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旅遊的心理學論文
以心理學為視角的旅遊研究,不僅有助於拓寬旅遊研究體系的時空範疇,也賦予了旅遊更為深遠的人類學意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旅遊:一種進化心理學的解釋》
[摘要]心理機制之所以表現出現在的形式,是因為它曾在進化歷史長河中,成功地解決了許多反覆出現的有關生存與繁衍的適應性問題。運用進化心理學研究旅遊現象及其行為就成為旅遊研究的起點。旅遊世界與原始世界存在共同特徵,旅遊心理事實上發揮著遠古適應器的功能,旅遊活動則實現了人類心靈的迴歸。文章在構建旅遊“適應器一環境”響應模型的前提下,通過分析認為,旅遊異地性與暫時性的特點類似於遠古的生產生活,旅遊追求愉悅的本質是心理適應器進化的結果,旅遊體驗的目的是為了獲得認同感和炫耀,良性自虐是旅遊的顯著特徵之一。以進化心理學為視角的旅遊研究,不僅有助於拓寬旅遊研究體系的時空範疇,也賦予了旅遊更為深遠的人類學意義。
[關鍵詞]旅遊;進化心理學;適應器
人類共同的行為特徵成因能夠追溯到遙遠的過去。旅遊活動的動機和目的早已在遠古人類的基因裡潛伏。本文采用進化心理學理論及功能分析方法研究旅遊現象和行為,並對旅遊的本質與特徵等概念進行解釋,力求在遠古世界、生活世界與旅遊世界之間搭建起時空橋樑。目前,學界尚無人採用進化心理學理論及方法對旅遊進行分析研究。假定旅遊者為一般意義的具有共性的遊客,不再區分型別、結構、偏好等特徵,即可採用進化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
對旅遊現象及行為進行剖析,也為在更大時空尺度上構建旅遊基礎概念體系提供了可能。
1 進化心理學主要觀點
進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是自20世紀80年代逐漸形成的交叉學科。它以達爾文Darwin的進化論為指導,對人類的心理起源和本質進行研究,通過進化的心理機制來解釋人類行為的適應性,旨在分析自然選擇過程中不斷進化的認知加工機制是如何指導社會行為的,從而提供了一種新的解釋人類行為的綜合觀點。
1.1 人類攜帶著遠古的大腦生活在現代環境當中
數百萬年來,人類的思維為了應付環境挑戰而不斷進化。狩獵一採集的生活方式則是心理進化的自然選擇的途徑。通過狩獵一採集生活方式的自然選擇,人類的身體和心理向著適應遠古環境的方向不斷進化。但當今世界人文事物幾乎都是在最近一萬年中出現的,與變化的環境相比,人類進化的速度太慢了。人類攜帶著遠古的大腦,生活在現代環境當中。
1.2 人的某種心理是為解決某種適應問題的產物
進化心理學認為,人類進化過程中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是生存和繁衍,通過自然選擇,不斷淘汰不利於生存和繁衍的心理特徵,保留下有用的適應機制,並最終形成了現代人所擁有的心理特徵和適應機制。在進化過程中,適應的行為來自自然選擇而產生的穩定發展的遺傳特徵。
心理機制是在人對生存與繁衍壓力的適應和選擇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心理也就是一系列的適應器,其具備解決某種專門問題的功能性特徵。因此,熱帶草原法則蘊藏著“真相”的核心內容,而且能夠解釋許多人類行為。
1.3 人的行為是心理機制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解釋人類社會行為考慮心理因素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環境因素,外顯行為都是背景輸入和心理機制相互作用的結果。環境作為背景因素來啟用心理機制,從而使有機體表現出行為。人的行為是心理機制和環境互動作用的結果,心理機制是社會行為的前提,而社會環境又會反過來影響心理機制的表現方式、強度和頻率。
1.4 人類心理進化史是瞭解現在心理機制的鑰匙
