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教育與西方式教育有何不同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中國式家庭教育範圍慢慢擴大,“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接送”諸如此類的詞越來越多,指出了中國現實存在的一些家庭教育的弊端和問題。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下中國式教育和西方式教育有什麼不一樣。
中國式教育與西方式教育的不同
一、西方教育和中方教育的本質區別:西方教育是一種嘗試教育,先讓學生嘗試進行體驗,在體驗中發現難點,然後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在解決難點中積累驗得出結論。那是真正屬於學生自己知識的成果。回味中國的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成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在教師一步一步指導下學習實踐,那麼得到結論是書本知識,結果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西方和中國教育最大差異就在於本質是否以人為本,是否從學生的本能出發,中國教育是一種“無次品生產”教育理念,是完美的教育,希望生產出的是合格產品,教育之中的學生遵循“學習是不可以犯錯的”的規律,學生創新思維在學校“完美”式教育模式中被禁錮。西方教育是人文的,課堂上從小培養實踐和分析能力,鼓勵思想和思維自由,並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教師教育教學作用是指引者,教師和學生課堂教學親和無拘束,共同探討問題,學生出現的疑問一起去圖書館或團體解決,學生自己去尋找資料正確與否自己做出判斷,教師沒有約束學生的自主思考。人文發揮學生獨立或群體思維創造力——讓學生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感覺開心,使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學習,這在西方是老師常常思考的問題。中國課堂屬於老師,老師在講臺上濤濤不絕的講課,學生認真的聽講、對課本的答案和教師的答案深信不疑,老師提問,學生最好正確回答,是一種傾向性的灌輸式教育。學生和老師之間被動的缺乏密切友好和諧的溝通,造成學生思維單一想象模糊的被動接受知識,死記硬背,牢而不固。
二、中西考生成績的計算方式顯著差異:在西方學生成績的計算方式是:課堂紀律和出勤率佔15%,課餘作業成績佔15%,小組互動討論佔20%,論文寫作和答辯佔50%,從這幾個方面來綜合評估學生的綜合情況,比較客觀和公正。由於西方教學的目的是運用,而不是分數,所以分數只是一個參考值。在中國,成績是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從。一些綜合分數低,而偏科成績比較嚴重的學生,反而被埋沒了。成績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來定,主要是筆試,比較單一,另筆試的成績很容易被複制。像高考這種一考定終身的方式很容易因為發揮失場,而與大學教育失之交臂。而且純粹的應試教育又使大學成了學子們舒緩十幾年寒窗苦讀壓力的發洩場,高分低能那是我們國人的最大悲哀呀!
三、中西學生從知識層面上的區別:西方教育更容易發掘天才:西方教育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注重對知識的靈活應用,重視“廣”和“博”,對學生的教育是點到為止;西方的基礎教育在達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礎上,允許學生有較大選擇的自由。比如,一位學生對物理、化學或生物不感興趣,感覺有很大的困難,可以只選修比較基礎的課程,而選修較多的自己擅長的感興趣的課程,只選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門,同樣可以達到高中畢業要求,也能進入頂尖大學,同樣有機會成為“精英”。中國教育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注重知識的灌輸和知識的熟練掌握,重視“精”和“深”,以數學為例,中國教育使用題海戰術,教師讓學生重複練習,直至“爐火純青”的地步;所以說,中國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識學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國教育要求數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學得不好都有可能對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響。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同樣的讀小學,如果一位中國小學生一下課就跑出教室玩,中國的老師就會把他的家長找來說這個學生不愛學習有問題,而在美國如果一個孩子下課了不知道出去玩那麼老師也會把家長找來說您的孩子不知道玩有問題。美國人正是在孩子的玩耍過程中發現他的興趣、愛好所在,才能加以引導發揮每個人的最大潛能,挖掘出天才!而中國呢?這也正是最近一段時間大家討論很熱的為什麼近代以後中國很難再產生象錢學森、季羨林等等一類的大師級人物的原因之所在。
四、中西早期教育的區別:西方的幼兒教育研究非常重視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結合,基礎研究引領應用研究,同時又尋求來自應用研究的多方支援;應用研究渴求基礎研究的指導,同時又不斷為基礎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課題。西方孩子童年的教育是讓孩子在自覺學習中快樂成長,孩子在實踐中發現自己問題,在實踐中尋找自己的答案。孩子在沒有壓力,輕鬆愉快的求學環境中度過童年的歲月。高中,大學才是他們掌握知識,學習競爭的陣地。中國恰恰相反。想想我們的孩子,沉重的書包,繁重的課業負擔,一個接一個的輔導班,鋼琴吉他二胡亂七八糟的這也學那也學,於是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的怪胎、書呆子、四眼郎***眼鏡***.....中國在教育上如果沒有從實質去改變教育教學的理念,中國的教育必將和世界脫軌,我們的孩子必將在能力競爭被世界淘汰,我們雖然給孩子翅膀卻沒有教會孩子飛翔的能力,孩子有翅難飛。孩子童年的快樂被深深埋在書海里,沒有孩子的世界,沒有孩子的陽光,我們留給孩子的是什麼。難怪廈大易中天教授發問:“是中國的足球難?還是中國的教育難?”
