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古論今茶文化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4日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人類從發現並利用茶開始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自茶產生之日,茶就與人們的生活休慼相關。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幾千年來,茶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茶也是一面鏡子,折射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養。

  中華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相傳約在公元前的2730-2697年,即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茶葉為神農氏所發現和作藥用。飲茶之風興於周朝,嗣後傳播開來,並留下了大量的文獻記載。到了東西兩晉,茶事更為興盛。南北朝以後,朝廷貴族設宴皆擺設茗飲。

  飲茶之風在唐朝全面盛行。一代茶聖陸羽,生於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他涉足百家經典,對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致力於茶研究。為此,他爬山涉水,翻山越嶺,輾轉於江南,考察名茶勝水。於唐至德乾元年間,寫成了《茶經》。該書為歷代文人雅士所稱頌,被譽為茶的百科全書,成為茶文化的經典之作,是茶文化的精華。陸羽對茶的起源、種植、性狀、品質、產地、採製、烹飲方法、茶具用水等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以及所作的詳盡記述,無不精美新奇,令人叫絕,歎為觀止。陸羽畢生的心血用於研究與弘揚茶文化,造福了人類,帶來了茶文化研究的勃興。

  飲茶在宋朝極為盛行,而且逐步引入文人雅事,與琴棋書畫結合,同詩詞歌賦相融,使茶文化日臻完善,茶事更富情趣。宋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福建廖剛在所著《世採堂詩集》中有一首《詩韻盧駿給事試茶》曰:“春容未動柳梢頭,寵賜初驚遠自甌;蟹眼翻雲連色起,兔毫抉雪滯香浮。出塵香味端難品,無渣肝腸可耐搜;青鎖夜長應不寐,珊瑚重見萬金鉤。”詩人不僅描繪了飲葉入水後如“蟹眼翻雲,兔毫抉雪”,同時也把大葉茶的色、香、味描寫的活靈活現。

  明清時代,人們對茶文化有更深入的研究。清代乾隆皇帝是一位好茶的帝主,他六下江南,四次幸臨西湖龍井茶區,留下了許多茶詩。年近八旬的乾隆擬退位時,近臣勸諫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笑答:“君不可一日無茶。”

  現代人對茶更是情有獨鍾,如作家老舍。老舍出身於平民,在大雜院裡度過了艱難的幼年和少年時代,使他從小就熟悉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市民生活,喜歡流傳於市井和茶館的曲藝和戲劇。每當他路過茶館,總要瞧一眼或稍作駐足。後來有了條件,就經常獨自或和朋友前往茶館,並構思成了他的成名之作《茶館》。老舍的《茶館》是新中國話劇舞臺上的經典之作,反映了清末至民初50年間茶館的變遷,鍼砭時弊,是當時社會的縮影。

  中華茶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給人如沐春風之感,其根本原因在於茶文化豐富的內涵。其內涵主要包括茶藝和茶道兩個方面。茶藝是對茶葉色、香味、品飲技藝的研究鑑別,對衝泡、品嚐等技藝的探究,對茶具的鑑賞。茶道是指人們通過對飲茶而產生的精神體驗和思想昇華,與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一脈相承。茶道是一個包羅永珍的複合體,它巧妙地吸收融合了“儒、道、佛”等各種精神因素,使不同階段的茶文化呈現各自不同的追求和標誌性特質。它一般包括飲茶藝術、倫理道德、文學藝術、學術文獻、茶具藝術、語言文字和名人茶事等。茶與特定社會制度相結合的呈現和表徵,也較多地表現為茶道,如風土人情、茶禮儀式、社交娛樂、神話傳說、民族茶事、茶政茶法等等。茶藝和茶道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賴的兩個方面,只有講究茶藝和茶道,才能在品茶中得到充分的享受。

  源遠流長的中華茶文化,在漫長的歲月中,跨越國界,傳播到世界每個角落。普天同飲的茶來自東方,吸收當地習俗文化,從而形成世界各地特有的茶文化。中華茶文化傳播海內外。中華茶文化是中國文化寶庫中一顆靚麗的明珠,出版、傳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出版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使命。本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浙江大學出版社策劃、出版了《中華茶文化》一書。

  茶文化的歷史

  漢宣帝年間 ***公元前57年-54年*** 蜀人王褒所著 <<僮約>> ,內有"武陽實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陽即今四川省彭山縣,說明在秦漢時期,四川產茶已初具規模,製茶方面也有改進,茶葉具有色.香.味的特色,並被用於多種用途,如藥用,喪用,祭祀用,食用,或為上層社會的奢侈品;像武陽那樣的茶葉集散市已經形成了。

