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陽樓反思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8日

  《登岳陽樓》是高中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杜甫的一首詩,小編收集了,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

  這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時間分配不夠合理,前鬆後緊。由於朗讀次數多,自主學習時間長,再加上開始電腦病毒導致課件播放不出聲音,中途往返於中控臺、黑板等,後面當堂檢測時間就比較倉促。這說明自己對課堂會出現的問題估計的還不是很足。另外,如果能應用電子教鞭,就會從容操控課件,節約時間。

  二是默寫的環節設計不夠合理。在學生朗讀背誦之後就進行默寫訓練,有點倉促,也比較突然。如果能在全詩學完後進行默寫,就會隨理成章,很自然。

  三是在學生探究主旨時,雖然引導學生“知人論世”了,但是太過於輕輕點水,不利於加深學生的理解。

  四是學生能講出詩歌表現了作者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思想感情,但是教師沒有引導學生運用“以詩論詩”的方法,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與相關的詩句對應起來。必然使學生理解不夠深入。

  五是學生的語言表達還不夠準確,賞析還停留於表層,有待進一步引導訓練。

  這節課的教學,讓我對“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有了更清晰更深入的認識:先學,就要緊緊扣住重難點和考點,認真設計學生自學的題目。就要充分相信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後教,就要積極引導,引在知識的關鍵,導在學生的難處。要善於讓學生來解決學生的問題。當堂訓練,就是要應用課堂所學,解決高考中的實際問題,練在點子上。

  篇2

  通過前幾首詩的學習,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詩歌鑑賞的能力,因此,要鼓勵學生大膽談自己的理解,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 不要約束學生的思維。

  考慮到課內詩歌的分析是為了服務於高考對學生詩歌鑑賞能力的考查,因此,又輔以小黑板“經典回顧“,選取高考試題作為課堂內容的延伸,讓學生對“詩歌鑑賞”的考試形式有所瞭解。並採取以意逆志,探求作者人生閱歷,感受其憂國憂民的情懷,以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可惜的是,當我踏上講臺那一刻開始,我的腦海一片空白,所講的內容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或許跟我的語言表達有關吧,因此,今後我會在語言表達這一領域更加努力的。

  加強誦讀,是語文學習的有效方法,更是詩歌教學的靈魂。當然,誦讀不同於死記硬背。所謂誦讀,是在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的,換句話說,誦讀的思維前提是理解,是對文字內涵的深刻把握。理解是誦讀的關鍵,而誦讀必須以讀懂為前提。理解的實質,在於讀者以原來掌握的固有知識與讀物中的新知識建立必要的聯絡,這種聯絡愈深廣,理解便愈全面,從而實現自然而然的記誦效果,其中,有著學習者的積極思維活動,真正實現了文字與讀者間的平等對話,所以,誦讀並不會讓學習者感覺枯燥無味,相反,它會激發讀者反覆閱讀的興趣與熱情,激發讀者的思維,提高讀者的理解力及記憶力,是語文積累的有效學習方法。

  篇3

  《登岳陽樓》是高中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杜甫的一首詩,教學重點是學習運用“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欣賞古典詩歌的意境。這首詩作於大曆三年冬。當時杜甫57歲,從公安***今湖北公安***到達岳陽,時值深冬,詩人處境艱難,悽苦不堪,年老體衰,貧病交加,再加上國家***,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隻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詩人通過描繪洞庭湖雄偉壯闊的畫面和個人孤苦的境遇,表達了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思想,意境壯闊。

  本節課是“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嘗試。教完後,我覺得本節課總體是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優點:

  一、從總體設計思路與教學過程看,本節課教學始終遵循了“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學訓練,老師引導。整節課至始至終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留給學生自學的時間很足,多大10多分鐘。

  二、從學生自主學習,完成練習,到拓展檢測,始終圍繞“詩歌意境賞析,語言品味,主旨探究”進行,緊扣教學重難點,突出高考詩歌考點,目標明確,針對性強。

  三、本節課運用導學案教學,對學生的如何賞析詩歌做了方法指導,特別是語言表達技巧方面做了針對性指導,基本解決學生答題思路會亂,表達不清等問題。

  四、本節課突出了朗讀教學,從開始到結束學生的朗讀背誦達十多次,有示範朗讀,自讀體驗,有齊聲朗讀,情感朗讀,朗讀較有層次,基本達到了當堂背誦的目的。

使至塞上課後反思
雨說教學反思
相關知識
登岳陽樓反思範文
陽光反思範文
岳陽樓記反思範文
岳陽樓記反思範文
登岳陽樓教學反思
晚上的太陽教學反思範文
太陽是大家的反思範文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範文
陽臺上的小鳥反思範文
陽臺上的小鳥反思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