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孢菇的種植技術視訊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8日

  雙孢蘑菇又名白蘑菇、洋蘑菇,簡稱蘑菇,是世界上栽培量最大的食用菌之一,也是我國食用菌栽培中栽培面積最大、出口創匯最多的拳頭品種。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生長髮育條件

  ***1***營養 蘑菇是一種腐生真菌,依靠蘑菇菌絲細胞分泌的胞外酶和有益微生物將培養料中的纖維素和木質素分解成可利用的營養物質而生長髮育。它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主要是碳源、氮源、礦物質、微量元素和生長素等。這些碳源和氮源廣泛存在於農作物的秸杆和畜禽糞肥、餅肥、以及含氮化肥如尿素、硫銨中。

  ***2***溫度 溫度是蘑菇生長髮育過程中最重要的生活條件之一。蘑菇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溫度的要求是不同的。菌絲生長的溫度範圍為5—33℃,最適溫度為22—25℃,致死溫度為34—35℃。子實體發育的溫度範圍為4—23℃,最適溫度為16℃左右。溫度高於19℃,子實體生長快,個體小,重量輕,肉質疏鬆,菌柄細長,易產生薄皮菇、開傘菇,品質差。溫度低於12℃,子實體生長慢,個體大,肉厚,出菇少,產量不高。當溫度降低到5℃以下時,子實體基本停止生長。

  ***3***水分 水分是蘑菇的重要組成部分。蘑菇不同的生長階段,對水分的要求也不同。培養料含水量要求控制在62—63%之間。若含水量高,培養料因水多而透氣性差,會產生嫌氣發酵,培養料就會發黑、發粘、變酸變臭,理化性質差,容易出現線狀菌絲,菌絲生活力下降;若含水量低,培養料會造成“幹發酵”,使發酵後的培養料變成碎屑狀,播種後菌絲生長緩慢,絨毛菌絲多,不易形成子實體。菌絲生長階段,菇房內空氣相對溼度保持在70%左右,一般覆土層的含水量在17%—18%左右。出菇階段,特別是當子實體長到黃豆大小時,空氣相對溼度提高到90%,覆土層含水量要求達到飽和狀態,一般含水量在20%左右。

  ***4***空氣 蘑菇是一種好氣性真菌。菌絲生長階段,菇房內二氧化碳濃度保持在0.1%—0.5%之間,不能超過0.5%。出菇階段,菇房內二氧化碳濃度要下降為0.03%—0.1%時,當二氧化碳濃度超過0.5%時,就會抑制子實體分化。因此,出菇以後,菇房內要加大通風量,有利於蘑菇的生長。

  ***5***酸鹼度***PH*** 蘑菇菌絲體在PH為5—8之間都可以生長,最適PH是7左右。偏鹼性的培養料對菌絲體生長有利,另外,偏鹼的培養料可抑制雜菌的生長。因此,播種時培養料的PH應調節在7.5—8之間,覆土層的PH值調節在7.5—8之間。

  ***6***光線 除原基形成時需要微弱光刺激外,蘑菇整個生長過程都不需要光線。光線暗,子實體潔白。光線過亮或直射光太強會使菇體表面發黃變褐,菌柄細長,菌蓋歪斜,使蘑菇品質下降。

  二、蘑菇培養料的堆制發酵

  ***1***培養料配方 堆肥是蘑菇生存基礎,堆肥質量直接關係到生產成敗和產量高低。根據堆肥原料組成,可分為糞草肥和合成堆肥兩大類。糞草肥由畜糞和稻草或麥草堆制而成,又稱廄肥;合成堆肥是用稻草或麥草和化學肥料堆制而成,又稱人造堆肥。目前國內使用最廣的堆肥是在糞草培養料中新增少量化學肥料,稱為半合成堆肥。以下所介紹的是國內外常用的蘑菇堆肥配方。

  ①幹豬、牛糞58%,石膏1%,稻草或麥秸40%,過磷酸鈣1%。

  ②稻草或麥秸1000公斤,禽糞100公斤,尿素12—15公斤,石膏粉10—20公斤。

  ③稻、麥草2000公斤,雞糞500公斤,尿素30公斤,石膏50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

