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魚身上有白斑是怎麼回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4日

  鸚鵡魚是很多人會在家居中養殖的一種風水魚,鸚鵡魚變白是比較容易出現的一種現象,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下面小編整理了鸚鵡魚身上有白斑的原因,一起來看看吧。

  鸚鵡魚身上有白斑的原因及症狀

  原因

  鸚鵡魚身上有白斑表示鸚鵡魚得了白點病,此病是觀賞魚中最為常見的多發病之一,其發病特點是傳染快、流行廣、危害大。白點病的病原是由原生動物小瓜蟲侵入魚體面板或鰓部而引發,發生的最適水溫是15~25℃,在20~25℃最易感染宿主,但在低水溫如1℃也可以感染,在30℃以上蟲體不能發育。

  症狀

  鸚鵡魚感染白點病早期,病魚各鰭及身軀有個別的小白點,有食慾,精神沒有多大變化。中期,病魚鰭、身軀到處是白點,沒有食慾,不愛活動,到處蹭癢,顏色變暗。晚期,病魚白點佈滿全身,魚浮在水面或沉入箱底,魚有氣無力,左右搖擺,體表粘膜增多,最後因呼吸困難窒息而死。

  鸚鵡魚身上有白斑怎麼辦

  1、物理治療:提高水溫到30度,可利用小瓜蟲不耐高溫的方法促使產生在魚體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長速度,使其從魚體表面脫落。

  2、治療藥物

  ①百分之五的鹽水浸泡數天。

  ②百萬分之二的甲基藍溶液,每天浸泡6小時。

  ③百萬分之零點零五的孔雀石綠和百萬分之二十五的甲醛溶液混合處理。

  ④百萬分之二的28~30℃鹽酸奎寧藥液浸泡3~5天。

  ⑤百萬分之二的硝酸亞汞藥液浸泡30分鐘。

  ⑥百萬分之五十至七十濃度的紅汞溶液浸泡5~15分鐘,每天2次。

  鸚鵡魚的生活習性

  鸚鵡魚會織自己的睡衣,他們織睡衣的方式像蠶吐絲做繭似的,從嘴裡吐出白色的絲,利用它的腹鰭和尾鰭的幫助,經過一兩個小時織成一個囫圇的殼,這就是其睡衣。有時它的睡衣織得太硬,早上睡醒後嘴巴咬不開,便會憋死在裡面。

  1、食物習性:鸚鵡魚食性雜,人工餌料、薄片、顆粒、紅蟲、豐年蝦、水蝨等幾乎什麼都吃,而且相當貪吃。有特殊的消化系統。鸚鵡魚用它們板齒狀的喙將珊瑚蟲連同它們的骨骼一同啃下來,再用咽喉齒磨碎珊瑚蟲,然後吞入腹中。有營養的物質被消化吸收,珊瑚的碎屑被排除體外。鸚鵡魚的咽喉齒不象牙齒一樣尖利,而是演變為條石狀,咽喉齒的上頜面上凸起,正好和下面的凹處相吻合。上、下頜上各生長著一行又一行的細密尖銳的小牙齒。小牙齒密密地排列形成了許多邊緣銳利的板。每當一大群鸚鵡魚遊過,一條條珊瑚枝條的頂端被切掉。

  2、體質特徵:鸚鵡魚本身是沒有毒的。只不過,鸚鵡魚的食物中有些是有毒的。鵡魚體內有分解消化毒素的器官。所以,鸚鵡魚不會被這些毒素傷害。但是,如果人們在這時捕獲鸚鵡魚,而它體內的毒素並沒有完全清除,那麼鸚鵡魚食物中的毒素就會轉嫁給食用鸚鵡魚的人類。所以,許多漁民都勸貪嘴的食客不要食用鸚鵡魚。

