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玉器收藏知識
紅山玉器是五千年前的先民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結晶,是玉器時代的美好再現,也是當今收藏人士的愛與愁。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收藏玉器的行為應該最早可以追溯到文化期的先民,一件耗工耗時,賦予精神範疇、琢磨精美的玉器被隨意損壞或丟棄在當時是不可想象的,生產生活包括祭祀傳承、部族爭鬥、遷徙、挖掘等活動中得到的玉器加以利用或仿製,在很多同一區域相同或不同文化時期玉器中都能看到相互影響和傳承的痕跡。
紅山玉器很長一段時間被考古界歸為商代玉器的範疇,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玉器收藏行為造成影響和傳承的結果。
主要是商代玉器早於紅山玉器的研究,商代墓葬出土的很多玉器其神態和造型與紅山玉器頗為相似,造成了先入為主的現象,使得零星發現的紅山玉器被認作商代玉器,直到上世紀30年代,才有學者和考古界專家開始關注紅山玉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中華第一龍”的橫空出世,北大考古教授呂遵諤在《考古學報》正式使用了“紅山文化”的命名,才使紅山玉器逐漸成為了單獨的古玉研究課題。
在中國史前玉器發展程序中,紅山文化玉器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紅山文化分佈於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及河北北部地區。紅山文化遺物中,最引人注目和富有特色的是玉器。其造型特徵、雕琢工藝及用玉製度自成體系,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時代特色,是東北地區史前玉器雕琢和使用進入鼎盛階段的主要標誌,也由此使東北地區成為中國史前玉器研究的重點地區之一。
紅山文化玉器傳世品發現很早,在20世紀初國內外的一些書刊中就有著錄,但其年代均被定在商周或更晚時期。60年代以前,雖然紅山文化已被正式命名,但考古發掘並未出土玉器。內蒙古赤峰和遼寧朝陽等地方博物館收藏有少量傳世紅山文化玉器,不過對其文化性質和年代均未作出界定,也未引起學術界注意。70—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內蒙古和遼寧的紅山文化遺址和墓葬中發掘、採集了一批玉器,資料逐漸豐富。這一時期紅山文化玉器的主要發現有: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墨綠色玉龍,巴林右旗葛家營子、尖山子、那斯臺等遺址採集到玉豬龍、箍形器等100多件玉器:遼寧阜新胡頭溝、凌源三官甸子紅山文化石棺墓出土玉勾雲形器、玉豬龍、玉箍形器等;凌源和建平交界的牛河梁遺址石棺墓出土大批玉器。其中牛河梁玉器種類豐富,造型特徵突出,雕琢工藝精良,代表了紅山文化玉雕業的最高水平。上個世紀90年代,紅山文化玉器研究開始進入縱深階段,綜合性或專題性論述甚豐,研究方法趨於多元化。將紅山文化玉器作為西遼河流域文明起源的研究,以及對紅山文化玉器材質的地質學研究和玉礦的探尋等等,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國內外博物館的紅山文化玉器傳世品也依據考古資料而得到較為準確的鑑定,並以圖錄形式公開發表。另外,大量的紅山文化玉器贗品也在這一時期充斥海內外古玩市場。
