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畫意攝影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畫意攝影流派產生於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20-30年代早期終止。畫意派主張攝影師表現自己的個性和才華,不依附傳統模式。強調畫面中影調、線條、平衡等美學元素的重要性超過照片的現實意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畫意攝影的研究,供大家參閱。

  如果說在19世紀時,技術門檻還是畫意派的天敵;那麼如今,膠片時代大師們所面對的難關幾乎變得不值一提。歸根結底,畫意的“准入證”並不高,凡是懂得畫意本義的攝影師都可以做得很好——因為目前的技術手段和輔助道具都超越了前人的想象。但事實上,關於畫意攝影——不管從業者在行業中的分工如何、地位幾許,對這個題材一直多有保留。但在門類如此繁多的發展道路上,針對如此龐大的市場,攝影師無一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變得更美。在這樣的背景下,“畫意派”這個在膠片時代曾經一度輝煌,歷經凋零的攝影類別,靜悄悄地敲響了復甦的戰鼓。

  畫意攝影的本質

  若說畫意派攝影需要一個定義,毋寧說需要一個地位。事實上,建立在更高層次之上的審美需求,將畫意類作品置於很玄妙的境地:與鮮活熱辣的時尚攝影相比,似乎更為“陽春白雪”一些,也更為雋永;而與單純的瞬態拍攝相比,則更具內涵。以個人的理解來看,畫意攝影實際上就是:瞬態拍攝+時間或空間場景+繪畫技法結合而成的攝影作品。一句話,若說瞬態攝影是歷史的見證,可以為之做註腳;畫意則是可以裝點生活的道具,是可以關照審美享受的載體,應該出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

  對畫意攝影來說,“畫”是一種形式,要把這種形式變為有意義的作品,就要把個人的觀念融入照片裡。因此“畫意”首重“意”字,若只追求畫面效果,忽略畫面內的意圖,也只能是一幅失敗的作品。

  兩者比較,攝影是記錄性大於可讀性,一幅攝影作品不一定讓讀者賞心悅目,但其歷史的傳承使其具備了史料的價值;畫作則是可讀性大於記錄性,畫家把自己的意圖更直接地傾注在畫布上,以其藝術的獨特價值吸引人們的目光。

  學習畫意攝影的根本就是對美學知識的積累,除此之外,還要有較強的影象軟體操控能力。若兩者都具備了,那麼在畫意攝影的天地裡,長袖善舞並不是夢想。膠片時代的前人通過各類技術手段綜合在一起創造了這一獨特的藝術類型,但也只能靠獨特的肌理與劃痕來詮釋攝影美學的點線面。現在,我們可以用大量的拍攝素材、豐富的技術手段將畫作的“意”充分地表達在攝影作品裡。畫作的雋永,照片的記錄特性,兩者相加的結果會超越兩者單獨存在的意義。

  如果說這是一種照片和畫作相加的價值,這種價值是怎麼體現的?如何實現這種相加?

  我從小學習美術,酷愛油畫,接觸到影象編輯系統的大千世界的時候,就產生了將美術與人像相結合的慾望。在逐漸的摸索中,通過經驗積累和無數次的嘗試,終於蹣跚著走出了畫意人像的一條小路,下面淺談幾點心得,以與同好共享。

  意”大於“畫”

  對一副成功的作品來說,畫面中的獨特內涵總是讓人驚喜、值得玩味的焦點,而其間的表現手段卻往往會被無意間忽視掉。因為無論繪畫的筆觸,或是攝影、製作的技巧都是可控的,通過大量的練習即可達到,而觀念的“意”才是金子中的鑽石。所以在拍攝前,一定要問自己:我的創作意圖是什麼?需要什麼樣的場景?表現的地點是什麼?時間年代如何?總之,決不能沒有情節、沒有故事,否則畫面也就沒有了基石。

  “畫”大於“攝”

  畫意攝影的根本始終是攝影,但是如果脫離開“畫”的形式,畫意攝影是否也就沒有意義了?“畫”作為外在特點之一,是這種形式的一部分。既然說是畫,就要更多地遵循於畫的美學原理。如何使畫面更美,更符合美學原理的角度出發,去實現拍攝元素的排列與組合。對於用光要求也是同等的,一幅美的作品無不是光的藝術,不止是攝影,畫畫也同樣如此。瞭解更多的美學規則,是擺在“畫意派”面前的艱難任務,也是持之以恆的最高準則。

