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秋季養生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9日

  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同時也是一個養生調理的好季節。這時候身體的臟器經過夏天的消耗,正是補給能量的時候,那麼在我們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進行秋季養生呢?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的方法

  行起居

  秋分的時候,陰陽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時間幾乎一樣長短,隨後又會出現白天縮短,黑夜延長的現象,而且天氣也將會逐漸陰冷,所以人們的生活起居作息也應該按照日常的規律來有所改變,儘早改變暑天晚睡早起,並且恢復早睡早起良好習慣。

  《黃帝內經》雲:“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時作息,避免貪睡多睡損人正氣,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損陰精。晝則寤***醒***,夜則寐***睡***這種生理狀態與生俱來,是人類適應自然規律的表現。

  天體的執行、陰陽的變化促成了晝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寫照。順應四時節律調整作息時間,應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調節體內陰陽平衡,調和臟腑氣血,使血脈和暢,精充神旺。

  調飲食

  秋季飲食也應以平調為主,不宜大吃大補。人們可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選擇適合性味的食材進行食療糾偏,體質虛寒者可適當進食溫熱助陽之品以溫陽補虛,體質燥熱者可進食甘涼滋潤之品以滋陰降火。甘涼滋潤食物有香蕉、甘蔗、蘋果、雪梨、荸薺、枇杷、桑葚、西紅杮、黃瓜、絲瓜、蓮藕、百合、沙蔘、麥冬、石斛、西洋參等。溫熱補陽食物有辣椒、花椒、生薑、蔥、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蓮、龍眼、荔枝、粟子、鱔魚、蝦、雞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經過秋分之後,很多南方的地區天氣會越來越乾燥,而且秋涼陰寒之氣也會隨之加重,一些體質比較虛寒的人應該適量的進食一些具有溫熱補陽的食物,這樣就可以調平體內的陰陽,對身體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來襲的時候,再適量加入甘潤養陰之品,陰陽調補同樣有所效果。

  靜情緒

  秋風蕭瑟,天地間萬物皆由盛轉衰,草木也由榮轉為枯竭,這無一不體現了蕭條頹廢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蕭瑟,使人容易觸景生情,尤其是對於老年人來說,更易在他們心中引起蕭條、淒涼、垂暮之感,勾起憂鬱的心緒。此時情緒調養應保持安寧平靜,以緩和秋天的肅殺之氣對人心理上的影響。

  精神調節順應秋氣的特性,保持寧而不躁,斂而不洩,清而不濁,神氣內斂,做到清靜養神,排除雜念,達到心境寧靜之狀態。秋分過後適逢重陽時節,此時秋高氣爽,不宜閉戶家中,建議外出遊玩,登高遠眺,飽覽風景,可使人心曠神怡,愁悶全消。

  秋季養生保健的注意事項

  1、防運動拉傷

  因為人的肌肉和韌帶在氣溫較低的情況下會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粘滯性增加,伸展度降低,關節的活動幅度減小,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指揮能力下降,鍛鍊前若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會引起關節韌帶拉傷、肌肉拉傷等。準備活動的時間和內容可因人而異,一般以身體發熱為宜。

  2、防受涼感冒

  秋日清晨氣溫低,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來增減衣服。鍛鍊時不宜一下脫得太多,應待身體發熱後,方可脫下過多的衣服。鍛鍊後切忌穿著汗溼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以防身體著涼。

  3、防運動過度

  秋天是鍛鍊的好季節,但此時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故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宜選擇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專案。

  秋季食療養生注意事項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秋季應適當進補,以養陰氣。但進補雖然重要,卻不可亂補。大體上,秋季進補,有以下五忌:

  1、忌無病進補。中醫認為:“有病病受之,無病人受之”。無病進補,既增加了開支,又傷害了身體。比如,無病長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發肥胖;無病服用過量魚肝油,可導致血中膽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進補。認為越有名、價格越高的補品越能補益身體,是現代人養生的一個誤區。比如,人蔘價格高,是補品之王,但若不辨體質,肆意濫服的話,則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虛實不分。中醫進補的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證的病人不宜用補藥。而虛證又有陰虛、陽虛、氣虛及血虛之分,只有對證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便會適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適可而止,過則為害。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是有害的。因此,進補要適量。