心理機制受進化規律的制約,人們現在所擁有的適應機制中留下了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種種痕跡,揭示了關於祖先生存環境的諸多資訊。現代人的行為舉止和基因有關,相當於事先在人類大腦中安裝了“模組”,代代相傳。藉助現有適應機制所具備的種種特性,可以去推斷祖先在過去生存環境中面臨著哪些適應性問題選擇壓力,以及他們該如何解決這些適應性問題才能成功地生存與繁衍。利用這種方式來理解適應機制的結構和運作,可以瞭解人們的各種心理機制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所以,過去人類進化發展的歷史以及個體成長史是瞭解現在心理機制的關鍵。
2 進化心理學與旅遊相結合的意義
2.1 進化心理學本身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進化心理學透過人類進化的歷史背景研究心理和行為,符合當代科學發展的趨勢。它雖然在某些方面不能使用經驗的論據,但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獨特和重要的見解,這對任何一個試圖對人性有真正理解的人都是探索性的、不可缺少的。有學者甚至認為,進化心理學已為心理學者打開了尋找心理機制“終極解釋”ultimate explanation的大門。
國外的諸多研究為進化心理學提供了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援。實驗經濟學方法驗證了進化形成的“互惠一作弊一處罰”的心理機制適於處理社會兩難問題,環境和遺傳因素有助於對制度偏好的研究。進化心理學方法實證分析表明,人們對綠色廣告中的潔淨水源、綠色環境有天生的偏愛。進化心理學也能夠解釋人類追逐資本是為了獲得繁衍成功這一論斷。進化心理學的觀點不僅有助於研究人類的正常行為,也同樣有助於對犯罪及其他反人類行為的理解。尼克爾森Nicholson前瞻性地提出,應該根據進化心理學的新人性觀來進行組織和生活設計,以改善人們的生活與工作。
國內研究雖然起步晚,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加大。趙敦華按照進化心理學的方法,對道德起源這一道德哲學的重大問題進行了研究。陳芮探討了現代社會主觀幸福感與經濟增長“失配”現象的成因與對策。劉志超等運用進化心理學解釋了消費行為的性別差異。劉歌等學者探討了抑鬱症的進化機制,並認為抑鬱症是正常心理機能運作所帶來的主觀困擾,產生了不符合社會預期的行為。人的許多壓力源於某些非適應性觀念或信念,抑鬱則讓人放棄,這是抑鬱症積極的一面。張卓業等研究分析認為,人類的厭惡情緒源於抵禦寄生物和保持種群規模的需要。
2.2 拓寬旅遊研究概念體系的時空範疇
進化心理學有效彌補了傳統心理學僅對近因探討的不足,把目光指向心理和行為的根本原因,對於全面深入地認識心理和行為的原因具有積極的意義。謝彥君教授認為,儘管旅遊者出行的具體目的可能不同,但在最概要或最基本的層次上,所有旅遊者的目的都是為了尋求愉悅。但旅遊這種人類行為的起源與根本動機是什麼?旅遊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程序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和發揮著怎樣的功能?遷徙、旅行、旅遊是否存在共同的心理動機,都是值得探索的問題。
從進化心理學的視角來分析旅遊,有助於將旅遊研究的範疇拓展到整個人類歷史長河,探索旅遊的起源,從而不再侷限於從縱向上生產力發展和橫向文化差異來理解旅遊的起源和特徵。
2.3 回到“過去”是研究旅遊心理的起點
按照進化心理學的邏輯,活著的人都是一部複雜的記錄,其心理設計提示著過去的選擇。若要理解旅遊活動的起源,就要看促成旅遊活動的原始心理機制在遠古承擔著何種適應功能。因此,回到“過去”成為研究旅遊心理的起點。
旅遊活動通過其本質與特徵與其他活動相區別,也因此成為進化心理學解釋旅遊現象的切入點。旅遊是在閒暇時間追求愉悅的活動,由於異地性和暫時性,不能不讓我們聯想到遠古人類對陌生環境的嚮往與敬畏。為生存繁衍,人類“走出去”的原始衝動不斷進化形成的適應器在今天仍然存在,旅遊衝動遠古有之。
3 進化心理學分析旅遊的路徑