  ④稻草或麥秸1000公斤,豆餅粉30公斤,尿素3公斤,硫酸銨10公斤,米糠100公斤,過磷酸鈣15公斤,碳酸鈣20公斤。

  ⑤稻草或麥秸1000公斤,硫酸銨20公斤,尿素10公斤,碳酸鈣28公斤。

  ***2***蘑菇培養料發酵工藝 培養料的堆制發酵是蘑菇栽培中最重要而又最難把握的工藝。優質堆肥是蘑菇栽培取得高產優質的關鍵。沒有經過高溫發酵的堆肥,很難生長蘑菇,可因病蟲害蔓延而遭致失敗。過度腐熟的堆肥,因營養大量消耗,即使再補充營養物質,也難以獲得理想收成。蘑菇培養料的發酵方法分為一次發酵法和二次發酵法。

  ①一次發酵法 是培養料在發酵過程中,經過數次翻堆後,將腐熟料直接上床播種。一次發酵包括予處理、建堆、翻堆幾個過程。

  培養料予處理 建堆前一天,將稻***麥***草切斷,用清水或尿水淋透,使麥***稻***草充分吸水,堆放一天。建堆前7—10天,幹糞用清水或尿水淋溼,每100公斤幹糞一般加水160—180公斤,充分吸水後建堆發酵。

  建堆 堆制時,要求一層糞、一層草逐層堆放,到第四層開始澆水,從第四層到第八層逐層加入全部的餅肥、過磷酸鈣及石膏和一半量的尿素,堆好10層後,堆高達1.5米左右,四邊上下基本垂直,堆頂成龜背形,最上面蓋一層糞。為保持通氣狀態,在料堆頂部用竹筒從上向下插入2—3個通氣孔。為保溫保溼,堆頂要覆蓋草氈子,雨天要覆蓋薄膜。堆料時要求培養料的含水量達到飽和成度。堆料的第二天要測定50釐米以內的料溫。正常情況下料溫會升高到70℃左右,如果達不到70℃,查明原因,儘快採取補救措施。

  翻堆 發酵期間每隔一段時間要進行一次翻堆,目的是為了改善培養料內的通氣狀況,使培養料發酵均勻,並補充輔助原料,調整培養料的含水量和PH。

  第一次翻堆 建堆後的第二天,料溫開始上升,第三天料堆中心溫度達到最高點***74—80℃***,在達到此溫情況下,建堆6—7天后可進行第一次翻堆。翻堆前一天在料堆上部先澆水,翻堆時再逐層澆水,堆好後在其周圍要有少量水流出來,說明補水到位。翻堆時要調整料堆草糞內外的位置,排除廢氣,以改善堆內的空氣條件,使堆內的微生物繼續生長、繁殖,使培養料更好的轉化和分解。建堆時仍然從第四層至第八層加入餘下的尿素。第一次翻堆2天后,料溫最高可達75—80℃。

  第二次翻堆:第一次翻堆後的5—6天,進行第二次翻堆。要把裡外上下徹底翻好,讓氨氣散發出去,再重新建堆。為提高溫度和保持溼度料堆可適當窄一些。第二次翻堆的重點是調整水分,切忌澆水過多,以免造成料堆過溼。用手緊握培養料,可擠出3—4滴水為宜。雨天蓋塑料布要用木棍支起來,使料裡面透氣,防止厭氣發酵,保持料溫在60—65℃。

  第三次翻堆:一般第二次翻堆4—5天后即可進行第三次翻堆,方法同上。如果有糞塊,要充分搗碎後再拌入。

  第四次翻堆:在第三次翻堆後4天,進行第四次翻堆。首先檢查料堆的含水量,方法是用手緊握培養料時,指縫間滴1—2滴水正合適,水分不夠,用1%的石灰水調節;水分過大,先攤涼片刻,到水分合適時再建堆。同時配製0.5%敵敵畏,噴灑滅蟲。

  第五次翻堆:在第四次翻堆後的3—4天,料內溫度仍在50℃左右並趨向平穩,進行最後一次翻堆,翻堆時調節培養料的含水量為60%—63%,PH7.5—8.0,同時檢查培養料內是否有殘存的氨氣和害蟲。如氨氣重用甲醛中和,如有蟲用0.5%敵敵畏滅蟲。

