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指導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1日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人才質量的關鍵,也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起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社會總體環境的變化,大學生群體雖在智力上逐步趨於成熟,但由於長期處於校園生活中,人際關係較為簡單,所經歷的挫折較少,在心理上還沒有做好迎接社會外部環境的準備,特別是步入大學生活後差異巨大的生活方式、差異化的生活方式以及多元價值觀念等等都會使得他們出現適應性問題,不能很好的融入複雜的環境,進而產生心理波動,出現困惑、迷茫等負面情緒,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內心崩潰或情緒失控等心理危機。因此,作為大學生教育管理骨幹力量的高校輔導員,應積極參與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來,在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時,努力成為他們身心發展的引導者和疏通者。在平日的工作中要及時發現輔導學生的潛在心理危機,關注心理異常表現學生,採取有效措施及時開展干預行動,通過多種方式與學生溝通,緩解緊張情緒,釋放負面不良情緒,有效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

  一、當代大學生心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大學生群體所呈現的眾多心理問題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清華大學心理研究室將大學生心理壓力來源總結為學業壓力、經濟壓力、人際壓力、情感壓力、前途壓力。把現階段學生所處的主客觀環境以及作輔導員實際工作結合分析後發現,大學生群體心理問題成因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學業的困惑。隨著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的加快,導致我國的教育體制整體呈現“易進嚴出”的狀態,當前的大學生群體面臨著一個快節奏的社會,資訊時代的一切都導致生活壓力的劇增,因此當這種激烈的社會競爭加以諸多學業負擔會使得學生的焦慮緊張情緒加倍增長。部分學生由於從小順風順水,缺少挫折教育,特別是多為獨生子女的他們受從小教育環境的影響形成非常強的自尊心,因而對於考試、榮譽獲取異常關注,極易形成焦慮症,自己將壓力維度加大,出現心理問題。與之相對的還有一部分學生則缺乏端正的學習態度和主動學習動機。進入大學後,由於家庭環境的優越、校園環境的寬鬆,而不在乎學習,甚至放棄學習,每日將大部分時間花在一些娛樂活動上,甚至大部分學生上網成癮,整日沉浸在虛擬世界。在學業方面缺乏明確的目標與規劃,呈現出多方面的心理問題。一旦學習壓力不能及時排解、學習環境不能合理改善,就會導致自卑、孤僻等諸多心理問題的發生。

  二人際交往困難。日益成為大學生主體的“90後”多數都是獨生子女,這樣的一種家庭結構與社會趨勢,造成大學生具有人際交往差、自我意識強、自理能力不足、集體觀念弱化、社會活動欠缺等鮮明的特點。剛入學的大學生,由於以上特點加之成長背景、性格、愛好、地域文化的差異,導致在與人交往中出現摩擦、衝突;部分學生在交往中過分謹慎、缺乏自信,因此產生壓抑、焦慮、自卑。久而久之,由於人際交往所帶來以自我為中心、羞怯心理、角色困惑、心理不容等問題形成了一種惡性迴圈,造成部分學生心理成長出現偏頗。

  三情感觀的偏頗。當地大學生從小受到家長的嚴格教育,受社會風俗習慣的影響,我國相關青少年的感情教育以及性教育缺失,導致大學生普遍缺乏相關教育,缺少責任感。沒有性教育的大學生在面臨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雙重問題時,極易步入歧途,盲目戀愛,只注重過程而忽略結果,近年來高校學生問題絕大多數都是感情問題引發。據統計,大學期間談過戀愛的學生近六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從主觀因素看:有的學生是為了滿足虛榮心,有的學生則是為了排解寂寞,甚至個別學生以遊戲態度對待戀愛。由於戀愛關係處理不當,經歷戀愛與失戀的痛苦體驗,給部分大學生帶來心理上的情感挫折與打擊,因此很容易出現煩惱、失眠、壓抑、情緒不穩定等諸多方面心理問題。

  四就業壓力過大。據統計,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630餘萬人,這一人數加上往屆未實現就業人口是一個龐大的群體,這無疑給就業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加之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形勢依然十分嚴峻,這也為大學生帶來了不小壓力。當前大多數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都處於被動地位,處於被企業挑選狀態使得大學生內心充滿擔憂和不安,引發各種心理問題。其次還有很多學生對自身有著過高的自我定位以及期望使得在擇業過程中極易受挫,產生落差感。還有部分同學陷入一種拒絕就業的潛意識中,通過不斷的盲目考取各種證書來逃避工作實踐機會,而這種盲目不僅勞民傷財,還很容易產生上述焦躁、逃避、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二、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培養中作用的發揮

  由於社會經濟狀況、生活及學習環境的變化、個體自我認同的偏差、就業壓力的增大導致大學生群體普遍性的出現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可大可小,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因為意外的刺激而導致重大事故。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生活主要的輔導者、傾聽者,對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有著重要且直接的影響,因此要不斷的在日常工作中關心大學生群體,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工作重點之一,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能力,加強自我教育,明確輔導員自身的角色定位,自覺擔負學生的心理輔導及教育工作,成為大學生心靈成長真正的導航者。高校輔導員與其他教學崗位和行政上的教師相比影響力強,而且還有多方位瞭解學生的特點,所以輔導員才應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一建立平等友善的關係