  春秋戰國後期及西漢初年,我國曆史上曾發生幾次大規模戰爭,人口大遷徙,特別在秦統一四川后,促進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貨物交換和經濟交流,四川的茶樹栽培,製作技術及飲用習俗,開始向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傳播,陜西. 河南成為我國最古老的北方茶區之一.其後沿長江逐漸向長江中.下游推移,再次傳播到南方各省.據史料載,漢王至江蘇宜興茗嶺"課童藝茶"漢羨實茶",漢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設"植茶之圃",說明漢代四川的茶樹已傳播到江蘇.浙江一帶了。江南初次飲茶的紀錄始於三國,在<<吳志. 曜傳>>中,曾敘述孫皓以茶代酒 客的故事。

  兩晉.南北朝***265-587年***,茶產漸多,鄭羽飲茶的記載也多見於史冊.及至晉後,茶葉的商品化已到了相當程度,茶葉產量也有增加,部再視為珍貴的奢侈品了.茶葉成為商品以後,為求得高價出售,乃從事精工採製,以提高質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為貢品 ,再南朝宋山謙之所著的<<吳興記>>中,載有:"浙江烏程縣***即今吳興縣***西二十里,有溫山,所產之茶,轉作進貢支用."漢代,佛教自西域傳入我國,到了南北朝時更為盛行.佛教提倡座禪,飲茶可以鎮定精神,夜裡飲茶可以驅睡,茶葉又和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茶之聲譽,逐馳名於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莊園都開始種植茶樹.我國許多名茶,相當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勝地最初種植的,如四川蒙頂.廬山雲霧.黃山毛峰.以及天台華頂.雁蕩毛峰.天日雲霧.天目雲霧.天目青頂.徑山茶.龍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產,從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們對茶的栽種,採製.傳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後,所謂士大夫支流,逃避現實,終日清淡,品茶賦詩,茶葉消費更大,茶在江南成為一種"比屋皆飲"和"坐席竟下飲"的普通飲料,這說明在江南客來早已成為一種禮節。

  唐朝一統天下,修文息武,重視農作,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由於國內太平,社會安定,隨著農業.手工業生產的發展,茶葉的生產和貿易也迅速興盛起來了,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高峰,飲茶的人遍及全國,有的地方,戶戶飲茶已成習俗.茶葉產地分佈長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個區的許多州郡,當時以武夷山茶採製而成的蒸青團茶,極負盛名.中唐以後,全國有七十多州產茶,轄三百四十多縣,分佈在現今的十四個省.市.自治區.兩宋的茶葉生產,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全國茶葉產區又有所擴大,各地精製的名茶繁多,茶葉產量也有增加。

  元朝,茶葉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術不斷提高,講究製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當時視為珍品,在南方極受歡迎.元時在茶葉生產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機械來製茶葉,據王楨記載,當時有些地區採用了水轉連磨,即利用水力帶動茶磨和椎具碎茶,顯然較宋朝的碾茶又前進了一步。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廢止過去某些弊制,在茶業上立詔置貢奉龍團,這一措施對製茶技藝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國古代製茶發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個重要時代,它為現代製茶工藝的發展奠立良好基礎.明代製茶的發展,首先反映在茶葉製作技術上的進步,元朝茗茶殺青是用蒸青,明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為炒青,少數地方採用了晒青,並開始注意到茶葉的外型美觀,把茶揉成條索.所以後來一般飲茶就不再煎煮,而逐漸改為泡茶了。

  清末,中國大陸茶葉生產已相當的發達,全中國大陸共有十六省***區***.六百多個縣***市***產茶,面積為1500多方畝,居世界產茶國首位,佔世界茶園面積的44%,產量已超過800萬擔,居世界第二位,佔世界總產量的17%.1984年全國出口茶葉280多萬擔,約佔世界茶出口總量的16%.江南栽茶更加普遍.據資料記載,1880年,中國出口茶葉達254萬擔,1886年最高達到268萬擔,這是當時中國大陸茶葉出口最好的記載。

 

絲綢之路對我國茶文化的影響
宋明點茶道的茶藝步驟
相關知識
說古論今茶文化
論古今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用英語說中國的茶文化
說古論今話輕功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的簡介
中國古代茶文化論文
茶文化的古代書籍有什麼
茶文化的解說詞有什麼
茶文化的古代名人字畫
中國茶文化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