  培養料從堆制到進房,一般翻堆4—5次,每次翻堆間隔時間通常為7-6-5-4-3天。在堆制過程中,培養料的水分要先溼後幹,料堆要先大後小,翻堆間隔時間要先長後短,遵循這一原則,堆溫可長期維持在50℃以上。

  一次發酵應達到的質量標準:質地疏鬆,手握成團,一抖即散;草形完整,柔軟、疏鬆、富有彈性,有一定韌性;無糞臭,無酸敗或黴味,有濃郁的香味;堆料的顏色為棕褐色***或咖啡色***,不呈黑色;堆料的含水量60—63%,手捏時指縫間沒有水滴出現,具有較強的保水能力;PH在6.8—7.0左右;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如放線菌、腐殖黴菌等;無害蟲及雜菌。

  ②二次發酵 二次發酵是處理培養料的另一種方法。具有節省時間、發酵徹底、出菇早、產量高等優點。採用二次發酵技術,蘑菇培養料堆制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稱“前發酵”,堆制方法與一次發酵相同,但堆制時間短,通常只有13天,翻堆3次,需加溫一定時間***60℃需6—10小時,48—50℃需4—6天***使培養料進行第二次升溫發酵,所以稱“二次發酵”。目前,後發酵技術在菇房條件較好和有栽培經驗的栽培地區,已普遍推廣應用。

  三、播種

  ***1***播種方法 蘑菇播種方法經常使用的有四種。

  ①穴播法 每5—7平方釐米用手指或木棍挖一穴,放入紅棗大小菌種塊,用料將菌種蓋住。一般每瓶麥粒種可播種1平方米。

  ②條播法 在料面開若干寬3—5釐米,深約5釐米的橫溝,溝間距10—13釐米,播種後用料覆蓋菌種,輕輕拍打,使料種緊密接觸。

  ③撒播法 先將菌種量的2/3撒於料面,然後用後或耙將菌種翻入料內,再將剩餘的1/3菌種覆蓋在料面,用木板輕輕拍實,使菌種和料緊密接觸。

  ④混播法 將培養料料層厚的2/3與菌種拌勻,再將培養料整平,輕輕拍實。

  ***2***播種後管理

  ①控溫保溼 一般播種後1—3天內,不要開啟門窗通風,菇房溫度控制在28℃以下,菇房相對溼度控制在75%左右,促進菌種萌發。密閉條件較差的菇房,可用石灰清水***PH8***噴溼的報紙蓋在料面保溼,每天掀動報紙數次,以改善通氣狀況。7天左右菌絲基本封面後,揭去報紙。此時,菇房內要進行通風換氣,促使菌絲向料內生長。

  ②撬料通氣 當菌絲吃料一半時,為增加料內通氣,可用三齒鉤斜插入料深3/4處,輕輕撬動幾次,或從床底部向上頂動幾次,把已經開始變硬結塊的培養料撬鬆,加強通風,然後整平料面,促使菌絲向料底繼續生長。

  ③檢查發菌情況 播種後2—3天如發現菌種不萌發、不吃料或菌絲生長慢、菌絲少或退絲時,要及時查明原因,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

  ④檢查有無雜菌、蟲害發生 如料面有毛黴或蟎等雜菌、害蟲,要及時採用相應的防治措施。

  四、覆土技術

  在蘑菇栽培管理中,覆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術措施。其子實體必須覆土之後才會發生,而且是在覆土層中扭結長大的。覆土的土質、土粒大小、土層厚薄等,都會直接影響蘑菇的產量和質量。

  ***1***覆土方法 常規的覆土方法分覆粗土和細土兩次進行。粗土對理化性狀的要求是手能捏扁但不碎,不粘手,沒有白心為合適。有白心、易碎為過幹;粘手為過溼。覆蓋在床面的粗土不宜太厚,以不使菌絲裸露為度,然後用木板輕輕拍平。覆粗土後要及時調整水分,噴水時做到少量多次,每天噴4—6次,2—3天把粗土含水量調到適宜溼度。覆粗土後的5—6天,當土粒間開始有菌絲上竄,即可覆細土。細土不用調溼,直接把半乾細土覆蓋在粗土上,然後再調水分。細土含水量要比粗土稍幹,有利於菌絲在土層間橫向發展,提高產量。整個覆土層厚度不要超過4釐米,過厚容易出現畸形菇和地雷菇;但也不宜過薄,太薄容易出現長腳菇和薄皮菇,容易開傘。覆土質量將直接影響出菇快慢和產量高低。不同覆土材料覆土方法也不盡相同。