  高校輔導員是日常思政工作的中堅力量,很多輔導員普遍年紀較輕,與大學生們的年齡差距較小,這有助於和大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步入大學的青年學子,心理逐步成熟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問題,極其需要適當的途徑傾訴。因此高校輔導員要做一個平等友善的傾聽者,通過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實現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其次,要切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注重信譽,盡力幫助學生,通過以身作則的方式向學生傳達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用言行來感召學生,實現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

  二針對與不同心理狀態學生的溝通,採用差異化方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們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的社會環境、生活習慣、風俗語言影響的學生有著千差萬別的性格。輔導員應該切實分析每一個學生的性格特徵,把握學生總的心理情況,將不同性格、心理情況的學生進行分類登記,通過差異化的方法來解決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比如當遇到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時,要疏導學生克服自卑心理,可通過多提供一些校內兼職資訊的方式減輕其經濟壓力。而對於學生在就業過程因遇到挫折而產生的心理問題則應通過及時有效的溝通進行疏導,通過多種形式的就業指導講座提高學生的就業自信心。總之面對不同的學生高校輔導員要採用不同的方法,要切實做到對症下藥,因人而異,不能僵化呆板的使用千篇一律的工作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瞭解學生心理動態,解決其心理壓力,實現輔導員心理輔導工作的事半功倍。

  三通過集體感召,引導學生培養健全人格

  大學生活一個顯著區別於高中的特徵就是較高的自由度。沒有老師天天追著,也沒有每天都能固定見面的同桌,更多的時候都是自己一個人。因此,大學生極易出現孤獨、偏執的心理。因此有必要通過集體活動來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通過集體活動能夠有效的提高大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增強其責任意識,提高其歸屬感、榮譽感。而通過競賽類活動,則可以提供一個競爭環境,提高學生的抗壓能力,承受挫折能力,通過體驗成功與失敗使其更好建立強大的內心。而且通過集體活動還可以有效的鍛鍊學生的溝通能力,為他們提供一個與異性接觸的平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此外通過與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接觸可以有效的拓寬學生的視野。結合者團體活動的進行,輔導員建立好心理健康檔案,對學生有個整體而全面的把握,對一般學生共性問題有清醒的認識以及解決措施,同時要重點排查有特殊心理問題的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不僅要以心理健康諮詢中心的心理健康測試為藍本,還要結合學生的日常表現和談心情況,對特殊學生要較為細緻的瞭解和跟蹤觀察,這樣才會使大學生健康成長。

  四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馬斯洛需求理論說每一個人都有著不同的需求,而當基礎層級的需求被滿足的時候人就會產生成就的需求。通過實現某種具有挑戰性的工作而得到其他人的讚賞或認同,進而實現自身價值的認同。每一個大學生都有著很強的榮譽感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因此高校輔導員應重視對學生成就需求的滿足。特別是利用各種幹部選舉機會,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通過角色的轉換使得學生能夠在展示自我才能的同時實現心理上的滿足。通過委任某種職位來給予學生自信,激發學生的潛能。與此同時還應注重鍛鍊和培養他們的承壓抗打擊能力,成功帶給人的喜悅時暫時的,只有失敗才能帶給人受益終身的經驗。要通過失敗教育使學生今後面臨挫折時不再消極沮喪,能夠坦然面對挫折。

  五引入激勵機制,強化教育效果

  人類需求的產生是有層級的,而這種需求背後的產生則需要適當的刺激或者激勵。只有通過激勵,學生的潛能才會被激發。激勵是推動學生積極向上的良藥,通過激勵調動起學生們渴望進步的慾望。特別是當學生遭受失敗的時候,一個善意的眼神、充滿關切的鼓勵往往比嚴厲的批評、嘲笑更有作用。通過激勵可以使學生重塑信心,使學生重新鬥志昂揚,繼續努力。對學生可以適當的多表揚,多一些寬容,多一絲理解,用讚賞的眼光取代批評和誤解,這樣的做法會收到遠超期望的教育效果。

  三、結論

  21世紀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優勝劣汰如此殘酷的情況下,或許只是因為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就會出現截然相反的未來。在這種背景下要實現最終的成功,如果沒有良好的高素質的心理能力必然無法完成學業甚至無法走向社會。當代大學生要實現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標就有必要在學習先進知識的同時培養一流的心理素質。因此作為高校輔導員,不論從履行職責的規範層面,還是從關愛學生成長的道德層面上,都要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作為自己工作的中心環節之一,不斷在與學生溝通中化解學生的心理矛盾、心理障礙,做好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培養他們養成健康心理,使每一名大學生順利完成大學學業,讓他們在未來社會實踐中實現應有的價值。

