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哭鬧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很多家長在遇到孩子哭鬧時就束手無措,甚至會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心煩意亂,責備怒斥孩子。每次孩子哭泣時,你有沒有試著去了解他為什麼哭?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孩子為什麼會哭,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為什麼會哭

  哭是一種情感宣洩

  不少父母一見孩子哭就心煩,有的制止孩子“不準哭”,有的諷刺挖苦“男孩還有臉哭”,有的斥責“這麼嬌氣,沒出息”,有的威脅“再哭就不喜歡你了”……然而,哭泣是人類情感的自然流露,就連成年人遭遇失戀、失業等打擊都會哭,更何況弱小的孩子。淚水並非軟弱,也不代表無能和退縮。哭泣是孩子的權利,也是他們表達情緒的手段。父母狠心不去擁抱、冷血不去安慰,“逼”不出獨立,反而會給孩子的心靈留下陰影。“不許哭”這種對孩子情緒的過度抑制,不僅無法幫他們正確認識情緒,也不能學會控制情緒。

  父母總是對孩子的哭泣表示不滿,會讓孩子認為,父母喜歡的是乖巧的自己,而學會隱藏負面情緒,同時形成了父母不可信賴的印象,無法無條件分享內心感受,導致親子關係疏遠。其次,孩子會認為至親的父母都不能接受自己的情緒,別人肯定更不喜歡。久而久之,就學會了壓抑,可能導致抑鬱。最後,壞情緒就像洪水,宜疏不宜堵。負面情緒壓抑久了,孩子可能會採取不恰當的宣洩方式,比如打罵、摔東西等。

  因此,家長需要把哭的權利還給孩子。不妨先記住4個原則:孩子哭的時候,第一,不要打斷哭泣;第二,不要急於發表意見;第三,用心理解與交流;第四,用行為告訴孩子,你關心他,如遞上紙巾、水等。

  孩子哭鬧究竟是先天氣質還是後天教育不當導致?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來說,哭是交往的一種方式,他們的語言表達還不流暢,往往要靠哭來表達他們的情感和挫折,因此,當孩子語言能力增強以後會哭得少一些。但是,如果孩子過了那個年齡還是很愛哭的話,那就需要引起家長的注意了。

  一般來說,孩子愛哭的原因有兩大方面,一是“先天型”,即孩子的先天氣質為敏感、愛哭的型別;二是“後天型”,即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不當所致。下面我們就來詳細地分析一下這兩類原因。

  先天氣質所導致的孩子愛哭

  以天生氣質來說,不同氣質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現型別,有的孩子很安靜,有的孩子就很活躍,有的孩子愛哭,有的孩子能夠接受各種各樣的變化……

  有些孩子天生敏感愛哭,常為小事發脾氣、抱怨,即使沒有什麼不愉快的事情,想讓他笑,也不容易。敏感和害羞、攻擊性、愛交際等一樣,是一個人的性格特點,是先天的。

  敏感的孩子哭的事情很多,摔倒了、膝蓋上有個小口子要哭,玩的東西被搶走了也哭。雖然他們常常哭,但是,一個敏感的孩子並不是不快活。他們往往很關心別人的情感、會同情別人、有較好觀察力、能遵守規則,這些使他們的一生都有用。

  哭對敏感的孩子來說,並都是壞事。哭一場以後會感覺得好過些。有的研究人員還發現,哭的人在情緒上和身體上比不愛哭的人要健康些,所以不要把哭認為是壞事。

  但是,怕失敗、怕受挫折,是怕困難的結果,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現,無可奈何時就以哭解決,這是嬰幼兒氣質中情緒本質趨向於負性的反映。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遭遇不如意時,通常會以負向的情緒:如哭鬧、發脾氣等來表達。這是他的個性傾向,但家長不瞭解,就容易跟著孩子鬧脾氣,以致於親子之間經常鬧得不愉快,而無法心平氣和地教導。

  如果孩子的愛哭是由先天氣質引起的,家長們可以採取以下方式來幫助緩解:

  1、對此類孩子的較高敏感性要表示理解,因為敏感的孩子對疼痛感覺確實要比其他孩子強烈,不准他們哭並非明智之舉。父母應通過理解、同情、鼓勵的方法,使他們逐漸堅強起來。