人是由生理和心理這兩部分構成的受進化規律制約的有機整體。旅遊動機是人類遠古留下的心理種子,在現代環境條件下激發和發展。閒暇為重溫基因記憶提供了時間條件,資訊與交通方式變革則加速了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在遠古適應心理的驅使下,現代環境裡的旅遊行為表現出諸多特徵,並與其他行為相區別。
3.1 旅遊世界與原始世界存在共同特徵
遠古時期,具有狩獵、採集競爭優勢的個體,在群體中有良好的地位,有助於獲得更多的性機會和性選擇權利,其基因遺傳的機率較大。從狩獵、採集等原始生產生活,到部落遷徙,到帝王巡遊、僧道雲遊、文人訪學,直到現代旅遊活動,外出、出遊能力顯示生存能力和社會地位的功能都非常明確。因此,旅遊是人類在長期社會交往過程中顯示自身優勢和建立人際關係的心理適應器的反映。出遊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徵,旅遊活動是獲得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的重要方式。
旅遊活動對應於狩獵、採摘、競爭、繁衍活動,旅遊環境類似於熱帶草原環境。旅遊的內驅力是匱缺補償和自我實現,而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某種旅遊活動是對保留在基因裡的某種遠古行為習慣的補償。旅遊雖然並不直接提供生存和繁衍的鬥爭,但能夠實現人們回到過去、逃離現代和體驗自然的訴求。
旅遊世界活動與原始世界的狩獵、採集活動都具有異地性和暫時性。所不同的是,原始世界的生產生活已經無法存在,但當時環境條件下,經過自然選擇產生的適應器或者說是原始記憶仍然在發揮作用。只是在今天,人們要通過付費才能體驗百萬年前的行為,而收穫由物質為主轉為精神為主。
3.2 旅遊心理承擔著遠古適應器的功能
生存與繁衍的慾望促使人類不斷探索新的世界,這是旅遊體驗形成最原始的衝動。“旅遊者的目光是藉助符號建構起來的,而旅遊充斥著符號的採集過程”。旅遊體驗、記憶、留影、紀念品等,在功能上與狩獵和採集活動是相似的。從認同和價值角度來看,消費攀高、炫耀、模仿等行為,則與男性渴望獲得更多的性接觸機會,女性希望獲得更多的親代投資回報的功能與目的,有密切的聯絡。
旅遊的探索、冒險、干涉及道德弱化等行為特徵,表現出遠古適應心理對現代環境的響應。旅遊活動有助於解決環境壓力問題,這一點表明了旅遊雖然是現代活動,但卻有著古老的適應功能。當人們不再為生活所迫時,生存與繁衍的心理適應器仍然在發揮功能,旅遊就有了產生的環境和心理條件。
3.3 旅遊體驗實現了人類心靈的迴歸
旅遊世界是對生活世界的逃逸與背叛,是遊客意象中的舞臺。“在空間上,旅遊世界總是生活世界的一種暫時的隔離,先是離開它,然後再回歸它;在這個背離和迴歸的過程中,旅遊者發生了變化”。現代核心家庭與工作環境帶來的壓力,激發了人們“走出去”的心理適應機制,通過迴歸人類祖先的原始生活大家庭來尋求關懷和安全感。旅遊世界成為對原始世界的追溯與再現。旅遊世界搭建起了現實與過去、生活世界與遠古世界的橋樑,從而實現了人類心靈的迴歸。
3.4 構建旅遊“適應器一環境”響應機制
以生存與繁衍為目的進化而形成的心理適應器在現代文明條件下仍然發揮作用,這是旅遊活動本質與特徵形成的最基礎原因。由於文明進步快於生理和心理進化的速度,人類在原始世界形成的適應心理機制處於現代社會時就會失衡,失衡就要尋找出口。遠古適應器與現代環境的矛盾導致出遊,旅遊就是適應心理機制與環境作用的結果。
“旅遊作為一個表面上具有開放性和結構張力的行為,實際上它卻在構築一個相對封閉的世界:展開來,就是人們生活世界的延伸;掩閉上,就是一個與日常生活迥異的世界。”“遠方世界”,也就是“旅遊世界”,成為心靈尋求平衡的目標之一。生活世界是每個人心目中的世界,在旅遊者看來它是灰暗的、沉悶的、憂鬱的和枯燥乏味的,而旅遊是夢想中的假期。當我們對日常生活世界懷有如此的認識時,旅遊世界就翩然而至了。生活世界提供的壓力與有效需求,刺激了原始適應行為的發生。旅遊環境異於生活環境,起到了替代陌生環境、原始世界的功能。而旅遊世界的產生來自適應心理機制的作用,即對生活世界的逃逸和對原始世界的迴歸如圖1。