  3、行為習慣:鸚鵡魚是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熱帶魚類。每當漲潮的時候,大大小小的鸚鵡魚披著綠瑩瑩、黃燦燦的外衣,從珊瑚礁外的斜坡的深水中游到淺水礁坪和瀉湖中。鸚鵡魚有特殊的消化系統。鸚鵡魚用它們板齒狀的喙將珊瑚蟲連同它們的骨骼一同啃下來,再用咽喉齒磨碎珊瑚蟲,然後吞入腹中。有營養的物質被消化吸收,珊瑚的碎屑被排除體外。鸚鵡魚的咽喉齒不象牙齒一樣尖利,而是演變為條石狀,咽喉齒的上頜面上凸起,正好和下面的凹處相吻合。上、下頜上各生長著一行又一行的細密尖銳的小牙齒。小牙齒密密地排列形成了許多邊緣銳利的板。每當一大群鸚鵡魚遊過,一條條珊瑚枝條的頂端被切掉,露出斑斑白茬。

  4、性格特徵:羅馬和古希臘人特別器重這種魚,把它當作珍品,並不是因為鸚鵡魚長得漂亮,而是其具有團結互助的精神。研究學者發現,如果鸚鵡魚一旦不幸碰上了針鉤,它的同伴會趕來幫忙。如果有的被漁網圍住了別的夥伴就會用牙齒咬住其尾巴,拼命從縫隙中把它拉出來。因而,一般漁民很難抓獲這種魚。

  鸚鵡魚的飼養管理

  1、溫度:鸚鵡魚對水溫度的要求相對沒那麼高,魚體對溫度的適應能力也較強。人們往往認為鸚鵡可以耐低溫,就把水溫搞得較低,其實血鸚鵡對溫度相當“敏感”,在熱帶魚中屬於比較容易養的魚,但容易養是相對的,保持健康,不死亡容易做到,但養好就有一定的難度。在低水溫和水溫變動劇烈的情況下,鸚鵡魚容易因為生理的反應而失去鮮豔的體色甚至退色,更甚者會出現黑色的條紋或是斑紋。水溫維持在28度左右,可使魚兒呈現亮麗的體色和充滿活力。而在低水溫中生活久的鸚鵡會出現退色問題,且容易生病、死亡。

  2、換水的頻率:就我的經驗來說,鸚鵡在剛換水的頭2-3小時內,顏色會變淺,但很快就會恢復紅色。同樣,如果4天以上不加入新水的話,鸚鵡就會掉色。所以,一般三天換一次水,一次換四分之一。保持水新可以保證鸚鵡不退色。

  3、飼料

  ①此魚絕不能喂小河魚,也許小河魚的顏色激發了他們返祖的基因,只要一喂小河魚,鸚鵡顏色肯定會變淺。血紅鸚鵡喂小魚,還會撐到,因為此魚貪吃,不知飢飽。小河魚對腮也不好,鸚鵡的鰓非常脆弱,小河魚容易帶進病菌。我曾經將鸚鵡和大型魚混養,它們也掙搶小魚吃,但每次它們吃了小魚都會出點問題。更不能喂泥鰍,所有的魚都會受不了的,不好消化,而且汙染的可能性更大,我做過幾次實驗,連狗仔那樣的魚都受不了泥鰍。

  ②飼料要用增紅飼料。“蝦紅素”可促進血鸚鵡顯揚體色,若能充分地攝取蝦紅素,血鸚鵡的體色鮮紅欲滴是指日可待的。血鸚鵡專用飼料中,添加了蝦紅素和“β一類胡蘿蔔素”的飼料,可讓血鸚鵡的體色維持豔紅。飼料上逐漸新增顆粒***能增色的***,會使血鸚鵡顏色變好。

  ③吃慣了活餌的魚,會不太喜歡吃顆粒的。有的魚友可能自從鸚鵡買來之後就喂活蟲,因此改喂顆粒飼料時鸚鵡會不吃。可以採取循序漸進的辦法:喂活蟲之前,先給一點顆粒***能增色的***,要少,讓魚適應,吃完再喂原來一直喂的活蟲,等魚兒適應後,逐漸加大顆粒的量,減少活蟲的量,最終調整到顆粒飼料。另外,要經常更換飼料的品牌,不能只喂一種。

