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大學生個性心理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8日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重視,作為高校教師,我們有必要對學生的心理進行研究和疏導,使他們對自己和社會具有良好的、正確的預期,為將來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基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談大學生心理個性的相關問題

  【摘要】大學生的心理個性問題,是當代大學生心理 教育的重點問題,21世紀培養的是高科技人才,這樣的人才應該具備良好的 政治素質,高尚的道德品質,過硬的專業知識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從我國高等教育的情況來看,在課堂正規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學習抓得比較系統,有很突出的成就,相比之下,心理教育,心理個性分析還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本文略談大學生心理個性的相關問題,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現象、心理過程的認識,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更好地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心理教育 ;大學生; 心理問題 ;心理諮詢

  1大學生的個性心理問題

  大學生是心理問題和心理疾患的高發人群,他們正直青年中期,人生觀、世界觀正在形成,心理尚未成熟,情緒波動較大,而對生活環境、人生、理想、現實等種種問題,面對各種觀念的衝突、利益的抉擇,許多大學生因苦無良策,處理不當,而陷入痛苦、焦慮、失望和困惑之中,有的甚至表現出激烈或異常的行為。

  我們通過對200餘名護理系的大學生,用症狀{——}90自測量表,通過測量可以看出學生中有人際關係敏感、強迫傾向、敵對傾向的比例超過50%,抑鬱、焦慮、偏執的情況也較多,可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患已經成為困擾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大問題。

  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我們發現,大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適應性問題、人際關係問題、戀愛問題、情緒問題、意志力問題、自我統一性問題及行為問題,在個體身上,表現為孤獨、失落、空虛、抑鬱、無助、絕望、矛盾、焦慮不安、心緒不寧等情緒反應及失眠、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難以集中,自控力減弱或尚失,缺乏永續性,自我否定,自我封閉等生理現象和行為特徵,另外,大學生這個年齡階段,對權威師長有一種本能的“推拒”心理,他們遇到問題,往往不是求助於老師、父母或組織,而是找同齡的“知心朋友”,內向一點的則完全依賴於“自我調整”,這種求助和調整僅限於朋友及自身的能力與水平,往往帶有盲目性,效果也不理想,還可能導致情緒惡化,在學生中出現的一些精神病患者以及發生自殺等惡性事件,往往是錯過了調整的最佳時機,或沒能進行有效的調整和干預造成的。

  隨著 現代化社會各方面競爭的加劇,對人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過去只注意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思想素質和智力素質的培養,忽視了他們的心理素質的提高。因此,開展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和社會環境,提高承受各種影響和衝突的能力,增強心理素質,使他們個人潛能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真正成長為跨世紀的高階專門人才。

  2大學生的心理教育

  普及心理保健知識,提高大學生自我調整能力,這是心理教育的基本內容,在大學裡,要有計劃、比較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心 理學、心理衛生和心理健康等有關知識的傳授,使他們瞭解心理活動的一般 規律和特點,懂得心理健康對於成長的意義,更多地理解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的關係,學會運用心理學的方法自我調節,保持心理平衡,提高心理素質,增進心理健康,這是提高大學生自我心理調整能力,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基礎性工作。

  在大學校園裡,我們可以通過選修課,舉辦講座或指導自學等方式進行,在普及知識的同時,還可以當堂對學生中的一些共性問題,給予指導和諮詢。 3加強心理訓練,改善大學生的心理狀態

  大學生多半是從學校到學校,許多人的處境一直是比較優越的,他們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的磨練和考驗,沒有遇到過挫折和打擊,因此,他們的心理素質相對較低,挫折的耐受性相對較差,長期受傳統的“家長式” 教育的影響,許多人個性懦弱,缺乏自信,孤僻內向,大學生中人際關係敏感率較高,與此也有密切的關係,要通過鼓勵和指導學生多參加集體活動,特別是參加演講比賽,社會實踐等,去展示能力,增強自信,磨練膽量,培養開朗、積極的個性。我們還通過心理測查,有專業人員參加對重點學生,多給他們提供鍛鍊的機會,對情況比較嚴重的學生可以採用集體訓練的方法,進行訓練和調整,設定情境,反覆磨練,在戰勝困難中確立信心,重塑自我。

