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養殖海蔘的技術
海蔘原名叫沙瀝,作為一種延年益壽的名貴滋補品,被人們譽為海中人蔘,但是它也是能在池塘裡養殖的,在池塘怎樣養殖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池塘養殖海蔘
一 建造養參池
在中潮帶或低潮帶利用當地地理優勢,最好是岩礁底質,用混凝土和石塊圍城形狀,大小不等的池塘,風大的海區圍牆要加厚加固;小潮時要保證蓄水不低於1.5米,且不滲漏;所選海區不得有汙染,尤其是油類汙染;鹽度不得低於千分之二十八,無河流注入;該池塘缺點造價太高.也可將一個對蝦養殖池塘,最好是泥沙底質,改造成刺蔘養殖池塘.養殖池各留一進,排水閘門,該池海水的更換最好依靠自然納潮,每天換水量不底於百分之三十左右,池內平均水深1.5米以上.該池的優點是即便於觀察和管理又造價低,但注意夏季底層水溫20攝氏度以上超過3個月的池塘不易養殖海蔘.
二 放人工海蔘礁
建造人工海蔘礁的目的,是為刺蔘提供隱蔽場所,並繁殖大量的海藻,水草供刺蔘棲息,攝食和夏眠,所以對於蝦池改造的參池必須投放人工海蔘礁.人工海蔘礁的材料可以是瓦片,磚頭,廢棄的扇貝籠,混凝土塊,甚至稍大,形狀不等的石塊也是很好的參礁;參礁的擺放以儘可能的增大海蔘的隱蔽空間為原則,可以擺放成列狀或堆狀;參礁投放的數量根據實際條件越多越好;可用瓦片,石塊,果框或空心磚造礁,方法如下:
1.瓦片造礁:用蓋房用的紅色瓦片,每三個為一組,三個瓦片的長邊依次對接,形成一個三角稜體,用細繩將稜體紮緊.用此稜體在池底堆成若干個礁堆,礁堆的間距為35米,一般每畝用瓦片2500片左右.礁堆有上下兩層稜體組成,每層又分南北2排,下層每排59個稜體,上層48個稜體***交錯堆放***,上層稜體再蓋上瓦片.這樣,從南到北方向看,整個稜堆由若干個三角空間構成.
2.石塊造礁:每個礁堆用石塊0.8—1.0方,堆放時石塊儘可能多留出空隙,礁堆間距4—5米.
3.果框造礁:每個礁堆有三個果框組成,下面2個,上面1個,並用細繩捆牢.筐口向北,筐內壓上石塊,以防果框移動.
4.空心磚造礁:方法同瓦片.
對於已投放好參礁的池塘,在放苗前最好先清池殺死敵害和致病菌,通常用10ppm茶籽餅和20ppm的漂白粉全池潑灑一天後,將池塘連續沖刷2-3遍後方可使用.消毒完成後,參池納滿水,並用10天—15天時間肥水,培養基礎生物餌料.
三 參苗的運輸
通常採用溼法和幹法兩種方法運輸參苗.所謂溼法運輸,是在運輸參苗時,把參苗放在帆布桶裡,每桶裝參苗300頭左右,加水0.2立方水體左右.所謂幹法運輸,是將參苗放於塑料週轉箱中,箱的底部鋪放2cm厚的脫脂棉,上面鋪放兩層紗布,用海水溼透,將參苗均勻平放,其上再蓋上4層溼紗布,然後再將塑料週轉箱一個個垛起,外圍用塑料布擋風.天冷時,外層加發泡塑料保溫.若天氣乾熱時,路途中還需適當噴淋海水.
養殖海蔘氣泡病的防治
多在耳狀幼體培育期出現,死亡率較低。發病症狀主要表現為:幼體體內吞有氣泡,攝食能力下降或不攝食,最終也可導致幼體死亡。
有報道認為該病是由於通氣量過大,使幼體吞食過多氣泡而導致的。因此,可通過調整通氣量,避免充氣過大過強或者採取間歇充氣的方法,即每2h通氣30min斷續充氣可以解決氣泡病的發生。
春季養殖海蔘需要注意事項
這期間的重要變化因素是氣溫和水溫從嚴寒的冬季低溫期逐步回升,但氣溫和水溫的回升速度是不同的,氣溫回升的快,水溫回升的慢,有滯後現象。氣溫超過水溫,這樣的養殖池內水的中上層和底層就形成了水溫差異,形成水溫分層。經測量,1米到3米的水深處溫差為1度~2度。水溫高的水密度小,比重小,導致上層水一直在上層,不能和底層的水通過上下對流進行交換,結果海蔘賴以生存的底層水成了“死水”,從而導致上層水充足的溶解氧不能通過水的上下對流輸送到底層。
再加上,海蔘在底層活動、代謝和有機物的分解等消耗大量氧氣,而又缺乏及時的補充,造成底層區成了低氧區,甚至是無氧區。經檢測,這期間底層水的溶解氧多處在3毫克/升以下。在低氧或無氧狀態下,海蔘的代謝水平下降,迴圈、神經、消化、呼吸等系統的功能受阻,抗逆能力和抗病能力大大削弱。與此同時,嫌氣性細菌則大量繁殖,變成有機物的厭氧分解,產生素毒性很大的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進一步加劇了對海蔘的不利影響。因水質惡化,海蔘體質虛弱,各種細菌等病原體會乘虛而入,導致海蔘發病。
為了預防上述情況的發生,要最大限度加大養參池的水體的實際交換量,抓住高潮位時儘可能多的為養參池注入新水,儘量減少晝夜溫差,當水溫上升時延長流水時間;要經常巡池、必要時派潛水員深入池底檢查刺蔘的活動狀態。如發現個別刺蔘有化皮現象,要及時撈出,並用消毒液浸泡,以防感染其它健康的刺蔘。
烏龜的越冬管理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