出土紅山文化玉器的墓葬主要是以石材為主築墓的積石冢形制,多分佈於山樑或土丘的頂部,形狀有方有圓,有的則冢壇並排分佈,氣勢巨集偉,體現出濃重的宗教祭祀氛圍。這些積石冢的最突出特點就是隻葬玉器,不葬或基本不葬陶、石器。例如牛河梁遺址共發掘墓葬61座,有隨葬品的墓葬31座,其中只隨葬玉器墓26座,佔有隨葬品墓葬的83.9%:隨葬玉器同時隨葬石器或陶器的墓各1座,各佔3.2%:只隨葬陶器墓3座,佔9.7%。有的學者稱這種現象為“惟玉為葬”,是當時宗教信仰的直接反映。紅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是原始薩滿教,主要信仰是相信萬物有靈、靈魂不滅和崇拜多神,認為宇宙有上、中、下三界之分,上界為神靈所居,中界為人類所居,下界為鬼魔和祖先靈魂所居。而薩滿則為人們與鬼神交往的中間人,充當神媒,施行巫術,為人們消災求福。
紅山玉器收藏鑑別方法
紅山文化玉器使用的材質較多的是遼寧岫巖縣細玉溝透閃石類的玉材,材料質地細密,硬度較高,色澤均勻。玉的顏色有蒼綠、青綠、青黃、黃色,也有玲瓏剔透的碧玉和純白色玉。
辨別玉材的時代可靠性,是鑑別古玉的重要一環。玉質的基本顏色也發生變化,一方面是色素離子對玉器所處環境條件產生不同反應;另一方面內在因素在外部條件下促成變化,基本顏色的變化也是年代的特徵。
造型
造型有時代性。紅山文化玉器的造型深厚、凝重,既概括洗煉,重點部位突出,又有不同於一般特徵的神韻。如紅山玉器的動物造型,既生動,又拙樸、豪放。現實仿製的紅山動物玉器,只能做到形似,總體上拘謹、呆板、無生氣,難以捕捉到原器物固有的神韻,很難模仿到那個時代的特徵。
紋飾
紋飾是一個時代思想觀念、審美意識和信仰的產物。如能掌握各個時代的紋飾特點,便能比較準確地認定其年代。紅山玉器表面多光素無紋,除玉龍額部或顎底有斜方形網紋和表現獸頭眼部、牙齒的細陰線紋外,一個常見特點是壓地線浮雕、凸弦紋、淺浮雕或稱打窪,即在平面玉佩或圓雕玉器上磨出平整勻稱的凹槽形紋飾,也稱瓦溝紋。有些壓地淺浮雕若隱若現,眼視不甚清晰,手摸感覺明顯,凸弦紋在多數紅山玉器都會見到。
器物雕琢工藝,是工藝技巧及藝術表現力等等因素的總和,最能反映時代特徵。
紅山玉器的工藝,主要是各部位的過渡自然,表面光澤細膩,少有磨痕,除個別小型佩件大多無玻璃光。不論動物或器物,一般都有穿孔,多系對鑽而成,也有從一面鑽進的馬蹄形孔,孔壁呈粗螺旋狀,有的孔中部交接處出現錯位稜臺,也有的是對面蹭磨而成光澤無螺旋紋的孔,交接的薄層上鑽一小孔。扁平器物在工藝上多兩面加工,內外邊緣成刃狀,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沁色
沁色是古玉器的年代標誌,也是判斷真偽的重要依據。在外部侵蝕條件下生成的沁色,表面常伴有侵蝕的共生物質,同時出現在玉器上。紅山文化玉器,天然沁色較少,較輕,常見的有霧狀白色水沁、黃褐色土沁、紅色沁、黑色沁,少數有綠色銅沁。紅色類血沁和綠色銅沁,多出現在黑色或黃白色皮殼之下。
舊色與光澤。古玉在地下多年,表面都有後天生成的自然舊色和包漿。真古玉的包漿較厚,且分佈均勻自然,還有一種發自內部的光澤。這種反射光是自然的、一致的,是統一光澤,且有油性,不同於拋光後出現的表面玻璃光。即使腐蝕較為嚴重的某一區域性光澤,仍會顯出它的一致性。高古玉光澤發自內部,所謂精光內蘊,而不是表面浮光。
紅山文化玉器一般表面無玻璃光,表面光澤與玉的硬度及解玉砂顆粒的精細相關。一般地說,玉質硬度高光澤強,磨砂痕輕,玉質軟、石性重者光澤差;解玉砂顆粒勻細光澤強。剛出土的紅山玉器表面都有一層柔和的老玉特有光澤,不同於現代的油蠟拋光技術。
好看的古玩收藏類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