  ***2***覆土材料 覆土材料可分為兩大類,即天然土和改造土。天然土包括各種田園土、泥炭土、草甸土、河泥和膨化珍珠岩等。改造土依製作方法不同又可分為合成土和發酵土。田園土和泥炭土是最常用天然土的覆土材料。近十多年來,在覆土材料和覆土方法上有許多新的改進,改造土的配方和製作方法也有許多改進,有較明顯的增產作用,現在應用越來越廣泛。各種改造土儘管配方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改造土中不應含有過多的有機質,否則會使菌絲旺發徒長,不能出菇。下面就幾種不同的土質進行簡單介紹。

  ①田園土 理想的田園土應具有噴水不板結,溼度大時不發粘,干時不成硬塊,表面不形成硬皮、龜裂等特點。因此選擇蘑菇的覆土材料時主要在於土質結構,肥力不是主要的。最好選用能形成團粒結構的壤土***沙壤土或粘壤土***,粘度為40%左右,含有少量腐殖質***5%—10%***。覆土最好不使用新土,因新挖泥土中含有二價鐵離子***Fe++***,對蘑菇菌絲有毒害作用,新土經風吹、晒乾,二價可轉化三低價鐵離子***Fe+++***,三價鐵離子對蘑菇菌絲沒有危害。此外,晒乾泥土含有大量對蘑菇菌絲生長有利氧化物。一般說,每100平方米要準備5.5立方米覆土,其中粗土用量佔2/3,細土用量佔1/3。

  ②泥炭土 泥碳土具有吸水性強、疏鬆、通氣性好、不易板結等良好物理性狀。國外蘑菇栽培和我國工廠化栽培廣泛使用泥炭土。使用泥炭土需注意的是:因泥炭富含腐殖酸,酸性較強,因此使用前和出菇期間必須用石灰水調PH至8.0,才能保證菌絲“爬土”,順利結菇。

  ③河泥稻殼土 河泥稻殼***可用麥糠代替***土又稱河泥礱糠。是目前使用較廣、效果較好的一種合成土。製作方法是取河泥800公斤,攤放地面過夜,加石灰粉8公斤,碳酸鈣80公斤,充分拌勻後,再和用石灰水浸泡一夜的稻殼40公斤充分混勻,使每粒稻殼表面上均沾有河泥,即可上床覆蓋。用河泥覆土時間掌握在菌絲吃料2/3時進行。為防止河泥含水量偏高造成培養料表面菌絲萎縮,覆土前菇房最好進行一次通風,將料面吹乾,再將覆土平鋪在菌床上,約2釐米厚即可。覆土切勿過厚,超過3釐米,因河泥透氣性不好影響菌絲生長,推遲出菇時間,產量不穩;也不宜過薄,如低於2釐米,則出菇早,菇質差,產量受到影響。

  五、覆土後管理

  覆土以後管理的重點是水分管理。覆土後的水分管理稱為“調水”。調水時採取促、控結合的方法,目的是使菇房內的生態環境能滿足菌絲生長和子實體形成。

  ①粗土調水 粗土調水是一項綜合性管理技術。管理上即要促使蘑菇菌絲從料面向粗土生長,同時又要控制菌絲生長過快,防止土面菌絲生長過旺,包圍粗土造成板結。因此,粗土調水時應掌握“先幹後溼”這一原則。粗土調水工藝為:粗土調水***2—3天***→通風壯菌***1天***→保溼吊菌***2—3天***→換氣促菌***1—2天***→覆細土。

  ②細土調水 細土調水的原則與粗土調水的原則是完全相反的。細土調水原則是“先幹後溼,控促結合”。其目的是使粗土中菌絲生長粗壯,增加菌絲營養積蓄,提高出菇潛力。其調水方法是:第一次覆細土後即行調水,1—2天內使細土含水量達18%—20%左右,其含水量應略幹於粗土含量。噴水時通大風,停水時通小風,然後關閉門窗2—3天,當菌絲普遍竄上第一層細土時,再覆第二次幹細土或半乾半溼細土,不噴水,小通風,使土層呈上部幹、中部溼的狀態,迫使菌絲在偏溼處橫向生長。