  4開展心理諮詢與行為指導

  加強危機干預,對剛出現問題的大學生,要藉助心理諮詢,運用心 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幫助他們消除、矯正或緩解各種心理問題,調整異常的行為表現,從而促進個性的健康成長和 發展。比如,大學生的人際恐怖問題,可採用系統脫敏法來解決; 考試焦慮問題,可通過認識領悟方法來解決;神經衰弱問題,可以通過鬆弛方法來解決等等。高校的心理諮詢,一般包括學習方面、工作方面{就業問題}、人際關係方面、生活方面、戀愛方面及疾病和康復等方面。主要是為學生提供一個渲洩鬱悶、傾述煩惱、尋求理解與慰籍的場所,並給予行為上的指導,幫助他們克服自身弱點,獲得心理平衡;幫助他們更多地瞭解自己適合幹什麼,能夠幹什麼,哪兒是自己的最佳位置。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是什麼,如何促進個人潛能的發揮等。近年來,高校建立心理諮詢機構,配備了專門人員,開展的工作也是有效的,由於因為心理諮詢機構遵循保密,尊重理解互信等原則,十分符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同時,又能切實為大學生們排解困惑和煩惱,因此,深受大學生的歡迎。他們說:過去遇到問題,找父母怕不理解,找老師怕挨批評,找同學又彼此彼此,還怕被人笑話,現在找心理諮詢老師,傾訴對症下藥,還沒有洩密之憂,許多大學生把心理諮詢老師當做貼心人,心理諮詢在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和疾患、開展學生潛能方面有獨到的作用。

  5建立心理檔案

  開展大學生心理普查,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工作,因為封閉的、單個的諮詢,畢竟是一種被動諮詢,並渉及的方面也有限,一些學生由於性格過於內向,沒有勇氣跨進諮詢室的門,這樣他們心理上的障礙便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為了從整體上了解、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就需要開展大學生心理普查,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做法是新生入學對他們進行心理徹查,按程度輕重分類,對有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隨時進行監測,一旦發現問題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心理檔案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是能給學生了解自我狀況提供準確全面依據,幫助他們瞭解自己在個性和能力方面的長處和不足,然後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和培養,有利於良好人格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定期監測,還可以及時反饋他們自我完善的情況,成為促進他們健康成長的重要約束力量,這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心理普查及心理檔案的建立,有助於我們從總體上把握學生的心理變化,為制定心理教育提供第一手資料。

  開展大學生的心理教育,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是高等教育任務的要求;也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要求。在開展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中,也要注意避免心理教育代替思想教育乃至智育好傾向,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心理教育,從根本上講還是一項基礎性的教育工作,最佳落腳點,還是要落在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上。因此,高校的各類教育{包括心理教育}的出發點和目標是一致,在實際工作中,也是相符相承、密不可分的,需要相互配合協調工作,共同對學生髮揮良好的影響。

  範文二:“90後”大學生個性心理特點分析

  摘 要: “90後”大學生已經成為本科院校的主力軍,研究“90後”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對於高校工作的開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90後”大學生的個性心理受其出生、生長時期的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因素的影響,有其自身的特點。

  關鍵詞: “90後”大學生 心理特點 行為依賴

  1.引言

  “90後”是“80後”的派生詞,泛指1990年以後出生的中國公民。如今本科院校的受教育主體絕大部分為“90後”的學生。由於出生年代、生長環境、受教育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與“80後”大學生相比,“90後”大學生有其自身的心理特徵和行為特點。教學作為動態的過程,應隨著教學物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面對“90後”的大學生,大學英語教學面臨了新的挑戰。本文試分析“90後”大學生個性心理特徵,探索適應“90後”大學生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方法。

  2.“90後”大學生的心理特徵

  2.1內心要求獨立與行為表現依賴並存

  “90後”出生於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各國文化交流頻繁,學生從小就可以接觸外國文化。與“80後”學生相比,他們接受外國文化的渠道更加多樣,所獲取的資訊更加直接,具有更強的真實性。通過電腦和電視,“90後”學生可以直接觀看西方的節目,通過書本,“90後”學生可以直接閱讀西方的資料。與此同時,部分學生可以通過在國外生活或學習的親朋好友瞭解所感興趣的內容。從學習中他們瞭解到西方人的獨立性。在他們眼中,西方人所擁有的自由正是他們在強壓的應試教育下所向往的。於是“90後”學生內心渴望獨立,希望學校和家長能夠給他們更多的自由。但是當真正面對問題和困難的時候,“90後”大學生首先想到的不是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求救於老師和家長,表現出極大的依賴性。究其原因有兩點:一是“90後”學生對西方文化了解具有片面性,導致狹隘地將獨立和放任自流畫上等號。二是“90後”學生從小就是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呵護下長大,部分父母會根據他們的成長經歷,避免一些問題的出現,或是在問題出現的時候父母會全權解決。在中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一考訂終生,父母向孩子灌輸的思想是,只要學習好,其他困難父母就可以為其解決,“90後”學生對父母有著極大的依賴性。而大學教育更趨向於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在大學裡分數不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因此遠離父母的“90後”學生在面對困難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直接求助於班主任,對老師表現出極大的依賴性。他們內心的要求獨立與行為的依賴形成強烈的反差。

