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農業創業致富經歷

General 更新 2024年07月06日

  創業,年少者敢博,年長者善算,常勝者愛拼。看看那些,學習他們的創業方法,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一:

  養雞大王陳偉的致富經

  在青山綠水間的翠屏區明威鄉白塔村,家家戶戶因“雞”而富。截至目前,該村成立的留誠養殖專合社,輻射農戶1100餘家,年產綠殼雞蛋2000萬枚,雞苗500萬隻,總產值達5000萬元。而締造這一串數字神話的是被當地村民稱為致富帶頭人的陳偉。?

  返鄉創業當“雞王”

  陳偉是留誠合作社的發起人,養雞逾20年,從50只雞起家。2010年,在外成功創業的陳偉回到家鄉白塔村,看到當地村民幾乎還是採用圈養或是零星放養的傳統模式搞養殖,不僅不成規模,效益也不好。

  陳偉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白塔村守著這麼多山山水水,不充分利用,豈不是白白浪費資源。“那時條件真苦,全是泥巴路面,下雨時全成了泥漿路,裝置和原材料無法運進來,全憑自己肩挑背扛運進來。”陳偉回憶當時搞建設時的場景,感慨萬分。

  在家人的支援下,陳偉根據自己掌握的市場資訊,引進了優質種雞2000餘隻,一場轟轟烈烈的林下養雞就此展開。“為了讓養殖的雞品質好,我採用每畝不超過50只的集中放養模式,不僅能保證雞的餵食,還能保障雞有充足的活動空間。”陳偉指著遠處的水塔對記者說,“專門打了兩口井,這裡的雞平時喝地下水,喂的也是粗糧。”

  在他的精心呵護下,一年下來,林下養殖銷售額高達20萬餘元,無數村民向他投來羨慕的目光。一時間,村民紛紛上門參觀,討技術、學經驗。

  築巢引得“鳳凰”來

  “一人富了不叫富,全村人富了才是富。”看到村民們熱情高漲,陳偉向村民們提出成立專業合作社,將村裡的土雞、綠殼蛋做大做強。此話一出,得到村民的一致認可,紛紛推薦他作為合作社負責人。

  2011年,陳偉註冊的留誠養殖專業合作社很快得到批覆。合作社成立後,他為村民提供雞苗、技術指導,並免費為村民接通自來水,而村民則自己提供場地,白塔村173戶村民加入合作社後,規模逐漸擴大,長寧、宜賓縣、筠連等地很多農戶都加入到了陳偉的養殖隊伍中。

  做雞生意的陳偉發現蛋生意更可觀。於是,他加大推廣綠殼雞蛋力度,如今,成都、重慶等地都有買家訂購他的雞和蛋。陳偉告訴記者,宜賓市正在評選十大畜牧產品,香林綠殼蛋被翠屏區推薦入圍。

  “我們的土雞25元一斤,綠殼蛋2元一枚,效益比普通的雞和蛋要高點。”養殖戶劉宗容說,他們不擔心銷售,這由陳偉負責。

  通過幾年來的發展,合作社的土雞、綠殼蛋引起了外界的關注,一時間前來調研、參觀學習的農業專家、省市相關領導紛至踏來。一批科技專案落地白塔村,種雞場,孵化場,育雛區,化驗室,技術培訓室在這裡拔地而起,為合作社注入強大的科技力量。

  談到今後的發展,陳偉信心滿滿。他想進一步做大做強林下養殖產業,提高林地利用率,增強產品品質,讓市民能吃上放心肉、放心蛋。

  二:

  大山深處養泥鰍年入百萬

  若不是回鄉看到老家變化不大,她也許不會選擇農村創業。她說,或許一家人還繼續留在外地,一家四口還繼續著聚少離多的生活。

  創業期間,為了流轉土地,她獨自一人上成都,下重慶,奔赴雲南昭通,輾轉貴州畢節,行程數千公里,簽下了19份土地流轉合同。

  目前,她養殖的泥鰍已經銷售了60多萬元,預計全年銷售額可達120萬餘元。122畝的泥鰍養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經營。她就是在南溪區仙臨鎮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冬梅。

  回鄉創業

  張冬梅今年29歲,是南溪區仙臨鎮合眾村七組人,早年家貧,4歲那年,父母迫於生計舉家外遷,成為打工一族。特別是她大學的時光,一家四口長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團聚的她,卻因為現實而無法實現這個願望。

