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勁和力的問題
太極拳練什麼,怎麼練?這是每一個太極拳愛好者都要面臨的一個問題。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根據王宗嶽的《太極拳論》:“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又說:“懂勁後,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這裡明確指出練拳的過程和階段。首先要練熟,要悟,達到懂勁,然後才能越練越精。這裡悟是很重要的。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固然練不好拳,但光練,不動腦筋也是不能懂勁的。勁和力是每一個練拳的人都會遇到的重要問題。弄清楚勁與力的不同及其關係,對練好太極拳是至關重要的。
無論是太極拳的古典拳論,還是今人的詮釋解惑,都強調勁與力的不同,對此許多書和文章中都有過論述,但是大多數文章不是將勁與力混為一談,就是繞著大圈子,通過許多現象來解釋,雖長篇大論卻找不到一個直捷了當的說法。讀者覺得好像很有道理,但是看完後仍然是模模糊糊說不清楚。也就是說“勁”至今還沒有一個簡單明確的科學定義。而對這個問題如果沒有明確的認識,勢必會成為進人太極拳殿堂的一個重大障礙。科學發展到今天,對於力已經有了明確的科學定義***這裡講的是經典力學,因為它完全適用於太極拳***,而且已經為世人所接受。因此也應該用現代力學的概念來理解太極拳中所謂的力。所謂力就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太極拳所表現出來的力完全可以用經典力學來說明。力的問題解決了,當然對勁也有必要提出一個明確的科學定義,從而將勁和力很好的區分開來,才能更有效地指導實踐。我在長期的太極拳鍛鍊中,根據自己練拳的體會,覺得完全可以對勁下一個明確的定義,下面提出來供同道們討論指正。
什麼是勁呢?勁是人體為達到一定的做功目的,利用全身肌體包括肌肉、骨骼、關節以至臟器***如呼吸器官***協調動作的一種模式,其結果是對外界物體產生作用力,達到了做功的目的。
這一定義對於人體各種活動***如體育,體力勞動,搏擊等***都是普遍適用的。勁是表現在人體的內部運動狀態,而力則表現在人體與外界物體接觸時的作用***和反作用***。勁包含有能量,因而可以轉化為功。勁是因,力是果。不同的勁就會產生不同的力。人體全身有很多關節,這保證人體具有極大的自由度來調節身體的姿態發出各種勁力,這個力與人本身的“氣力”自然有直接的關係,但卻不是唯一的因素。人的“氣力”是人本身的體格條件決定的。而太極勁發力是要經過訓練才能發得好,發得有效。氣力大的人發出的力不一定比訓練有素的氣力小的人發出的力大。例如輪大錘是大家熟知的,要用腰,手臂要放鬆,下錘才有力。還有投籃球,光靠手臂是投不遠的。如果將身子稍稍向下一蹲,立刻起身協同手臂向上推動,出手前再用手指一彈,球就可以投得遠得多。這就是合理有效的使勁。這裡還有力作用在外界物體的時間長短問題。力不大但作用的時間長,同樣可以做較大的功。太極拳充分利用全身的肌肉和關節協調作用,而且使用長勁,所以可以以較小的力將對方發出很遠。在生活中,特別在體育活動中,這種例子很多,如推鉛球,擲標槍等等。有一件事給我的印象很深,我在中學時,學校開運動會,我們班級推薦一個平時練健美的同學參加擲標槍,滿以為他的力氣大,可以投得遠,他自己也是信心十足。結果臨場一擲,還不到十米。
內勁就是整勁,相對地當然有“外勁”或不整的勁即拙勁。身體不協調,不能充分利用全身的肌肉和關節作用,就是這種情況。整勁和拙勁的差別在於拙勁是先天的、本能的,而整勁卻是後天的,需要通過訓練才能有的。所以,勁是發力的方式、方法和過程,力和功是使勁的效果。力和功是能定量測出來的,勁卻沒有儀器可以直接測量的。“用力”一詞實際上不夠嚴格,說發勁或用勁比較合理。知道了這個道理,就應該在鍛鍊中注意用勁的方法,儘量使全身協調,勁往一處使,日久成了習慣,也就是長了功夫。記得有科學家計算過,人體的全部細胞在同一時間,向同一方向運動,發出的力會有好幾噸!這就是整勁含義,說明人的潛在能力幾乎是無窮的。太極拳發勁往往是“兩分勁”,即身體一部分向一個方向發力,必有另一部分往反方向發力。這是因為一方面要保持自身重心平衡,另一方面人體通過自身中心開合發力是最得勁的,就像***爆炸一樣,力量向四面八方散開,而質心保持不變。重心不穩腳根也就不穩。眾所周知,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點。而勁卻談不上什麼方向和作用點。但我考慮勁也有三要素,它們是勁根、勁源和勁路。其實前輩早已對太極勁作過精確的論述: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節節貫穿,形於手指。即是說,勁之根在腳,勁之源在腰***腿***,節節貫穿,形於手指就是勁路。勁路不同就表現出不同的勁。前面說過,人體有很多關節,其自由度很多,所以發出的勁也可是千變萬化的,這種變化來自“一動無有不動”的節節相連,因此發勁和運動時不能有一處呆滯。太極拳中每一動都是從勁源出發,即腰先動,再帶動其他關節,節節貫穿,一直到外界著力點。這裡還要說明一點,其實勁本質上也屬於力學的範疇,但是它屬於更為複雜的生物力學***運動生物理學和生物固體力學***,不是我們平常理解的機械力學能簡單描述的。一般練拳者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去深入研究這個問題。