  2、缺乏自尊心的孩子易敏感而哭泣,因此提高孩子的自信自尊使孩子善於自我認可,產生成就感。不應該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他做超出能力之外的事。

  3、教會孩子用語言來明白地表達自己的痛苦,而不是用哭來表達。

  4、不要給這類孩子貼上“敏感、好哭”的標籤,否則以後就難以摘掉。

  5、因為孩子特別敏感,所以對大人的焦慮、緊張、憤怒、憂鬱等情感,極易被影響,因此大人自己要放鬆,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不影響孩子。如果情緒已經表露,最好立即對孩子進行簡單的解釋,免得孩子不斷地猜想,加重敏感。

  教育方式不當所導致的孩子愛哭

  一般來說,幼兒過了3歲以後,就很少隨便哭鬧了。但由於4歲幼兒比較好強,經常毫無預期地哭鬧起來。不過為了使孩子今後能順利成長,父母最好讓孩子在4歲時就告別“愛哭期”。

  身心發育較遲緩的幼兒的確比同齡人愛哭,想制止他哭是沒有用的,除了耐心等他長大外,似乎別無他法。另一方面,發育正常的孩子,如果因為家庭的教育方式不正確,愛哭期也會拉長,例如:

  1、家人的過度保護、溺愛遷就容易導致孩子愛哭,因為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受不了一丁點兒的委屈,遇事除了會哭,別無選擇。

  2、哭,也是某些孩子用來威脅成人、滿足自己要求的一個“殺手鐗”。起初,孩子只是以這種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失落和委屈,是情感的宣洩。可是,有的家長一看見孩子的眼淚心就軟,立刻妥協,從此寶寶就把“哭”作為實現自己目的的靈丹妙藥了。

  哭的辦法,常常成為孩子們用來威脅成人、滿足自己要求的一種有效手段。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們看到父母對於自己的要求沒有滿足,感到受了委屈,有情緒,自然就會用哭來宣洩。可是家長一看見孩子哭了,馬上向孩子妥協,答應了孩子的要求,滿足孩子的願望,這樣給孩子一種錯覺,只要哭就可以得到一切。所以在基本上用哭多次達到自己的要求之後,也就掌握了對付家長的辦法。

  從幼兒心理的發展過程來看,3歲的兒童已經開始可以接受家長的教導,但是還是比較固執,堅持自己的想法,有害怕和分離的焦慮;4歲的兒童基本可以正確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要求,做一些成人讚賞的行為,情緒有間歇的波動,也有了明顯的好惡;5~6歲的兒童則開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並具有良好的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有時能夠接受別人的批評。從這樣的過程來看,如果你的孩子到了四五歲,還是喜歡用哭來解決問題,表達情緒,就說明家長要改進自己的教育培養方式了。不要溺愛孩子,因為你保護得越周到,孩子得到鍛鍊的機會就越少,不僅是身體上對於各種感覺的體驗不夠,而且在心智上,因為對於大人過於依賴,缺少解決困難的經驗,所以也會造成發展不成熟。這樣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只會感到茫然一片。

  如果孩子愛哭是由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引起的,家長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1、弄清孩子哭鬧的具體原因。對於孩子的要求要表示充分的理解,並且正確的對待。孩子在悲傷、氣憤或是受了委屈而哭時,家長應該向孩子表示出你是完全明白他的心情的,這樣孩子覺得有人理解自己,心情自然就會好很多,而不會繼續哭鬧了。對於孩子是因為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而任性哭鬧時,父母應該仔細地探究孩子一定要堅持的原因,不要以自己的承受能力或者價值判斷來否定孩子的要求。對於確實不合理、過分的要求,就應該堅決否定,不能夠嬌慣,同時向他們講明白不可以滿足他們的原因。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一定不可以馬上就去哄他,更不可以直接簡單地告訴他“不要再哭了,否則我會……”,這樣的威脅很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招致他哭得更厲害。

  2、要讓孩子形成一種“我已經長大了,不應該再哭了”的觀念。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只有還不太會說話的嬰兒才愛哭,自己已經是大孩子了,不能再哭,如果總是哭,別人是要笑話的。而且就是因為哭,會使小朋友對自己感到厭惡和嘲笑,會找不到朋友的。有了這樣的意識,孩子才可以在想哭的時候忍住眼淚,逐漸變得堅強起來。