  因為家裡經濟條件有限,張冬梅上大學後一直都在做兼職。手機促銷、發傳單、餐館服務員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掙到錢的兼職,張冬梅都願意去嘗試。從大二開始,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她再也沒有問過家裡要一分錢。張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為家裡省6000多元。

  2010年,張冬梅從山東經濟學院畢業後,在當地做了一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資幾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慶做財務管理,與此同時,她的父母正輾轉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創業的張冬梅開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轉折出現在2013年,張冬梅一家回鄉省親。難得團聚的一家人有說不完的話,回到合眾村時,看到家鄉的樣貌和20多年前沒有太大的區別,張冬梅的心裡萌發了回鄉創業的想法,她把這個事情和父親一提,兩人一拍即合,準備在家鄉大幹一場。

  “爸爸懂得泥鰍的養殖,我們這裡山清水秀,還比較適合養殖。”張冬梅說,泥鰍的養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魚出水需要3—5個月,2000—3000斤/畝,每畝的收益在2.4—3.6萬元之間,一年可以收兩次,收入在4.8萬元到7.2萬元之間。市場前景也比較看好,說幹就幹,父女兩人當即決定回原單位辦理離職手續,回鄉創業。

  百畝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張冬梅和父親張修定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家鄉,父女共同出資80萬元開始創業路程。當時,父女遇到的一個難題便是土地流轉,由於當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較多,再加上對土地流轉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資金、技術到位,而場地未落實的尷尬境地。

  就在這時,張冬梅接到幾個電話,告知她可到對方所在地進行泥鰍養殖,可流轉300—500畝土地,每年每畝的單價只需要80元,租賃時間由張冬梅定。甚至還有免費出場地,讓張冬梅一家技術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對“誘惑”,張冬梅並未動搖回鄉創業的決心。既然有村民不願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對方談合作。當年,張冬梅開始蒐集外出打工人員的地址、電話等資訊,隻身一人前往成都、重慶、雲南昭通、貴州畢節等地,說服他們簽訂土地流轉合作協議。她一個個地找,一遍遍地查,歷時26天,行程數千公里,終於簽下了19份土地租賃意向協議,共租賃土地122畝,每畝585元。

  土地問題解決了,張冬梅便和父親開始著手養殖場的修建,從平場到挖坑等基礎活路,張冬梅都親力親為。養殖場辦起後,父女進行了分工,張修定負責技術管理,張冬梅負責養殖場運營。

  “如果按照新疆當地給我們的土地租金計算,我們可以節約100多萬元的成本。”說起為何堅持留在家鄉創業,張冬梅說,他父親當年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一來是想“羔羊跪乳”來報答鄉親的恩情,二來是想通過養殖帶動家鄉人民致富。

  年入百萬

  由於張修定掌握著一套熟練的泥鰍育苗、出苗、養殖技術,加上張冬梅一直在努力學習經營,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辦起後,生意還不錯。截止目前,她家銷售水花、存苗、成魚的營業額已有60萬元。

  目前,該合作社主要從事泥鰍苗孵化、商品泥鰍養殖工作。在技術上,張冬梅一家還突破了傳統“靜水自然交配”孵化模式,將泥鰍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目前,我們自助研發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術正在申報發明專利。”張冬梅說,這個技術的創新,使泥鰍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們生產水花的能力在1000萬尾/次、寸苗100萬尾/次,成魚年出水6—8萬噸,年收入可達到120萬元左右。”張冬梅說,按照目前養殖場的能力,在正常情況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萬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資***,一年的純利潤在90萬元左右。如此一來,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開始掙純利。

  張冬梅算了一筆賬,稻田和泥鰍種養配套,一畝可以產成魚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計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萬元。目前,已有20多戶農戶已經和她達成了意向性合作協議,準備進行泥鰍飼養。

  另外,張冬梅還準備新流轉200畝土地,配套種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農家樂等,準備發展觀光農業和體驗農莊,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農業創業致富案例
農業創業養殖類致富故事
相關知識
返鄉養殖農村創業事例
回鄉養殖農村創業故事
回鄉養殖農村創業故事
返鄉養殖農村創業事蹟
返鄉養殖農村創業事蹟
農村創業名人致富經歷
農村創業名人致富經歷
大學生創業賺錢致富經歷
大學生創業奮鬥致富經歷
大學創業之星致富經歷