  範文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下的心理學論文

  一、人性中潛在的積極因素

  對於大學生而言,他們大部分時間是處於學校這個環境下,而學校屬於積極團體,是教書育人的地方,這有利於培育和發展他們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向上的品質。此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許多人認為,家長的天職是從小重視孩子的成長,培育孩子的優良品格,因而這也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積極因素。再者,現在全社會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這也在無形中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

  二、當代大學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

  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不能正常學習和生活而休學或退學的學生人數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這其中很多人都是由於在心理方面產生了缺陷而造成的。此外,大學生心理問題有著明顯的階段性。大學一年級學生集中表現為對新生活的適應問題,如在和新同學的交往中可能出現摩擦,自己很難學會料理起居生活等;二年級學生出現的問題有人際交往、學習與事業、情感困擾,對生活的憧憬等;三年級學生集中在自我表現發展、人際交往、情感問題和學習時間分配等;四年級學生則以擇業問題為多數,兼有戀愛問題、未來發展等。

  一自我調節能力弱帶來的弊病

  許多大學生都存在著以下的問題。第一,情緒障礙。在高中階段,許多大學生都是抱著一種考取名牌大學的心態學習,他們努力奮進,有人生目標。而在大學階段,很多人認為已經到達了寧靜的港灣,是時候休息和調整了,於是就會產生很多不良情緒。第二,社會性退縮。隨著社交網路的不斷髮展,很多大學生寧願宅在宿舍,跟同學不停聊QQ、微信,也不願意加入學生會、學生社團,逃避現實。這樣就使得大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大大下降,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在退縮和孤獨中減退。

  二孤獨型與焦慮型的人格缺陷

  孤獨型人格源於對被拒絕的恐懼。迴避親密關係,甚至否認自己需要別人的關懷,導致性格冷漠,對生活缺乏熱情。這樣的大學生往往表現得比較孤傲和顯得不合群,很難和別人深交,並且在有人希望走進他的內心的時候,表現出迴避性的特點。大學生心理焦慮是指受內外環境的強烈影響或意外事件的打擊所產生的情緒上的波動和生理上的變化,持續時間過長,會使人產生情緒上的焦慮、緊張、痛苦和憤懣,甚至會使人灰心失望、痛不欲生,逐漸鬱積為焦慮綜合症和其他心理疾病。

  三社會競爭下的就業焦慮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就業競爭日益激烈。面對新的就業形勢,許多大學生都缺乏應變能力和心理上的應對能力。很多人都幻想只要能拿到畢業證,就相當於進了保險箱,自然有公司來“取貨”,這樣的思想在現代大學生中大量存在。因此,當一些大學生遭遇就業挫折時,心裡產生強烈的落差感,有的大學生從此一蹶不振,甚至還有學生因此而終止生命。

  三、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

  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是從研究人自身的積極因素入手,通過不斷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並幫助人們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而獲得美好的生活,這為我們當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一改善周圍環境

  積極心理學認為,主觀幸福感是指對其生活的看法和感受,這種幸福感的關鍵是個人的價值觀和目標如何在外部世界與生活質量之間進行協調,是人們對事件的解釋和看法決定人們的幸福感。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理解,對於他們過去所經歷的事情和所處的生長環境,以及他們在認知上遇到的困難,有目的地進行分析並且開展疏導工作。這就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要求樹立積極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優秀品質。把更多的精力投入關注學生人格的完善中,幫助學生增強應對心理困擾的能力,發揮其自身積極力量,即找到學生自身存在的積極力量和潛能,並讓學生看到這些力量和潛能,以此來幫助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發揮潛能,利用積極力量來完善自己,而不是過多地停留在問題的發現和解決上。

  二嘗試體驗式教學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驗生活的樂趣,應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汲取。在體驗及鍛鍊中,有利於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覺悟和增強其認識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是受教育者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能使受教育者明確是非標準,增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進而用積極樂觀的心態提高思想覺悟,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良好行為習慣。開展多種多樣的體驗式教學方式,如組織受教育者學習社會生活中的名人事例,汲取他們身上的正能量,這樣的事例要貼近學生,讓他們可以進行換位思考。

  三優化整合社會力量

  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高校不能只是孤軍奮戰,應積極發揮社會力量。因為人的社會化會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及其行為不是單獨的客觀因素作用,而是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邏輯結果。在社會力量的組織形式中,包含了輿論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等。這其中要求我們在社會的主流思想中,應該提供正面的宣傳材料,起到樹立理想、陶冶情操、激發創造精神、形成良好風氣的作用。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主要是通過親子之情的感化、家庭生活的薰陶起作用,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變化,做好預防工作。積極心理學的教育要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工作的全過程,通過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寓教於無形等方法,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在教育方式上,要通過隱形教育來達到教育目的,這表現出非強制性、愉悅性、隱蔽性、無意識性的特點,它不是像政治理論教育那樣直接有形,反而是追求一種潛在的效果,並不是生硬灌輸,這樣更容易激勵人的潛能,提高人的自信心,使精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實踐活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認真研究積極心理學的效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論文
相關知識
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指導的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指導心得體會
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論文
高職體育教學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對策探討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小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結課論文
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論文
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自我意識論文
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自我意識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論文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