  2.1自我意識強和責任感不突出並存

  “90後”學生多為家中的獨生子女,在家長的呵護中成長,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他們大多從“我”出發,而不是從“我們”“他們”出發,思考問題具有單向性特徵,不會採用換位思考等多方位的方式思考問題。“90後”學生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導致的結果是,在面對他人的批評和指責時,更多的是尋找外部原因或他人原因而忽視自身原因,不能勇於承擔責任。例如,在面對班級凝聚力問題的時候,多數學生的回答是班級不團結,不容易開展班級活動,因此不願擔任班幹部。換句話說,大多數同學想到的是“班級為我做了什麼”而不是“我為班級做什麼”,或是“他人為我做了什麼”而不是“我先為他人做什麼”。責任意識較為淡薄,以自我為中心是很多“90後”學生的特點。

  2.3個性張揚和內心孤獨並存

  21世紀是一個凸顯個人特點、張揚個性的時代,社會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取得成功的途徑各有不同,從各種競賽到各種選秀節目,無不體現著創新的重要性,無不體現個性的重要性。“90後”的大部分學生都是在大家的稱讚聲中長大的,都有自己的特長,對新事物有很強的接受能力。剛進入大學,他們對大學生活充滿好奇,想體驗與以前不同的生活,於是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善於發揮自己的特長,力圖與他人不一樣,努力找到肯定自己的方式。對於部分“90後”學生來說,這種個性的張揚主要體現在他們所擅長的方面。而對於自己的非強項,很多同學不能表現出熱情,有較強的面子觀點,害怕出醜,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不足,有時候表現得不願與他人交流,體現了內心孤獨的一面。同時過分依賴網路也是阻礙學生與他人正常交流的因素。正是由於他們來自獨生子女家庭,缺少玩伴,因此電腦和手機就成為了“90後”學生的玩伴,他們往往沉迷於虛擬的網路世界中,脫離了現實的生活。他們認為只有通過上網,才能覺得身心放鬆,才能忘掉現實生活中的煩惱,網路成為他們發洩壓力的主要方式,這體現出他們的內心孤獨。

  2.4外表成熟和內心脆弱並存

  “90後”的學生有著成熟的外表,但是他們的內心比較脆弱。他們渴望挑戰,但是一旦失敗,就容易一蹶不振。因為一次的失敗容易否定自我。歸根結底,就是“90後”學生害怕面對困難,當困難和挑戰出現的時候,他們束手無策。我認為原因如下:1與高中相比,大學生對民主的要求更高,同時,大學和大學老師也給予學生更多的民主。部分“90後”學生習慣了高中時期的教師任命制,在相對公平的競爭條件下,他們高中時期所擁有的優越感逐漸減少,甚至消失,產生了強烈的挫敗感,於是消極放棄。2“90後”學生認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而他們忽視了成功是要建立在不斷努力的基礎上,當他們發現自己短期的努力得不到及時的回報時,就採取了消極厭世的態度。

  2.5功利思想濃重和社會責任淡薄並存

  功利思想濃重也是“90後”大學生的顯著特徵之一,大學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環境,是學生進入社會的準備階段。受社會環境、就業壓力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響,“90後”學生耳濡目染接觸到一些社會現象,在做事的時候染上濃重的功利色彩。部分學生認為在學生會擔任要職、入黨等都比學習重要。部分同學將入黨的目的單純地認為是找份好的工作,而對於黨和黨員的真正認識不夠,不能清晰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這導致有些同學儘管入黨,但是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不能以黨員標準要求自己。而其因有二:一是在校擔當過學生會幹部,在校入黨便於以後找到好的工作。二是與學習者活動相比較,上述兩種活動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和機遇色彩。

  另外,為了保障考核的公平性,學校將很多考核進行了量化,採用加分的方式進行。其目的是鼓勵大家學習,鼓勵大家參加各項活動,而加分只是一種手段。學生錯誤地將加分作為活動的目的,若該項活動加分少或者是沒有加分,導致的結果將是很少人或是沒有人蔘與該項活動。

  3.結語

  上述為“90後”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學管理中應該充分考慮到“90後”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和特長,調動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從被管理者逐步轉變為參與者,共同參與教學管理。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獨立意識,關注學生的動態是教育工作者要一直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斯琴格日勒.淺析“90後”大學生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1,06.

  [2]張玲.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與教育對策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0,13.

關於情緒管理心理的論文範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大學生個性心理論文
有關大學生旅遊心理論文範文
有關大學生創業管理論文
有關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的論文
有關大學生教育心理學的論文
有關大學生戀愛心理的論文
有關大學生犯罪心理的參考論文
有關大學生旅遊市場論文
有關大學生社會道德論文
有關大學生就業形勢論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