太極拳還有一種叫做聽勁的,實際上並不是上面所定義的勁,但是它與上述的勁有密切的關係,在指揮和控制發勁上起著重要而關鍵的作用,也是太極拳所特有的。所謂聽勁,是人體神經系統感覺靈敏度的度量。人體在同對方肢體接觸時,利用聽勁感知對方的來力方向、大小和作用點,傳遞給大腦,作出判斷並應對決策,調節身體各部分的姿態,即利用適當的勁給以化解,並進行反擊。所以聽勁是人體獲得外力資訊傳遞給大腦進行分析判斷和決策的重要手段。這種判斷和決策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初學者,這種感覺的靈敏度很差,不能對微小的來力產生感應,即使有反應也不能產生合理的應變和化轉,所以易於受外力作用而失去平衡,甚至被來力推倒。然而這種反應時間可以通過不斷練習和學習而大大縮短。因為人的神經系統是一個優良的自適應學習系統。通過長期的在不同條件下***即大量的學習樣本***的學習,不斷改進神經細胞之間的***,到一定階段,形成了條件反射,幾乎不需要經過大腦的思考,就可對各種外來的力作出迅速的反應。《太極拳論》所說:“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就是練出了聽勁的結果。所以練拳或推手要用好勁就必須進行學習,既要不斷練習,還要用腦思考。練太極拳或推手一開始所以要慢,就是可以有充分的時間來思考、判斷並作出決策。慢是為了以後的***反應***快。練聽勁必須用腦筋。太極拳十分強調意念,就是要用腦。不論是練拳架還是推手都應該用意念來控制身體運動。勁是屬於人體內部的機制,而且變化多端,需要人用意念來控制,所謂以意領氣,以氣引力。顯然,這裡意佔有主導的地位。不論練拳架還是練推手都要全神貫注不得有雜念,要有神。各人根據自己的體會,打拳的快慢也會有所不同。所以我認為集體練拳和配音樂使人分神、亂意,是不可能練好拳的。
發勁可以通過拳架進行鍛鍊,而如何根據聽勁獲得的外力資訊,作出判斷,控制勁路,指揮身體適時、適當地發勁,就得通過推手才能逐漸鍛煉出來。練拳架使勁靠主觀的想象,動作快慢可以自如,而推手則要根據客觀的外力條件來控制身體的運動狀態,其運動要受制於外力狀態,所以拳架和推手是相輔相成的。推手可以檢驗發勁是否適當合理,再回到拳架中去鍛鍊校正。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有人說練拳架是練知己,練推手是練知彼。我覺得如不練推手,恐怕連知己都難以做到。因為你打拳架面對的是空氣,幾乎沒有反作用力,無法知道你的勁用得對不對,僅僅自我感覺良好是不行的。事實上,一個只練拳架不練推手的人,儘管自己覺得已經很放鬆了,如果跟人搭手,保證是全身僵硬,一推就倒。懂勁既要懂對手的勁,也要懂自己的勁。因此要真正懂勁,就要不斷通過拳架和推手練習,並不斷經過大腦思考***即是悟***,學習到如何通過聽勁感知外力的資訊,作出決策,如何合理用勁化解來力並進行反擊。太極拳論中所說的,沾粘連隨,不丟不頂,捨己從人,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引進落空合即出等等,都是講的鍛鍊聽勁和合理用勁的道理。知道了什麼是勁和力,知道了應該如何練拳,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會很快取得進步,達到懂勁的目的。太極拳的一大特點就是節能,太極勁是使自身發勁的效率達到最高,而聽勁又進一步藉助對手的力,使節能的效果達到最大。
太極拳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內容豐富科學。但在科學還不很發達的古代,太極拳中的很多科學含義說不清楚,結果弄得很神祕,使廣大的初學者望而卻步,覺得太難學了。這當然不能責怪先人。但科學在不斷的進步,過去無法解釋的事情,利用現代科學理論就可能迎刃而解。太極拳既是科學的,就應該可以用現代科學來解釋說明。實際上太極拳中很多道理,只要有一點現代的科普常識就不難理解。當然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如氣的問題。利用現代科學理論來揭示太極拳的奧祕,打破太極拳的神祕感,對於繼承發揚太極拳文化,是當前的重要任務之一。
太極拳的門派眾多,其中難免夾雜宗派思想。用現代科學來說明解釋太極各種機理,就可以消除宗派思想。因為現代科學是普遍真理,是各門派都必須遵守的。同時可以集各派之長,去各自之短,促進太極拳的進步。
太極拳九字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