在旅遊世界裡的體驗與日常生活相異,從而拉開了人與現實世界的距離,彷彿回到了“過去”,走近了遠古的人類。現實生活壓力替代了遠古生存與繁衍的壓力,也打開了藏在心靈中對自然環境探索和依戀的基因閥門。“走出去”這個本來以“狩獵、採集與繁衍”為目的的自然選擇條件下形成的適應機制,在旅遊世界下發揮了功能。旅遊活動的現代化和普及,則是外部力量激發的結果。外部力量包括閒暇、可支配收放增加與城市病等推力,也包括交通改善、旅遊資源吸引等引力。
4 進化心理學對旅遊體驗行為的解釋
旅遊行為實現了現代社會建立在生存和繁衍基礎上更為高階的精神層面的需求。藉助進化心理學理論,可以對旅遊的概念與特徵進行功能分析與解釋。
4.1 旅遊追求愉悅是適應心理進化的結果
旅遊在根本上是一種主要以獲得心理快感為目的的審美和自娛過程。旅遊的世俗愉悅與生存繁衍密切相關。同時,大量的證據表明,美麗標準是人類適應的結果,美意味著環境適宜和身體健康。因此,全人類在旅遊審美的標準以及由此而獲得的愉悅方面也存在共性。利於增加生存與繁衍機會的遠古適應器在今天還發揮著提高生活質量的功能。因此,旅遊是在實現了生理與安全需求基礎上的,情感和歸屬、尊重、自我實現的高層次精神需求。
當旅遊者、旅遊吸引物和環境達到有機統一時,主客體間不再有距離,旅遊者在精神上高度自由,進入了極度愉悅的狀態,即表明他獲得了高峰體驗——這就是我想要的。此時,遊客精神上進入了一種悠遠無限的“遊”的境界。這種境界是人對生命和宇宙的瞬間感悟,是一種“致樂”之境。這種心理機制適應了整個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方向。
4.2 認同和炫耀是旅遊體驗的目的
進化心理學認為,人類的終極任務是生存與繁衍,遵循社會認同原則是個體行為的優先策略。通過自然選擇,社會認同作為心理模組以基因的形式遺傳。旅遊活動中的交往、模仿、衝突、角色扮演等行為是獲得認同的途徑。旅遊成為遊客實現認同的一種儀式。
筆者認為,認同危機或認同都有導致出遊的傾向,目的是為了獲得認同和擴大認同的範圍。從目的地認同、角色認同、文化認同到自我認同,表現出旅遊的獨特價值。從古代的吟遊詩人到現代的旅遊者,都是在尋求與其生活環境相悖的某種補償。這種心理經過長期的歷史沉積以及環境變化對它的強化,便出現了現代旅遊的兩種明顯傾向:旅遊的現代化與原始化。認同反映了遊客的價值觀。
旅遊活動追求認同的同時,也伴隨著炫耀特徵。炫耀心理在人類的進化策略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炫耀是傳遞有能力提供豐富物質資源以保證後代生存解決親本投入問題的訊號,過度消費有助於吸引同樣期待將自身基因最大限度傳承下去的異性解決配偶選擇問題,並將在與不能提供同樣資源的同性競爭中勝出解決同性內競爭問題。因此,旅遊活動是社會地位和能力的明證。炫耀能夠帶來愉悅,它在傳遞和證明一個遠古時期的適應機制,即更強的生存與繁衍的能力。在現代社會,通過旅遊炫耀行為也能夠實現認同帶來的愉悅感。
4.3 異地性與暫時性模擬了遠古生存環境
由於時空的位移,使得旅遊者潛意識中總是有種“離家感”和“漂泊感”。旅遊性質上總是短期的和暫時的,用不了多長時間,旅遊者“回家”的心情就非常明顯了。旅遊體驗的異地性與暫時性特點模擬出了遠古生存環境,形成的新鮮感、自由感、陌生感、離家感、解放感和漂泊感等體驗,構成了其他各種體驗的基礎。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們之所以追求異地的新奇怪異,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生存與繁衍機會。但尋求更多的性接觸機會僅僅是現代旅遊活動的目的之一,生存與繁衍的目的已經更多地表現為對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追求。
需要指出的是,進化心理機制都有持久度與強度範圍。遊走在常住環境與陌生環境之間,並且在永續性和強度上達到合適的度,這也是進化選擇的結果。外出太久或者待在家裡太久,都會失衡。這也表明了旅遊的異地性和暫時性對人類心靈尋求平衡的合理響應。
4.4 道德弱化源於適應器與環境的矛盾
人類學家認為,旅遊者類似於朝聖者去拜謁“遠方的中心”,心懷敬意,只是旅遊者被容許“在遠方”嬉戲,能做一些“不嚴肅”的事情。由於遠古與現代人文環境的差異,“出遊”的原始衝動並沒有為現代文明約束下的異地性的活動做好“文明”準備,遊客與目的地的矛盾不斷髮生。人類大腦的進化遠不及文明進化得快,在遠古適應器控制以及現代環境激發條件下表現出的“生存競爭行為”,在當今文明社會來看,則可能被認為是道德弱化行為。