  六、出菇管理

  覆土後15—18天,經適當的調水,原基開始形成。這些小菌蕾經過管理逐漸長大、成熟,這個階段的管理就是出菇管理。

  ***1***秋菇管理 蘑菇從播種、覆土到採收,大約需要40天左右的時間。秋菇期間,由於培養料營養豐富,氣溫適宜,蘑菇生長速度快,出菇密度大,潮次週期短,產量集中,蘑菇對水分、空氣需求量大。因此,秋季要想奪取高產,必須處理好溫度、溼度、通風三者之間的關係,既要多出菇,出好菇,又要保護好菌絲,為春菇生產打下基礎。

  ①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是整個秋菇管理中最重要的環節,水分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蘑菇的產量和質量。因此,必須認真對待。出菇後,子實體生長階段所吸收的水分主要來源於覆土層和空氣中水分。培養料中的水分只要能滿足蘑菇菌絲體吸收和運輸溶於培養料中的養分即可。

  秋菇前期,土層噴水的基本原則是一潮菇噴2次出菇重水。當每潮菇長到黃豆粒大小時,噴一次重水;當每潮菇採收到80%左右時,噴一次重水,以供下一潮菇形成時所需的水分。每潮菇噴好重水後,粗土重新獲得充足的水分,含水量應保持在20%左右。採菇前後不要噴水,以免影響蘑菇質量和下一潮菇的形成。噴水應在溫度適中時***18℃以下***進行,一般在夜間或早、晚噴水。

  秋菇後期,因氣溫逐漸下降,出菇量逐漸減少,密度降低,潮次亦不明顯,因而噴水量應相應減少,同時要採取輕噴、勤噴的噴水方法。一般控制在每平方米每次噴水0.5公斤左右,使細土溼度較前期略乾結,既要保持細土潮溼,又要保持細土鬆、軟。

  噴水時要力求均勻,最好呈霧狀,噴頭朝上或稍向上傾斜,防止水流直接噴到幼菇上。噴水前後要及時檢查土粒的乾溼度,以便根據土層的乾溼情況合理調節噴水量。幹處多噴,溼處少噴或不噴,促使均勻出菇。

  水分管理技術是一項細緻、靈活的工作,除看菇、看土噴水外,還必須和當時的氣候條件、菇房的保溼效能、菌株的特性、菌絲生長情況、覆土物理形狀和土層厚度等具體情況綜合起來考慮,靈活掌握。如氣溫適中,晴天干燥,就要多噴水。氣溫偏高悶熱、氣壓低、陰雨潮溼,就要停水或少噴水。我國南方地區溫熱、潮溼,就要少噴水;北方地區氣候涼爽、乾燥,應當多噴水。氣生型菌絲要少噴水,匍匐型菌絲要多噴水;菌絲生長旺盛,要多噴水;菌絲細弱無力,要少噴水。床架下層和靠近門窗的菇床,由於通風條件好,水分蒸發快,應多噴水;床架上層和四周的菇床,通風條件差,水分蒸發慢,應減少噴水量。土層較厚,要間歇噴重水;土層較薄,要多次噴輕水。

  ②溫度管理 溫度是蘑菇生長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創造菇房內適宜出菇溫度是秋菇奪取高產的關鍵。

  秋菇前期氣溫高,當菇房內溫度在18℃以上時,要採取措施降低棚內溫度,如夜間通風降溫、向棚四周噴水降溫、向棚內排水溝灌水降溫等。

  秋菇後期氣溫偏低,當棚內溫度在12℃以下時,要採取措施提高棚內溫度,一般提高棚內溫度的方法有采取中午通風提高溫度,夜間加厚草苫保持棚內溫度,或用黑膜、白膜雙層膜提高棚內溫度等措施。

