的群,一個寫手,居然推崇讀書無用論,不知道他是怎麼寫出東西來的。

  缺乏閱讀,還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

  1.閱讀能力的低下。

  這些人甚至把雞湯當作是人類思想的精華,你還不能提醒他,怕他生氣。

  2.講話情緒佔主導,沒有任何邏輯。

  3.凡是憑感覺、直覺,而不相信科學。比如我們的王林大師,就是這樣火起來的。現在有些所謂的能量大師還真是有人信,當別人跟我描述這些人群的神奇時,真是栩栩如生。

  4.一個不愛學習的人,通常也不怎麼虛心。所以很難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你就不要期望著他們會改正錯誤什麼的了。他們以為是命,其實很多原因都是自己所導致的。

  如果多讀讀書,別的不說,這個社會將少掉多少不必要的爭執和吵鬧。

  5、宣揚“讀書無用論”的人,大多是不讀書的

  就我個人而言,我出生的家庭並不是很好。我的父母跟很多父母一樣,從一個貧瘠年代走過來,他們口味很大,但是能力有限。他們跟我們很多人一樣,教的都是一些江湖套路。比如,我的父親經常跟我說:“你學習要講方法啊。”至於什麼方法,要怎樣讀,他從來沒教過我。他以為,將這句話重複一萬遍,我學習就能講方法了。再來點壓力、獎懲機制,就稱之為教育。

  我的性格、我的思維、我的習慣,很多都是從書中得益,在後天自己慢慢研究方法,進行矯正,天生並不具備。

  從大資料來看,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的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1年,我國人均讀書僅為4.3本,遠低於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別提猶太人的64本了。中國是世界人均讀書最少的國家之一。

  無論調查的資料準確與否,我們可以大致得出一個結論:發達國家的閱讀率,遠高於我國閱讀率是不容爭辯的事實。一個國家的發達與否,和全民閱讀率密切相關。

  我在同學聚會的時候,從來沒有誰跟我談過電影、音樂、書籍,從來就是“買房了嗎”、“買車了嗎”、“小孩子多大了”三件套,討論完這些問題,聚會差不多也可以散了。

  我們現在根本就不是讀書有沒有用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讀書的問題。

  很多把持著“讀書無用論”的人,都是本身不讀書的,或者讀了書壓根就沒讀懂的。你不怎麼讀書,大談特談“讀書有沒有用”,這本身就是個很好笑的事情。

  事實上,很多人壓根就不知道,自己不是不讀書,他們其實在以另一種形式讀書。

  比如某老闆,花了幾千塊錢,聽完一場“成功人士的演講”,滿懷欣喜地跑過來跟我說:“喂,你知道嗎?昨晚我聽了那個老師的演講,真的收穫頗豐。他的觀點有很多新穎的地方,比如他說,我們這個世界,有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堅持。有一天,他的一個朋友,高爾夫從0開始學起。他的朋友告訴這位老師,雖然他是個新手,但是他只要堅持揮杆1000次,他就是個熟手,他揮杆1萬次,他就是大師……”

  她還沒講完,我就聽就明白了,這位成功學演講者講的“我的朋友的故事”,其實就是改造版的一萬小時理論。這個理論的源頭,來自於格拉德威爾的《異類》——其實他們並不是不愛讀書,只是懶、浮躁、耐不住寂寞。比起一個人費力地一行一行地閱讀,他們更喜歡跟一群人坐在臺下聽別人講故事給自己聽,哪怕是花上點錢。

  一個人懶,就通常會對自己的行為作出一系列的合理的解釋,比如——“讀書無用論”。

  所以,我覺得當這些人讀了一些書以後,再過來討論“讀書究竟有沒有用”這個話題會比較好。

銷售談判中的陳訴技巧有哪些
如何培養銷售員的熱枕與自信
相關知識
創業企業的招聘
個人簡歷製作前要了解企業的招聘情況
創業企業的調查
什麼是企業創新企業創新的內容
創業企業融資的特點如何融資
創業企業的融資策略研究
創業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創新
創業企業註冊登記和開業是怎樣的
最具成長潛力的留學人員創業企業
創業企業的市場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