  3、孩子無理取鬧,試圖以大哭來達到自己的無禮要求,父母可適當採取置之不理的忽視方法,讓孩子覺得哭不能引起成人的注意,從而減少次數。

  不過,採用這種方式,爸媽首先應和孩子講道理,當孩子對道理置之不理時,爸媽再採用冷處理的方法來應對。對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爸媽不要被“眼淚”所打動,一時心軟,而予以滿足,否則會造成孩子今後一而再、再而三的慣性。

  4、要使孩子愛哭的性格有所改變,爸媽必須在平時的家教上下功夫,對孩子不能一味溺愛、放縱和嬌寵,不事事包辦代替,給孩子更多自主的機會。

  5、為了幫助愛哭的孩子勇敢地面對挫折,爸媽應當從培養能力、增強自信開始。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去努力戰勝困難。對於他們與困難作鬥爭中取得的點滴成績,爸媽應該給予及時和明確的肯定,讓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悅,有信心自己去進一步戰勝困難。然後爸媽給孩子一些有難度的任務,讓他去完成。

  孩子畢竟是孩子,哭鬧是正常的現象。家長千萬不要完全限制孩子的哭,尤其是一聽到孩子哭,就表現出厭惡的樣子,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情感得不到宣洩,造成抑鬱。其實,哭並不一定是壞事,孩子大哭後可以感覺輕鬆一些,因為哭可以減輕大腦遭受壓力後的化學物質的產生。愛哭者比不愛哭者的生理與心理更健康,因此,不要完全禁止孩子的哭。

  孩子哭時,別再用這句話傷他了

  孩子小時候,跑跑跳跳的難免磕碰,或者病了哪裡不舒服,或者打針疼了,哭哭是正常的。可是我們總喜歡說:

  “沒事沒事,不疼不疼。”

  無效,還哭,那下一句是——

  “你是男子漢,你是最棒的!男子漢不能當熊包哦。”

  還沒用,到底要怎樣才不哭?

  “別哭了,再哭媽媽就走了!”

  這就是原來的我會說的話。慢慢的,小Jo磕碰到了明明很疼,卻眼裡含著淚的看著我,大喊:“不疼!”“沒事!”,好像自己犯了錯,和開頭那位小女孩一模一樣。

  我趕緊跑過去安慰他,他會使勁的推開我,大喊著:“我不要媽媽!”

  我想小Jo一直是個敏感又情緒化的孩子,可能大一些就好了,直到我看到身邊一個又一個一樣的孩子。疼痛發生時,他們的媽媽正站在他情緒的對立面,告訴他們不疼,你不應該疼。

  後來看到一篇外國媽媽寫的文章,她的孩子很小就患上了哮喘,她教孩子用一種比喻去表達不舒服,以便發病時,她可以及時判斷嚴重程度。比如,當孩子覺得有一頭大象踩在胸口上,她知道這是一級警戒該送孩子去醫院了。而其他的表達,她就知道孩子的症狀沒那麼嚴重。

  而看看我自己在幹嘛?我不但沒有教寶寶怎麼表達痛,而且暗示他:你的疼是不對的,雖然我並沒有直接這麼說。

  我就認識一位在這樣暗示下長大的孩子。

  剛工作時有位同事,上班時突然暈倒,給我們一眾人都嚇得不輕。過一會她甦醒過來,我們問她哪裡不舒服,她只是捂著肚子虛弱的說:“沒事沒事……”我們叫來了120,送到醫院才知道,姑娘有婦科囊腫,醫生說:這種病不嚴重,只是疼起來比痛經疼百倍,有點像生孩子的宮縮!

  姑娘在辦公室裡忍了幾小時,忍到暈倒我們才知道!住院以後,她媽媽趕過來看她,跟我們說:“我女兒從小我就教她堅強,哪裡不舒服她也不和我說,都堅持上學。”姑娘後來果然以狀元的成績考上了人大。

  當時並沒有覺得什麼不對,可現在想想,如果沒有同事在身邊,姑娘又不會主動求助,她會不會有危險?壓抑自己的病痛不表達就是對的嗎?