  ③通風換氣 蘑菇子實體生長髮育階段的呼吸作用比菌絲體生長階段更為旺盛,排出的二氧化碳多,需氧量大。因此,出菇後,菇房內必須經常保持空氣新鮮,隨時注意做好菇房的通風換氣工作。尤其在秋菇氣溫偏高的前期,此時菇房內通風不好,將會導致子實體生長不良,甚至出現幼菇萎縮死亡現象。此時菇房通風的原則應考慮到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通風不提高菇房內的溫度,二是通風不降低菇房內的空氣溼度。因此,菇房的通風應在夜間和雨天進行,無風的天氣南北窗可全部開啟;有風的天氣,只開背風窗。為解決通風與保溼的矛盾,門窗要掛草簾,並在草簾上噴水,這樣在進行通風的同時,也能保持菇房內溼度,還可避免熱風直接吹到菇床上,避免使蘑菇發黃而影響蘑菇質量。

  秋菇後期,氣溫下降,蘑菇減少,此時排出的二氧化碳和熱量也相應降低,可適當減少通風次數。菇房內空氣是否新鮮,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含量為指標,也可從蘑菇的生長情況和形態變化確定出氧氣是否充足,如在通風較差的菇房,會出現柄長蓋小的畸形菇,說明菇房內二氧化碳超標,需及時進行通風管理。

  ④挑根補土 秋菇期間,每次採菇後,應及時將遺留在床面上的乾癟、變黃的老根和死菇剔除。若將老根和死菇繼續留在土層,這些老根已失去吸收養分和結菇能力,時間一長還會發黴、腐爛,易引起綠色木黴和其它雜菌的侵染和害蟲的孽生。每次挑根後,應及時用溼潤的細土將採菇時帶走的泥土補上,以免噴水時,水滲透到培養料內而影響菌絲生長。

  ***2***冬季管理 蘑菇冬季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和恢復培養料內和土層內菌絲的生長活力,併為春菇打下良好的基礎。冬季管理能否將培養料內菌絲保護好、休養好,是保證春季出菇是否順利的關鍵。

  ①水分管理 隨著氣溫的逐漸降低,出菇越來越少,蘑菇的新陳代謝過程也隨之減慢,對水分的消耗減少,土面水分的蒸發量也在減少,為保持土層內有良好的透氣條件,必須減少床面用水量,改善土層內的通氣狀況,保持土層內菌絲的生活力。秋菇結束後,及時在培養料反面打扦戳洞,增加料內的透氣性,排出料內有害氣體,使料內菌絲能得以生息、復壯。當氣溫降至10℃以下時,床面要少噴水,降低土層溼度,一面讓其自然出菇,一面安全的進入冬季“休眠狀態”。當氣溫降至5℃以下時,床面上每週只需噴1—2次水,保持細土不變白,稍溼潤即可。

  ②通風換氣 秋菇結束後,菇房除加強保溫,使之不結冰外,每天中午可開南窗進行通風1小時,使菇房內經常得到新鮮空氣,排除菇房內二氧化碳。為保持土層一定溼度,通常每週可噴一次水,每次每平方米噴水0.5千克左右。

  ③鬆土、除根、噴發菌水 冬季後期,為使土層內菌絲能夠得以更好地恢復生長和發展,需要對土層進行一次全面的鬆動,挑除失去再生能力的老根和死菇,並排除土層內長期積累的有害氣體和廢棄物質。鬆土、除老根前,菇房需通風2—3天,使土層水分蒸發便於鬆動。鬆土的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土層菌絲生長旺盛,需將細土刮到一邊,翻動粗土,使板結的菌絲斷裂,拔掉髮黃乾癟的老根,再履上細土,以促進菌絲更好的萌發。土層菌絲尚好,但板結不緊的菇房,只要刮開細土,撥動粗土,去掉死菇,然後再覆上細土。土層菌絲較差的菇房,不需刮開細土,只需用小刀或小耙將粗、細土一起鬆動一下即可。

  鬆土及除老根後,需及時補充水分以利發菌。發菌水應選擇在溫度開始回升以後噴灑,以便在適當水分和適宜的溫度下,促使菌體萌發、生長。發菌水要一次用夠,用量要保證恰到好處,防止用量不足或過多,使菌絲不能正常生長。發菌水總的用量一般為每平方米3公斤左右,2—3天噴完,每天噴水1—2次。噴水後應適當進行通風。菌絲萌芽後,千萬注意要防止西南風襲擊床面,以免引起土層水分的大量蒸發和菌絲乾癟後萎縮。