  “攝”大於“做”

  照片的品質好,後期的工作會相應減少很多,只一味地追求最後一環,一切靠後期的想法是錯誤的。這要求作者對攝影器材的掌握如臂使指,合理地運用自己的攝影器材。如果你喜歡浪費快門,那麼在不加選擇的拍攝中,往往會使自己與被攝者的耐心消耗殆盡。這一點無論對“攝影”還是“作畫”來說,都絕無好處。應該說,攝影師突破自己的最好方法便是瞭解生活,以及被攝者的生活常態,結合自己的場景選擇來表現。一個很好的辦法是提前做好腹稿,最好用筆畫出簡圖,拍攝前與被攝者進行充分交流,如果有類似的照片做參考更好。

  “做”大於“型”

  作畫有寫實派也有寫意派,有婉約派也有豪放派,畫意攝影同樣如是。掌握不同的手法完成自己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瞭解繪畫的朋友都知道,素描、水粉、水彩、油畫、國畫、混合顏料、混合材質、畫布、速寫紙、素描紙、水粉紙、水彩紙、乃至牆面噴塗的肌理與紋路都是不同的,筆觸的質感也是不同的,有無數的肌理元素等待我們探索。另一方面,則取決於攝影師掌握的“相簿”數量,即攝影師對拍攝素材的積累。“手法”和“相簿”之後,才是模特的“型”。通過瞬態拍攝獲得的“型”可能是接近完美的,但畫意的主題內涵與表現形式才是作品成敗的關鍵。簡單來說,即在後期過程中,對畫面組成元素的“質感”的實現是一個關鍵環節。

  那麼具體到畫意人像的創作上,又應該如何理解?

  如今,畫意派攝影作品似乎在主流之外形成了一條小河,這種獨特的表現方式已經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尤以人像作品和風光作品吸納最快。具體到畫意人像的創作上:

  商業上的廣泛波及

  從畫意攝影誕生的那一刻起,畫意人像便是其中的一個重大課題。甚至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曾經有過一段小小的高潮。那時期的很多廣告畫面上,總是有意無意地被施加一些肌理、磨損的痕跡,而同期的攝影作品則十分傾向類似油畫效果的背景。一幅幅以油畫背景為底,人像置前的作品如同雨後春筍般覆蓋了整個市場。但在當時,室外拍攝的人像照片在製作畫意效果時還有很大的侷限,僅僅依靠將底片擦出獨特的紋理,然後在暗室中進行顯影程式,以期達到曝光不足或曝光過度等不同基調的照片。

  如今,日益成熟的後期影像技術縮小了想象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這種更為自由的表達形式,也獲得了觀念、新媒體藝術作者的喜愛。在攝影拍賣市場或攝影類作品的銷售市場中,極大數量的觀念類作品是以畫意人像的形式來呈現的,通過人像——情節產生的原點——來表述作者獨特的創意與心思。這類作品在歷屆“雙年展”或者交易會中經常出現,一直是參觀者、購買者眼裡的寵兒,這是畫意攝影商業作品的觸角延伸。

  畫意與人物的融合

  豔俗類人像攝影作品往往更關注模特表現的精準與情緒。畫意攝影也是如此,其實每個畫意派攝影師更希望自己的模特是一個表現在畫架前的職業模特,但如果面對大眾市場而非拍賣或者畫廊銷售時,人像拍攝將到原點,照顧到客戶情緒的同時,最好的辦法是發掘客戶的歷史與審美愛好。筆者曾經拍攝過類似的攝影作品,清淡的水彩痕跡讓客戶想起兒時快樂的時光,而以自己作為模特變為畫中的主人公,是除談心外更能獲取好感的手段,畫意類作品注重生活高於生活,即使是普通的客戶,也不允許出現失敗的作品,因為那是你的而不僅是客戶的。

雪景構圖的技巧
關於攝影的問題解答
相關知識
淺談畫意攝影
淺談巖壁攝影
畫意攝影作品
畫意攝影獲獎作品
畫意攝影代表作品
畫意攝影作品欣賞
淺談風光攝影構圖
淺談風光攝影
淺談舞臺攝影
著名畫意攝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