  當孩子疼了、哭了,我們當然知道他很疼很難受,我們去安慰他,去迴應他,當然是必須的。可是脫口而出的安慰的話“沒事、不疼、不哭”,卻是錯的。

  正確的做法是:

  你立即跑過去確認寶寶是否傷到了,如果沒有嚴重的外傷,你只需要輕輕的擁抱他,說:“媽媽看到你摔疼了,媽媽能感受到你的疼痛,你想哭就哭一會吧。”

  當我這樣嘗試了幾次之後,小Jo不再拒絕我了,他會趴在我肩上繼續哭一會,很快他就會關注別的事去了。

  這樣做,往往哭鬧的時間比以前短的多。

  這種做法在心理學上就叫做“共情”。關鍵點是——把發生的事實轉變為孩子的心理感受,情感需求。但同時,我們不做任何評價,不評價他摔倒或磕碰的對錯,讓他感受到媽媽是“跟我站在一起的”。

  回到開頭的案例,我們第一步先共情,最重要的是你與孩子的溝通;第二步再想解決的辦法,還不到2歲的孩子沒輕沒重的摩擦多了去了,並不一定是哪個孩子的錯、哪個孩子的故意,而是他們根本控制不好力度。跟對方的家長溝通一下讓對方的孩子注意力度,下次一起玩時家長在場,摩擦發生後及時疏導寶寶的情緒,明天照樣happy的一起玩耍。

  關於“共情”的力量,我聽過一個很美的故事。

  一位老人坐在公園的椅子上嗚咽,他剛剛失去了老伴兒。男孩看到此情,跑過去看個究竟,他爬到老人的腿上,靜靜地坐在那裡。奇怪的事情發生了,老人一下子就覺得好了很多,情緒也穩定下來。後來,男孩的媽媽問他對老人說了些什麼,男孩答到:“我什麼都沒說,只是幫他哭泣。”

  各位媽媽,你願意幫孩子“哭”嗎?

  嬰兒哭鬧的安撫方法

  包裹:胎兒在媽媽的子宮裡是被緊緊包裹著的。專家認為,“襁褓法”可以讓寶寶感覺像是重新回到了子宮,獲得被保護的安全感。具體方法是:使用長寬均為1.5米的包布將寶寶包裹好,在不妨礙寶寶正常呼吸的前提下,儘量裹得緊些。

  側抱:家長常常採用讓嬰兒平臥在懷裡的姿勢抱孩子,但事實上這樣往往無助於安撫寶寶。美國專家認為,剛剛降生的嬰兒事實上還沒有準備好迎接新的環境,對他們來說,從子宮的溫暖環境裡出來就類似於讓普通人類從樹上掉下來,刺激了人類與生俱來的“莫洛反射”,表現為哭鬧不停。而把嬰兒豎直抱起或側抱則會關閉這一反射,讓寶寶儘快安靜下來。

  吮吸:寶寶在預產期前3個月就開始練習吮吸手指了。把你的手指放在嬰兒的嘴巴里,或是給他使用安撫奶嘴。吮吸不僅能夠緩解寶寶的飢餓感,還會啟用大腦深處的鎮靜神經,將寶寶帶入深沉的平靜,讓寶寶進入滿意的放鬆階段。

  搖晃:在媽媽的子宮裡,無論媽媽在走路、坐著看電視,或是睡覺時翻身,寶寶的感覺就像在海上坐船一樣舒適,因此輕輕地搖晃會受到新生寶寶的喜歡。但專家提醒家長注意:搖晃寶寶的幅度要小而快,不適當的搖晃可能導致嬰兒身體受到傷害。

  聲音:其實胎兒在母體中的環境並不是非常安靜的,包括母親血管流動的“刷刷”聲、母親心臟跳動的聲音、腸胃蠕動的聲音、說話的聲音等等。新生寶寶耳膜較厚,對於成年人來說有點響的聲音對新生兒來說可能剛好合適。家長可以為寶寶營造這種類似的聲音環境,使用吹風機、吸塵器、收音機、烘乾機、流水或選擇“白噪音CD”,都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對著寶寶的耳朵“噓”聲也讓寶寶很受用,他們可以從中獲得安全感。


開展親子游戲時的誤區有哪些
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該怎麼辦
相關知識
小孩子哭鬧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地球生命誕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口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孩子叛逆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楊坤搬家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申不害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孩子厭學的心理原因是什麼
孩子認生的常見原因是什麼
孩子認生的常見原因是什麼
孩子補腦的飲食原則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