  ***3***春菇管理 春菇管理和秋菇管理相比較有幾個不利的條件。首先,越冬後蘑菇菌絲的生活力比秋菇有所下降,培養料內養分也相應減少。其次,秋季氣溫變化由高到低,整個氣溫的變化趨勢與蘑菇菌絲體生長和子實體生長對溫度的要求相一致,而春季天氣變化正好相反,且天氣變化無常,忽高忽低。因此,春菇的管理更需謹慎從事,一旦管理不當,容易造成菌絲變黃萎縮、死菇和病蟲害的大面積發生。

  ①水分管理 春菇前期調水應勤噴輕噴,忌用重水。每天每平方米用水0.5公斤左右,隨著氣溫的升高,蘑菇陸續出菇後,可逐漸增加用水量。把握春菇的出菇時間尤為重要。出菇過早,易受凍害;出菇過遲,則會因溫度過高造成死亡。一般氣溫穩定在12℃左右時,調節出菇水,就能正常出菇。

  ②溫度、溼度及通風換氣的調節 春季氣候乾燥,溫度變化較大,因而要特別注意加強菇房的保溫、保溼工作。尤其我國北方地區,春菇管理應以保溫保溼為主,使菇房保護在一個較為穩定的溫溼環境,有利於蘑菇生長。通風時嚴防乾燥的西南風吹進菇房,以免引起土層菌絲變黃萎縮,失去結菇能力。

  雙孢菇栽培管理技術

  一、準備培養料及配方,以栽培100m2計算,需備優質幹麥秸1500kg,幹牛馬糞600kg,磷肥50kg,尿素15kg,石膏粉25kg,碳酸鈣12.5kg。

  二、培養料的堆制與翻堆

  1、堆制培養料的全過程需要25天左右,建堆時間在播種前期5天進行。

  2、堆制與翻堆。培養成料堆制選在地平、不存水、無汙染、有水源的地方;建堆前2-3天,將麥秸浸水後撈出,逐層均勻撒入1.5石灰粉,再將麥秸堆成長方形大堆,逐層踏實,同時將馬糞土預溼;建堆時先在堆料場上鋪一層溼好的麥秸,厚薄15-20cm,然後再在麥秸上撒一層糞,共計10-12層,從第二層開始適量加水,分四次進行翻堆,第一次在建堆後的第七天進行,以後每次間隔5-6天,每次翻堆嚴格按技術要求進行。

  三、播種

  1、播種時間:外界溫度在25℃左右,料溫在28℃以下適合播種,以8月下旬—9月上旬為宜。

  2、播種量:每m2接種500g/瓶。

  四、播種後覆土前的管理

  1、播種後,相對溼度保持在80%左右,如料溫超過28℃,棚內溫度超過30℃,適當通風降溫。

  2、播種後4-10天內,要及時微量通風,如溼度在70%左右,屬於偏低,可用紙蓋在料面上,再用1%的石灰水噴在紙上,至紙溼而不積水為止。

  3、播種10日後及時把紙拿掉,15-20天后菌絲基本長滿料層時即可覆土。

  五、覆土及覆土後的管理

  1、覆土:按100m2計算需2.5m3土,在土中拌入50kg磷肥,1-2石灰粉,用水滲透,抓起成團,撒下散開為宜,把土均勻地鋪在料面上,厚度在2-2.5cm為宜。

  2、覆土後的管理

  ***1***、水分:覆土層的含水量一般在20%最佳,在菇蕾長成米粒大時,噴一次出落水。

  ***2***、溼度:覆土後要求空間溼度在80-90%之間。

  ***3***、溫度:菌絲體生長適溫13-18℃,實體生長適溫13-18℃。

  ***4***、適時採收:採收直徑2-4cm。

 

雙孢菇的種植利潤分析
雙孢菇種植技術
相關知識
雙孢菇的種植技術視訊
雙孢菇的種植技術
土茯苓的種植技術視訊
西紅柿的種植技術視訊
葡萄的種植技術視訊
鐵皮石斛的種植技術視訊
葡萄樹的種植技術視訊
甜象草的種植技術視訊
天麻的種植技術視訊
秋黃瓜的種植技術視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