  5、忌以藥代食。重藥物,輕食物,不是科學的養生方法。是藥三分毒,能不吃藥,最好別吃藥。切記:藥補不如食補。

  秋季養生小常識

  疾病 冬病夏治最後一伏

  “冬病夏治”是依據自然界陰陽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推算出氣血執行在每個節氣的變化,並依此制定出的傳統治療方法。中醫的養生保健理論,由於特色突出、療效確切,獲得了很多人的肯定。

  如今冬病夏治進入最後一伏,患者應抓緊疾病治療的最佳時機,冬病夏治適合於慢支、骨關節病等慢性病,常用的手段有膏藥、內服中藥等。另外,部分面板病如牛皮癬患者也可以嘗試夏季溫泉洗浴,這也是被實踐證明對部分患者確有療效的輔助療法。

  預防 秋季常見病

  中醫老師介紹,往年立秋後,臨床上咳嗽、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胃腸炎等病例較多見。主要原因是秋季經常出現氣溫突變,冷熱不均,人體新陳代謝受到抑制,不能及時適應變化,因此人們應當提早準備、預防為主,結合食療保健,真正做一位身健體康的養生達人。

  從養陽到養陰

  養生老師介紹,立秋後天氣依然悶熱,嚴格說在氣象學上還不能算真正的秋天。可以說,此時正是夏、秋交替時期,養生既要照顧到夏末的炎熱,又要力求平穩過渡。

  老師說,《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記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也就是說,人們在養生時,應順應四時,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立秋後,天氣從炎熱轉為寒涼,中醫理論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立秋正是從養陽逐漸轉為養陰的時刻.

  飲食 偏酸潤肺

  據《素問·髒氣法時論》記載:“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老師說,酸味起到收斂肺氣的作用,而辛辣則起到發散瀉肺的不良作用。秋天是“收”的季節,不可發散,因此可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麥製品、李子、桃子、橄欖、菠蘿、芹菜等。

  另外,《金匱要略》有“秋不食肺”之說。老師介紹,夏天對人體消耗極大,秋季雖然氣溫有所下降,但又有了燥氣,也就是常說的秋燥。“燥氣當令,易傷津液。”因此,飲食上還應注意多吃滋陰潤肺的食物。如:百合、木耳、扁豆、枸杞、兔肉、黃鱔、鯽魚等。《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秋季可以適當食用具有滋陰潤燥功效的生地粥。當然,也不能忘記去除體內溼邪。因為溼邪易困脾,使脾陽不暢,運化不利,損傷脾氣,生痰,傷肺。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枇杷、芝麻、糯米、粳米、蜂蜜、菠蘿、乳製品等柔潤食物,養脾生津。

  進補 防燥不膩

  很多人認為秋天應該進補,貼秋膘,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夏季出汗多,易“苦夏”,人體體能消耗很大,使人心煩意亂、疲倦乏力,尤其是體質偏弱或者有慢性病患者更甚,可在秋季適當進補,以補充一夏天的體能透支,提高體質,迎接冬天的來臨。

  但由於剛剛立秋,此時進補與中秋、深秋還有所不同,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循序漸進,以飲食營養的調理和水分的補充為佳,不提倡過早過多食物油膩食品和羊肉等過於溫熱的補品。否則極易使原本傷津的胃腸道負擔過重,誘發感染,引起急性胃腸炎、胰腺炎等。可以用蓮子、桂圓、黑芝麻等煮成湯粥食用。

  運動 不在冷水中游泳

  立秋之後,雖然初秋氣溫依然較高,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氣溫溫差逐漸加大,應注意增減衣服,特別是老年人、體質虛弱者更應注意。俗語有“立秋十八天,河裡無澡洗”的說法。老師們強調,立秋後再過十八天左右,雖然氣溫依然很高,但是河水和室外泳池,特別是深水處的水溫逐漸變低了,不適合像夏季一樣在河裡游泳了,否則容易受寒得病。

中醫教你怎麼秋季養生
立秋後的養生艾灸法
相關知識
中醫秋季養生小常識
中醫秋季養生知識
中醫秋季養生常用知識有哪些
中醫秋季養生保健
中醫秋季養生方法有哪些
秋季養生藥膳有哪些_中醫秋季養生的方法
秋季養生食譜中醫秋季養生食譜
中醫秋季養生茶有哪些
中醫秋季養生祕訣分享
中醫秋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