遠古環境與現代環境之間的差別可能改變了適應性問題的主要特徵。當進化形成的心理機制仍然正常地發揮它們的設計功能的時候,這種功能反而可能被認為是一種功能性障礙。心理機制的正常功能可能會不符合社會預期的行為。根據熱帶草原法則,人類的大腦無法理解不存在於遠古的法律和道德,從而做出責任感鬆弛的行為。因此,不能把道德弱化簡單地理解為文明本身發展或者地域差異的問題。
4.5 痛並快樂著——良性自虐的旅遊
從痛苦中獲得快感的良性自虐是人類特有的行為,比如飲酒、吃辛辣食物。在熱帶草原生存競爭法則下,焦慮和驚恐等負面心理活動的適應性功能有助於人提高生存機率。對外部世界的敬畏是心理進化的結果。遠古環境條件下,由擔心到收穫,由競爭到勝利的不斷反覆篩選,形成了經歷痛苦,實現生存與繁衍喜悅的心理適應器。
多數情況下,旅遊體驗是吃苦受累的過程,體驗的差異性越強、刺激越強烈,獲得的快感反而會越大,其中也包括返回居住地獲得的解脫感。以笨豬跳為例,“良性自虐”就是遊客身體發出的危險訊號越強烈,平安無事後得到的快感就越大。當然,吃苦受累的負面作用會降低旅遊滿意度。旅遊體驗的快感往往在痛苦一快樂兩個極端之間。因此,對不同消費傾向的遊客來說,自虐的“度”也不一樣。
5 結論
5.1 旅遊心理機制遠早於旅遊概念的形成
旅遊動機形成於人類心理機制進化的道路上。“走出去”是人類社會形成以來基因記憶,同時,現實社會歸屬感又迫使人們必需回到原來的群體。雖然旅遊是一個現代概念,但旅遊心理機制的起源非常古老,現代旅遊活動中仍可以看到狩獵、採集和繁衍的影子。由此,旅遊活動可以認為是建立在生存和繁衍基礎上的人類對外部世界的實踐探索和價值追問。在現代旅遊活動產生之前,旅遊的心理機制已經存在。
5.2 旅遊滿足了生存與繁衍的原始訴求
旅遊是現代環境激發的人類心理適應機制的反應。熱帶草原法則在旅遊活動中仍然發揮作用,比如,男性顯示獲取更多資源的能力以吸引女性,而女性則傾向於發現這種擁有資源的男性。成功的旅遊專案或者具有吸引力的旅遊產品,往往都包含有優越環境、生存競爭、同性競爭、配偶選擇等基礎要素,以及含有不確定性因素等內容或者噱頭,為遊客取得認同感和高峰體驗提供了條件。
5.3 進化心理學可用於解釋旅遊需求偏好
遠古形成的心理適應器是形成旅遊需求與偏好的前提。旅遊開發則首先要迎合適應器的功能。旅遊從資源開發、產品設計、形象設計、產業佈局到專案落地,需要滿足市場導向。生態旅遊、文化旅遊、養生旅遊、探險旅遊等產品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也是人類迴歸自然和歷史的願望。例如,西方遊客對中國古老文化的嚮往,多數懷有一種探祕心理;對歸國僑胞和港澳臺同胞來說,多數意在尋根訪舊,重溫故夢。相當多的證據表明,自然環境總比人造環境更受歡迎,因為自然環境曾經是人類的收穫與藏身之所。
5.4 旅遊是解決心理適應矛盾的重要途徑
人類心理進化滯後於文明進化,並由此產生了諸多矛盾。文明的進化越快,基因與文明的鴻溝便越大,人類遭到的適應性挑戰難度便越高。旅遊則是解決基因進化與文明進化失調的重要途徑。因此,當文明進步反而引起適應性功能矛盾的時候,旅遊發揮提升幸福指數與建設和諧社會的功能的空間就越大,旅遊的社會價值就越高。因此,旅遊不僅是遠古時期埋藏在人類心靈的一顆種子,這種移動的生活也在人類發展的道路上承擔巨大的創造新文明的功能。
5.5 進化心理學對旅遊的解釋仍有不足
旅遊不是與“人”俱來的行為,以推論為主的方法導致結論無法進行真實的科學驗證。藉助進化心理學對現有的旅遊本質及特徵進行分析,尚不足以構建整個旅遊概念的大廈。旅遊是多元化的,遊客結構與需求都是多樣化的,不同型別的行為特徵成因不能一概而論。過分地依賴生存與繁衍的適應器作用容易陷入遺傳決定論。另外,由於忽視文化對人的影響,進化心理學在旅遊文化多樣性方面也無法給出滿意的解釋。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有關英語學習的心理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