“中國式”和“美國式”教育的區別
第一個區別是國家不同:一個是中國;一個是美國。 第二個區別是思維不同:中國有五千年文化;美國才有 200 年。 第三個區別是教學方法不同:中國添鴨;美國開發腦力。 第四個區別是升學不同:中國升學採用淘汰制;美國採用輔導制。 第五個區別是學費不同:中國學費高的嚇人;美國學費均等消費得起。 第六個區別是就業不同:中國畢業就是失業;美國是就業兼進修。 第七個區別是畢業證書認可不同: 中國的大部分大學畢業證書很多國家不認 可、美國就不是。 最後我認為最大的區別是教材不同:中國的教材讀了等於白讀;美國比較實際。
中國式教育與美國式教育,孰優孰劣?美國的教育就是教會學生生活。而中國的教育教的卻是學會考試,到了生活 中幾乎用不上,有時考試的強者反而成了生活的弱者。因此,中國的學生考試得了第一感到開心,更多的是憂心忡忡。說學校有排名她不能鬆懈。家長最大的擔心是孩子睡眠不足,每天 11 點左右睡覺,早上 6 點半用鬧鐘鬧醒,比大人睡覺 的時間少得多。此外,學生幾乎沒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 中國的教育作業繁多,加重學生的負擔。
近現代以來,中國人對世界科技 的貢獻偏少。是不是和這種教育方式有關? 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的區別就在於中國教育嚴謹,而美國教育自由。因為他們給了學生犯錯誤的權力,家長老師不應該剝奪學生犯錯誤的權力,否則會讓學生感到很壓抑。中美兩國文化歷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異。
很多人認為中國基礎教育紮實, 美國一些教育學者也在呼籲向亞洲包括中國學習基礎教育。中國人怎樣教育小孩。很多人認為,小孩像個空瓶,吸收能力特別強, 於是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往裡灌輸知識。教其背唐詩、誦古訓,儘管他們不一定理解,但先讓其被動吸收,然後慢慢消化,最後將這些知識融匯貫通。 美國人儘量讓小孩多玩,提倡利用幼童的探索天性,通過讓其接觸大自然、 認識真實世界,建立認知基礎。多讓幼童用五官感覺大小、形狀、顏色、質地, 用心去體會數字的意義, 而不是隻獲得正確答案。他們認為幼童不能像大孩子或 成年人一樣抽象地學習, 只有用真實世界的印象建立邏輯思維。
縱觀近代世界科學史,西方尤其 是美國教育造就大批頂級科學家。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學習到底是為分數,還是為應用和創新? 當然,今天在北美的華人第二代,雖然多少受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影響,但也 不不亞於老美,工程師、博士後及專業人才比比皆是。 強調結果與重視過程 還有人認為美式教育注重廣博,中式教育窄而深。筆者覺得這種評價不夠準 確。沒有深度的學習,美國人怎麼能包攬大多數諾貝爾獎? 美國教育重視閱讀而不要求背誦,因為廣泛閱讀可增加寬廣的背景知識,開拓視野,豐富想象力;而背誦可能被前人思維所束縛而難有創新。 美式教育讓學生做課題,通過探究性學習,對某個主題做較深入的學習。當學生對一個課題深入研究時,他需要翻閱大量資料,學習相關知識,思考要解決 的問題。然後做實驗,寫論文,應對質疑和答辯。回過頭來,不但經過閱讀、寫作等綜合訓練,而且所學的知識大大超出教科書範圍。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不 可能對所有主 題都做深入探究,重要的是通過探究,深入學習和研究的能力得 到鍛鍊和培養。有廣博的知識,又有深入學習和研究的能力,博大精深的目的不 就達到了嗎?
教育是全社會都要支援的事業, 美國高中生進入英特爾科學獎競賽決賽者的 很多實驗都在大學實驗室裡完成,指導老師多是大學教授,成果有一定分量,不是小兒科, 而這些獲獎者的考試成績同樣也很優秀。美國還把很多大學基礎課程下放到高中,給有能力的學生選修,成績可以被大學承認。 但美國基礎教育也存在很多問題, 水準也參差不齊, 在快樂童年觀念主導下, 小孩沒學習壓力, 過度放任而導致很多學生不刻苦用功,這對教育資源是極大浪 費。有的在小學四五年級還記不住九九乘法表,高中畢業還離不開計算器,如此 種種與素質教育差很遠。
中式教育多以應試為目的,強調背誦和記憶,僅在考試範圍內反覆練習,達 到熟能生巧。 但是否真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探討。把高中的最後一年作為 複習迎考的衝刺,是有效率的學習?那或許根本就是在浪費時間。 學生學習是在練兵,結果不應該看得過分重要。如果不注重瞭解過程,很難 對所學知識應用自如,更難有所創新。美國學校講綜合評價學生,高考狀元被名 校拒絕,並非新鮮事。想想今天世界頂尖的大學,美國佔了多少?他們的生源絕 大多數來自美國高中生。 一流的大學如果全是二三流的學生,一流能維持多久? 這些孩子的好奇心在流失,自信心在減退,創造力沒有得到培養。被動的學習和 主動的探索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是不一樣的,前者在尋找標準。
第一次報名自考需要辦理哪些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