  ④有人喂活蝦、豐年蝦當然很好啦,可以增色,就是成本高些,但也要注意消毒,剪除活蝦頭上的硬剌,以免傷害鸚鵡。

  4、光線:鸚鵡對光線較敏感。需要定時、定量給與強光照射。每天保持1-2小時的強光照射,之後要讓其在較暗的環境裡度過一天中的其他時間。房間裡比較明亮,沒有燈光,光線是足夠的。但光線長期保持一樣,也會使鸚鵡顏色變淡。即:給予定時、定量燈光照射而不是僅僅靠自然光。切記:燈光照射時間不宜太長,關燈後要使魚缸的環境一直保持比較昏暗。這樣,一旦再有燈光的時候,你會發現鸚鵡比以前紅了很多。如果魚缸在不向陽的房間,就每天增加兩小時的光照,然後關燈。如果房間光線較充足,就要在燈光照射後,適當遮擋房間裡的光線,使魚缸處在昏暗的狀態。此方法我屢試不爽,請各位不妨試試。

  5、光色:有的魚缸的燈是白色燈,可以換成發紅光的燈管。換成發紅光的燈管,可一充分顯現魚的紅色,普通熒光燈會使魚的顏色看上去發青。

  6、環境

  你也可能曾經發現,魚剛到你的缸裡的頭幾天會有一些褪色,那是因為不適應。隨著它們適應能力的增強,會逐漸好起來。所以,不要讓他們受驚嚇,是解決退色問題的又一經驗之談。

  另外,鸚鵡如果顏色變淺超過三個月,就基本上不會恢復到原來顏色的程度。

  要養出體質健壯、體色豔的鸚鵡魚卻不是容易的事。每天要定時定量投喂餌料,合理搭配餌料的營養,定期投喂鮮活的小蝦、小魚,最好選用專門為鸚鵡魚配製的人工餌料,這種添加了蝦紅素和D一類胡蘿蔔素的飼料,直接投喂不但方便而且可以使鸚鵡魚的體色更加鮮豔好看。

  新魚入缸因為水質的突然改變會有變色,適應環境和調整水質以後會逐漸好起來的。最好先不要在鸚鵡魚的缸裡混養其他品種的魚。水族箱中最好設大型水草、陶罐、沉木用來讓鸚鵡藏身。但是經過人工訓練的鸚鵡魚可以改變膽小的習性:經常敲擊水族箱,使鸚鵡魚形成習慣;可以只投喂一半的食物,逼迫他們出來覓食;和膽量大些的魚混養,帶動它們活動。

  鸚鵡魚的領地意識很強,經常會看到它們同類之間在打架,增加飼養的數量就會減少打架的現象。由於性情活潑好動,鸚鵡還喜歡搬弄底沙。可與瑪麗、珍珠、劍尾、麗麗。神仙魚混養;可以和溫和的大型魚一起飼養。也可以從小就和體形小一些的羅漢混養,這是因為他們領地意識很強的緣故。加入青黴素、甲基藍後也會使鸚鵡魚體色變淺。增加光照、加強過濾、加厚濾材、加溫到28度都是保持體色的切實可行的方法。新換水時要注意保持水質的一致。發現鸚鵡魚退色時可以喂增色飼料或蝦肉,但經過人工染色的鸚鵡魚在養殖一段時間後肯定都會退色,而且是不可逆轉的。一定要定時增加黃粉,清除水中細菌,並及時清理泥沙中的糞便。


鸚鵡魚吃什麼最好怎麼養
鸚鵡魚眼睛凸出來是怎麼回事
相關知識
鸚鵡魚身上有白斑是怎麼回事
從小指甲上有白斑是怎麼回事
指甲上有白點是怎麼回事
手指甲上有白點是怎麼回事
右手指甲上有白點是怎麼回事
寶寶手指甲上有白點是怎麼回事
兒童指甲上有白點是怎麼回事兒
寶寶舌頭有白斑是怎麼回事
手指甲有白斑是怎麼回事
鸚鵡魚眼睛凸出來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